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5-25 20:50 编辑
按:录自网络。于现代教育之蔽深切要害。
古典教育与人才节录 【蔡仁厚教授】
所谓古典教育,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
启发了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聪明才智,
陶冶了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人格性情,
培养了千千万万人类历史上第一流的人才,
创发了世界上极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
可是,今天的中国,从小学到大学,从台湾到大陆,我们几乎看不到古典教育的设施,闻不到古典教育的气息。古典教育可以说是若存若亡了。这种情形,值得我们好好地想一想,反省一下。
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非知识性」的。现代教育则是「知识性」的教育。在今天,没有人会说知识性的教育不重要,它当然重要。问题是在:国家的教育,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不是就足以达成教育的目的呢?我们暂且不提圣贤的道理,就照古希腊的说法,也不只是知识一项,而必须「知情意」三方面同时兼顾。知识性的教育,只能满足「知」的条件,那末,情感的润泽调适,意志力的锻鍊培养,又交给谁来负责呢?今天,我们青少年的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就是欠缺性情之教,因而形成情感失调,身心不能平衡,而意志方面也没有好的导向,青少年一旦面对问题,只会直接反应和盲目冲动,这种结果,正是由于我们只知道推行知识性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的教养。而「人文教养」正是古典教育的基本性格。
古典教育,重视人文的教养,重视品格的锻鍊。而在今天,我们只知道说「锻鍊体格」,已经没有人说「锻鍊品格」了。即此一端,就可以看出古典教育的精义已经从人们的意识里消失了。其实,人的品格才最需要锻鍊。不经过千锤百鍊,是不能成为一个坚实的人才的。我们的青年,普遍地不耐烦接受锻鍊,甚至于连一句稍微重一点的教训都经不起。老师说他几句,他马上就起反感,说你找他的麻烦。这种心态就是所谓「不服善、不受教」。这种人器量这么小,怎么能够成才呢?在传统的教育里面,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形的。古典教育的内容,我们无法一一加以举述,现在只说三点意思,来和大家共相参证。
一、从孔门四教起
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就是文化教养,它的内容是「诗、书、礼、乐」。诗主情,可以兴发情志;书记事,可以鉴古证今,合起来说,诗书里面记载的,多半是古圣先贤留传下来的前言往行,所以诗书教育,本质上是纵的历史性的教育。而礼是规范行为的,乐的陶冶性情的。荀子说「礼别异,乐合同」。礼要分别上下尊卑和先后长幼之序,所以「主敬」,以诚敬之意为主。乐的精神和礼相反,乐是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以消解彼此的隔阂,所以「主和」,以和乐之情为主。可见礼乐之教,是属于横的社会性的性情之教。周礼地官又有「以礼教中,以乐教和」的说法,中是大中至正,和是和乐融洽,这是性情之教的基本旨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人,实在最得教育的深旨。
「行」是生活教育,从视听言动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是行。「行」这一教的宗趣,是要陶养君子的人品。论语记载很多孔子论说君子的话,如果简括一下,可以归为下列五点:1、君子的志向,是「谋道不谋食」。2、君子的胸怀,必须「坦荡荡」,而不应该患得患失。3、君子的器识,必须「上达」而不可以「下达」,必须能「大受」而不可以只是「小知」。4、君子的待人,应该「周而不比」,要开诚布公,要尊贤容众;不可以「比而不周」,党同伐异,朋比为奸。5、君子的处世,应该持守「和而不同」的态度来「与人为善」,而不可以「同而不和」,表面赞同而背后捣鬼。
「忠」与「信」二者,可以合在一起说。忠信是道德的基础,所以「文行忠信」中的忠信之教,是属于道德基础教育,道德的实践,虽然层境无穷,但必以忠信为根基。根基立不稳,道德必将落空,所以孔子屡次说到「主忠信」。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忠信虽然是道德的基础,但如果只有忠信之质,而欠缺学问的工夫,仍然不能成德。孔子不是说过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必须好学,才能使内在的忠信之质表现到生活行为上,成为文采斐然的矩度仪范。所以「主忠信」还须「益之以学」,而后才能成德。
从以上简单的说明,可以了解偏重知识的现代教育,乃是不够完整教育。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实在愧对孔子。
二、古代经教的意义
自汉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基本内涵,似乎可以用「经教」二字来表示,因为传统的教育确实是以「经义」「经训」为主旨。这种性质的教育,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呢?我想提出三点说明。
第一、古代教育的着眼点,主要是落在「做人」二个字上,所以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人、必须是一个人,人、也必须像一个人,而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儿童、青年教养成为一个像样的人。这个道理,传统社会里面,是士农工商,贩夫走卒,人人都认同的。一个人有没有教养,不是看你认识多少字,也不是看你俱备多少知识,而是看你的生活行为合不合乎「做人的道理」。而所谓做人的道理,是人所共知的,并不需要一项一项列举出来。如果你问,所谓人所共知的根据到底在那里呢?这可以分为二句来回答。第一句回答,是在圣人经典的教训里。第二句回答,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这二句回答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可以归而为一。因为所谓圣人的教训,并不是圣人一个人的意见,他的话都是体会人心之同然而说出来的。当他一说出来,人人都会立即首肯而同以为然。所以孟子说圣人只是「先得我心之同然」而已。陆象山也说「六经皆我脚注」。意思是,六经里面的道理。无非是发明我的本心,圣人的教训,也无非是根据我心之同然,而留下来的一些心同理同的道理。因此,我们读经书,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圣人的意见,而是通过圣人的启发,使我们先天本有的本心,得到一个真实的印证。文天祥正气歌的最后二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也正表示在读古圣贤之书的时候,圣贤的人格精神、言行志节,立即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相互映照,古今同在。
第二、经义经训为什么会显示这样的效用呢?那是因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由于它里面所说的都是常理常道,是恒常不变、万古常新的道理,因此可以作为生活的原理,可以指点生命的途径。总括起来说,所谓经义经训的中心义旨,就是「以仁义为本,以孝弟为先」。孟子说「居仁由义」。仁,是人之安宅,是我们安身立命最安稳最安全的所在。义,是人之正路,是人所应当行走的坦途,也是人人所宜于共行的大道。一个人如果想要过真正的人的生活,想要表现真正的人的行为,就应该居于仁、由于义,所以必须「以仁义为本」。至于孝弟,乃是人类道德最自然最直接的表现,孝于亲,敬于长,是人性自然的流露,是天理直接的呈现。由家人扩充出来,自自然然地便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道理,岂不是人心之同然?圣人教我们「以孝为先」,岂不正是万古不变的常理常道?
第三、古代的经教,也并不只是读经,同时也要读史。所谓「读经以明体,读史以达用」。体认经典常道,可以建立一个人立身处世、应事接物的基本原则。有了原则,才有正大的和坚定的立场。一个有才能而没有原则的人,是不能成事的。但原则是固定的,而社会情势和事物条件是变化的,如果不能灵活而适当地运用原则,还是成不了事。所以除了读经,还要读史。累积史事经验,才能明白那些事情可以因袭,那些事情必须变革,那些事可以减损,那些事应该增益。懂得因革损益,才能通权达变。所谓通权达变,就是根据原则来权衡事物的本末轻重,先后缓急,以因时制宜,完成事功。北宋大儒胡瑗(安定)在做苏州和湖州学府教授的时候,把府学分为「经义」「治事」两斋,经义以明体,治事以达用。这一套明体达用之教,称为「苏湖教法」。后来还为国子监太学所采用。可见古代经教的精神,无论是国家教育或地方教育,都很重视「经权相济、体用兼顾」的原则,这也就是所谓「通经致用」。
以上三点意思,是说明古代经教的意义。下面再就「士先器识」之意作一说明,使我们对古典教育的性格,有更为具体的了解。
三、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汉儒所说的这句话,很能表现古典教育的基本立场。什么叫做「器识」?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二曾经有二句解释。他说:
「能受而不匮之谓器,知本而不蔽之谓识。」
一个人的器量,应该广大而能容受,这样才不会匮乏而贫薄;一个人的识度,必须深远明通而能知本,这样才不会有所蔽塞(愚、诬、偏、私,都是蔽)。器识,一方面是先天的禀受,一方面也要靠后天的培养扩充。而扩充器识也正是古典教育的基本精神。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必须先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乃能游于艺。否则,就不免玩物丧志。这也就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思。以前师大美术系一个老教授溥心畬,是和张大千齐名的国画家,所谓「南张北溥」。你如果向他拜师学画,并不教你画画,而先教你读经。经书和画有什么关系呢?从技巧的观点看,当然没有关系。但画必须有品,有人品而后有画品。从这个意思看,经书和画画就有了关系。教你读经,就是要培养开扩你的器识,使你成为一个有品的人。
有器识和没有器识如何分别呢?我们可以举述一些具体的言语来说明:
1、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就是所谓器,所谓识;如果妒人之贤,忌人之才,见不贤而又不能反观自省,便是没有器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所谓器,所谓识;不好学,不上进,耻于问人,便是没有器识。
3、过则勿惮改,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这就是器,就是识;文过饰非,拒谏而不纳忠言,便是没有器识。
4、任重道远,坚百忍以图成,这就是器,就是识;不堪负荷,没有担当,避重就轻,推卸责任,便是没有器识。
5、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人百己千,这就是器,就是识;自暴自弃,怕难怕烦,半途而癈,便是没有器识。
总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这句话,就是分辨器识与无器识的准据,没有器识的人,绝对不足以成才。王船山在评论历史人物之时,常会说一句感叹之言:「惜乎!其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小有才的人,往往师心自用而不好学,不好学就无法与闻君子之大道。所以,小有才的聪明人,几乎百分之百都不成才。这是很值得警惕的。而古典教育正是要以君子之大道教人,使人扩充器识,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才。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节录【蔡仁厚教授】
◎记得朱自清他那本「经典常谈」的序言里有二句话,他说「经典教育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文化」。他说的虽是很普通的道理,但仍然是很有见识而极为中肯的话。就一个民族的教育而言,我们可以郑重地再说一句话:
「文化的教养,比实用的知识更为重要」
实用的知识,可以使人成为专家,但如果没有文化的教养,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