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er2002cn 于 2012-4-26 11:23 编辑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第二十七章《又见阿比林》 昨晚丫头自个捧着书,眼睛随着细细的手指在字里行间滑动。看完一章,丫头说:妈妈,你给我讲讲《又见阿比林》好么?
多少个季节过去了,秋而后冬,冬而后春,春而后夏。树叶从卢修斯克拉克商店敞开的门吹进来、、、
爱德华在等待着。
季节更迭,年复一年。
爱德华在等待着。
、、、会有人来接你的
有个人真的来了。
那是在春天。天正在下雨。卢修斯克拉克的商店的地上,山茱萸正盛开着。
她是个小女孩,可能五岁大了,而当她的、、、
讲完,我眼光转向丫头,看到丫头若有所思的眼神。边顺口问她:你知道谁是阿比林么?
丫头摇摇头
于是,我又调整语速重新给丫头讲一遍。再问:现在知道阿比林是谁了吧。
丫头还是摇摇头。
接着,我就对她说:你看在《又见阿比林》这章里,一共出现几个人物?
丫头回答:卢修斯、小女孩和她妈妈。说到这里丫头眼睛一转说:我知道谁是阿比林了,就是那小女孩。
:嗯!不错丫头在思考。想想还有别的可能么。
丫头还是坚定的认为小女孩就是阿比林。
接下来,我陪丫头回忆了当初爱德华与阿比林在游船上失散的情景。那年,阿比林带着爱德华和爸爸妈妈一起旅游,那时阿比林约十岁(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特别强调了阿比林的大概年龄),而卢修斯商店里的小女孩大概是五岁。这时,我没有再问丫头谁会是阿比林。而是与丫头一起算算爱德华与阿比林分别之后,到底在外漂泊了多少个年头:海底睡了297天、被渔夫的妻子疼爱了数个季节、在萨拉鲁斯的怀里躺了九个月、还有被当做稻草人、和萨拉鲁斯的哥哥一起去卖艺、还有流浪汉、还有被修复之后在商店里、、、这些经历加起来,可以确定爱德华已漂泊在外很多年。
在渔夫家爱德华第一次学会了感激,因为有了渔夫,爱德华才有了见到阳光的那天。
、、、、、、
这时,我问丫头:现在能想到谁是阿比林了么?
丫头说:小女孩不是阿比林,因为她才五岁。丫头瞪大眼睛:难道、、、
“那女人走进来俯身站在小女孩马吉跟前。她低头看着爱德华。那小兔子感到一阵晕眩”
:你知道,小兔子为什么会感到晕眩么?
丫头说:因为小兔子认出了小女孩马吉的妈妈就是阿比林。
:那你现在能明白为什么雨伞会从小女孩妈妈的手中滑落么?
“因为小女孩的妈妈就是阿比林,她认出了爱德华,她感到很意外,所以手松了”
:你能体会阿比林和爱德华当时的心情么?
丫头立刻从床上跳起来,做了一个幸福惊讶的动作
宝贝,你喜欢这故事么?丫头表示非常非常、、、我说那只要你愿意听,妈妈给你讲一百遍。丫头说:不要那样,那样你会累的。我又说:那讲五十遍。丫头说:十遍吧,妈妈你给我讲十遍。咋们想看哪章就讲哪章,不用按顺序讲。
丫头睡着后,老公从羽毛球馆回来。我对老公说了一句:你错过了和丫头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种亲子状态,孩子和我都喜欢。满足情感体会的同时,植入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当对阅读对象不理解的时候,首先做的是反复阅读。如果反复阅读,理解上还有盲区的话。
接下来做的就是:找关联。
如果与场景相关的一部分找出来后,理解与实际还是存在偏差,那我们接着再找与之相关的信息
把相关联的部分找出来以后,仔细阅读,把关系一条一条的理清楚。
从问题的出现到解决疑惑,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考与推理的过程,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非常好体验,知道了碰到不理解的问题如何找到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