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arity7099 于 2012-3-31 05:24 编辑
内容简介《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中教养孩子大量的事例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分享的,如果不是朋友们大胆地将这些家庭的秘密告诉我们,就不会有《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的出版。出版《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父母知道训练孩子的秘诀,让所有的孩子知道父母教养他们所付出的辛劳与意义,从而学会感恩。
在这里,我要对所有名叫强尼的孩子说声抱歉,用这个名字是为了隐去其他孩子的真实姓名。
编辑推荐《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
媒体推荐良好的教养不是危机出现时的应急举措,而是在不得不管教的状况发生之前有条不紊、心情愉快的训练。
三千年多前,圣经的箴言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离。”
这道理做父母的似乎都懂,可一遇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于是血气战胜了理智,愤怒、压制淹没了克制、倾听,所以,很多家庭管教孩子都是出现问题时才“亡羊补牢”,缺少的是防忠于未然的系统训练。试想用这样的方式建造房屋会是什么结果?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管教的方法,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乏技巧和方法,但真正的管教原则与方法是喜乐、平安的。
没有防患于未然的管教,就相当于把孩子推上没有指南针的航船,让他们在扑面而来的选择与纷繁复杂的情感中迷失方向。
这是我读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生命的书。我家从前就像一个战场,孩子们互不相让,现在家里充满了和平与喜乐,孩子们很喜欢彼此共处的时间,而且我和丈夫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六个孩子的母亲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迈克尔•珀尔 (Pearl.M.) (美国)黛比•珀尔 (Pearl.D.) 译者:张沁
迈克尔&黛比•珀尔迈克尔•珀尔,是“大喜乐”机构的创始人,他和妻子黛比也是美国家庭学校运动的先驱。作为一对结婚逾43载的夫妇,他们育有5个孩子,都已快乐长大,结婚生子,孙辈数量达18人,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迈克尔和黛比多年潜心研究教养孩童及家庭关系问题,致力于婚姻家庭问题的辅导事工,用从上帝那里领受到的特殊智慧,帮助和祝福了无数家庭,挽救,无数婚姻。数十万父母读过他们的书,并将其中的原则付诸实践,见证了改变生命的经验。成千上万的年轻夫妇写信给珀尔夫妇表示感谢,他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了“珀尔方法”的训练,现在他们也在使用这些原则教养自己的孩子。迈克尔与黛比一起合著有《小鬼跷家》、《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其中《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以多种语言出版,销量近660000册。黛比所著的《妻子,荣耀的帮助者》(南方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广受欢迎,销最近400000册。
目录前言
教养孩子/1
关于“打”孩子/2
顺服的训练/3
训练不是管束/6
营造训练环境/9
极端的管教方式/13
对父母的忠告/15
消极的训练/16
孩子的天性/19
自我中心意识/21
一个属灵的胎儿/24
父母的使命/25
父母的怒气/31
没有更多的改变/33
不让怒气控制你/34
情感的“纽带”/39
纸制的“心”/40
斩断的“纽带”/42
3岁的卡车司机/43
修复断裂的“纽带”/45
做个好父亲吧!/46
我现在该做什么/48
“行在父的光中”/49
你能够建立“纽带”/50
关于管教/53
什么是真正爱孩子/54
神责打他的儿子/58
孩子的真正需要/60
罪疚感和厌恶自己/62
“赦罪”的权柄/66
安慰的杖/67
今晚有一个奇迹/68
神奇的魔杖/68
是杖,不是在角落罚站/69
管教的原则与时机/71
关于“杖”的教导/72
敬畏之心/73
明白恩典/74
尽父母的本分/74
爱的方法/75
骂孩子不是管教/76
“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77
顺服管教/79
我不得不听你的话/80
允许孩子有时悖逆/82
得祝福的妈妈满有怜悯/83
管教训练范例/85
激烈交锋——小强尼学会顺服/86
小狐狸摘葡萄——三岁看老/89
我没有时间——莫忘做父母的首要责任/91
睡前的管教——安安静静躺下/92
管教孩子的榜样——3岁小“妈妈”/94
“乞丐”理论——吵闹的小乌没食吃/95
艰难的路——两小时训练一个“全新”儿子/96
……
序言这本书中教养孩子大量的事例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分享的,如果不是朋友们大胆地将这些家庭的秘密告诉我们,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父母知道训练孩子的秘诀,让所有的孩子知道父母教养他们所付出的辛劳与意义,从而学会感恩。
在这里,我要对所有名叫强尼的孩子说声抱歉,用这个名字是为了隐去其他孩子的真实姓名。
尽管本书的大部分章节是由迈克尔写的,只有少部分是由黛比执笔,但是黛比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位批评家和编辑的角色,包括有些创意也是来自于她。没有她的帮助,我既不能成为一位好父亲,也不能完成此书的写作。
后记管教与训练的奖赏
在开始翻译《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之前,我先通读了一遍本书的英文版,很喜欢作者的写作口吻——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他在告诉我们真理:别无它法,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管教、训练他们。是真理就没有商量的余地,就不能打折扣。
我对此也有亲身体会。
我和丈夫都是在严厉的家庭中长大,自然从小就常被父母管教。因为顽皮的缘故,也常常挨打。长大后我们也深感处于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总有一利,不自南的感觉。我们决定,对于我们的儿子,不打算动一下手指头。直到三岁半以前,我们从没打过孩子,对他不守规矩的举动最多只是温和地说声“NO”。我们像国内的许多家长一样,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常放下自己手头的事,只要孩子需要马上陪着他一起玩。在孩子三岁以前,每逢星期日去教会,我从来不能完整地听牧师讲道,因为孩子坐不住,我也只好随着他跑来跑去。虽然很辛苦,但我总觉得不能像父辈那样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随他去吧,长大自然就好了。
直到我们因为一些原因换了一所教会,我才改变了许多育儿的观念。新教会地方很小,没有专门的主日学教室。令我惊讶的是,星期天所有的孩子都和大人一起听牧师讲道,没有乱哄哄地走来走去的,在牧师讲道的近一个小时里,孩子和大人一样安静,无论是出生才几个月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还是上幼儿园的早已会到处跑的孩子。我非常惊讶,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样训练有素的。
一天,副主任牧师来我们家探访,问我们:“你们打过孩子吗?”我们听后很愕然,从没有牧师问过我们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当然是“我们从不打孩子。”没过多久,牧师竟然亲自示范,告诉我们在打孩子屁股时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来对孩子说话。这是我们的文化中从来没有过的。我们只记得小时候受惩罚时,父母总是怒目相向,怒言以对。孩子心中只觉得害怕,那阵式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知道挨打肯定是逃不掉了,幼小的心灵根本没时间懊悔,只能任凭父母发泄他们的不满。我们从没有看见过哪家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还是和颜悦色、不愠不怒、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孩子做错事要有后果,打屁股是应该的,因为没有听父母的话。
回到家后,我们如法炮制,先为孩子制定了几条简单的规矩,总的原则是:做错事是难免的,父母不会说什么,但是爸爸妈妈说过不要做却去做的事是一定要管教的。开始的时候每天管教的频率会频繁一些,后来孩子渐渐知道规矩了,我们也就轻松多了,星期天我们居然也能很好的听道了,孩子坐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安静。作为母亲,我有时也会很心疼孩子的小屁股,第一次打孩子的时候,我一整天心中都很难过,但是看到管教后的效果,我心中感到极大的平安。我的孩子五岁半就上小学了,这个年龄的男孩正是很难坐住的时候,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课堂的规则。
管教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孩子会不会被管得太死板了?会不会毁了他的创造力?看了本书后,我不再犹豫,信心更加坚定。作者非常清楚如何将圣经的原则运用于生活中,这正是中国大多数第一代基督徒所缺乏的,当然对于那些动不动就以物质来满足孩子的家长也大有裨益。正如书中所说,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在乎自己的肉体、自己的感受,竟然会忘记神对于“爱”的真正定义: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孩子,就按照圣经的方式管教训练他们吧!
当我看到经过训练的孩子们,在父母要出门登机时,爸爸一声呼唤:“让我们来为这次旅行做个祷告吧!”立刻,从正在玩耍的一岁多的孩子到正在专心画画的四岁的孩子,无一不放下手头的事情,奔向爸爸的怀抱,闭上小眼睛,安静地听爸爸向上帝祈祷旅途的平安。这时,我仿佛看到了有一天当天父呼召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甘心乐意的回应天父的呼召,成为神国的精兵。
张沁
2011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