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读经是受到王财贵的启发(或许有人说蛊惑也行),所以开始我们读的是《论语》。
现在另有“权威”(是不是我不好判断,大家自己决定)说要从《易经》读起,因为这是所有中国经典的源头。大概依据是,既然承认孔子是圣贤先师,读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写的东西,不如读孔子在世的时候研究研读的书更靠近真正的经典。对这个说法我也是持保留意见的。如果这个逻辑是对的,那么学王羲之的书法不如学王羲之老师们的书法咯,这么学着学着是不是要学到甲骨文甚至中国最早的文字符号才对呢?有点跟人家过不去了,持不同意见的也请保留自己的意见,不必跟我一般见识。
有点跑题。
论语我们读了大半年的样子,开始加入老子。这个选择完全是因为个人喜好。我个人喜欢道家胜过儒家(虽然道家的东西我也是一知半解,想引经据典都要查书,水平臭的不得了。这也是我诱惑我家的小小子读经的主要动机,将来想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时候,随口引用一句经典就把对手吓跑了,呵呵,开玩笑的。)
之后发现儿子读书定力增加,识字量也大到让我咋舌,我的陪读时间缩短甚至消失(当然是偶尔为之),我就开始象煮青蛙一样一点点给儿子加上了《大学》、《周易》《唐诗》《笠翁对韵》《中国历代诗歌》(从离骚开始)《弟子规》,英文的加上了《新概念1》,《圣经》里面的《创世纪》,自选的英文散文和诗歌,加州语文第一册(我们有个加州学习小组,每周内容更新一次,所以一篇课文最多读7遍,因为简单,也会背了)。
这个单子列出来我自己都害怕。不过因为我的合理计划,每天大约30-40分钟可以完成读一遍规定内容的任务(这个任务也不是硬性的,偶尔会有些内容来不及就算了。
原先读书是在家进行,每天把每册书翻一遍都特别麻烦。后来天好,早上和儿子步行上幼儿园,30分钟路程我们有时候走一个小时甚至更久,正好可以用来读书。
这样一来,带上所有的书就不太现实,我太累了。所以我准备了一个活页夹,就是可以把每张纸象照片一样夹进去那种,把一周要读的内容放进去。比如,最近就放进去离骚的一段、周易三个卦,新概念3课,唐诗两首,大学前半部分,西风颂(英文)一段,
诗经一首,笠翁对韵一段,弟子规的谨,老子十章,加州两小段。
看起来很多,其实每部分一点点,而且至少重复一周。有些简单的,比如唐诗,诗经和加州之类的,一周之后就换一页内容,有些感觉他还不太熟悉的,就继续读,读到基本上提字就基本会背诵(不是很严格意义的从头到尾背诵),就更换新的内容。
因为很多内容是要反复读的,说要读终生也不为过。比如论语、大学、老子都是儿子已经很熟悉的内容了。
而有些内容并没有那么经典,多记住一点少记住一点关系并不大,甚至有时换词也不为过,比如新概念和加州语文,偶尔儿子背诵的和课文略有出入,只要通顺,我并不刻意强求和原版完全一致。而这些东西也没有必要读到百遍。这有点像弹钢琴,有些曲目是为了打好基本功,为了锻炼手指的能动性的,所以没有必要孩子学钢琴,每首曲子任何时候拿来都弹的很熟。因为时间一长必然遗忘,但是当时那些曲目的练习对当时的基本功的培训有用。我们孩子未来上学读到的某些中英文课文都是如此,没有必要记住终生。所以也不必反复的诵读。
所以我的观念是读经可以同时读多本,有些不属于经典范畴的也可以用读经的方法同时来读,读书的时间不宜太长,多长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感觉来确定,因人而异。刚开始切忌时间过长,否则败了孩子的胃口。至少我的儿子经历了每天5分钟到1个半小时(在我比较狂热读经的时候,呵呵)到现在的30-40分钟的过程。我感觉现在这个时长对他来说比较合适。也许未来他上了小学时间少一点,我们还会调整。长一点短一点都不要紧。
在读经上面,儿子弹钢琴上面,我都不讲进度,无为则无不为,只要每天做,必然有一天发生质变。很多父母在这样浮躁的社会都很难淡定:别的孩子读多少遍会背的,别的孩子都在读什么。好像自家的孩子不如别人就吃了什么亏似的。父母反观自己,学历、收入、身份、地位、房子、车子,跟别人比是怎么样呢?人和人千差万别,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最重要,否则会被这种比较之心弄的不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才是快乐的了。
回头看看,感觉自己多次离题,不如改成读经杂谈或者乱谈比较好。
没有炫耀的意思,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看到很多父母在读经的墙内墙外茫然四顾,希望能在这乱谈之中,有点什么触动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判断力和决断力做对孩子对自己都对的事情。
我们开始读经的理由更简单,因为儿子内向小胆儿,平时说话还好,一到老师提问的时候儿子就紧张的说不出话来,要不就是声音小的听不到,所以就想着练一下朗读,看是不是能改善,开始的时候读的是儿子的课本(大班的阅读),中间听了王教授的演讲,就换成了论语,想着反正要读,不如读写经典,呵呵,这才读了两个月稍多些,本周进行的是子罕第九。
我们是从五分钟到现在的二十分钟左右,控制在儿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小朋友不很喜欢,但也不是很反对,希望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