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这一天,我又不淡定了,我有些抓狂。 组织孩子们看电影,形形色色的家长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要求。有的说,我的孩子小,我家人必须得陪着才能看。有的说,我孩子得午睡,醒了直接去,不跟着大部队了。有的说,我们走不了那么远的路(我这个块儿的,步行10分钟的距离),路上能抱着么?
我真的崩溃了。
这些孩子最小的也上幼儿园了,像丁小同这么大的小不点儿,我压根就不往那种活动里凑热闹。
于是,一个电影票分成N多种情况发出去的,我拿着个小本儿划来划去改来改去,头大。
当然也有很让人省心的:我们孩子自己去就行,近。到时候就把孩子交给你了,她能走,也听话。没问题,我们孩子还能帮着看比她更小的呢。
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是差不多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谁和谁都差不了多少。
真正放不开手的,是孩子的家长。
一个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并且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我认为她应该是能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的。她应该能很好的跟着不是她家长的大人、但是他足以信任的、安全的大人有组织的去参加活动,听从大人的指令,并且也应该能遵守纪律,不害怕。
我不知道现在的幼儿园是否组织孩子们去看电影或者木偶剧一类的活动,如果有,是不是当家长的也要全部都跟着?或者家长也要亲自把孩子送到活动地点呢?
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吧,应该是幼儿园有组织的带着小朋友前往就可以了。小朋友会很有秩序很有纪律的手拉着手排队前往,如果这样都做不到,那么这个孩子也一定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吧。
幼儿园的小朋友尚且如此,更大的孩子更应该能做到这些,那么,家长同志们为什么还是放不开手呢?家长的过分关心真的有用么?
我知道家长们都想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的天性。我反倒觉得这样过分的关心和呵护会让孩子失去原本拥有的成就感,都是同龄的孩子,一个可以跟着临时的老师随着集体前往,一个却必须让自己的妈妈送到电影院门口,这其中的差距会不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的变化呢。
蒙特梭利说,智力的形成就是感觉发展到概念的过程。如果让孩子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概念:我比别的孩子都养的娇,我更需要妈妈手把手的照顾,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能,别的孩子能做到的,我也不能,我依然需要妈妈的帮助。这样的概念的形成会对孩子造成到底是好是坏的影响呢?
都说女孩要富养,富养指的是要尽量给女孩子开拓视野的机会,让她在家庭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多见世面,不至于将来走入社会的时候被物欲所迷惑和引诱。但富养,不等同于娇生惯养,女孩子也一样要勇敢坚强。
我的孩子还小,我不知道她将来会不会是个胆小的孩子。但我和老公在平时的教育中,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坚强和勇敢。
有一次,同同在爷爷家玩。沙发和茶几之间的距离本身就很窄,还坐着两个大人。同同不小心摔倒了,头磕在了沙发的木质扶手上,并不是很重,只是磕了一下,没有受伤。同爷爷非常夸张的站了起来,大喊了一声“哎哟”,原本没哭的同同看到爷爷的“关心”一下子就委屈的哭了出来,只哭了一分钟就不哭了该干嘛干嘛去了,徒留一脸无奈的爷爷尴尬的站在那儿。
爷爷的关心我们理解,但爷爷的表现我们非常反对。
哪个孩子不磕碰,只要没有受伤,我和老公就不会表现的特别夸张。同同磕在沙发扶手上的那次,我和同爹坐着根本没动,因为我们俩知道根本没磕着。我在旁边很冷静的说了一句:没事儿,同同起来,勇敢一点儿。我相信,如果不是爷爷夸张的举动,同同根本就不会流出眼泪。
同同每次摔跤了,磕到头了,我们都不会特别的关切,一般就是说一句:勇敢点儿,自己起来,没事儿,同同最坚强了。同同很快就会没事儿,有的时候甚至连眼泪都不流,继续她自己的游戏。
同同学走路的时候,有一次没站稳,脸磕在了茶几上,挺重的,好在茶几上贴着防撞条,要不一定会磕破流血的。那一次,同同真是磕疼了,哭得梨花带雨的。但即便如此,我和老公也只是抱起了她,在确认没有磕破出血之后,说了几句:同同勇敢,不哭。然后就用玩具来分散她的注意力,没过一会儿,同同就雨过天晴了。
有的孩子磕碰了,大人表现的特别夸张,大老远的冲过去,大喊大叫,甚至没等孩子哭,大人先心疼的哭了。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肯定是孩子哭大人叫,弄个鸡飞狗跳的,有什么用呢?孩子就会觉得,磕碰是一件特大特严重的事儿,是一件特值得向家长撒娇的事儿。
我们带着同同去奥林匹克公园的冰雪嘉年华,同同在雪地上走路,穿着靴子,靴筒太高,同同总摔跤。我和老公也不去扶她,都让她自己起来继续走。结果有一下同同摔到了就哭了起来,我们跑过去一看,是牙齿把嘴唇咯破了,流血了。这是同同第一次发生流血事件,说实话我心里挺慌的。
我和老公都没有大喊大叫的继续吓唬孩子,老公抱起同同,我拿出了一张纸巾帮同同擦去血迹,我们一边处理一边用语言来安慰同同,柔声细语。很快,同同就停止了哭泣。同同不哭了以后,血还在流,我就悄悄地给她擦去血,并没有表现的特别严重特别着急特别心疼的样子,虽然我心里觉得挺严重挺着急挺心疼的。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这对爹妈太过冷漠。但我觉得,言语和动作表现出来的格外关心从某种程度上只会让孩子更恐惧,孩子会想:天啊,我妈妈怎么这么难过啊,我一定伤的很重……然后就会越琢磨越委屈,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自己好疼好疼啊,然后嚎啕大哭,没事儿也变有事儿了。这种东西,有一点儿作用么。
而且真正的关心也不只是在语言和行动上,也在心里。
孩子磕碰后,大人言语的鼓励和轻描淡写的态度,一方面会让孩子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疼痛,一方面也会让他觉得这点儿小伤不算什么。一句“恩,你是最坚强的宝宝了”还会带给孩子无尽的满足感和自信,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人的一生会遇到多少坎坷,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人。孩子从小就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受了伤要坚强,我想,会让他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