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5-9 13:06 编辑

   
        首先,我们要讲朱自清的《春》,算是应景;然后再讲解一篇作文——《校园绿起来了》
   
        在讲正文之前,先来分享一位妈妈的心得,并来做一个解读。
   
        河南-尧妈:非常老师,您好!这两天看了您写的书,听了您讲的课,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上二年级,看了不少书,也是写不出来,现在找到了问题根源,就想着怎样能把这好的方法传授给他。于是,在昨天复习课文叶圣陶先生的《瀑布》时用您讲的对称结构和他一起把课文结构、段落结构以及句子结构捋清楚。又按六根六尘把文中的声、色、感找出来。我越说越来劲,孩子越听越有趣,从他那聚精会神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的确被吸引了,我们也被文中的美真正感染了。很快,孩子就把课文背了下来,还说:“这太简单了,不过我原来都是硬背的。”说实话,原来对于诗歌一类的文章是我感觉最束手无策的,因此,也不很喜欢,但这种状况在您的指引下已经有所改观,我想,未来会有更大收获的。谢谢!
   
        这个心得是昨天刚刚看到的。为这位妈妈与孩子高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位用心的妈妈来群里上课才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为什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因为妈妈认真,妈妈身先士卒地学习。
   
        《三字经》里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有几层意思:一是说家庭教育是优先于社会教育的;另一个意思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过去人们常说书香门第、读书人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人家。在中国有很多的家训,比如《了凡四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还有《曾国藩家训》,还有一本书,也可以推荐给大家,叫《傅雷家书》,也是个家训,《千字文》算是皇家教育孩子所用的一本书。所以这个家庭教育是太重要了。
   
        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到历史的影响,几乎把家庭教育都忘掉了,几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只知家庭着急,不知家庭教育。我们常有一个错误的思想:总觉得教育就是把孩子交给学校,总觉得自己工作忙,顾不过来,总担心自己教了孩子,孩子有了依赖性怎么办?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没有时间来具体地讲,我们了解一下古代文化,了解一些历史就知道了——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我们要解读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要解读的:方法。心态好了,思想端正了,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下面就是学态,也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位妈妈感言,孩子说原来自己是硬背书。硬背书,考的是孩子的记忆力。但老实说,人的记忆力有时不可信、不靠谱。我们读书的时候,不也下功夫背过书吗?可现在能背下的、记下的又有多少呢?死记是靠不住的,所以要活背。什么叫活背?就是去理解。没有理解,背了忘,忘了背,纯属浪费时间。所以在这位妈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有了方法,孩子就讲背书太简单了。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一直在强调: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如果当成三回事,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解了方法,运用了方法,那就是一回事。做到了一回事,就功夫成片、收获成片。为什么这位孩子背得快、背得轻松?就是因为是活背,是理解着背。重在理解,而不是重在记忆。记忆不太靠谱。
   
        第三个要解读的:方法是什么?看妈妈的感言就知道了,作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然后是“六根六尘”。结构分析是理性分析;“六根六尘”是感性分析。理性分析重在逻辑;感性分析重在联想、重在图案。脑子中有了一个图案、一个画面、一个形象的感受,当然就好理解、好记忆了。
以上的问题、方法、思路、原则,我们在课堂上讲,书里也在讲。道不能弘人,而人能弘道。不管是一本书、一个道理,还是一个方法,你不去用,还是一本书、一个道理、一个方法。要去用、去实践,才管用,才有体会。讲句通俗的话,人民币不拿去消费,就是人民“纸”,在通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还会贬值。书本拿在手里不去读,不去用,不去“消费”,人民“纸”也不是,手纸都不如。曾看到有妈妈讲,书买来了但是没看,放在一边了。一听这话,心里就想:完了,亏了,还不如几十块钱买一大袋卫生纸,一家人能用好几个月呢。
   
        《三字经》里还有一句话: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为什么聪明的人家、书香门第的人家,给孩子的是“一经”,而不是金满籯,这也是理财哦!是大的理财观,大的消费观,也是大的教育观。
   
        家庭教育,不是重要,是太重要。跟着孩子一起花点时间、精力来学习,比事后为孩子报班、花钱、着急要实惠得多。有些妈妈、有些家庭,宁可多为孩子花钱,多着急上火,也不愿意现在就在孩子身上投一些精力。花钱动作快,花得痛快,但要好好想想啊,这钱挣得快不快?怎么不想想,当时这个钱并不是痛痛快快挣来的啊!这些道理都是极普通的,不会打算盘没关系,掰着指头数一数也能算清。
-----------------------------------------------
   
        下面,我们就来讲正文。先来重温一下这几天讲的课,先看第一篇:
初春
   
        和暖的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我还躺在床上,太阳光的暖气,把我熏得周身很舒服。
   
        我起来了,走到花园中,只见那些枯了的花木,不知什么时候,兴奋了起来,改了装束了。“嗡嗡嗡”有声音传进我的耳鼓,一群蜂儿在花园间飞舞。忽然那一群蜂儿停止了颤动的翅膀,一个个钻进花蕊里去了。
   
        我走出大门,只见柳条的下梢被一阵轻风托起,一会儿又沉默下去了。那道路的两旁种着高高矮矮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发芽了。
   
        空中的鸟儿们,快活地飞着,并唱着婉转的歌曲。池塘里的鱼儿门,快活地游泳。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我呼一会新鲜的空气,不自主地说:“已是春天了。”
   
        第二篇:
春天来了
   
        滴答!滴答!一阵清脆而久违的滴答声把我叫醒了。伸起懒散的身体,睁开惺松的双眼,向窗户看去,外面下着小雨。春雨,就是迈着这样的步子来的吗?我打开一朵红花伞,推门出来,去寻找春天。
   
        雨,细细的,柔柔的。细如毫毛,让人不能轻易感觉。柔软的,还夹杂着一点暖意。春天,就好像在春雨中酝酿出来一般。噫?是什么东西透过细雨进入我的视野。哦,原来是柳树。它那长长的柳条,已经出现了绿苞。绿苞就好想镶在上面的翡翠。远远一看,柳树好像绿色的雾。走进柳树林,柳树林里的草坪好像也被柳树的点点新绿感染了一样。上面一层是枯草,下面已有了针尖般的绿。绿草顽强地从黄土地里一针一针地探出头来。不信,你自己看噢!枯草与腐叶再来挡不住春天的到来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从枯到荣,从冬到春,就是这样悄然而至的吗?
   
        春天就是这样来的,先是一点绿,后是一片绿,然后全都是绿,全都是新。
   
        春天就是这样来的。先开的是迎春花,接下来是玉兰花,再后来是桃花。先是含苞一点,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绽开,像着了火一样。这些花,在小雨的浇灌下不显憔悴,更显鲜嫩了!还有怒放的雏菊,花瓣黄橙的,像镀了一层黄金,雏菊的花心像是镀了一层银粉!
   
        这时,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春天的小河边。青蛙在唱歌,龙虾、螃蟹在伴奏,小鱼在伴舞。真是可爱!
   
        春天里的空气是暖洋洋的,春天里的太阳是湿润润的,人们脱下了厚厚的冬装。小孩子在操场上嬉戏。年轻人在草坪上看书。老年人在亭子里聊天。
   
        啊!春天无处不在!春天还在我打开的小花伞里!
   
        我们再来看第三篇,题目也是《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小朋友们都冲出家门,去找春天。
   
        小草发芽了,绿绿的;小河解冻了,叮叮咚咚;小鸟飞回来了,叽叽喳喳;柳枝发芽了,摇摇摆摆。春天真是美极了!
   
        一阵春风吹来,小朋友们迎风放起了风筝。
   
        春天来了,我爱春天。
   
        我们再来看第四篇《我的路》:
我的路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下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上山的小路上。在这条路上,春天的时候满山苍翠。树绿绿的,草绿绿的,路也是绿绿的。夏天的时候,绿色的路有了花的装点,路边开满了数不清的野花,这里有三星,那里有两点。这里生一丛,那里开一片。夏天的路是色彩丰富的路。秋天,这条小路上有红叶点缀,红红的,像燃起的篝火,秋天的路一点也不冷。冬天的路,会有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上,像小精灵悄悄的落下,一点也不寂寞。
   
        早晨的路,会有露珠,滴落在树叶上,洒在草丛里。早上的路是清凉的路。傍晚的路,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这条路又是安静的路。
   
        这条路上有小鸟欢快的唱歌,还有彩蝶在陪舞。有树叶拍手的声音。还有轻风在低声地交谈。
   
        很开心能有这样一条陪伴我上山的小路。我喜欢这条路。
   
        以上四篇最近讲评的作文,都与春天有关。希望大家复制在自己的文档上,方便学习、比较。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特别是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小作文,大道理;大作文,小道理。这句话的意思实则来讲,就是作文方法、理论不分年级、不分岁数。如果我们上面讲的四篇作文是小作文的话,那么我们接下来讲的朱自清的《春》,就是大作文了。我们要通过对《春》的讲解,来说明“小作文,大道理;大作文,小道理”其实就是一个道理。
有些妈妈在问:第一本《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与第二本《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有什么区别?《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我们是通过对名家名作的讲解来说明的小道理,取材都是名家名作,是大文章。《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是对不同年级的孩子的实战作品——小作文的讲评,讲述的是大道理。因为讲大作文,对于一些妈妈和孩子来讲,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些吃力,所以就可以通过第二本《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来学习。总体来说,要相互参合——从大作文中体会小道理,从小作文中去体会大道理。前面的四篇作文讲的就是小作文,大道理。
   
        现在我们来学习《春》,来体会大作文,小道理。相互参合、对照体会。这样来学习就可以加深印象。我们讲的《春》,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第77页,有书的朋友可以对着书来听讲。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讲重点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对称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意法。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三句话,三个对称,其中就包括了一个意法。
   
        嫩嫩的,绿绿的——对称;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对称;一大片一大片——对称词;坐着,躺着——两个姿式,一个对称。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一写风,一写草。两个角度,两个对称句。
   
        作者从三个角度:一是山水之变,二是小草之变,三是活动之变,用三个对称块,来说明春天来了。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桃树、杏树、梨树——对称词。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对称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对称句,同时也是三个意法。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意法。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色法加声法。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对称句。像眼睛,像星星——既是对称,也是意法。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香法。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各种花的香——对称句。繁花嫩叶——对称词。呼朋引伴——对称词。轻风流水——对称词,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声法。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意法,对称句。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色法加意法。
   
        我们再来看对称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的是树。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写的是花。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的是香,是味。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写的是声。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的是雨。
   
        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把这段简化一下:树绿了,花香了,鸟儿欢唱了,牧笛嘹亮了,小雨也如轻烟一样。春天来了。
   
        再来看第四个部分: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小路上,石桥边——对称词。披着蓑,戴着笠——对称词。城里,乡下——对称词。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对称词。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对称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对称句。
   
        再来看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意法。笑着,走着——对称词。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三个对称块,三个角度,三个意法。
   
        作者这里写的春,用了大量的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和对称段。同时作者是用了色法、声法、香法、味法、意法来分别写春。春天,不仅能看到、听到,更能闻到、尝到。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有立体感的春天,一个有画面感的春天。
   
        我们看了前面的四篇小作文,再来和这个大作文做下比较。所谓的大作文,就是字数多一些。何谓字数多?无非是对称多、六根六尘多、描写的角度多、方向多,但技法一样,道理相同。所以讲,作文没有岁数与年级之分,只有深浅偏圆之分。大作文写得深一些,小作文写得浅一些;大作文写得圆一些,小作文写得偏一些。正如大作文是二十层楼,小作文是二层楼,但基本的方法是一样的。
   
        大作文写得深——层次多,如楼盖得高;小作文写得浅,如楼盖得矮。但方法是一样的。大作文中“六根六尘”用得多,如盖楼用的料多;小作文中“六根六尘”用得少,如盖楼用的料少。
   
        因为时间原因,就不细讲了,希望大家能利用自己,用《春》来比对上述的四篇小作文。这也是学习《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与《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的方法:相互参合,才能吸收得更好。
-----------------------------------------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感谢你!
2122 查看 4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非常

    楼主 2012-4-24 08:23: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5-9 13:08 编辑

       
            上午,我们通过四篇小作文与一篇大作文,来讲明了“小作文、大道理”与“大作文、小道理”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比较对象,大体上都是讲春天的到来。因为比较很直观,所以结论也很直观。再来强调一下,不管是小作文、大道理,还是大作文、小道理,其实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作文基本的表现方法是一样的,只有深浅偏圆的不同。在小作文中,我们要讲一个道理,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大作文中,我们还要讲一个道理,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无论是麻雀还是骆驼,都要有“五脏”。
            关于《春》这篇大作文中的“头身脚,帽衣鞋”,大家还可以对照着书来看一下,里面讲的比较详细。我们上午是从小作文大道理,讲到了大作文小道理,这是我们上午讲的主题。

            下午我们倒过来,我们从“大作文小道理”,过渡到“小作文大道理”。我们就来讲评这篇作文《校园绿起来了》,大家先看原文:

            《校园绿起来了》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

            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作文的题目是《校园绿起来了》,这个题目就是本文的主题。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这是本文的头。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除了内容上各有侧重以外,还有一条主线就是结构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其中结构又是重中之重。我们讲过,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这是一个基本的架构。我们还讲过,作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没有“帽”,送出去当被告,讲的就是头与帽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小看。

            本文的主题是“校园绿起来了”,所以本文的开头,就讲“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可谓开门见山。

            来看全文的脚:“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去头,去脚就是身子。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一个对称段是讲的台阶两边的绿,另一个对称段是写的日新楼前的绿。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绿。小作者在本文中,选用了两个角度写的绿,所以可以说结构是严谨的、内容是丰实的、角度是多样的。但是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小小的硬伤,既然前提写的是绿,那么在头的部分,有一句话“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讲到了“花的世界”,而在本文的身子中,并没有讲这个“花的世界”与“绿”的关系,所以这“花的世界”,就显得多余,要么去掉,要么就要写出花与绿的关系。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了一个观点,要为主题服务、结构完整就要:字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落服务、段落为主题服务。而这一句“花的世界”没有服务到主题,所以就有一点问题。

            我们刚才从结构上来分析,看出了一些小问题。我们再从六根六尘上来分析。“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

            “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这是一个意法。意法是什么?就是想象、就是比喻、就是拟人。再看下一句:“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也是一个意法。由此,我们也可以分析:

            在第一个对称段中,小作者是通过两个意法、两个对称块的形式展开的。一个对称块是爬山虎和大叶草睁开了眼;另一个对称块是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葵树。因为有了意法,所以在本文的这一段就显得生动了许多。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日新楼前”也是一个意法——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所以讲本文写得生动、形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运用了六根六尘中的意法。在作文中,意法的运用相当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是刚刚学习作文的小朋友,有一个笨办法叫“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比喻”。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就讲了一句话:“作文失去联想,文章将会怎样?”就是这个意思。有比喻、有意法,才形象生动。我们来小结一下,本文中除了“花的世界”有一点硬伤外,作文写得相当生动,也特别有意境,尤其是“小眼睛”、“小脑袋”还有“比赛”,都写出了童言真趣,非常棒!堪称一篇不错的文章。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是要如何使这篇小作文,往上有一个提升。这个提升,不能说是提升的效果就比作者本人的强,我们只是单纯的从文字上去体会、学习小作文是怎么样变成中作文、大作文的。在此之前,大家一方面要去比对朱自清写的《春》;另一方面我们在这里再讲一个大作文,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我们讲了一个片段,也就是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场景与我们要讲的正文物趣上,有相同之处。我们来看看大作家是如何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我们就简单的讲这个片段,细致的大家回头去看书。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有色有声、有高有低;有动物、有植物;有动有静、有急有缓。所以这样的一个立体的表达,就显出了百草园的春意盎然。我们讲过《春》,在这个“春”里也是有声有形、有香有触、有动有静、有大有小,这样的手法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讲大作文就是写的多一些、用的多一些,小作文就是写的少一些、用的少一些,就如盖房一般,大作文盖二十层,小作文盖二层,但施工队伍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就本着把小作文变成大作文的原则来提升。

            原文:“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我们先做简单的处理,改成:“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显得简洁明了而不拖泥带水。

            下面的原文: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这一句,我们用扩句、对称句的形式来展开。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像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英武的葵树也醒了,它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他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

            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枝,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地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蛋,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把原文中“花的世界”这样用上:

            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儿开一堆,那儿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最后我们来看脚,原文是:“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我们画蛇添足地来增加一些技法的成份: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

            最后来看一下全文

            《校园绿起来了》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步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像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英武的葵树也醒了,它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它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枝,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地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蛋,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儿开一堆,那儿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下提升后的全文。

            首先,原文作者的亮点是意法,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所以我们就本着尊重原文、尊重素材、尊重作者思路的前提下来提升、来发扬光大孩子的亮点,这是我们提升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本文中,作者的意法运用得较多,言之有色、言之有意。我们在提升中有意识的加上了声法,比如:树叶哗哗的响声,还有上课的铃声,都让文字有声意。这样文章就又生动了一层,同时我们还强化了对称句,用对称的形式展开全文,就有了悠闲与吵闹、红与绿、粗大与细小、高与矮等对称性的思维及句式。通过对称、对比,就有了明显的比较。

            第三,我们在这里还运用了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把大树与红花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安排。这个技法我们前两天讲过,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里,也不断地唠叨、重复,希望大家下来看书去体会。在本文中,讲了树的绿、花的红,一开始是分别讲的,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组装一下,再来写红与绿的关系。不仅增加了字数,还让文章有了一个统一的画面美。

            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让大家消化。比如小孩与爸爸在一起,可以这样写:“爸爸拉着我的手,我很矮,爸爸很高,我的矮在爸爸的高面前显得更矮,爸爸的高在我的矮面前显得更高。”把单独的我与单独的爸爸整合在一起、对比在一起,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画面。

            第四,在本文的结尾:“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这个技法,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第二章,有系统地讲解。希望大家手里有书的,结合本文去学习,体会。

    -------------------------------------------------
  • hmcaoying

    2012-4-24 08:36:05 使用道具

    学习了,谢谢分享
  • ahaq11

    2012-4-24 08:55:39 使用道具

    每天都来看一下
  • liaor

    2012-4-24 09:15:06 使用道具

    很喜欢,小低时这种讲解,有点担心孩子写作文时过多关注结构、意法,而不能直抒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