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发的一个贴中转的漏屋老师的一段话,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我在别的地方也发时安妮鲜花有一个回复是不赞成少儿Narrow Input 。我也觉得有点迷惑,秉着兼听兼明,请问问咱爸妈网的high5版和各位牛爸牛妈是怎么看法。下面是漏屋老师的话和安妮的回复。
另外,这样引用不会给删贴吧。
漏屋: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安妮鲜花:这就是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成人学习角度中间的过程越短越好,所以讲求窄范围内的输入自然会带来相应的输出,这符合我们多年来学习模式的心理。
但是如果观察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母语发展中是不是从小都限制他们只听些什么?是不是如果只听限定的那些内容,有的孩子就可以把说话的时间从目前的一岁多提前到半岁?这个提前的价值在哪里?
所以,当我们评价任何一类资源的时候,其实都是体现成人的评价标准。就好比我,推荐的原汁原味的自然语境下的资源,不强调立竿见影,但是强调积累阶段的广种,这就类似于婴儿期前一年多的语音输入积累阶段。我们英语前1000个小时的积累就属于这种广种时期。
而薄收的阶段,其实是孩子把很多语言和自己目前的现实情况结合之后的输出和反应。这些内容可能只占广种内容的几分之一。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辨音能力的积累会对日后的情境对应产生直接的价值,理解自然而然地形成。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可能听简单的内容还要复读。而如果前期听力辨音能力强的,一两遍就记住了。先看校车后看粉红猪之后的差异,都反映了这样的现实。也因此,我从来不建议几岁的孩子一定要看什么,孩子自己 想要的就是最好的素材。
一种方式对一种结果最直接,但是对于整个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不是效率最大化,这是两个问题。如果我们真是非常直接的追求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方式都可以。过去的背诵、复读应该也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输入然后直接要输出效果的直接方法。目前,用原汁原味的内容代替那种教学素材,其实原理是一样的。说到底,是追求学习的效果。
但是孩子的英语启蒙,就是语言本身,当他具备了足够的听力辨音基础,有了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的时候,今天不输出,明天你给他放到一个有互动机会的环境中,他很快就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输出。这个期限,不一定比前期能输出一些内容的孩子长。
大家,需要的是前期能输出一些?觉得这是效果的体现?还是需要地基牢固,上面直接起高楼?要前者,把范围放窄,家长心花怒放。要后者,细水长流,不知不觉中孩子和母语的孩子差距不多。
我觉得婴儿学话时期一般接触到的语言是属于Narrow Input ,因为妈妈和孩子说的话不外乎吃喝拉之类的,还有家里一些简单的实物名称,而不是让孩子置身于繁多的、各种复杂的语音,孩子也是从熟悉的语音、情形动作中去自然习得语言的,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漏屋老师说得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