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但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无论妻子是职场精英还是全职妈妈,培养孩子的责任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还是落在了妈妈身上。所以很多妈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感觉苦不堪言和力不从心。其实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非常重要,在孩子一生的心智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爸爸在孩子面前是力量的象征,是一面坚强的盾牌,造就孩子阳光勇敢随和的个性,否则孩子会容易有个性过于柔弱腼腆忧郁等缺乏安全感的“父爱缺失综合症”。
如何塑造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呢---决定权其实是在妈妈手里。女人是水做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妈妈的态度决定着整个家庭的荣辱兴衰。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很微妙,如果稍微有一点误会,就很难消除。尤其是在爸爸工作极其忙碌或是爸爸很少参与亲子互动的家庭,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一旦他们产生误会,圆满解决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出现误会。
如果妈妈巧妙处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但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百利无一害,还能间接影响和改善粗心的爸爸对妈妈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往往模铸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的先生来自香港,我结婚以后才知道他的父母来自福建最偏僻落后的农村,他的父母都是成长于祖辈曾有三妻四妾的没落大户人家。据先生的妈妈透露,先生的父亲读过医科,是一个忠实但苛责、吝啬、独揽经济、夫权至上的甩手掌柜,一辈子从未进过厨房和抱过五个孩子,更别说关心家人了。
我上个月读到新西兰教育家刘维隽的文章《找男友的独家建议》中第二条是:“要看他父母是什么素质的人。子女是父母的镜子,不管他多么会表现,将来他绝对逃不出他父亲的模子,如果他父亲对他母亲不好,不要相信他的甜言蜜语,他将来不会对你有所尊重。”读完不禁莞尔:真是比真金还真的真理啊。
我读过一本赵婕的《纯棉婚姻》,里面说:“即使是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打算和五十此掐死对方的想法。” 我掐掐手指头从结婚的第一年开始算起来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下定了离开的决心。曾经甚至想为他物色一位更适合他的妻子外加净身出户好让他放我离开,他不放手。但先生有他的好,勤奋、有责任心、忠实。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全的家,我也只好冥思苦想改变丈夫的良方。读了一大堆婚姻指南和育儿书籍,又请教婚姻幸福的长辈朋友,自己才慢慢悟出:改变丈夫不如从改变自己做起,就如同培养孩子要从自己以身作则做好的榜样一样。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就把他当作自己的不省心的青春期的反叛孩子慢慢用赏识教育来培养吧。
《纯棉婚姻》里还说:“当爱情被播种到婚姻的土地里,爱情一定会有一个破壳变形的过程,直到它化为别名,长出一颗叫‘感恩’的树。书中有一位叫阿青的女人,她好美食,好玩,机智幽默,从不唠叨,不操心,也从不挑剔。她第一次看到她的新房子,是在装修好了,家具都摆设齐全,带着保姆住进去的时候。她说:我对一切都满意,除了感恩,就是快乐享受。她感谢老公不计较她懒惰,感谢老公喜欢在家里独揽大权。老公的宠爱,她安心享受,但从不觉得是应该的,她说,婚姻的字典里一旦有了“应该”,爱就变成贪得无厌的索取,一切乐趣就没有了,即使天天享受呵护,也只有不满足。这个道理与育儿的耐心和赏识教育是相通的。
呵呵,言归正传:如何塑造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呢---
孩子小小的心灵对是非分辨是靠父母慢慢培养和悉心引导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负面的,双方争吵时气头上往往很难控制用理智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错误信息一是与人有纠纷时争吵就是解决的办法,二是影响孩子以后对婚姻的不安全和恐惧感。有分歧一定要等到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耐心沟通解决。
在很多家庭里,因为妈妈花费了所有的精力照顾孩子,爸爸参与较少,妈妈越来越不满。只要是有关孩子的事情,爸爸一开口,妈妈就会说:“家里你管过什么?孩子的事你懂什么?”殊不知对孩子爸爸的不尊重不但会造成他对妻子的不满,还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好帮手、平衡和孩子关系的调节人,也慢慢把爸爸从孩子的生活中隔离开来。让孩子学会对爸爸不尊重,他又怎么学会对别人尊重呢?教育家周弘对自己的聋孩子成功的赏识教育同样适用于对丈夫,男人的心理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孩子。
在孩子对爸爸不满时,不但不要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发爸爸的牢骚,反而要好好向孩子解释爸爸的难处,为爸爸说话。这样不但能建立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还能让爸爸对妈妈的善意心怀感激。日子久了不但能感受到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快乐,还能感受到被树立了良好地位的爸爸也会不知不觉地越来越配合和接近妈妈为他悉心建立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