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文冰
我那两岁多的外甥看着配有动画片的《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很快就能背诵大部分内容。3岁的时候,《千字文》上那么复杂的文字,他已经认识大半。3岁半他就对加减乘除算术题感兴趣,去书店都会自己选择数学练习册。另一方面却是几乎不爱吃饭,不会与其他小朋友玩,也不爱运动,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对抗的方式以沉默为主。很晚也不睡觉。4岁进入华德福幼儿园,停掉了电视,同时也停掉了读经材料,就那么整天玩泥巴,玩到7岁,身体总算开始结实了,胃口有所改善,脸上有了很多笑容。但对色彩的感觉一直很模糊,对手脚的意识弱。语言多过于行动本身。
……
孩子所谓的“理智”一旦被唤醒,就很难再回到自由玩耍充满创造力、勇于尝试的状态了。这样的孩子的表现一般会是这样:看到别人玩,第一步是下评判,这个不好,那个错了;第二步紧接着要求加入游戏。若被允许,在玩的过程中会不停地说,语言远远多于手脚的工作。第三步,其他孩子被他的语言惹烦了,放弃游戏不和他玩。之后的状况会变成这样的:大部分孩子下次会拒绝这个孩子加入自己组建的游戏。进一步向主班老师了解,会发现这个孩子融入集体游戏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挑战的过程。这些孩子一般是在家里被教了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这些孩子一般也很少在游戏中发出喜悦之极的欢笑声。
……
孩子在换牙之前,最明显的成长特征是身体快速增长,身体内的各种器官包括大脑在逐渐健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个特别要提出来的显著特点:他们是完全敞开地接纳他所遇见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他会和那个被给予的东西融合为一体。因此人们会发现,越小的孩子,你给他的东西他越能学得又快又牢,甚至成为他的特点。
……
最近读《黄帝内经》,讲到人的成长规律时,一再强调要顺时节而行,逆之则伤其五脏六腑,重则疾病缠身,命丧黄泉。若把人的一生比为一年,那么对应于人,春、夏、秋、冬大至情况非常明显,春对应的是出生到青春期,是主生发的时期,如果不“动”起来,夏天就“长”不出来花,秋天就“结”不出果,冬天就没有什么收藏可供“反思、精进”。人智学对人内在意识发展的观察和《黄帝内经》的观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春季主意志力培养,就是在行动中感受、思考;夏季朝世界看去,让各种文明科学之花在视野里开放,人生的秋天该懂得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责任关系,专注服务,有所收获;人生冬天进入纯思想的人,完全奉献自己给这个世界。在教育领域里,人智学把季节分得更细。0~7岁主要发展意志力;8~14岁主要发展感受力,艺术化学习,在关系中学习;15~21岁思考力发展;22~28岁,三方面发展成熟,就能把意志、感受、思考力结合去找到自己的天命并能去行动。每个阶段有不同力量的生长,需要不同内容和方式去教育。
……
我3岁左右开始识字、练书法。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我的肠胃一直不太好,贫血。热爱阅读,不爱运动。11~12岁时变得尤其严重,甚至一度被诊断心脏有问题。懂得调理身体后才意识到,对于我这样天生元气不足的人来说识字太早确实伤身。小时候我几乎不参加童年人的游戏,我几乎总是处在漂浮的半空中若有所思,这样的状况几乎延续到30岁。就人智学的观察,这是出生后的教育没有协助好我的生命进入这个世界。
……
我身边有几个从小读经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能力较强,句子简洁,思考能力较一般孩子清醒得早,但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感悟力比较单一,情感的表达和感受能力隔膜,生命力都比较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