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ChinaNews/32526803.html


发信人: sumeday (阳光温暖),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教孩子 最要紧的人生课题是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21 19:40:53 2012, 美东)

我和我太太同时考进音乐系后,相较于班上同学,已有两年交往基础的我们显得有目标
多了。

那时台湾的中产家庭正在兴起,有点余力的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学音乐,而全国只有四个
音乐系,因此师资很缺乏,我们才大一,就有学姐忙不过来,把学生转介给我们。因为
有结婚的共识,我和太太经常会针对接触到的学生和家长,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孩
子才是好的,平常谈天的话题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谈的都是价值观。

整个大学阶段不断探讨下来,对于应该怎么生活、怎么教育孩子,我们的观念都已经很
清楚、很接近,对于孩子的教育观也有了共识。

虽然我们大学一毕业就结婚,却不急着有小孩。我从念国中开始就想当爸爸了,只要是
跟养育孩子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我当然都不愿意错过,因此,当我确定考上研究所,确
定除了念书之外,我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带小孩时,我们才怀第一个孩子。

婚后,我们继续音乐教学的工作,除了收家教学生,也担任国小、国中音乐班老师。这
么多年来,我发现,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音乐,但是对于音乐本身、对于学音乐的目的
,常有严重的错误认知与偏差。因为父母本身的无知,让孩子也跟着懵懵懂懂的忽视了
一件根本的事:人生,是自己的。

我从念高中、大学一路走来,接触到很多父母,包括我的亲友和学生家长,他们普遍存
在一个问题:没让孩子明了“人生是自己的”。父母总说,只要好好读书,现在什么都
不要多想,将来什么都有。久而久之,孩子也不认为人生是他的,觉得只有考上好学校
、找到好工作、爬到好位阶,在音乐上有杰出的成就,生命才有价值。这些都是非常严
重的扭曲,剥夺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喜悦,光是这种观念就已经贬抑了生命应有的尊贵。

另外,从教改体系培育出来的孩子,也存在着不同的危机,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太好、太
重要了,无法客观的自我评量,甚至丧失跟社会衔接的机会。

孩子的能力、体格、经验、知识都在累进,却不知道要拥有自己的人生,甚至以为父母
的期望等同他的人生;不能感受到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主人,对于存在于世界上没有自
得自在的喜悦,到了一个年纪之后,几乎错过了对于生命的自主感。

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教育是让人一直到成年都保有天真的喜悦,而且对世界的适应力没
有残缺,如果选择要过宗教般的灵修生活,或到社会比较边缘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乐趣,
必须是在他真正能够选择的情况下做决定,而不是因为适应不良而逃避。

如果人过于制式化,恐怕也无法不在主流社会生活,因为早已失去原始的活力、勇气和
满足感;假如没让孩子慢慢去认识并学习参与社会的运作,没让他可以选择投入社会或
是保持距离,以至于落到没得选择的处境,这是失败的教育。这个警觉,从我二十三岁
半、生第一个小孩的时候就一直铭记在心。

两个女儿至今对于她们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到非常喜悦。身为父母的我们,对她们的出
生、对她们活在这世上是很赞叹的;至于她们学什么东西、学得好不好,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最期待她们能“发现自己”。

教育观点
1099 查看 8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DAOMA

    2012-3-22 09:22:05 使用道具

    是啊,这是每个想做父母的应该考虑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孩子成长的道路父母指引的作用还是很很重要的!
  • lisashh

    2012-3-22 09:27:06 使用道具

    确实是这样;父母指路灯的作用也很关键啊. 
  • zxfqyy

    2012-3-22 09:33:27 使用道具

    我也觉得应该教给孩子自己走自己的人生,父母只是给他提供他成长的土壤,尽量给他他需要的。就足够了。让他们发现自己。
  • hb可可2007

    2012-3-22 09:42:04 使用道具

    怎样具体地去做呢?
  • wwwchem

    2012-3-22 09:46:05 使用道具

    父母总说,只要好好读书,现在什么都
    不要多想,将来什么都有。久而久之,孩子也不认为人生是他的,觉得只有考上好学校
    、找到好工作、爬到好位阶,在音乐上有杰出的成就,生命才有价值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
  • 七七未央

    2012-3-22 09:53:24 使用道具

    保持天真的喜悦和对世界的适应力没有残缺如何统一起来呢?如果从头至尾的天真难免会不适应现实的世界,如果一味的屈从外界难免会丢失心中的纯真,如何做到二者兼顾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吧!
  • 荸荠泡泡

    2012-3-22 10:57:13 使用道具

    很有道理,值得反思
  • yiyayi1984

    2012-12-6 20:19:19 使用道具

    比较理想的教育是让人一直到成年都保有天真的喜悦,而且对世界的适应力没
    有残缺,如果选择要过宗教般的灵修生活,或到社会比较边缘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乐趣,
    必须是在他真正能够选择的情况下做决定,而不是因为适应不良而逃避。

    如果人过于制式化,恐怕也无法不在主流社会生活,因为早已失去原始的活力、勇气和
    满足感;假如没让孩子慢慢去认识并学习参与社会的运作,没让他可以选择投入社会或
    是保持距离,以至于落到没得选择的处境,这是失败的教育。


    这个很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