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9 12:04 编辑

说在讲评作文之前的话:

        我们一会来讲另一篇作文——《桂花香》。在讲之前先来分享一位妈妈的心得:

        河北-孩妈:昨晚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和孩子一起背课文,三分钟就理解、背完了。把课文分解了,讲得他听着很兴奋。嗯,三篇课文十分钟全部搞定,而且他自己还能有联想。

        今天也有妈妈在问,如何让孩子做到立体地读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今天就着这位妈妈的分享,来简单地谈一些方法。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对于如何立体地读书,大致讲了一些观点:

        第一个观点: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换句话来讲,学会了如何写作,就等于学会了如何读书;学会了如何读书,就学会了如何分析。当我们真切地明白并体会了其中的方法后,就可以做到功夫成片、收获成片了。我们在群里讲课,大多数的时候,是在讲分析,或者说是在讲欣赏。那么,分析的方法、原则、路子是什么?还是不外乎十二个字:“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作文八法”。“四个对称”,讲的是作文的结构,也是讲如何理解作文的章法、脉络、思路;“六根六尘”,就是讲作文的生动性在哪里,好词好句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作文八法”,讲的是一篇作文中,常用的技法——好作文的要素在哪里。这三条十二个字,是我们讲作文以来主要的线路。

        我们现在手里有了《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有了《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有了《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不管是什么篇,虽然讲法各有侧重,但主线是不变的,那就是“四六八法”。希望大家在学习、体会的时候,去深入地理解这条线路。结构分析,是对一篇作文整体上的把握;六根六尘,是对句子的把握;作文八法,是对常见技法的把握。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章、阅读文章、写文章,就可以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我们在讲国学时曾经讲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关键的要素,不在于“万卷”二字,而在于一个“破”字。如果不能破一卷,那读的万卷书就是破书,再多的积累也是无益,也是茶壶倒汤圆——有东西倒不出。那么,如何才能破?方法很多。在这里,我们讲的法门就是这“四六八法”。读书也好,背书也罢,不能光靠记忆。记忆这个东西,是最靠不住的。我们来想一想,从小到大,就算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来说,背过的书不下百篇。但是往往背过了就忘,忘了再背,屡背屡忘,屡忘屡背。因为只是简单地背,那东西压根就不是你的。

        这几天,我们讲过知识与知“道”的关系。知识,是记忆的,知识是别人的,知识只是一个人靠记忆力把东西暂时装在头脑里的;而知“道”,是对知识的个人体验,只有经过这个体验,才是自己的。正如学习游泳一样,即使你看了无数的有关游泳的书,懂了无数的如何学习游泳的理论,那也必定还是不会游泳。也必定会有一天,这些靠记忆力暂时装在头脑中的无用的、骗人的知识,是会忘掉的。而只有自己去游泳,跳到水里扑腾几下,才能真正地得到这种体验。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一生也不会忘掉的。所以,我们讲背书不是根本,理解才是根本;万卷书不是根本,“破”才是根本。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的第二个观点就是: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国的文章也可以说是象形文章。大家想一个道理:一张报纸大小的纸,上面全是字与上面是一幅画,哪一个让人阅读理解得快?哪一个可以让人过目不忘?毫无疑问,一幅画可以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下印象。那么,我们在阅读,或是在理解的时候,如果能把文字,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转换成一幅画,就会加快我们的理解。用文字作画,就是先把我们要写的东西,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场景、画面,也就是把阅读的文字转换成一幅画。想必,我们所讲的“一目十行”,也就是这个道理。一目十行,不是说读字的速度。如果是读字的速度,一目是难以达到十行的程度的。一目十行,是指读画的速度,十行文字是一幅画,一目就能读得过来。当然,这有一些夸张,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的确是有这样的体验的。

        这些只能是个人的感受,那如何来转换呢?我们就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的画解古诗来示范。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只)有敬亭山。
全诗一共二十个字,我们在书中是这样来画解的——有书的朋友,可以打开第85页。
多与寡:多——众鸟;寡——孤云。
急与缓:急——鸟高飞;缓——云去闲。急走与缓去,更加突出敬亭山的“唯有”。
动与静:动——鸟飞,云去;静——默然相对视,唯有敬亭山。
有与无:无——众鸟高飞,不见踪影,白云飘远,不作停留;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唯有敬亭山与作者无语相对,相看不厌。

        画意: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来描画景物,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一幅多与寡、有与无、急与缓的自然美景展示出来。同时,也将作者自己“唯有”的精神世界寄托、点染于大自然的画卷中。

        看完本诗,我们要在脑子里有几个要素:一个是山,一个是云,一个是鸟,一个是人(作者)。云对鸟,山对人;云是孤云,鸟是很多,是众鸟;山是一山,人是一人;鸟飞走了,云也吹散了;山独在,人独留,默默相对,只有一山。

        所以,我们在诗的讲解中,不是用文字来讲解诗意,而是运用对称的方法,用画解的方式来让大家体会。至于文字的诗意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体会。但画面上的东西,却是相对不变的,正如我们欣赏《蒙娜丽莎》一样,同是一幅画,画意却因人而异。如果通过画解诗来理解诗、记忆诗,就可以永久不忘。

        我们来回答一下水妈的问题:

        刚才老师说“读书破万卷”,那带孩子读经典,到底要不要解释意思呢?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问自己:脑子里是不是形成了一幅画,或是有了一个场景?最近,有一些朋友也在听我们晚上讲的《孟子》。我们讲《孟子》,就是以一个故事情节、一个场景来展开讲的。至于是不是要解释意思,解释到什么程度,一是因父母的水平而异,二是因孩子的接受程度而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入一个画面,或是一个场景。

        刚才讲的《独坐敬亭山》,并没有讲词的文字意是什么,我们勾画的是一幅图。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让孩子看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电视,孩子能把电影、电视里的东西说得头头是道;而假如看的是小说、是文字,想必这个效果就要差一些。结合这个道理,我们就要试图让文字变成画面、变成场景。曾经看过一场世界记忆力超级大赛,那些选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扑克牌的顺序。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把每一张扑克换成一个故事符号,再把这些符号串成一个故事进行记忆。这些原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提供了三十一首画解古诗,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提供了九首,希望大家好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让孩子从画解中体会到立体读书、画面读书的妙趣。

        古人用二十个字为我们画了一幅画,让我们来理解诗意。同理,我们阅读、分析、写作的时候,也可以把文字变成画,这也是我们在书中常讲的两句话:一句是身临其境;一句是随文入观。深入地讲,写作也好,阅读也罢,如不能身临其境、随文入观、设身处地,那写出来的文字是没有灵性的。

        刚才,我们分享的妈妈感言可以证实: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在很快的时间内把书的内容背下来,是任何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我们有好多老学员,在辅导孩子的时候,都有相同的体验,我们再来看几位:

        江苏-天涯:小小喜报一下,刚接儿子回家,月考语文全班第一,超过自己的榜样2.5分,超过语文常胜将军的班长1分,作文老师批了满分(以前没写过的),自己认为还没写好。告诉我说:“用头身脚、帽衣鞋,对称的方法做阅读很好用。”我鼓励他再接再厉。以前是好词好句为主,这次让他从结构入手,用对称来展开,联系学过的课文。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一起加油

        山东琦琦妈:我女儿昨晚背诵课文,用了老师的“帽衣鞋”方法,分解开来,我讲一遍,她读一遍,真的就是一遍下来背过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可是原来要重复好多遍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啊,真是太高兴了!解决了令女儿最头疼的背诵问题。死记硬背是不中用的啊!

        Carfield:我老公是这个群的忠实听众,还让我去买了《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他根据老师的点评和书上的精神指导孩子,最近小孩居然取得了语文第三名的成绩,要知道语文一向是他的弱项,而他们学校又是成都市的文科状元学校,把他们父子俩高兴惨了。语文老师和班上同学都很惊讶他的语文进步如此大,还问我他是不是在校外的培训班补课?

        河南-尧妈:非常老师,您好!这两天看了您写的书,听了您讲的课,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上二年级,看了不少书,也是写不出来,现在找到了问题根源,就想着怎样能把这好的方法传授给他。于是,在昨天复习课文叶圣陶先生的《瀑布》时用您讲的对称结构和他一起把课文结构、段落结构以及句子结构捋清楚。又按六根六尘把文中的声、色、感找出来。我越说越来劲,孩子越听越有趣,从他那聚精会神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的确被吸引了,我们也被文中的美真正感染了。很快,孩子就把课文背了下来,还说:“这太简单了,不过我原来都是硬背的。”说实话,原来对于诗歌一类的文章是我感觉最束手无策的,因此,也不很喜欢,但这种状况在您的指引下已经有所改观,我想,未来会有更大收获的。谢谢!

        以上都是群里妈妈近期的分享。还是要提醒大家,我们在这里讲作文,就是在讲阅读,就是在讲分析,就是在讲理解,不要一概简单地分隔开来。学会了分析,就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理解,就学会了阅读;学会了阅读,就写会了写作。这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

        本来是想简单讲的,不曾想又展开了许多。有的妈妈理解了,这是好现象;有的妈妈没有理解、没有体验,那也没关系。在这里慢慢熏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3064 查看 7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球球

    楼主 2012-5-9 11:58:4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9 12:05 编辑

    原文:

    桂花树(上海新妈,一年级)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个个小眼睛。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又像一个个萤火虫。每个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我喜欢桂花树,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桂花树吗?
  • 球球

    楼主 2012-5-9 11:59: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9 12:07 编辑

    老师讲评一:

            在正式讲课前,我们不免要感慨一下。早上,看到有些妈妈讲:好长时间没听课了,断断续续地听,感觉心中有愧。所以,最近要做一个计划,要好好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人会给自己制订各式计划,这些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很不聪明的。有冲动的计划,必定是一个会改变的“变划”;有冲动的计划,必定会是一个心生压力与烦恼的计划。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是生活在计划中,也生活在了变化中。最好的计划是什么?有一种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叫坚持;也有一种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叫有如初心。大家细细体会,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此,我们再来把这个问题说透一些,让大家从《道德经》里汲取一些营养。《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坚持有如初心。说起来就几个字,但真正做到好难。有了美,就有了丑;有了善,就有了不善。一切事物,总是有与无同时存在的,难与易同时存在的,长与短同时存在的,高与下同时存在的,音与声同时存在的,前与后同时存在的。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变得更聪明一些。当我们下决心的时候,就有诸多没有决心的时候;当我们准备做一个计划时,我们的常态是经常变化的。所以,最好的计划是有如初心,是坚持。这才是一个大计划,也是我今天的一点新的感慨。

            下面我们来讲正文,先分析《桂花树》这篇作文的结构。本文中的头: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昨天有妈妈问:孩子的作文写得散,怎么办?我们说:作文写得散,解决的办法是“作文头身脚”。但妈妈又讲:“作文头身脚”不好理解,不知如何用“作文头身脚”来解决作文的散乱。我们进一步讲:那就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作文的正法、正道。我们去看一下古今名文,去读一下《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很少不开门见山的。所以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和《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一直在强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是开宗明义,就是开卷有益。要是开门不见山,七拐八弯,东拉西扯,那不跑题、不偏题才怪呢!孩子们学习作文,要明确掌握这个要求、这个标准,这是作文的正道,是必须的要求。

            有一些作文教程上说,作文的开头是“虎头”,要华丽、要气势汹汹,这个要求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万事开头总要从简单做起。《中庸》里有一句话:“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换句话讲,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走多远的路,都要从脚下一步一步迈起,爬再高的山也要从最低的一个台阶迈起。不能才吃三天素,就要上西天。没有经过点火、松手刹、挂档的简单训练,就想上高速,那是万万不可的。

            再者,从理论上讲,作文的头是“虎头”,这个说法也有一些片面性,会让我们误读为“要有气势、先声夺人”。而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就讲过:这个“头”,不只是开头的“头”,还是头脑的“头”。头脑的“头”,就是开宗明义、开卷有益的意思。你要表达一个观点、一个思想,就要直截了当,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而我们通常有一个误区,以为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就能把开头搞得很华丽,还美其名曰:虎头。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同时也为了增加一些国学素养,我们来学《千字文》里的一句话:笺牒简要,顾答审详。这个“笺牒简要”的意思是:写书、写信、写作要简明扼要,不要啰嗦,能表明意思、强化效果即可,不要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一番,却把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淡化。“顾答审详”的意思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相机对答。我们回到本文中,看到小作者的作文题,或者说要表达的主题是“桂花树”,所以小作者开门就见了“树”。——简单,直接,很好。

            我们再来看作文的脚:我喜欢桂花树,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桂花树吗?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我们也给出了一个写脚的方子,叫:抬头收腹。“抬头”就是在写脚的时候,看一看头,兼顾一下头,呼应一下头;“收腹”,就是归拢一下身子,集中概括一下身子。一抬头一收腹,那腰板直了,身子正了,脚也就站稳了。从本文中我们也看到,本文的脚是站得住、站得稳的。
    我们还讲,作文不只是形象思维,作文还是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我们来对全文进行一下简要的逻辑推理。一、头:我家门口有桂花树;二、身子:桂花树很美;三、脚:所以我喜欢桂花树。这就是推理,也是逻辑。什么是条理清楚?什么叫表达清晰?不就是说话写文有逻辑性嘛。

            我们再来看身子。小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花树的美的呢?从对称的方法来看,是以三个对称段来写的。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最近处看到的桂花;第二个对称段写的是:稍远处看到的桂花;第三个对称段:“看”的角度更远了,是闻到的桂花的香。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色法到香法去写桂花。
    对称是什么?大家有《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的话,请看第一章。这一章我们称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顺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小作者在这里,不就体现得很充分吗?我们来看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讲的几个重要的结论:
    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楚,思路是否分明,脉络是否通顺,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合理的顺序。顺序乱套,结构不好。思路不清,顺序不明。

            文章的思路,是思想的线路,是结构的基础。

            用文字把思路反映出来,需要依据一定的、合理的顺序。依据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表现出来的思路,就是文章的结构。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结构、思路、顺序,是一回事。

            顺序不清,大厦将倾。不讲先来后到,作文统统乱套。

            顺序的问题,需要从结构上来认识。认识了结构,就认识了顺序。

            本章中我们还是以结构来说明顺序。

            我们讲评本文,还是要强调:对称、思路、顺序、结构,是一回事。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小作者写作的顺序: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最近处的桂花: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个个小眼睛。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又像一个个萤火虫。第二个对称段,站得稍远一些,看到的是更加整体性的桂花:每个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第三个对称段,花也不看了,干脆闭眼: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以上是我们讲的结构性分析,也是写作顺序的分析与写作思路的分析。结构、顺序、思路,是一回事。因为小作者的顺序得当、描写有序,所以我们可称之为:思路很明确,结构很牢固。也由此得出结论:表达很清晰。表达清晰是作文的第一要义,在表达清晰的基础上,再来谈表达生动。生动性从哪来?——六根六尘。

            我们来看原文:

            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个个小眼睛。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又像一个个萤火虫。

             四个对称句、四个角度、四个意法。

             每个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在这一段中,需要讲几个方面:一是“色法”。“色法”,就是视觉系统所观察的对象。“色法”有两个主要的表达方式:一个称之为摹状,一个称之为摹色。在本段中:每个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通过色法来摹状(桂花的形态、样子)。二是意法: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两个对称句,两个意法。我们简化一下:

            桂花像云彩,桂树像灯笼,这样是不是就清晰一些?

            接着往下:

            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这是什么技法?昨天刚刚讲过,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借代的用法,最通常的是先喻后借。先把桂花树比喻成灯笼,移花成灯,所以这花朵自然成了灯笼的火光了。写得多么有趣!
  • 球球

    楼主 2012-5-9 12:00:2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9 12:09 编辑

    老师讲评二:

            前面看到有一些妈妈在说,觉得顺序感还不强。如此看来,这些妈妈好像没有认真听上午的课。这篇作文有很强的顺序感,从近到远地来写桂花;从色到香地来写桂花;从有(形的桂花)到无(形的香味)地来写桂花,体现了很强的顺序感、方向感。

            下面,我们来讲最后一个对称段:

            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如果说前面两段写的是桂花的有形,那么这一段写的是桂花的无形——写的是桂花的香,并且六根六尘运用得特别棒。

            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香法。

            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意法。

            在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写的桂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香、言之有形、言之有色、言之有意的。作文的生动性,从哪里来?从六根六尘中来。

            昨天,有妈妈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的作文从哪里入手?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有深度。从整体上来讲,作文的结构最最重要。也就是说,作文的头身脚、帽衣鞋、对称是最重要的。把握了对称结构就可以表达清晰。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六根六尘,就可以在“表达清晰”的基础上提升到“表达生动”。在生动性的基础上,辅之以作文八法,那就会上另一个台阶。这是从理上来讲的。

            但是,一个理、一切法,皆是文法。怎么讲呢?孩子的兴趣更重要。让孩子“天天上当”,然后“好好学习”更为重要。所以,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可以找孩子感兴趣的法门切入,可以从六根六尘切入。

            有一些妈妈很聪明、很灵活,看到孩子喜欢驴头不对马嘴句,于是就从这个地方入手。这几天,我们讲“张冠李‘代’”的技法比较多,如果孩子对这个感兴趣,不妨回到家里与孩子多玩玩这样的游戏。

            我们今后还要讲“借音借义”的技法。比如我们在书中提到的《霸王龙的自我介绍》,就是一个典型的“借音借义”的技法,很多孩子特别感兴趣,不妨可以从这个技法入手。不管从哪里入手,兴趣是第一位的,孩子的信心是第一位的。当然,作为我们来讲,要在心里清楚,结构是最重要的次第。
    过一阵子我们要来讲《礼记·学记》,今天不妨先来简单地介绍一点,希望大家结合今天讲的有所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中,道而弗牵的“道”,就是现在的“导”字。意思是说,在教育中,引导孩子时,不能牵,不能小牛不喝水还要强摁头。掐着脖子吃药,总是不舒服;捏着鼻子喝水,你不干,我也不干,孩子也不会干。

            强而弗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孩子时,如果孩子很扭、很倔、很固执己见,那就不要压制。先放他一马,让他自己先跑个三里五里的,家庭的政权不还在你的手里吗?孩子暂时显示一下个性,显示一下不同的政见、文见,又不会让你的政权倒塌,为什么要强行打压呢?先讲讲民主嘛!讲民主是为了更好的集中。

            最后一句:“开而弗达。”意思是在开示、说理的时候,不需完全讲明,重在启发,重在引导。如果一开始就说透讲明,不能引起孩子的思考,那知“道”就会变成知识。

            正如我们在学车的时候,教练讲完动作要领、操作技法,然后就要让你练。你在练的时候,自有体会、自有心得、自有感悟。如果自己不操练,想“开而达”也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再来学一句:“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在引导、启发中,如果孩子还是不能理解,那就放弃即可。当然,这个放弃是暂时的放弃。换句话来讲,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一枪没打准,换颗子弹、换个地方、换个姿势再放一枪。放弃,是为了找到孩子的兴趣点。通过这个兴趣点,重新把她(他)纳入到你的轨道上来。孩子那么小,跑不出三里地。所以从方法上、从操作性上讲,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去入手。

            从整体上来讲:结构对称,最最重要;文章文章,章最重要;好词好句、妙语佳言不重要。但是为了让孩子上当,我们不妨选择一个突破口来开始,从销售上来讲有一句话叫:不要想着达成交易,要想着达成一致。有了一致了,交易就好达成了。如果您总想着交易,总想着让孩子听你的话,那是有困难的。所以你要与孩子斗智不斗勇,要达成一致,达成一致,再达成一致!如此,小屁孩们不上当,难上加难!

            讲到斗智不斗勇这个问题,话就多了。如果光想着斗勇,那叫争强好胜,两败俱伤。你成了轻妈,他成了轻子。轻,是轻视的轻。妈妈看不上孩子,孩子看不上妈妈。如果斗智不斗勇,你也成了亲妈,孩子也就成了亲子。你是孩子眼里的圣母,孩子也就成了你眼中的心肝。

            所以说,《作文,多大点事儿》这三本书,每一本书都是一种子弹。从理论上来讲,第一本是基础,第二本是实战,第三本是提高;从实际运用上来讲,可以选择一个孩子易于接受的兴趣点,灵活运用。战略上不变,但战术上灵活一些、巧妙一些、变通一些。古语说得好啊,变则通,通则久。
    回到正文上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结构上很严谨,表达上很清晰,顺序感很强。通过六根六尘与移花接木的方法,让文章增色很大。

            下面,我们就本着让大家有所体会、有所学习、有所醒悟的原则,来看看如何进行提升。当然,提升的原则,是在尊重原创、尊重原素材、尊重孩子亮点的前提下进行的。还是那句话,大家不要看重结果,要把眼光盯在方法、技巧、过程上。

            先看原文: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个个小眼睛。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又像一个个萤火虫。

            在本文中,小作者一开始选择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描写,同时意法的运用也让文章增色很多,形象、生动很多。我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再来深化、扩大孩子意法取得的战果。当然,本文中似乎有一点不是很妥当的地方: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一个东西像一个圆点,我们对桂花在形象上似乎感受不深。我们可以避重就轻地来提升一下,重点在强化意法。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它们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点,像眯起来的小眼。有的干脆就开满,像睁着大眼睛看着你。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
    在提高文中,我们发挥与尊重了孩子的亮点:把花比喻成眼睛,所以我们干脆就一路“眼睛”下去,大眼小眼、眯眼瞪眼,不吹胡子就行。

            第二个要讲的是: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这是一个“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里,这样的技法例子很多。简单地来说,就是资产重组。比如我们写“妈妈”:

            妈妈的脸很白,妈妈的嘴角下有一个美人痣。

            这是两个关系、两样东西。进行一下资产的整合,可以写成:
    妈妈的脸很白,妈妈的嘴角下有一个美人痣。妈妈的脸因为这个痣显得更白,而这个痣在妈妈的白脸
    上显得更黑、更有精神、更有看头。

            这样写,意境有了,字数也增加了。作文,就是文字的游戏啊!怎么会没有东西可写呢?再比如我们来丑化一下“爸爸”:

            我和爸爸打仗,他使棍,我用枪。

            这是两个动作,但我们可以资产重组。这样写:

            我和爸爸打仗,他使棍,我用枪。他打我一下,我刺他一枪。他打得我皮开肉绽,我刺得他千疮百孔。这就是我俩斗勇不斗智的后果。

            接着往下看原文:

            每个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前段提高文讲的是白天的桂花,本段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点晚上的桂花树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境界是很美的哦!

            我们来加一个对称块,把孩子原文中写到的萤火虫的意法用上: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它们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点,像眯起来的小眼。有的干脆就开满,像睁着大眼睛看着你。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

            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萤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花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
  • 球球

    楼主 2012-5-9 12:01: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9 12:11 编辑

    老师讲评三:


            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白天点评的提升文: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它们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点,像眯起来的小眼。有的干脆就开满,像睁着大眼睛看着你。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
    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荧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
    在点评文中,有几个方面需要大家注意。第一方面:我们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亮点上。孩子的原文中,把桂花比成了眼睛,所以我们就结合这个亮点,就把桂花比成大眼小眼眯眼瞪眼。。同时我们还用了一个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把花比成眼睛,把叶子比成眼睛上的眉毛。这样写就相映成趣,既增加了文字,又有了意境之美。

            第二方面:在原文中孩子还把桂花比成了萤火虫,那么我们就在孩子的这个亮点的基础上,扩大战果写出了晚上的桂花。在修改文中,我们使用了这个技法,我们称之为写黑以白、对比鲜明的技法。这个技法在《基础篇》中有系统的讲述,在《提高篇》中提升了这个技法。实质来讲写黑以白、对比反差的技法也是对称的思维。简单来讲就是写黑的时候,不妨写一下白;写好的时候不妨写一下不好;写冷的时候不妨写一下热。

            前几天我们讲过的一个例文《我的丑爸爸》,也是这样的技法。从道理上来讲,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对立统一、充满矛盾的。远与近、美与丑、古与今、明与暗、大与小、动与静、快与慢、急与缓总是共同存在的。这种对比反差的现象在文章中大量出现,普遍存在。长的文章我们就不讲了,大家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三本书里,随处都可以找到。

            我们再来举几首诗说明:

            第一首是杜甫的《望岳》,其中有一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云是大的,鸟是小的;云层是白的,飞鸟是黑的;云生云起是缓的,倦鸟归巢是急的。

            我们来讲第二首,这个在前几天我们讲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是多的,孤舟、独钓是少的;飞绝、踪灭是无的,蓑笠翁、寒江雪是有的;千山、万径是黑的,寒江雪是白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远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近的。

            我们再来说第三首,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只黄鹂是静的,停在树上,一行白鹭是动的,飞冲向天;两只黄鹂、一行白鹭是少的,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是多的;黄鹂白鹭是艳丽的,千秋雪与万里船是素淡的;黄鹂是近处,白鹭是高处;千秋雪是白的,万里船是黑的。

            通过对以上诗的画解,我们就能发现,在语言的运用中,如果采用对比鲜明的方法,就可以强烈、突出、深刻地表达主题,给人的心里感受造成一种明显的冲击。所以针对我们点评的这篇作文,小作者关于萤火虫的一个比喻启发了我们,可以来写一下晚上的桂花: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荧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所以在提升文中,写了白天的桂花,反过来再对比写写晚上的桂花,就有了一些趣味,同时作文的字数也增加了。这个方法或者说这样的思维,在文章中极为常见,要让孩子们下功夫理解、吃透。

            我们再来看原文:每朵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在原文中,孩子运用了六根六尘中的色法、意法。在色法——即视觉系统的感受中,还运用到了摹状——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也运用到了摹色(颜色的色)——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花的形状与花的颜色可以印入我们的大脑。

            什么叫形象?形象是相对于抽象而言的,形象不就是让我们能想象到那个样子吗。抽象往往只是一个概念,而形象、生动却往往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产生想象与联想。而形象、生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六根六尘,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意。

            我们结合小作者的亮点,来看看如何提升:每朵桂花很小,四片花瓣围绕着一个花蕊。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的云彩。果真是云彩呢!绿绿的叶与黄色的花相间着,相比着,就像是彩色的云。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在这一段中,我们最主要的是讲解一个技法:即张冠李代、再借不还的技法。在孩子的原文中,就用到了这个技法。在这里我们重新强调一下,所谓的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就是先喻后代。文章中孩子先是把桂花树比喻成了灯笼,由此反过来就用这个灯笼取代了桂花树。灯笼里的亮点自然是灯火,桂花树的亮点自然是桂花,于是取而代之就成了: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这个技法我们在《我的小鸡》中也讲的比较多。

            我们再来温习一下:

            我用装牛奶的箱子为公主们建造了一个舒适的王宫。每天早晨我会像一个忠实的侍者一样,给她们传膳。她们用膳完毕,还会在皇家花园里散散步,溜溜肚。晚上八点半,我会按时把公主们一个个抱回到闺房中休息。当我自己也睡下时,我还会想,这些小公主们,会不会像灰姑娘一样,穿上水晶鞋,坐上南瓜变成的马车,去另一座城堡参加王子们的盛装舞会呢?

            在《我的小鸡》中,先是把小鸡比喻成美女公主。身份一变,当然公主的房子就要变,一下子就变成了王宫。王宫都变了,那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甚至是玩的——舞会都要随之而变。

            我们再往下看原文: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这一段小朋友用的是意法与香法,写出了桂花的想象,与闻到桂花的味道,写得非常好。

            我们在这里作一些小的调整: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随着灯笼一边摇晃,火光里散发出的香味会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在这里,我们略略地用了一个小小的技法进行了调整,这个技法我们称之为通感,是六根六尘技法的进一步提升,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有更为系统的讲解。我们在这里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还有意识系统,虽然互不相同,各司其职,但也有相通的一面。比如说,妈妈的笑很甜。笑本来是视觉的效果,但用味法“甜”来表示,对这个“笑”就有了具体的认识与进一步的联想。在描述具体事物的时候,用形象的语言将属于某一系统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系统上,凭借感官上的相通之处,让人产生别样的联想,并产生新的意境,就是六根六尘法的提升,叫通感。

            比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解过的《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色法转移到声法。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有一篇作文《竹海月色》竹叶在轻烟的浸泡下,像穿了一件软茸茸的外套。竹海深处,阵阵清香是绿色的,带着睡意的。“清香”由香法转移到色法——“绿色”,接而转到意法——“睡意”。

            通感也是创造驴头不对马嘴句的方法之一。要强调的是:通感是六根与六尘更深入、更灵活的运用,只要深入地学会了六根六尘,从僵化到固化到强化再到优化,不想驴头对马嘴都不行,驴头与马嘴不亲密接触都不行。通感的技法在文章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也会是孩子们喜欢并产生兴趣的技法,希望妈妈们好好地加以引导利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也经常会用到。比如:心里疙疙瘩瘩的,很不爽。他的棋下得太臭,没人跟他玩。再比如:放一冷枪、甜言蜜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等,都是通感的运用。

            在本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火光里散发出的香味会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火光里怎么会有香味呢?火光本来是色法,是视觉上的感受。但此时,我们就用一个通感的技法,也是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非要讲火光里有香味,这样就有趣了一些。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比如刚才我们讲的,我的妈妈的笑好甜啊,这是一例。第二例:我老爸今天很高兴,他哈哈哈哈的笑声,好爽啊。第三例:今天我爸爸从工地上回来,他的衣服皱皱巴巴的,带着水泥的味。

            原文写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

            这是孩子的亮点,非常亮非常亮的亮点,是一个大大大大的意法。我们多次讲过《我还没有见过长城》这篇文章,一个没有见过长城的人,可以把长城写得非常壮丽,主要还是靠意法。那么桂花开在心上,确实这个意法非常非常的好,孩子的这个亮点我们不能放过。那么如何让桂花开在心里呢?换句话来讲,我们如何来把这个意法写得更丰富、更实在一些呢,我们可以这样:

            桂花开放的季节,好象总是它的幽香先来报到。随后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芽。再后,就是千朵万朵地开放,很灿烂。桂花的香也就随之浓郁了许多。

            有的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假使,在一个月明的夜晚,我能看到花开的样子吗?如果万籁寂寂,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吗?秋风微起的时候,那沙沙的声音,是风的声音,还是桂花树的声音?

            在这段中我们要讲的第一点,依旧是一个对称段,同时也是把“花开在我心里”写得更具体化、更实在化。我们把全文的对称作个小结,分别是:桂花开在我眼前;桂花开在我身边;桂花开在我的嗅觉里;桂花开在我的心坎上;逐渐从近到远,从实到虚,从有到无。

            我们要讲的第二点,就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立体性、交差性。前不久我们讲过一篇作文《我的路》,大家没有听过课的可以去博客上补一下课。我们知道了一个事物的变化,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空间的变化。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对于桂花的观察体会,是空间的变化——从近到远。还有一个变化,是时间的变化,这个往往是我们会忽略的。

            比如,我们写一个景色,可以从近处看、从远处看、从水的倒影中看、也可以站在高处看、蹲在地下看,人动景移、景随人动,这是空间上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对这个景色用时间的变化来描写,可以写春天的此景,秋天的此景。昨天我们在讲本文的时候,有的妈妈提出来可以写冬天的桂花、秋天的桂花、夏天的桂花,这就属于时间的变化。这样就有了纵的坐标,也有了横的坐标,不就立体丰富了吗!只要我们让孩子建立了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思维不就打开了嘛,还愁没有可写吗?

            我们再来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看如何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把作文写得丰厚立体的:今天,我犯了错,妈妈骂我,爸爸打我——这是空间的变化。

            我们再来加一个时间的变化:今天,我犯了错,妈妈骂我,爸爸打我。我很难过,因为我小的时候,妈妈亲我,爸爸疼我。我很生气,我想,等我长大了,我妈妈现在怎么骂我,我就怎么骂她。我爸爸现在怎么打我,我就怎么打他。这样既有空间的变化(人物),也有时间的变化。这样不就既能写得字数多,还立体生动了。

            所以加上时间变化的因素,我们来看点评后的作文:桂花开花的季节,好像总是它的幽香先来报到。随后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芽。再后,就是千朵万朵地放开,很灿烂。桂花的香也就随之郁浓了许多。

            在前文中,作者写的是近看的花、远看的花,属于空间的变化。我们在这里讲前天开的花、昨天开的花、今天开的花,这是时间上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加上时间的变化,经纬纵横,不就立体了吗!
  • 球球

    楼主 2012-5-9 12:01:4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9 12:12 编辑

    讲评后的作文:

    桂花树(非常老师修改版)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它们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点,像眯起来的小眼。有的干脆就开满,像睁着大眼睛看着你。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

            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萤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

            每朵桂花很小,四片花瓣围绕着一个花蕊。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的云彩。果真是云彩呢!绿绿的叶与黄色的花相间着,相比着,就像是彩色的云。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随着灯笼一边摇晃,火光里散发出的香味会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桂花开放的季节,好像总是它的幽香先来报到。随后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芽。再后,就是千朵万朵地放开,很灿烂。桂花的香也就随之郁浓了许多。有的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假使,在一个月明的夜晚,我能看到花开的样子吗?如果万籁寂静,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吗?秋风微起的时候,那沙沙的声音,是风的声音,还是桂花树的声音。

            我喜欢桂花树,喜欢桂花树带给我的遐想。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桂花树吗?
  • simmy

    2012-5-9 13:08:13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是好思路,学习啦
  • 婕婕妈

    2012-5-9 13:19:46 使用道具

    小孩写作文头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