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讲“段落没有帽,送您当被告”。这句话似乎让人有些不理解。如果我们讲“写作要有提纲”这句话,似乎有些人就理解了;我们再讲“写作要有思路”,这句话恐怕反对的人不多。其实“帽子”就是提纲的具体表现,是思路的具体表现。
-------------------------------------------------
对称有四个表现: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什么叫对称?对称就是角度,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一个东西。在本文中小作者重点是以三个对称段的形式来写妈妈的。这三个对称段就有了三个对称的帽子:“健康小卫士”、“唐玄奘”、“大侦探”。用三个对称段来写妈妈,帽子也好,对称也好,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大特点。
---------------------------
第二个特点:本文中运用了“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妈妈不是妈妈了,妈妈变成了“小卫士”,变成了“唐玄奘”,变成了“大侦探”。这个技法我们在《提高篇》第七章有系统的介绍。需要提醒的是:移花接木的“花”与”木”,总要有一定的相关性,才能有“移”的可能;张冠李戴,姓张的与姓李的,如果不认识,就把帽子戴来戴去,那是要吃官司的。就好比这两天深圳发生的一起撞车案,真正的肇事者跑了,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来戴这个帽子,网络流行语,叫顶包——这会让明白的人贻笑大方的。
---------------------------
第三个特点,不易为大家所发现,那就是前后文的呼应。在原文中小作者写到了妈妈的样貌:国字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红润的嘴唇,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讲个不停。这是一个总体上对形象的描写。在后面的对称段中,妈妈像“侦探”一样的火眼金睛,还有妈妈像“唐僧”一样的“噼哩啪啦”,都在有意无意地呼应了这个形象。前后文的呼应,让全文的总体线路、思路保持了一贯性。这就体现了作文的不散不乱。所以要讲:不夸不行!
----------------------------
先来看第一段:
伴随着三月的到来,三八妇女节也随之即将来临,这是妈妈们的节日。今年我送妈妈什么小礼物呢。对了,就要妈妈您看看,我笔下的您,我心目中的您吧。
小朋友在刊物上的作文,编辑把这一段删除了,有一定道理。这一段写的是作文的背景、目的,这与我的“妈妈”这个主题的关联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小作者好不容易写出百把十个字,痛下杀手,于心不忍。可以简单处理一下,当成一个题记来处理:
三八节来临之际,用我笔下的您,表达我心中的您,算是我在妈妈节日时,送给您的小礼物——题记。
我们来看第一个自然段,妈妈的样貌:
妈妈不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披肩卷发,国字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红润的嘴唇,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讲个不停。
本着为主题服务、有详有略的原则来调整:
妈妈个子不高,一头乌黑的披肩卷发,永远透着精干利落。妈妈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像风吹草动、蛛丝蚂迹,都逃不过她的双眼。她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家长中,那个放鞭炮的,准是我妈。
-----------------------
在点评文中,我们删掉了一些与后面的呼应无关的样貌,这样也是为了把作文的一条线路表达得更清楚。所以,我们就把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去掉,这是要补充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在点评文中,增加了一句话:她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家长中,那个放鞭炮的,准是我妈。一是为了体现,有详有略,突出妈妈的语言,二也是一个借代的技法。
-------------------------
借代的技法,最常用的是“先喻后借”。我们再把这个“喻”借过来,用来代替妈妈的讲话。所以就有了: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家长群中,那个放鞭炮的,准是我妈。在本文中“那个放鞭炮的”并不是确切的指放鞭炮,而是借过来指妈妈讲话“噼哩啪啦”。这样一喻一借,一借一代,就有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