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5-28 10:07 编辑
今天讲《鸭》。讲这篇作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位家长是四群的老朋友。差不多跟着群学习一年了。这位妈妈是一位“老红军”、“老革命”。
-------------------------------------------------
先看原文——
《鸭》
广东四年级:凌绵倪
这只鸭,是我盼望已久的。现在,终于经过妈妈的同意才买的。我抱着金黄黄的“毛绒球”回家,一到家把它轻轻地放到地上,它昂起头左顾右盼,并拼命地喊着,且心情紧张。听到这般叫声,我想:好一个胆小的动物呀!
-------------------------
我发现,鸭的眼神经过几次变化。刚到家它的眼神是很紧张的,好像在说:你是谁?要把我带到了哪里?我的伙伴呢?第二天,它看着我的时候,不是刚买回来时那种紧张,而是一种留恋的眼神看着我,我觉得火辣辣的。但买鸭子的时候,它用很注意的眼神瞅了一下围观的我,就马上往鸭群里挤,好像很害怕我似的。鸭子的胆子真小。
---------------------------
鸭子喜欢黏我,你如果把它放出来的话,就会走到你的身旁,只要你稍微走动一下,那鸭子就跟着你走,好像就是你的影子,无论你跑得再快,它也都会跟着我。有时候,它跑得实在有些仓促,它会摔跤,甚至会摔得四脚朝天,要恢复几分钟才能再跑。小绒球在楼下散步时,看到任何人都跟着他,连主人它都不认。所以鸭子觉得有伴才感到安全。
---------------------------
鸭的敏捷在于它捉食物很准。比如捉虾、捉鱼。有时我们把一些小鱼、小虾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盒子里,把鸭也放进去。小绒球就会把它的小爪子收回去,身子半蹲,进入攻击状态,好像在森林伏击的士兵一样。用它的武器——鸭嘴巴,瞄准一个敌人,冲过去,百发百中,一箭穿心。还没有等那些虾反应过来,早已被小绒球吃到肚子里了。有时,遇到地上的小虫和蚂蚁,也跳不出它的扁嘴巴,成了它的腹中之物。
鸭既胆小又勇敢,我不喜欢它的胆小,喜欢它的勇敢。
---------------------------------------------
(以上全文614个字)。
来看妈妈的辅导与感言。
妈妈感言:
非常感谢非常老师。我是四群的广东水果。
这是上学期学校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被当范文在班上读了。孩子现在对写作文都不怕了。
自从去年暑假进入群里跟着非常老师学习,刚好是暑假,老师讲什么,晚上回家就跟儿子写什么,有时并没有写,确切地讲,是开始了口说作文,每一篇作文,都让孩子说,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刚开始时,一个晚上都说不出一篇来,记得有一次非常老师讲苹果与苹果的故事,那个晚上,把奶奶和小姑卖香蕉的故事口说了一次,整整用了两个多小时。接着第二天,还是口说香蕉这篇作文。慢慢地孩子懂得了头身脚,对称,六六法,写冷以热等技法,每每展示技法,回去就按着老师的思路回家也问孩子。妈妈打小就不喜欢语文,听到写作文都怕,现在也可以按照非常老师教的方法,回家问孩子。这方法还真不错,一问孩子就会说,说得特别好,感觉都不像是自己说出来的了。
然后用非常老师的方法跟孩子一起分析课文,背课本,背古诗很快就能背熟,效果真的不错。从那以后,孩子的阅读题扣分少了很多,扣分多是因为错别字。
“五一”放假,孩子自已要求写一篇作文《城市人家》。也是口说,口说完他自己一气写完,最不好的是,写完后,不愿意再去修改自己的作品。自认为很好。
--------------------------------------------
解读感言:
第一点:坚持才会有收获。这位妈妈来群学习不到一年,却一直坚持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在感言中,妈妈讲自己小的时候,也不喜欢作文,对作文也害怕。但是经过坚持,自己也能有所得,有所获。昨天讲课的主题:知行合一。光知道了,还不行,还要去做。学东西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坚持。举个例子,当初学习开车,一个小组里面,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动手能力强的、有动手能力弱的、有聪明的一点就透的、有愚笨的点好几点也透不了的,但因为大家都在坚持。结果,没有一个拿不到驾照,没有一个学不会开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在于不放弃、在于勤学苦练。
《中庸》讲: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大体意思:有的人天生聪明,学起东西来自然就快;有的人,是因为有利益,学起来有动力,所以也能学会;还有的人,鞭抽棒打,勉强而行,也能学会。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是不是聪明,也不在于是不是了解了很多的方法,而在于能不能坚持。不要管基础如何,目的如何,坚持就是目的,坚持就是手段。所以当一个人,不问收获,但求耕耘的时候,就离收获不远了。
----------------------------------------------------
第二点:作文多大点事儿?在妈妈的感言中,一个核心就是口说。这个问题。口说作文不是重要,而是太重要了。在《实战篇》的第一章第二节中,讲了操作性的三个方法:一是口说、二是仿写、三是低标准。大家要好好地去领会。口说时跟讲故事一样,孩子内心没有写的压力,说的时候,可以说好多。能说好多,就能写好多。所以,我们讲只要孩子会说话,就能写好一手漂亮的作文,这一点也不假。口说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要讲到基本定型了,再来落笔,这样就顺了。文通则理通,理通则文通。
------------------------------------------------
在妈妈的感言中,在“作文晒”中,大家也看到了孩子的另一篇作文——《城市人家》。妈妈告诉我们,这篇作文也是一气呵成。一年不到的时间,从害怕写作,到一气呵成,这个进步是很大。虽然没有做到出口成章、七步成诗,但若能一气呵成,很棒。
口说作文一定要坚持,再坚持。不能说去试试,不能抱着试试的态度。孩子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进步,这与妈妈的听话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讲口说作文很重要,结果妈妈就不折不扣回家执行了。试想一下,如果当自己的孩子说一次、两次、三次不行的时候,您还愿不愿意坚持下去?想必,那些抱着试一试态度的妈妈们,早就给口说作文判了死刑了:此法不通!
------------------------------------------------
昨天下午,我们也讲了关于古人读书的问题。过去古人读书,是真正的读。是口头上要读出来的。不像我们现在,没有读书,只有看书,甚至看书都做不到,是扫书,是瞟书。读书要读,写作也要读,这是有道理的。
--------------------------
有妈妈问:“什么时候能讲国学啊?能讲《三字经》啊?”回答是:先熟读。不能熟读,讲也无益,讲出来,也记不得。不熟读,讲的时候都明白,过后就忘。读书要口读出来,特别是经典的作品,更要口读,写作也要口说出来,为什么?口乃心之门啊!口是代表心的,没有动心,只是动笔,怎么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希望大家去认真体会《实战篇》中,第一章、第二章关于操作性的三个要领,先动起来再说。先动起来——行动起来了、嘴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再来说结构、对称、六根六尘。光是空对空地讲结构、讲头身脚、讲帽衣鞋,是知而不行,无益。
--------------------------------------------------
第三点:妈妈在感言中谈到了孩子的收获,不仅是作文,还有背诗与阅读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在《基础篇》、《实战篇》中都有讲到。昨天讲课中,我们也在重复这个观点: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会读书,就是会分析,会分析就是会写作。体会到了这个要领,就能做到收获成片,功夫成片。
----------------------------------------------------
第四点:写好作文需要多少技巧?讲个题外话——佛学中,修道成佛,一共有八万多个法门。但真正成佛,一个法门就够。不是说把八万多个法门都学会了,方能成佛。同理,一个武功高强的人,不是说要把十八般兵器全部学会,也不是说把猴拳、熊掌、狗腿、猫脚都学会。每一种兵器是一个法门,每一个拳种也是一个法门。我们在《基础篇》、《实战篇》、《提高篇》中,讲的技巧都是法门,不需面面俱到,但求一门深入。所以,我们在妈妈的感言中看到,她讲了几个技法:头身脚、对称、六六法、写冷以热等。昨天我们也讲到:至广大而精微,或至精微而广大,都是可以的。比如:如果孩子对于结构不是很了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那不妨就从文字的技巧入手,从《提高篇》中的移花接木、借音借义入手,都是可以的。
-------------------------------------------------
第五点:有的妈妈看到了本文的辅导过程就发出感慨,这需要妈妈多少的耐心啊!关于这一点,讲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扶上马,送一程。不要觉得孩子翅膀硬了,自己能飞。其实,我们总是想让孩子翅膀硬起来,实则来讲,孩子的翅膀还没硬,妈妈的心就硬了。想想当孩子还嗷嗷待哺的时候,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多么有耐心!孩子刚刚学步的时候,我们是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十次地搀扶孩子,鼓励孩子。可当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却没有了这一次、两次、三次的耐心,一次的辅导变成了半次辅导,一次的鼓励变成了半次鼓励,接而,鼓励变成了责骂,变成了埋怨,变成了抽打。想一想,是您变严酷了,还是孩子变笨了?
-------------------------
第二个方面,现在的每一分付出,是为了以后的省劲。现在不去辅导,现在不花一些时间,以后想辅导您也没这个能力了,以后再花时间来补也来不及了。刚才大家看到妈妈的感言,也正是因为有一年前的一次、两次、三次,才会有现在的一气呵成。如果没有一年前的一次、两次、三次,怕是今后,五气、六气、七气、八气也呵不成,哈不成气,却成了哈欠。今天不付出一点,付出的就是明天。不付出就想收获,没有耐心就要得到爱心,这是作家长的一种十分幼稚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