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13262 查看 8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球球

    楼主 2012-3-21 19:30:24 使用道具

        今天,我们讲老舍的林海,我们先来进行结构分析。我们讲过作文要达到结构的严谨,就要按着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的要求来写。名家的名作--大作文,讲的是小道理。在本文中,结构是非常严谨的。


        先来看头—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全文的身子是以几个对称段展开的。对称的段写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帽子来看到: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大兴安岭的“岭”,第二个对称段 写的是大兴巡岭的绿,第三个对称段写的是大兴安岭的落叶松,第四个对称段 写的是大兴安岭的小河与野花,第五个对称段写的是大兴安岭的情 ,最后的结尾 ,脚---写的是大兴安岭的意。
       
        分析了这个结构 我们还要强调几点:第一,写作、阅读、分析是一回事,分析的过程就是去发现头身脚,帽衣鞋的过程,分析了结构,就等于掌握了主线。为什么有一些孩子讲 通过头身脚、帽衣鞋的分析,背课文也快了许多,原因就在于把握了主线,了解了主干。了解主线、主干也是快速阅读的一个法门。比如,我们现在就简单的来概括一下:大体的意思是,本文写的是大兴安岭,通过对大兴安岭的岭,大兴安岭的岭色,森林 ,还有小河 野花 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美。同时也从大兴安岭的林木所用 ,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兴安岭”的内在含意。这样的,在了解结构的基础上的概括才有意义;这样的概括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框架,掌握主旨。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通过对身子---对称段的分析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对称,其实也是顺序,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相到用的一个顺序。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就讲,对称是结构、是顺序、是思维、是角度就是这个意思。从结构上讲,是对称的段;从顺序上讲,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相到用;从思维上来讲,就是一个归纳的推理。我们知道推理有两个:一个叫归纳推理,一个叫演绎推理。由几个现象中得出一个结论叫归纳。比如:桌上了放着苹果、葡萄、梨、桔子,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桌子上放着水果。所谓的演绎推理,就是从一个结论去得出很多的现象——是归纳的反面。比如,我们说今天来听课的都是妈妈,有北京的妈妈、湖南的妈妈、深圳的妈妈、上海的妈妈。所谓的对称,也是角度,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写同一个东西。

  • 球球

    楼主 2012-3-21 19:32:09 使用道具

        在本文中同一样东西就是大兴安岭,但作者分别用了“岭”、岭色、森林,小河与花,还有森林的功用,等几个方面来写,这样就把兴安岭写的厚重丰实。不管怎么讲,对称也好,顺序也好,逻辑也好,角度也好,都是同一个东西。对用对称而言,孩子会更加的容易理解与掌握。理解了吗?

       刚才有妈妈讲本文没有开门见山,看来我们还是容易被形式所骗。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要开形式。一般而言,作文的题目就是作文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是大兴安岭,本文的开头第一句就是: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怎么能说没有开门见山呢?我们跟孩子讲,开门见山要看题目 ,这是一个一般的规律。正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到的“头”一样,这个头不止是开头的头,还是头脑的头,是主题、是纲领、主核心、是核心。所以我们就要求,开头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我们要更深入的透彻地去理解开门见山。当然,在孩子还不能去理解什么是主题,什么是纲领,什么是核心的时候,我们不妨让他天天上当。告诉他,看看题目,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要说孩了听得懂的话,说孩子能理解的道理。

        下面 我们来看文章的头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在这个头里,我们要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讲“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可以说作者通过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来契入主题,直达核心,是有其独特的视角的。前面,我们也从结构上去分析了文章的脉络,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这个脉络。大兴安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在本文中,也可以讲作者就是从这四个字契入的。一是大,讲的就是大兴安岭的开闊博大,既有地域上的博大,也有一种付出而不计的博大;二是兴,草木之盛谓之兴,物产之多谓之兴;三是安,因为地域博大,因为草木物产之盛为经济发展付出而不计,才有了兴——地之兴、物之兴、国之兴。第四是岭,高而厚,谓之岭,壮而雄谓之岭。所以作者通过文字,用画一样的文字,从理上为我们解读了“大兴安岭”这四个字。所以我们讲扣题很紧,契入很深。大家自由发言 围绕这个讨论,时间是五分钟。
    那我们开始,刚才,讲了为什么作者说“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这是我们在头里要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对称的句 :


        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这是一个对称句。我们做一个简化,脚踩松针,手摸古木,这样看对称就明显了。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 ,对称不是对联,不是对仗,不必过分的讲究工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前面讲的:对称,是思维、是角度、是顺序的。原则来讲,作者通过脚踩、手摸这两个方面,得出一个感情的结论 ----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第三个方面 ,本文的开头也是一个写黑以白的技法,只是不太明显罢了。第一句话: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写黑以白,写冷以热,写大兴安岭以非大兴安岭。写真实的大兴安岭之前先写一个非真实的、反面的,认识上有误区的大兴安岭。比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讲到过一个例文,叫《向海洋》。我们来看一下,《向海洋》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的岗位是在高原上,我的心却向着海洋。


        自己默默地问:再来怕要病了吧,怎样这样厉害地想念着海呢?很不应当的简直有些忧郁了。
    山谷里一阵风来,它打着矮树,吹着荒草,听来像海水摸上了散满蚌壳的沙滩,又冲激着泊在岸边捕鱼人的渔船。

        山下荡着石子流的河水,声音也像“万年山”上听海水在低啸;河边大道上那滴咚滴咚响的不是驼铃,倒像是往返的小汽艇在接送哪只旗舰上的海军了。

        夜深时,山上山下的灯火闪着亮,土山便幻成了海岛;

       山上的灯火是街市,山下的是停泊的大小船只。牧羊人一声悠远的觱篥(像海螺呜呜),会带来一个海上的雾天,连雾天里的心绪都带来了;

        失掉的是欢快,新添的是多少小病,多少烦厌。——心里有个海,便什么都绘上海的彩色海的声音了。连梦里都翻滚着海波,激溅着浪花啊。


        写海以陆,写陆以海,在这里体现的十分充分。在高原上的一切物,一切声,作者都象想也了海洋的一切物,一切声。


        我们再来看前不久我们讲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的开头,题目叫《美丽大海,我爱你》。

        在看到海之前,我想象中的海应该是和天空一样的,如天一样的蓝,有天一样的深。放假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海。

        我先从高处看海,看见海面上风平浪静的。那一层一层的细浪,仿佛天上的白云一样,悠悠闲闲的。只有当只只小船在海面上划时,那闲云才像被惊破一般。大海与天空自然地连成一体,水天一色,像是一整块画布。有海鸟在飞过,像是这画布里的一个别样的景致。看到这样美丽的大海,我就飞奔了过去。


        到了海滩上,我发现大海跟我从高处看见的一点都不一样。大海翻滚着一层层波浪,犹如一匹白马向我飞奔而来。随着这一波波的海浪拍打着海滩,撞击着岩石,我听到了马蹄声,听到了马啸声,听到了马的喘息声。

        过了一会儿,我们去浮潜了。我看见了许多鱼,大的、小的,有细长的,有宽大的,有素色的,还有带花纹的。这些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鱼,把海底的世界装点得如此生动丰富。有一条“花斑鱼”在珊瑚丛中悠闲地游来游去,像是饭后的小憩,又像茶后的闲逛。一发现我们靠近,就突地一抖身子,闪电一般地逃去。真机灵!小鱼们因大海而得趣,大海因有小鱼而增添了一分生机。

        真正的海,与天空相比,更多了灵动,更多了音声,更多了色彩,我喜欢海!



  • 球球

    楼主 2012-3-21 19:33:53 使用道具

       在本文中 有两点需要体会,一个今天我们要讲的大兴安岭一样,写海之前不写海,写的是天空;第二点,最后的结尾,仍旧是首尾呼应,去比对天空,这样海的特点就更加体现了出来。今天我们要讲的大兴安岭中,作者比对的是“秦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于是大兴安岭的广博绵厚的特点就体现了出来。这是我们要体会与学习到的。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第一个对称段是比对着秦岭写的,用一句话来讲的话,秦岭的岭是高耸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是延绵博厚。作者一开始把笔墨放在秦岭上,就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这个特点。为了把大兴安岭的延绵博厚理解清楚,我们不妨讲一点地理知识。



        秦岭,有一点地理知识的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有几个意思:一个在秦岭以北是黄土高原,以南是四川盆地,落差很大,所以就是云横秦岭。李白有一句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据说就是写的秦岭。因为秦岭的这个特点,所以在岭南及岭北的气候的差别就相当的大。

       原因在于夏天的时候,南方的海洋气流受到了秦岭的阻隔,所以在夏天北方干热,空气的温度小。而在冬天的时候,北方的冷流又受到了它的阻隔,所以南方,又不受北方寒气的影响。


        在四川盆地一带,温度相对还是较高,因此,秦岭又中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因为这个分界线,所以南北的气温大不一样。因为气候条件的不一样,所以接而又造成了农作物的不一样。最明显的是,秦岭以南多产水稻,而以北多产小麦,以北的地区少水,少湖,少河流。同样,如果我们再从全国来看,从植被来看也是大不一样。因为气候的原因,越是冷的地方,树的叶子就多为针叶林;越是热的地方  就越是阔叶林。换句话来讲,冷的地方树的叶子小;热的地方,树的叶子大。所以南方特别是广东海南,多产椰树、芭蕉、梧桐,而在北方这样的树却少见。


        因此,我们在本文中,第三个对称称段中讲到: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便体现了北方多针叶林的特点 。而在本文中,刚才我们讲到,因为秦岭南是盆地或平原,秦岭之北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地势落差大,所以秦岭就显得高耸险竣。而相对而言,在东北平原上的大兴安岭,没有这样特别明显的地势落差,所以就显得绵延博大。同理 ,在本文中讲到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也是因为地理上的原因造成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果说文章的开头讲的“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一段所讲的就有着实实在在的地理因素在里面。一开始作者写的“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是通过触法来描写大兴安岭的 ,那么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色法来写的。同时,在这个色法中,又是通过比对秦岭来写的。这样从多个角度来写的大兴安岭,告诉了我们大兴安岭是“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的,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那么这样的技法,对我们辅导孩子写作有什么样的启发呢?还是那句话——写什么,先不写什么。写妈妈之前可以先写爸爸,通过爸爸与妈妈的性格对比来强化妈妈;写冬天的时候,可以先写夏天,通过夏天与冬天的差别来写冬天。这样,孩子的思路开阔了,还愁写不出东西,写不好东西吗?
        我们前不久讲了一篇文章,是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球球

    楼主 2012-3-21 19:36:08 使用道具

        这篇文章写的是济南,但是写济南前不写济南,写的是北平与伦敦的冬天。不写济南是为了写好济南,写好济南就要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写。我们讲过的朱自清的《绿》中,也有这样的技法。我们再来温习一下: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本文中写的是梅雨潭的绿,但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写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先写西湖的波,先写秦淮河的绿,这样的对比,就把梅雨潭的绿的特性写得更加突出、鲜明。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是我们去年讲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片段):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坐飞机来到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旅游。

       在海南,最有意思的是看海了。因为海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我看见的海和我想象中的海是不一样的。我想象中的海是一个颜色的,但是我看见的海却有很多的颜色。近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再往远看,有的是浅蓝色,有的是深蓝色的;到了最远处,海与天就连在了一起。我们去了三亚湾和亚龙湾,三亚湾的海比亚龙湾宽阔,在海边能看见凤凰岛、东岛、西岛、还能看见最远的南山寺那里的又高又白的玉佛像;亚龙湾的海比三亚湾的海更蓝、更美,亚龙湾的沙很细,没有一块石头;三亚湾的沙很粗,里面掺杂很多石头。亚龙湾的海和沙很干净,保护得很好。三亚湾的海和沙很脏,因为保护得不好。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对称段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大兴安岭,对比的是秦岭,由秦岭的岭是高耸险峻,来比对出大兴安岭的岭是延绵博厚,我们今天来讲第二个对称段: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我们看到,本文中讲的绿色,是由四个对称、四种颜色来表示的: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以此来说明“哪里都是绿”,“绿得难以形容”。


            由此,我们还可以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大部分人会讲人的皮肤(亚洲人)是黄色的。其实不然。

            在这里又讲一个小故事,过去,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也是看了一个展览,是凡高的,凡高是印象派大师,当时就不明白为什么他对一个人的画——面部的皮肤会是五颜六色的?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明白,画师是对的。老师讲,细细看人的皮肤,实质就是五颜六色的。细细的观察,确实如此。我们来看两幅画来感受一下。

         我们曾经讲过一首杜甫的诗,叫《望岳》,里面有一句“阴阳隔昏晓”,大体的意思是说泰山由于山南朝阳、山北朝阴的原因。所以,一整座山南面(阳面)就是晓——很明亮,而山的北面(阴面)就是昏——阴暗。

          因为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就让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呈现了明与暗、晨与昏的不同景致。

          回到正文中来,我们学过地理知道:植物会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呈现出不同的植被,高纬度的,气候冷,所以就呈现出针叶林;低纬度的,气候热,所以就呈现出阔叶林;中纬度,冷热适中,所以就呈现在针叶与阔叶的混合林。

          所以,在北方大多的植被是针叶林,而在中国的中东部就是两种林同时存在,而在中国的南方,比如广东、海南,就多呈现在椰树、芭蕉这样的阔叶林。同一个道理,一座山,山的顶部气温低,山的底部气温高,而山的中部气温相对适中,所以,在同一个纬度上,植被也会因为山的高低而显出不同的植被。

          这也是植被在秋天的时候,会是“层林尽染”的原因。因为植被的不同,因为植物的叶子不同,因为光照的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作者讲的绿,确实写得很丰富、很确切。

         再举两个例子来讲。

          我们通常会说红扑扑的苹果,这样的观察是不细致的,我们要知道,一个苹果,冲阳的一面是红的,而背阳的一面是黄的。


          第二个例子是西瓜,我们通常会说西瓜是绿的,这样的观察也是不确切的,西瓜在土地上的部分,也就是冲阳的部分是绿的,而埋在土下的、背阳的那一部分是黄色的。

          据说,过去古人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有一个经验:可以通过石头上青苔的分布来判别南与北——阳与阴。

          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如《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提问一样:任何物体的颜色都是丰富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得出来的结论,角度不同,光线不同,颜色就不一样。这个现象,我们要跟孩子讲清、讲透,不要怕写一个人的脸是五颜六色的,不要怕把一个人的脸写成大“花”脸。


         再讲第二个技法。看原文: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是一个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这将在下一本书里会有系统的介绍。


            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字上做文章。

               比如,今天上午我们讲过的一个小朋友的作文:(小草)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先是把小草比喻为地毯,再借用这个比喻借当成小草。

            我们事要画蛇添足的来扩展一下:(小草)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绿地毯毛绒绒的样子,很柔顺,绿地毯在乍冷还寒、春寒料俏的时候,首先带来了一股暖流。

          同样的,我们在本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也扩展一下,就会显得更明显一些: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海里的群岭起伏是波浪,海里的鲜花是波涛里的浪花,而海里的风声便是浪涛的轻哮了。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

            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旦生起气来,就跟一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旦生起气来,就跟一个老虎一样。她即便是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是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 球球

    楼主 2012-3-21 19:38:34 使用道具

        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但前提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要在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需要推荐什么书来看。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就要把孩子的语文书上的课文先搞透。课文搞透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搞透课文?在作文重积累、轻技巧之前应怎么办?要建立正确的作文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做起;要从起步、停车、坡起做起。没有这一定之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加上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不是很多。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就如我们学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但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的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 这本书,对群里的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作文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都提高很快。那么,我们还要说,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孩子没什么“积累”,但是通过对于技法的掌握,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本身就说明——写作,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


      我们这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都是小学生语文课门中的范文,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也在讲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有些妈妈问,如何写人物?如何写记叙文?怎么把说明文写好?还有的妈妈讲,孩子一年级了,看图作文怎么写?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回答的问题。概括地来讲,这些问题是: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我们的观点是——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作文的学习不分年级。为什么这样讲?还是举例子:一个人学画画,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临摹入手。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一临就是好几年。比如,一个人学习书法,要对着名家的字贴,特别是正楷,一临就是数十年。这是学美术、学书法的基本,也是核心。如果说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一会学一下国画,一会学一下漫画,一会学一下水粉,那就写乱了,没有功夫了。学习书法也是同理,如果我们不先去把正楷写好,一会练行书,一会练草书,一会是颜体,一会是柳体,最后必不得趣。


        所以,写作文要抓住本质,明白核心,这就是一个作文观。



        什么是作文观 ?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几无相同,但是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如果我们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两字。什么叫文章?这个问题我们讲过,文即是文采、文饰;章就是结构,是章法,是条理。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换句话来讲,文章的“文”是形象思维,每个人对于一个东西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章”,是逻辑思维,文章是用套路、条理、推理、思路来构建的。文章的“章”,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泥土;而文章的“文”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钢筋混泥土是共性,高楼大厦的装修是个性。在有章法的基础上,去灵活的表现。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这是文章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先放下所谓的漫画、油画、国画;放下所谓的草书、篆书、隶书、行书,从共性的地方入手,从本质的、核心的、根源上的东西入手。打好基础,再来装修,再讲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一上来就讲信马由缰、法无定法,那是要吃亏的。


       我们还是来先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在盖“大兴安岭”这座楼时,是用的什么结构呢?一是写岭;二是写岭色;三是写林;四是写水与花;五是写林的用处。换句话来讲,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是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我们看一座山,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就是本文的岭;其实是看到山的颜色,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也就是本文中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构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衫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在本诗中,也是按照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意】:作者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山行所见,通过远近、艳淡、虚实的巧妙构画,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
    远与深:远----寒山远上。深----白云生处。冷与暖:冷----寒山石径斜;暖----深处有人家。
    动与静:静----寒山、石径;动----白云、人家。
    远与近:远----石径,人家;近----枫林、霜叶。
    浓艳与清淡:清淡----寒山、白云;浓艳----枫林、霜叶。


        无论怎么讲,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这个对称的思想,也体现出了顺序、次第、结构、逻辑。如果要谈积累的话,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再来积累,那就收获良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万卷”,而在于“破”。 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那看千本书、万本书,也是入不了们、得不了趣的。


        今天,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意思是说,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非常重要。本段的“帽子”是什么?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我们了解了“帽”的内核,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就明白,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这是本段的主题。这样阅读,不就是得功夫了吗?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一个是: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一个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字上做文章。比如,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在本段中,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然后一路借下去,把“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借成海浪。同样,再用一个对称句,把“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也借成海浪。
    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 ?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我们就此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


    我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了。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她的耳朵也很灵,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的一下挂了电话!

        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一边挥手一边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写出来的修改文: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了。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的一下挂了电话!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跟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在本文中,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小藕节”,然后就用这个“小藕节”一路借下去,代自己的妹妹。这样写,文字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但却生动、得趣了许多。

  • 球球

    楼主 2012-3-21 19:41:19 使用道具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这一段写得五彩斑斓。我们之前还有今天讲过,作者写大兴安岭,是一个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高远到低矮、从粗的轮廓到细的勾画,这样的一个顺序来写的,这一段写到了细致处。


           在这一段中,我们先来从帽衣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这是帽。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这是衣。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这是鞋。

          在全文中大体上写了几样东西。

            如果我们说这是一幅画的话,那这幅画是由几个要素组成的:


            一是清可见底的小河,

            二是以青松、白桦为主的树,

            三是各种不知名的小花,

            四是小蝴蝶,

            五是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这一段中,我们的重点是体会对称与六根六尘。

            青松做衫,白桦为裙——对称句,意法。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色法。

            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色法、意法。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香法。

            在一幅画中,因为言之有色、言之有香(味)、言之有意,那就会生动许多。我们还要讲一个问题: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如果作文是一位名家写的,我们且把他的技法称之为大道理的话,再来看一位小朋友写的,我们且把他的技法叫做小道理。

         这篇短小的作文,不要看文字很少,但趣味很多,最重要的是动静结合:

            桌子上放着许多的果品,如梨、苹果、月饼——这些是静的;


            而桌子上还有一支香斗,香斗上还有一缕缕的烟向上吹着——这是动。

            一静一动,就显出这个画面的美。从整体上来看这幅画,是静的,但这个静不是死的,还有一缕很淡很轻的烟飘着,这里有动,但这样的动,又不是急匆匆的,是缓缓的,是偏于静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文,本文中:

            小河是动的,野花是静的,

            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也是静的,而小蝴蝶又是动的。

            除此以外,还有明暗的对比,最明显的地方是: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是明丽的;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这是暗浓的。所以我们要体会到这一幅画,不仅可看、可闻、可想,而且明暗对比、动静相合,这才是真正的得趣啊。

           我们理解了这些技法,就来举个例子,比如写我的妈妈:


            她静静的坐在灯下,看着一本书,一动不动,很专注,但她轻轻的喘气,还有合影偶尔眨动的眼睛,说明她还在思考。

            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才叫生动,才叫写得有趣味。我们再往下试着写一点:

            在书桌上,放着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这是妈妈用来做读书笔记用的。还有两枝笔,一红,一蓝,除此以外,最显眼的,就是书桌右上方放着的一杯新沏的绿茶了。绿茶灯的照射下,更透亮。透过光线,还能看到一缕热气,画着“S”形的向上飘去。

            具体的文字没有去细雕细刻,也没有用到什么好词好句,但是我们就是运用了动静、色香这样的技法,就可以把文字写得很生动。想必我们这里用的词,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都是掌握的,所以,孩子掌握了技法是可以写出好的句子来的,好的句子是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作者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路写来,总体上讲,前面写的都是景色,我们要讲,没有一篇好作文是单纯的为了写景而写景的,也没有一篇好作文是单纯的为了写事而写事的,情景交融、寓景于情,讲的就是要透过景来讲一些道理。

            我们曾经讲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大家再来看一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里,作者分别写了两个景:

            一个是淫雨霏霏时的景与情,一个是春和景明时的景与情,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而做的铺垫。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明白,在本文中写的景也是为了表达“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而做的铺垫。

            所以,本文在前面几个景色描写的铺垫的基础上,眼光一转,笔锋一变,写到: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由大兴安岭的景色转到了大兴安岭的作用,也就是讲大兴安岭外在的景色之美,与其发挥的作用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才是不空洞的美。这样的美,才会让人感觉“亲切、舒服”。由景色的美,深入地写出作用的大,由此得出结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这是一个思想不断深化的结论,也是一个逻辑思维推导的结果。

            谁说作文只是天马行空、随性而发呢?这两段中也有一个层次,一个是看到眼前的“用”,再由眼前的“用”,去想象外在的“用”,由近处的“用”,再写到远处的“用”,由眼见的“用”,延展开来去写想象中的“用”,由具体的“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再扩大延伸到抽象的“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以及“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这样的写法不是与我们前面讲的道理一样吗?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写景,现在转而变成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写“用”,写景的时候是由面到点,写“用”的时候是由点到面,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大兴安岭的作用很大,所以在最后的脚中,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因为它在建筑中的作用,因为他在环境中的作用,因为它在自然界的作用,因为它与人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最后得出大兴安岭是一个兴国安邦的“岭”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消化这个结论,也为了让大家在学习中能够体会更多的知识,我们再利用一点时间来学习一点《中庸》的片段: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我们就不对中庸的这个片段作更深的讲解,只作文字意义上的简单讲解,本文讲到因为天是既高且明的,所以天可以覆盖万物,因为地是博厚的,所以地可以承载万物。

            因为天地的高明博厚,所以“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不用去宣传,它的作用就很彰显,不用改变它、改动它,它就能化育万物,看上去它是无为的、无声的,但是它的作用大得不可言传。

           以此文来应一下我们讲的“大兴安岭”的景,那也算是很贴切妥当的。

            那么,地是如何承载万物的呢?是从微小处、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所以“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意思是说:地,本来只有一撮,但是慢慢积累就达到了广厚,因为达到了广厚,所以可以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意思是说:一座山,本来不大,只有一卷石头之大,但慢慢积累,及至广大,就可以让“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意思是说:一池水,本来不多,只有一勺,但是慢慢积累,及至不测(很多),就可以养鼋鼍、蛟龙、鱼鳖、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生物。天地如此,大兴安岭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与自然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界境。

            这也算是我们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认识,中庸讲得很透,《林海》这篇文章讲得也很透,要“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才能兴国安邦,过度的砍伐,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高碳经济、黑色发展是不能兴国安邦的。

            今天全文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 meij81

    2012-3-21 20:13:33 使用道具

    学习了,呵呵,厉害呀
  • 浣熊宝贝

    2012-3-24 21:14:23 使用道具

    分析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