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关于教师和教学
1.       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长期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或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精神上的一致性。
2.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3.       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品赋和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4.       教学,这只是教育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没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可能多地往孩子的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扭曲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
5.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6.       正确的教育并不在于纠正在童年早期阶段所造成的错误,而在于不犯那些错误,在于事先防止进行再教育的必要性。
7.       传授知识之前要先教会思考、感知和观察。培养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高尚,使意志变得更坚强。
8.       考察孩子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的思维,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于家长
1.       对小孩子来讲,认识世界是从认识人开始的。父亲用什么口吻和母亲说话,他的眼神举止表达什么感情,已经在向孩子揭示善和恶。(善于利用生活的每一细节培养孩子善良品质)
2.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凡是那些父母能把自己的一份热忱奉献给人,能与他人休戚与共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是善良热情富于同情心的。如果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儿女,除此之外目中别无他人,这种过分的溺爱最终会变为不幸。
3.       学校和家长的任务,是赋予每个孩子以幸福。幸福是多方面的:它既在于人的才能得到发挥,热衷于劳动并在其中成为创造者;也在于能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并为他人创造美;还在于爱别人并被别人所爱,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
4.       真正的父母之爱的核心精神,就是让儿女由于感受到自尊而确立做正派人的志气。
关于学前教育
1.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这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地美景中和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2.       童话语言在孩子的意识中是活生生的语言。当他倾听或讲述那些描绘幻想图景的话语时,是全身心贯注与其中的。每一件新发现都会变成故事,而故事的作者都是孩子。
3.       儿童在给周围世界增添各种幻想形象,虚构这些想象的时候,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能发现真理。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们就无法生活。
4.       如果孩子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只有对事物的抽象的概括,而没有生动的形象,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孩子用形象进行思维。他想象的这些景象越鲜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就越深刻。只有当出现在儿童面前的形象,或者是直观的现实形象,或者是描述得非常鲜明,使儿童好像看得见,听得着,触得到的语言形象时,作为思维实质的思考转换才有可能进行。
5.       对老师来讲,掌握讲述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善于给孩子以思考的机会,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精细的一种品质。
6.       不让孩子们产生厌烦情绪,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的对象和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的活动。
7.       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8.       故事应当富有色彩,形象鲜明,短小精悍,不能堆砌过多的事实。切莫让过量的知识潮水般地涌向孩子,潮涌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和好学精神。要善于向孩子只揭示周围世界中的一样东西,但要做到使生活中的这一小块能在孩子的面前显示它的全部光彩。总要留有某些未尽之意,从而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顾他已知的知识。
9.       投身大自然,走向生动语言源泉的旅行----让孩子们就它们亲眼所见的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作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情感的简短的讲述。
10.   在思维的童年时期,思维过程应当尽可能密切地同周围世界中生动,鲜明直观的事物联系。让孩子起初不去思考那些因果关系,只是细心地查看对象,在里面发现某种新东西。孩子不但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创作,在形象中加入他个人感知,想象和思维的特点。而在这过程中,孩子的精神紧张,情绪高涨,兴趣专注,大脑半球的皮质细胞营养就增强。
11.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要充满情感,这是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提出的要求。
12.   快乐学校的头三四周,孩子们每天步行二三公里。孩子是乐意走的,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发现者,他们回家时疲倦的,但感到幸福,心情愉快。没有疲倦就没有健康。孩子在紧张的劳累后休息,健康就会如涌泉一般注入他的机体。
13.   智力活动应尽可能地不在教室而在大自然中进行,同体力活动结合起来。这渐渐成为在春季进行教学的一条原则。
14.   我们的教育经常忘记,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大半部分时间内他首先是个孩子。教师往往在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
15.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特点。
16.   关于画画
(1)    孩子的画画过程,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不单纯是把周围世界中的某种东西搬到画纸上,而是进入了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作为美的创造者欣赏着这种美。
(2)    教给孩子们比例透视等固然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的天地,切不可破换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孩子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眼光,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
(3)    每个孩子都可以吧周围世界中他们喜爱的那一角随意画在里面。
17.    关于品德
(1)       善良的孩子不会从天而降,那要去培养。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就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
(2)       对生物和美的事物的关爱,逐渐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就像种在校园里的小椴树,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想象、幻想、创作关于他的故事,把它当做会感受和体验我们关怀和不安心情的人物。
(3)       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4)       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地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我们到农庄、车间、奶牛场和拖拉机机械站等劳动世界去旅行。孩子对劳动者的爱是品德的源泉。
(5)       力求做到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别人的欢乐、苦楚、悲伤和忧患。对悲与喜的敏感性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培养对他人灾难与不幸的同情心。
(6)       让孩子有一个需要关心的朋友。
(7)       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的阴暗面。要让孩子知道了,我们生活中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
(8)       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欢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9)       要让孩子为他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并能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
18.   关于音乐
(1) 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簌簌风响、晴空云雀的鸣唱、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盒熊蜂的嗡嗡声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2) 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能既学会语言,又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掌握感知、理  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儿童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度是一样的。
(3)       如果在很早的童年时他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声乐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4)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5)       我选择供欣赏用的乐曲,都以儿童理解的鲜明形象来表达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音:小鸟啾啾、树叶簌簌、雷声隆隆、流水潺潺、风声呼啸等。我在一个月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支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美。
听过乐曲之后,孩子们应当细细听听宁静的原野,并在接受两首乐曲之间去认识大自然的美。
(6)       音乐使得情绪反应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音乐形象美引起的想象。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遍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比如我们会讲乌克兰民间童话老妖婆的故事,然后听了柴可夫斯基的《老妖婆》,然后倾听了孩子们创作的一些无法料到的故事。
19.   关于读和写
(1)       当识字教学具有某种趣味,同游戏相结合,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当谁也不要求孩子“你必须记住,学不会就当心”的时候,孩子们多么容易记住字母,并且用他们拼成词。比如我们会通过到大自然去画画,然后给画加上标题,通过这种方法学会认字。
(2)       使识字对于孩子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
(3)       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同他精神生活越能有机的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的发展就越有益。
20.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严肃的事情。孩子们并非只是在奔跑,在比赛谁快谁敏捷的时候在游戏,在创造才能和想象力的紧张活动中也能包含游戏。不做智力游戏,没有创造性想象,就不能想象有完满的教学。幼年时期的劳动活动同游戏紧密相联。
21.   学校不应当让孩子的生活发生骤然变化,要让孩子当了学生之后,今天继续做他昨天的事。让新东西在他生活中逐渐出现,不要让大量印象的涌来使孩子迎接不暇,不知所措。
22.   公正——这是孩子信赖老师的基础。要做到公正,就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会员接待处
924 查看 1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samanthaxiao

    2012-5-17 12:05:29 使用道具

    收藏了。很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