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对本文做一个具体的分析。第一、本文的“头身脚、帽衣鞋”完整,所以就体现出了章法的功力。章法的功力,就体现在叙事清楚,表达清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门见山”,作文的主题,作文的题目是《第一场雪》,所以作文开头的第一句话: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如果开门没有见下雪,那孩子的作文说不定就会写到下雨、下雾。开门见山,不仅是作文的正路、正道、正法,也是作文不跑题、不偏题的第一个保证。写作文,特别是开头,切忌“素隐行怪”和求怪求玄,不要七拐八绕,不着边际。主题是什么,开了门就要见到什么,本来写的主题是看电影《泰坦尼克号》,那我们就要说泰坦尼克号,不能再绕个路,说是堵车了,丢人了,买爆米花了,找座位了。
在“身子”部分,小作者运用了四个对称段来写雪,四个对称就是四个角度、四个方面。在本文中,小作者以时间为坐标,来区别出对称。即:早上上学时看到的雪;二是在学校里看到的雪;三是回家路上看到的雪;四是第二天看到的雪。四个对称、四个角度、四个方面就把雪写得丰满多样,这是本文中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看点。很多孩子在描写一个景物的时候,因为没有对称的思维,往往写到一点上就无字可写了,往往就是:雪,下啊,下啊,下啊,下个不停!写到这里,再停下来,数数字够不够。不够的话,再写:雪还在下啊,下啊,下啊,一直在下 !雪在那里下,那就变变角度,变变时间。
前两天,我们讲了一个小作文《春雨》,大家再来看一下:
春雨
昨天晚上下雨了。我听见窗外传来“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
躺在床上,心里在想:外面的雨,是不是把水面炸出了一朵一朵的小花?会不会让路面砸出一个一个的酒窝?想着听着,听着想着,我睡着了。
早上起来,出门上学去。我发现地上很潮湿,空气很新鲜。雨虽然很早就停了,但我还能看到树叶上,挂着一滴滴雨珠;电线上悬着的雨点,好像串成了一串透明的珍珠。
我想起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昨晚的雨虽然停了,但春雨的气息处处还在。它在万物的滋润里,在树叶的翠绿里,在新鲜的空气里,在人们喜悦的心情里。
我喜欢春天,我喜欢春天的雨!
我们来比较一下,雪与雨都是自然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本质是一样的。在《春雨》中,小作者连雨都没见着,但是因为角度在变,写了黑夜里的雨,写了白天的雨停之后的雨,所以这个下啊下啊下啊,就写得高明了。高明的原因,在于对称、在于变换角度、在于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这就是对称。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或是不同的地点,来写同一个东西。在本文中,小作者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写了同一个东西——雪,而又因为是不同的时间,所以这同一个东西,又显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这样写,立体了,就丰富了;丰富了,就生动了;生动了,字数就多了;字数多了,就不用发愁凑不够字数了。
这是写景的,写人怎么写?比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孩子就会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写到最后就是我的妈啊!我的妈啊!不是我的妈,是感叹语。这样写我的妈我的妈我的妈,这妈妈也多不了啊!
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写写:
我小时候的妈妈。
我长大以后的妈妈。
现在的妈妈。
未来的妈妈……?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写:开心时的妈妈,生气时的妈妈,工作时的妈妈,学习时的妈妈……。
角度变了,对称有了,怎么会写不生动,字数不够呢?
我们甚至于可以写:
我的妈妈与爸爸的不同。
我的妈妈与姥姥的不同。
我的妈妈与大姨的不同。
我的妈妈与我的不同……
雪也好,雨也好;妈也好,爹也好,本质是一样的。看雪的角度多了,就丰满了;听雨的角度变了,雨就丰满了;写爹的角度变了,爹就健美了;夸妈的角度变了,妈就丰满了,该减胖了!
---------------------------------------------------------
上午,让大家预习一下《实战篇》中第152页的《云》,大家来体会一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希望大家能够从我们的讲解中体会到:一篇作文,会因为对称而丰满厚重。写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个物品,不能单纯地驻足于一个点,或是一个面,而是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对称,不仅仅指文字的表现形式,深入一步地讲,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对称,是思维的形式。
孩子的作文之所以表达清晰,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身子”中,充分地用了“帽衣鞋”的方式来展现。比如,第一个对称段的帽子: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段写的是早上的雪。
第二个对称段,帽子: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由此我们可知,这一段写的是白天课间操时的雪。
第三个对称段,帽子: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写的是放学回家路上的雪。
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到:帽子——第二天早晨雪停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写的是第二天的雪。
因为有“帽”,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每一个段落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有帽,所以写起来不乱。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而言,我们就有一个口号: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走当被告。可见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特别重要。正面地来说,可以让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反面地来说,有了帽,就可以让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避免了跑题、偏题。对于“头身脚、帽衣鞋”的重要性,确实需要大家重视再重视。在《提高篇》中,我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称之为:横竖是二的结构。
第四个方面,我们来看生动性。一篇作文的生动性,只有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换句话来讲,一座高楼大厦看上去雄伟壮观,前提是它的基础牢、结构好。如果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即便有再好的装修,也是经不起一推一敲的。
生动性的前提是结构性,只有结构稳定了,生动性才有意义。换个意思来说,结构性是为了表达准确,生动性则在于表达有趣——结构性,永远是优先于生动性的。大家在刚才讨论中的问题,概括一下就是:孩子的好词好句不多,怎么能把作文的生动性表现出来?可以明确地讲,所谓的生动性与好词好句基本上没有关系。
说一个现象,可以证明我们说的结论有一定的可靠性。孩子们的语文作业,恐怕有70%左右是在抄词抄句吧?孩子上了六年小学,在语文这门功课上,把70%左右的时间花在了抄词抄句、学词学句上,下的功夫可谓很大,结果如何?再往大了说,到了初中三年,孩子们除了抄词抄句以外,还要背很多的课文,可以说下的功夫也很大。但背下来的课文,记在脑子中的美文,真正派上用场的又有多少?十年树人,说得惊心动魄一些,九年的语文课,抄词无数,背文无数,结果百无一用,害得孩子对语文心生反感,害得大家上班时间还要坐在这里听作文。不能不说,语文九年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教育。
把话题拉回来,由此我们要讲:作文的生动性,如果通过好词好句来实现,这样来学习作文、学习语文,基本上都是脑残的。生动性是孩子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绝不是抄出来、背出来的。想一想,孩子在上小学前和我们对话、讲故事,总有无数让我们忍俊不禁的语言。但等到上完六年小学、三年初中,孩子们都上傻了、上呆了,连把话说得生动些也不会了。而孩子们小的时候与您讲话,是不是让您忍俊不禁了?
什么叫生动性?生动性就体现在独一无二。 朱自清先生写的《春》开头是: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我们的孩子写“春”的作文,开头也来句: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看看老师会不会说您写得生动?
多读书不如会读书。在《实战篇》中,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可以做一个调查:家里孩子看了很多书,但写作文是否依然有困难?所以,这是个大问题,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可以扯远一些。过去读私塾——也就是在小学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完,孩子们就可以写家书了。就读了三本书啊!现在我们小学六年,一学期一本书,读了十二本书,除了多认一些字外,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然后,学校还要拼命地让孩子读课外书,大量阅读,但读了好多的课外书,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结果还是写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去思考。在《庄子·养生主》里,第一句话讲得很透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简单地来讲,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读无限的书,人就荒废了,耽误了。所以,要会读书,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键不在“万”卷上,而要在一个“破”字上。如果不能读“破”书,那读上多少书,都是破书。这些都是大问题,需要大家冷静清晰地来思考。
如果能穿越,我们来想一想,过去有作文课吗?有阅读理解课吗?有抄词抄句课吗?根本就是没有的啊!所以问题还是出在方法上,如果根本性的方法不能解决,读多少书也是无益的。就是把《写作大全》背下来,把《语法大全》背下来,把《成语词典》背下来,把《修辞大全》背下来,能写好作文吗?所以,我们要集中焦点,要把思想、方法集中到读书、分析、理解、写作是一回事上来,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四回事。真正学会读书了,作文就不是问题了,理解分析也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