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yanzi.wang 于 2012-5-20 17:12 编辑

      小徐步入小学之后,由于我们采取的是“笨鸟先飞”的策略——让他提前掌握下一学期的知识点,因此知道现在的小学二年级已经开始了四则运算学习。今天,但凡受到过小学二或三年级教育的人,对加减乘除“+、-、×、÷、=”5个数学符号都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尽管这五个符号看起来没有什么复杂之处,但知道它们直到17世纪才全部形成的人或许并不多,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加号和减号
         加减运算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两种数学运算 ,古埃及的阿默斯纸草书就载有加号(Sign for Addition)及减号(Sign for Subtraction): 向右走的两条腿“”是加号,而向左走的两条腿“” 是减号(在莫斯科纸草书中,则表示“平方”)   

         古希腊的丟番图以两个数并列表示相加,有时他也用斜线“/ ”和曲线“”分别作为加号和减号使用。
         古印度人一般不用加号,只有在公元三世纪的巴赫沙里(Bakhshali)残简中以“yu”作加号及“+”作减号。

    十五世纪阿拉伯人盖拉萨迪以两个数并列表示加,以“gs作为减号。

  1484年法国数学家Chuquet Nicolas(许凯,约1450—1500),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Pacioli Luca(帕乔利,约1445—1517,曾教授达芬奇数学,其成名作《算术、几何、比与比例集成》被认为是继13世纪初斐波那契《计算之书》之后的第一部内容全面的数学书)及十六世紀大多数数学家都以拉丁词语“plus”(加)与“minus(减)的首位字母或p,或m分別作为加号和减号。


  加减号“+”和“-”,最早在手稿中出现是于1486年——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图书馆所保存的“手稿卷c.80(1486)”中已正式使用了“+”、 “-”号;而最早见诸于公开出版的著作之中,则是1489年德国数学家维德曼的《商业速算法》一书,书中维德曼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十五世纪末至整个十六世纪,意大利人仍以及作加减号。直到1608年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Clavius Christoph(克拉维乌斯,利马窦的老师,利马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的原书,便是由其校订增补的15卷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神父在罗马出版的《代数》一书內采用了“+”“-” 号,意大利人才开始接纳采用这两个符号,到Cavalieri Francesco Bonaventura (卡瓦列里,意大利数学家,积分学先驱者之一,自称是伽利略的学生)时代应用已经很是普遍。

 此外,1557年雷德科在英国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1637年赫克将其引入荷兰并进一步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后渐流行于全世界。


          ●乘号
         乘法(Multiplication)也是最早产生的运算之一。
         古希腊的丢番图以两数并列表示相乘(与加法相同)。
         印度的巴赫沙里残简中,把数排成表示,排列成表示。

         1545年,德国数学家、神学家Stifel Michael(施蒂费尔,约1487—1567)在其出版的《整数算术》中,以大写字母M 及D分别表示乘和除。斯蒂文于1634年出版的书内亦采用了这符号,他以“”表示现在的,这里的sec 及ter分别表示第二、三个未知数。

   1591年,Franciscus Vieta(韦达,法国数学家,最早系统地引入代数符号,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被称为“代数学之父”)以AinB作为A与B的乘积。

    一些十五世纪的手稿及印刷品仍以并列表示相乘(如6x,5x2等),但必须有字母才行。因为表示1+,而非1×,这一记法至今仍在沿用。


          西方称“”为St. Andrew's cross(圣安德鲁斜十字,因为安德鲁为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传说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这一名称与数学全无关系。十六世纪出版的一些数学书中已有人采用这一符号,但最初的含义与现代用法有所不同,而是以它表示两个独立的乘法运算,如:以表示现在的315172 × 174715 及395903 × 295448两个乘法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 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後日渐流行 ,沿用至今。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换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1698年,莱布尼兹在给J.伯努利的一封信内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号与字母X相混 淆。后来以“.”表示乘法的用法亦相当流行,现今欧洲大陆派(德、法、苏等国)规定以“.”作乘号。其它国家则以“×” 作乘号,“.”为小数点。
             在中国,则规定以“×”或“.”作乘号都可,一般于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略去。


         ●除号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於其出版的《整数算术》(Arithmetica integra) 中以一个或一对括号作除号(Signs for division),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奥特雷德则以a)b(c来表示b÷a=c;J.马(1701年)则以D)A+B-C表示(A+B-C)÷D。
         1545年, 施蒂费尔又改以大写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
         除号“÷”,最初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
         现今之除号“÷又称为雷恩记号(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于1659年在其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将其引用为除号。1668年,这本书的英译版面世,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此后,这一记号得以流行,沿用至今。除的本意是“分”,符号“÷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此外,莱布尼兹於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中首次以冒号“ :”表示除,后来也逐渐通用,至今仍在采用。

          ●等号
         相等(equal)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等号(Sign of Equality)的出现与方程(在数学萌芽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方程的记载),因此亦有了表示相等关系的方法。
         阿默斯纸草书中,以“”表示相等;丢番图则以“ ”或以“ ”为等号;巴赫沙里残简中以相当于“pha 的字母为等号;
         到了十五世纪,阿拉伯人盖拉萨迪以“ ”表示相等;雷格蒙塔努斯则以水平之破折号“──”为等号。
         1557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Recorde(雷科德)在其《砺智石》一书中,首次采用现今通用之等号“=”,因此这符号亦称为雷科德符号(Recorde's sign)。
         不过,这符号之推广很缓慢,其后的著名人物如开普勒、伽里略与费马等人常以文字或缩写语如aequals, aeqantar, ae, esgale 等表示相等;1637年,笛卡儿还以“=” 表示现代“±”号之意,而以“为等号。
         直至十七世纪末期,以“=”为等号才被人们所接受,并渐得通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6583 查看 11 收藏帖子 (5)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math123

    2012-5-20 09:13:22 使用道具

    图片看不了,显示“网易相册”
  • yanzi.wang

    楼主 2012-5-20 09:22:02 使用道具

    math123 发表于 2012-5-20 09:13
    图片看不了,显示“网易相册”

    晚上再修正吧。抱歉。
  • 迦叶行

    2012-5-20 09:22:11 使用道具

    看不见图片呀
  • haoxiangfei

    2012-5-20 17:06:06 使用道具

    介绍给孩子了解一下挺好的,谢谢!
  • ymei

    2012-5-20 22:04:00 使用道具

    太牛啦!你们家里有位大的学问家!
  • 娃爱的墨墨

    2012-5-21 21:07:17 使用道具

    不错的介绍
  • math123

    2012-5-21 21:47:57 使用道具

    yanzi.wang 发表于 2012-5-20 09:22
    晚上再修正吧。抱歉。

    看清图片了,谢谢版主热心
  • 南相北人

    2012-5-21 21:50:00 使用道具

    介绍得很翔实,就是看着有点枯燥
  • lalala

    2012-5-22 11:59:17 使用道具

    长见识了!以前还真不知道!
  • wylzy

    2012-5-25 09:22:58 使用道具

    怎样讲才能让孩子觉得有趣呢?
  • syebfans

    2012-5-28 09:30:50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