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关注张倩仪老师的新书《再见童年》——关于民国大师童年成长轨迹。
以下是我剪贴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张倩仪聊民国大师童年教育的一部分。全文在http://blog.sina.com.cn/lm/c/2012-03-28/218515.shtml
主持人:张老师,我们在内地提起私塾教育或者传统教育,一般都(认为)是封建腐朽的代表,是糟粕,可能是纯负面地去看,如果让你看看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好的一面,值得我们去保留的,但是被我们现代教育弄丢的那些东西,您觉得有哪些呢? 张倩仪:我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所谓科学的现代学训练、儿童的心理学训练,但是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受教育者他本身的理解程度、他成长发育方面的条件。比如为什么要用韵语作为儿童的蒙学书呢?因为比较容易背诵,这点是有它一定的好处的。甚至很多的翰林,他们都很喜欢做蒙学书,比如朱熹做过。他们如果重视儿童教育的话,就用很多力量做蒙学书,拿给孩子来试验,(还)不断地修改。现在不是很流行民国时期的教学书,拿来出版,非常受大家欢迎吗?那个时候,其实做蒙学书的那些读书人就是传统读出来的,他们大概还有这种习惯,他们重视孩子的成长,他们哪怕自己是大学问家,也要看孩子怎么成长,来做他们的教科书。这一点在民国的教科书里边继承下来了。
该贴已经同步到 yilisahan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