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5-22 09:43 编辑


        今天讲一个三年级孩子的作文《第一场雪》。

        先来分享一些妈妈的喜报:

        马踏泥花:通通这次周记又是五星,他开心地说他自己成红星电影院了。今天老师没布置作业,他还破天荒地主动写了个小文。

        湖北—宝儿:就是要在这个群多熏陶,孩子的作文在上学期末考试作文成绩在班上倒数,本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我们这个群学习,指导孩子写了几篇作文。刚刚进行的期中考试,作文成绩竟然是班上正数前几名!

        湖北-贝妈-20:先报个喜,我女儿在今年三月份举办的“第28届国际中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听了非常老师的话,没有让她上作文培训班,一直在听非常老师的课!
山东-宁静9:一是口说加口水;二是仿写不仿抄;三是要低度不要高度。通过老师的这三个方法,我让鹏鹏写了一篇作文,先参考别人的,然后用手机录下来口说作文,再整理出来,我都没怎么改动,投到我们当地的《聊城广播电视报》于昨天发表了。

        福建-梅花40:晚上我也来个捷报啊:我儿子(二年级)仿《苹果的自我介绍》写的文章,今天也被当范文朗读,得了一颗星的奖励。他们老师很高兴来问我:孩子的灵感是哪里来的?我说是仿别的小朋友的文章写的。老师还多奖励了两个作文本给他,说让他多写几篇好文章。虽然进步不是很大,但还是潜移默化的,看到进步了。

        早上看到有个群里的妈妈们在议论孩子写日记的事,我就提一些个人的意见。总的来说,单纯就“提高写作能力”这一个目的而言,个人不太赞成写什么日记。

        什么人写日记?会写作文的人才写日记,大作家才写日记。不会写的人,不高兴写的人,写什么日记?就写作的提高而言,不要再为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作文,本来就没有多大的事。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孩子的周记,还有学校布置的作业认认真真地做好。集中精力把学校的作文、周记做好,是最好、最经济的方法。

        第二个意见,如果学校有硬性的要求,家长也有余力,孩子也有兴趣,有一个意见,即选择一个专题来写。比如,在《提高篇》中有一篇作文,叫《霸王龙的自我介绍》,记得当时这位孩子的妈妈,就是听了“写专题,写孩子感兴趣”的建议以后,让孩子写的一个作文。围绕这个主题,与孩子一起找些材料,可以就霸王龙、剑龙、巨齿龙等写一个专题。再比如,我们前两天讲过的一个观点:写苹果,就要写苹果的故事。当时,这位妈妈也为孩子列了一个专题:水果,于是孩子在假期里写了香蕉、苹果、荔枝,说不定还写了黄瓜、土豆。《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32页有一个《我的周记》,大家来看一下:

        一、《邮政》

        我觉得各国的邮箱很有特色。有的以黄为主,有的以绿为主。还有红色的邮箱和蓝色的邮箱。还有一种像机器一样的邮箱。

        我们可以通过邮政寄包裹、明信片、平信、挂号信。还可以寄国际邮件。

        二、《电话》

        电话是美国人贝尔发明的。贝尔电话是早期的电话。现在有一种可以看到人的电话叫可视电话。没有电话线的电话叫无绳电话。在马路上看到的电话叫公用电话。

        通过卫星和海底电缆,可以把世界各地联系起来,这样的电话叫国际电话。

        三、《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有黄色的、蓝色的、红色的,还有绿色的。

        交通标志可以让人们的安全有更多的保证,可以让警察省事儿。

        有一个红色的三角,里面是一个色字的“停”字,表示停车让行。有一个黄色的三角作底色,里面有一个人走过人行横道表示要注意前面有行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交通标志,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和事故。

        四、《船》

        船的历史很长。几乎有了人就有了船。最古老的船是把一个粗树干的中间挖空。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帆船,用风力来前进。再后来就发展到用蒸汽机来作动力。

        船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好多种了。运人的叫客轮,运货物的叫货轮,运油的叫油轮。

        以上,是一个一年级的时候写的周记,题目不限。找了一本《大百科全书》,让她对着全书里感兴趣的知识来写。一是有了感兴趣,所以孩子写起来不累;二是有专题的写,积少成多,天长日久,就是一个“巨作”;三是通过专题来写,不是单纯地为了写而写。在写中还可有积累知识,学习知识,同时可以把一个领域的知识,学得相对深一些、透一些。四、这样通过一个专题,准备一些资料,也省去了孩子们抓耳挠腮的苦痛。有的时候学校是可以应付的,但一定不要应付自己,多开动一下脑筋。即:抓住孩子这段时间特别听学校老师话的特点,有个性地安排一些专题的写作,也算是将计就计吧。

        下面我们再来回答几个具体的问题:

        广东-玉妈:老师,低年级小朋友只愿意口说作文,不想自己写,这样也可以吗?

        这样是可以的。总的原则是让孩子跳起来能够得着,扶上马,送一程。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比如说孩子还小,刚刚开始学习作文,可以按2—1—3(《实战篇》——《基础篇》——《提高篇》)的顺序来看。如果孩子的结构没问题了,六根六尘也掌握了——比如我们群里有一些学得时间久的妈妈与孩子,可以按照3—2—1(《提高篇》——《实战篇》——《基础篇》)的顺序来看。总之,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针对性,大家要学会对症下药。关于这三本书的特点,这三本书如何看,可以去参考一下置顶的博客。以上,是我们今天讲的额外内容。

        来看原文:

《第一场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得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着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

        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出轮胎印,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第一场雪,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老师评语:优!你详细描写了今冬第一场雪的美景,以及雪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和快乐,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妈妈感言(19群的晋-艽艽妈):这是我在群里熏习了两个多月,辅导孩子的其中一篇作文,也是孩子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周作文。平时孩子最最发愁的就是写作文了,每次都是最后写作文,而且花很长时间,写出来也是草率了事。

        第一场雪来临了,老师让自己写一篇作文,自己选题,孩子就说写《第一场雪》,正合我意,她说我写。第一段开门见山,由于前几次熏习,自己写出“头”。“身子”部分是第二三四五段按照时间顺序(爸爸点了一下时间):早晨﹑课间﹑中午放学﹑雪停了。这是孩子自己定的,说这四个时间段自己能看见下雪的变化,就同意孩子的决定,尤其是“超级大加湿器”用得很好,顺便表扬一下,孩子高兴地说:我用非常老师的方法创造的词,牛吧?!

        中间誊写时发现字数够了,自己删除了: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身子”最后一段: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我发现说的时候有时也会创造出好词好句,一到自己写就没写得了。大部分是不会写字,一写字就头大,一头大就没写得了。“鞋”是自己套的。

        五一期间,我们预习了非常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看到书上写的:“作文是文字游戏。”自己高兴地笑了起来。最喜欢看非常老师的点评,说老师真幽默!

        来对本文做一个具体的分析。第一、本文的“头身脚、帽衣鞋”完整,所以就体现出了章法的功力。章法的功力,就体现在叙事清楚,表达清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门见山”,作文的主题,作文的题目是《第一场雪》,所以作文开头的第一句话: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如果开门没有见下雪,那孩子的作文说不定就会写到下雨、下雾。开门见山,不仅是作文的正路、正道、正法,也是作文不跑题、不偏题的第一个保证。写作文,特别是开头,切忌“素隐行怪”和求怪求玄,不要七拐八绕,不着边际。主题是什么,开了门就要见到什么,本来写的主题是看电影《泰坦尼克号》,那我们就要说泰坦尼克号,不能再绕个路,说是堵车了,丢人了,买爆米花了,找座位了。
在“身子”部分,小作者运用了四个对称段来写雪,四个对称就是四个角度、四个方面。在本文中,小作者以时间为坐标,来区别出对称。即:早上上学时看到的雪;二是在学校里看到的雪;三是回家路上看到的雪;四是第二天看到的雪。四个对称、四个角度、四个方面就把雪写得丰满多样,这是本文中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看点。很多孩子在描写一个景物的时候,因为没有对称的思维,往往写到一点上就无字可写了,往往就是:雪,下啊,下啊,下啊,下个不停!写到这里,再停下来,数数字够不够。不够的话,再写:雪还在下啊,下啊,下啊,一直在下 !雪在那里下,那就变变角度,变变时间

        前两天,我们讲了一个小作文《春雨》,大家再来看一下:

春雨

        昨天晚上下雨了。我听见窗外传来“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

        躺在床上,心里在想:外面的雨,是不是把水面炸出了一朵一朵的小花?会不会让路面砸出一个一个的酒窝?想着听着,听着想着,我睡着了。

        早上起来,出门上学去。我发现地上很潮湿,空气很新鲜。雨虽然很早就停了,但我还能看到树叶上,挂着一滴滴雨珠;电线上悬着的雨点,好像串成了一串透明的珍珠。

        我想起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昨晚的雨虽然停了,但春雨的气息处处还在。它在万物的滋润里,在树叶的翠绿里,在新鲜的空气里,在人们喜悦的心情里。

        我喜欢春天,我喜欢春天的雨!

        我们来比较一下,雪与雨都是自然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本质是一样的。在《春雨》中,小作者连雨都没见着,但是因为角度在变,写了黑夜里的雨,写了白天的雨停之后的雨,所以这个下啊下啊下啊,就写得高明了。高明的原因,在于对称、在于变换角度、在于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这就是对称。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或是不同的地点,来写同一个东西。在本文中,小作者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写了同一个东西——雪,而又因为是不同的时间,所以这同一个东西,又显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这样写,立体了,就丰富了;丰富了,就生动了;生动了,字数就多了;字数多了,就不用发愁凑不够字数了。

        这是写景的,写人怎么写?比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孩子就会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写到最后就是我的妈啊!我的妈啊!不是我的妈,是感叹语。这样写我的妈我的妈我的妈,这妈妈也多不了啊!

        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写写:

我小时候的妈妈。
我长大以后的妈妈。
现在的妈妈。
未来的妈妈……?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写:开心时的妈妈,生气时的妈妈,工作时的妈妈,学习时的妈妈……。

        角度变了,对称有了,怎么会写不生动,字数不够呢?

        我们甚至于可以写:
我的妈妈与爸爸的不同。
我的妈妈与姥姥的不同。
我的妈妈与大姨的不同。
我的妈妈与我的不同……


        雪也好,雨也好;妈也好,爹也好,本质是一样的。看雪的角度多了,就丰满了;听雨的角度变了,雨就丰满了;写爹的角度变了,爹就健美了;夸妈的角度变了,妈就丰满了,该减胖了!
---------------------------------------------------------
6521 查看 8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非常

    楼主 2012-5-21 08:27:5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5-22 09:44 编辑

            上午,让大家预习一下《实战篇》中第152页的《云》,大家来体会一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希望大家能够从我们的讲解中体会到:一篇作文,会因为对称而丰满厚重。写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个物品,不能单纯地驻足于一个点,或是一个面,而是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对称,不仅仅指文字的表现形式,深入一步地讲,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对称,是思维的形式。

            孩子的作文之所以表达清晰,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身子”中,充分地用了“帽衣鞋”的方式来展现。比如,第一个对称段的帽子: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段写的是早上的雪。

            第二个对称段,帽子: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由此我们可知,这一段写的是白天课间操时的雪。

            第三个对称段,帽子: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写的是放学回家路上的雪。

            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到:帽子——第二天早晨雪停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写的是第二天的雪。

            因为有“帽”,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每一个段落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有帽,所以写起来不乱。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而言,我们就有一个口号: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走当被告。可见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特别重要。正面地来说,可以让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反面地来说,有了帽,就可以让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避免了跑题、偏题。对于“头身脚、帽衣鞋”的重要性,确实需要大家重视再重视。在《提高篇》中,我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称之为:横竖是二的结构。

            第四个方面,我们来看生动性。一篇作文的生动性,只有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换句话来讲,一座高楼大厦看上去雄伟壮观,前提是它的基础牢、结构好。如果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即便有再好的装修,也是经不起一推一敲的。

            生动性的前提是结构性,只有结构稳定了,生动性才有意义。换个意思来说,结构性是为了表达准确,生动性则在于表达有趣——结构性,永远是优先于生动性的。大家在刚才讨论中的问题,概括一下就是:孩子的好词好句不多,怎么能把作文的生动性表现出来?可以明确地讲,所谓的生动性与好词好句基本上没有关系。

            说一个现象,可以证明我们说的结论有一定的可靠性。孩子们的语文作业,恐怕有70%左右是在抄词抄句吧?孩子上了六年小学,在语文这门功课上,把70%左右的时间花在了抄词抄句、学词学句上,下的功夫可谓很大,结果如何?再往大了说,到了初中三年,孩子们除了抄词抄句以外,还要背很多的课文,可以说下的功夫也很大。但背下来的课文,记在脑子中的美文,真正派上用场的又有多少?十年树人,说得惊心动魄一些,九年的语文课,抄词无数,背文无数,结果百无一用,害得孩子对语文心生反感,害得大家上班时间还要坐在这里听作文。不能不说,语文九年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教育。

            把话题拉回来,由此我们要讲:作文的生动性,如果通过好词好句来实现,这样来学习作文、学习语文,基本上都是脑残的。生动性是孩子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绝不是抄出来、背出来的。想一想,孩子在上小学前和我们对话、讲故事,总有无数让我们忍俊不禁的语言。但等到上完六年小学、三年初中,孩子们都上傻了、上呆了,连把话说得生动些也不会了。而孩子们小的时候与您讲话,是不是让您忍俊不禁了?

            什么叫生动性?生动性就体现在独一无二。 朱自清先生写的《春》开头是: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我们的孩子写“春”的作文,开头也来句: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看看老师会不会说您写得生动?

            多读书不如会读书。在《实战篇》中,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可以做一个调查:家里孩子看了很多书,但写作文是否依然有困难?所以,这是个大问题,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可以扯远一些。过去读私塾——也就是在小学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完,孩子们就可以写家书了。就读了三本书啊!现在我们小学六年,一学期一本书,读了十二本书,除了多认一些字外,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然后,学校还要拼命地让孩子读课外书,大量阅读,但读了好多的课外书,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结果还是写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去思考。在《庄子·养生主》里,第一句话讲得很透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简单地来讲,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读无限的书,人就荒废了,耽误了。所以,要会读书,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键不在“万”卷上,而要在一个“破”字上。如果不能读“破”书,那读上多少书,都是破书。这些都是大问题,需要大家冷静清晰地来思考。

            如果能穿越,我们来想一想,过去有作文课吗?有阅读理解课吗?有抄词抄句课吗?根本就是没有的啊!所以问题还是出在方法上,如果根本性的方法不能解决,读多少书也是无益的。就是把《写作大全》背下来,把《语法大全》背下来,把《成语词典》背下来,把《修辞大全》背下来,能写好作文吗?所以,我们要集中焦点,要把思想、方法集中到读书、分析、理解、写作是一回事上来,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四回事。真正学会读书了,作文就不是问题了,理解分析也不是问题了。


  • 非常

    楼主 2012-5-21 08:30:2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5-22 09:47 编辑

            我们继续讲《第一场雪》,先看原文:

            第一场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上一讲,我们讲了关于结构性与生动性的问题。结论是:结构是严谨的——全文有“头身脚、帽衣鞋”,体现出了作文表达的清晰条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本文的生动性。作文的生动性,主要是从“六根六尘”来看。我们先来看第一对称段: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在本段中有色法、触法、意法。比如:

    雪白白的——色法;

    软软的——触法;

    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意法;

    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意法;

    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意法。

            当我们描写一个东西、一个对象,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觉、言之有意的时候,就有了生动。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在这一段中:

    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意法;

    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意法;

    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意法。

            接着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在这一段中:

    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色法与意法通用;

    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意法;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声法与意法。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小作者的是:他写的雪是有声音的,文字是可以有声音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声,就把物体写活了。大家如果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的话,可以看第72页,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用“六根六尘”法写雪:

            一、先用声法来写: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若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上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境,竟然如此!

            二、再用香法来写: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得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三、用味法来写: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四、用触法来写: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五、用意法来写: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得如此华美。

            通过学习、分析,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这篇作文在结构严谨的基础上,因为运用了“六根六尘”,让雪有了形象、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触觉,还有了意法。让大家从一个立体的层面来感受雪、观察雪,这样的雪才是立体的、多味的、复合的。这是作文生动性的源泉。

            下面,我们就来对本文进行提升。我们做提升,不是说小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说提升文就好到哪里去。提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一些技法,给大家更好地展现驾驭文字的方法。我们提升的原则,是透过原文的一些亮点,再把亮点扩大化。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技法上,而不是纠缠于文字是不是成年化,是不是很贴切。因为都是现场打字,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的原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来说明几点:第一点,孩子在原文中,运用了对称的技法,从早上、课间、放学和第二天来写了雪。但早上的雪有什么特点,课间的雪有什么特点,放学时的雪有什么特点,似乎表达得还不透。所以,我们在提升文中,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抓住人们早上匆忙上班、上学的特点,来反衬说明雪下得有点急促。从客观上来讲,雪下得并不一定急促,但正因为是早上,人们纷纷起来忙碌、工作、上学,主观上给人造成急促的感觉。这是大家要体会到的。我们要让早晨的雪、课间操时的雪、还有放学时看到的雪有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急急忙忙的特点,所以反过来,我们有了三个对称的句式、三个驴头不对马嘴句,来更深入一步地说明雪下得急促。

            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

            关于驴头不对马嘴句,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还是参考《基础篇》中的“作文八法”。我们抓紧时间来看第二个对称段的原文: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我们还是承接前面提升第一个对称段的观点,要让课间操时的雪的特点更加鲜明一些: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在本文中,我们除了让雪的特点更加鲜明,除了运用对称句、对称词来增加文中的节奏感之外,还运用了一个“写冷以热”的技法——雪是冷的,那我们就反向思维一下,来写一些热。通过这样的比对,就给人以更强烈的感觉。其实,本段中还用了“回环”的技法——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回环”不仅是文字的技法,也是思维的体现。关于“回环”的技法的运用,大家可以参考《提高篇》中的第九章:乾坤颠倒。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既然雪可以“写冷以热”,那不妨再来个“写白以黑”。孩子原文中写的是白,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来写一些黑的。可以这样写: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着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关于“写黑以白,写冷以热”的技法,大家可以参考如下:
            一是《基础篇》中的《清凉古道》与《冰雪北海》的讲解;二是《提高篇》中第四章“反差对比,红烧肉大白菜”的技法介绍。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的原文: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同样是坚持上述的原则,要让停后的雪的特点更加突出。我们在这里就假想:这时太阳出来了,是雪过天睛。可以这样来体现: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

            原文:

            第一场雪 山西太原 三年级 刘芃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第一场雪,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提升文:

            第一场雪(非常老师修改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的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这就是我们这里今年冬天下的第一场雪。

            我们再来补充两点:第一点,我们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的主题:

    原文——早上的雪;提升文——早上的、急促的雪。

    原文——课间操时下的雪;提升文——课间操时欢快的雪。

    原文——放学路上的雪;提升文——放学路上黑白相间的平静的雪。

    原文——第二天的雪景;提升文——雪过以后太阳出来的雪景。

            总体上看,提升文中除了有大家要体会到的“对比反差”的技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让雪的人文特点更加明显。还是我们以前曾经多次讲过的:从来没有一篇作文是单纯写景的,也没有一篇作文是单纯写情的,好的文章总是要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说句玩笑话,大家回顾一下年轻时写过的情书,或是收到过的情书,不都是:苍天啊,大地啊,我是多么地喜欢你啊!苍天啊,大地啊——景;我是多么地喜欢你啊——情。所以,没有单纯写景的作文,也没有单纯写情的作文。这是我们对于全文补充的第一点。

            有书的朋友来看一下《提高篇》中第45页的画解古诗。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勾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我们可以看到本诗中,多少、远近、高低、黑白、有无的对称。那么,在本提升文中,除了看到句子的对称,还要看到其它的一些对称。第一个对称段“急促的雪”与第三个对称段“静怡的雪”是一个对称;第二个对称段“欢快的雪”与第四个对称段“平静的雪”也是一个对称。动与静、明与暗、黑与白,以及点、线、面的构图,让画面呈现出了一种美,也呈现出了一种情。这种美、这种情,是立体的、多层面的。这样还怕写不出字来?还担心写不生动?那是没有道理的。
    ------------------------------------------------------------------------------------------------



  • 小虫子

    2012-5-21 08:42:00 使用道具

    {:soso_e160:}先顶贴,后欣赏.
  • 紫云英

    2012-5-21 08:54:13 使用道具

    不错喔~~~~~
  • wannli

    2012-5-21 11:03:58 使用道具

    学习了。。。{:soso_e163:}
  • 小丫丫

    2012-5-21 15:04:32 使用道具

    顶贴!学习!
  • jessicasz

    2012-5-26 11:41:08 使用道具

    读了非常老师的书,了解了对称、六根六尘,如获至宝,继续学习中。
  • 非常

    楼主 2012-5-26 12:12:01 使用道具

    jessicasz 发表于 2012-5-26 11:41
    读了非常老师的书,了解了对称、六根六尘,如获至宝,继续学习中。

    好,期待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