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好英语,感觉好玩,图画好玩,发声好玩,游戏好玩,那就当成亲子的一项玩的内容。亲子活动,就是怎么适合她,她怎么感兴趣,她内心要求什么,我提供给她就行了。
孩子是3周2开始接触英文,刚开始上完幼儿园回家就考我,从我这里学了点就有回去考老师。这其实就是一个翻译过程。但是她的喜欢和高涨兴致,我就开始顺手把亲子英语作为亲子活动的一个子选项。
后来巧虎泡泡,也是中夹英,英少中多,她喜欢的是那种气氛,碟片方式对她有感染力。这个过程还是中译英。
日常生活中,亲子共读中文绘本中,我也夹杂着生活英语,主要还是单词和词组。这仍然是中译英。
中译英这么短短2-3个月之后,孩子词汇量比较丰富了。当然,这个过程看不出任何学的味道,全都是玩。因为顺乎了孩子的玩的心理和方式。
然后开始起步体验英语。因为先前打的底子就不是学的底子,是玩的底子,所以介入体验英语从一开始就没有感觉有一板一眼的节奏,都是玩啊闹啊,游戏啊。当然,词汇量积累差不多了,体验英语的难度上也确实没必要一板一眼正正经经去学。
从这个阶段,开始尽量搞相对的纯英文环境,就是我自己尽量口语英语化,但是她采用什么方式我不管。
从这个阶段,正式引入“磨耳朵”,磨体验音频的耳朵。之前孩子的幼儿园课程和巧虎泡泡都属于TPR,算不上磨耳朵。
从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由中译英逐步过度到单英文思维。
这个阶段有半年的过渡期。这个期结束后,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双思维能力。可以自己边玩边用英语说,看图说话可以直接用英文表述几分钟,直到她觉得没东西说了,也不会回转中文来说。虽然表述口语错误率高达8成,比如语法时态等。但是,思维已经构建出可以相对独立的英文思维了。
这个阶段过后,才加入动画片的视音频。动画片的视音频确实提升和巩固了她的英文思维,丰富了表达方式,但是对词汇量的贡献很小,要说有也主要是口语俚语词汇量和日常用语短句型的丰富。其他一些通过视频学来的词汇量,也是很家庭日常使用频率高的方面有关。比如手电、蜡烛、烟花、蔬菜等等。和前期通过亲子交流学会的词汇量对比,少得可怜。而且关键是巩固性极差,阶段记忆为主。
当然,现在只要我起了一个纯英文环境(我开始说英文不说中文),她基本就可以和我进行英文交流(7-8成),偶尔夹杂中文,偶尔夹杂自我创造的词汇。当然,我水平极差,也不准,而且选择交流的情景都比较简单,比如放学路上、玩亲子情景游戏、喝喜宴全程、外出游山玩水、做手工时间等等。就是相对封闭的交流对象时。
另外,独立玩,比如办家家、芭比娃娃、捣鼓玩具等时候,一两个小时也见不到她说几句中文。
除掉这些时间,只要交流对象是母语环境,她基本就完全屏蔽了英语思维,改用母语交流。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家娃玩英语学英语也好,就是典型从中译英起步,最后也照样具备低水平的双语能力(类似方言+母语能力)。并且,途中没有看到任何我要她怎么样怎么样的味道。
英文,让她平添了一个快乐的源泉,而不是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即便不牛,我也心满意足了。应该说不只是心满意足,是超出了我的期待。
该贴已经同步到 93776940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