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吟诵开始进入现代私塾,来听听现代私塾的老师们对此感受如何。
现代私塾先生学习私塾读书调(吟诵)有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eac5d01015vbc.html
编者按:
在采录过程中发现,凡是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都会吟诵,凡是上新学(即五四之后逐渐建立起的教学体系,不同于有悠久历史的私塾)的,几乎不会吟诵(除非有家传);因此吟诵也可以称之为是私塾读书调。
目前社会上许多以儿童读经为主的学堂,书院等等,在形式上、课程设置上都很接近以前的私塾,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有很多现代私塾先生用以前的私塾调(吟诵)来教孩子们读书。
在2012年5月的广州《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班上,来了许多现代私塾先生学习私塾读书调(吟诵)。下面就是两位现代私塾先生学习吟诵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在此分享。
===============================================================================
私塾先生文洁的吟诵学习分享
原文地址:http://www.klyzxt.com/Media/FileV_171_500.html
吟诵,一种被废弃近百年的读书方法,如今,又开始重新走入读书人的生活。通过吟诵课程的学习,我意识到文化传承的缺失和变异,其后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若非上此课程,我仍然身处迷雾当中。70年代末出生的我,因为文化的失传,早已经习惯积非成是、颠倒黑白。如不能基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这代人以及我们的后代,都将如水上之浮萍,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走近吟诵,我才明白,为何古代会出那么多的文人才子,多才多艺,而绝大部分读书人都有一种服务大众的济世情怀。因为,古代人都是用吟诵的方式来读书的,这种方式与当今朗读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吟诵是用声音把作品的意境表达出来,吟诵的同时,吟诵者与作品的精神逐渐融为一体,从而达成文以化人的效果,朗读给人的感觉则是机械式的,难以打动人心,此其一。其二,吟诵更像是现代人热衷谈论的艺术,会吟诵的人更容易作诗谱曲、弹琴、画画等,因为,吟诵的方式能够开发人的右脑潜力,增强内在艺术修养。古代的文人才子,个个都有一些艺术方面的本事,根源就在此地。而朗读,用的是左脑思维,自然对艺术素养没多少助益作用。
大量调查和实践表明,吟诵还有其他的积极作用。一、吟诵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并且能经久不忘。那些读过古代私塾的老人家,八、九十年过去了,仍旧清楚地记得几岁时读过的内容。诸多小学里的吟诵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孩子记忆的效果大大增强,并且如容易忘记。二、吟诵更容易让人提升气质,净化身心。当今的读书人,极难见到诸如古代文人特有的那种书生味,即使满腹诗书,也可能口出狂言秽语,行为乖张。小学里的吟诵实践表明,那些让学校及老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居然在吟诵中改变了性情,变得好学、体谅他人、渐渐地“有血有肉”起来。三、吟诵能让人身心愉悦。这种愉悦来自内心,并非浅层的欢乐。
吟诵的益处,只要去实践,一定能够亲自体验到。而我,在学习期间,回家就把自己学到的两首诗教给小乖,小子学了几遍就会了。第二天早上,我想吟一下那两首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个调。便问小乖,小子居然一下就吟了出来。孩子的能力真的比大人强很多。而我,第二天又自己复习几遍,也牢牢记住了。这种记忆并非硬性的将那些毫无关系的单个文字塞入脑海(朗读),似乎是将有生命联系的声音图像存入大脑,当想吟出来时,下句自然而然跟随着上句从记忆中流出来,不需要抓耳挠腮地去想。这种记忆是连贯性的,中间不存在断点。这就是吟诵的神奇之处,这也是我已经亲身体验到的一点。这两首诗中,其中一首是《游子吟》,以前我怎么也记不住,背起来总要歪着脑袋想一下,而吟诵几遍以后,不需要想,只管张嘴就好了,很流畅地背完。
吟诵,中国式读书方法,一旦重新被国人知晓并运用,必将散发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当吟诵与蕴含无穷智慧的经典相结合,我们的教育将真正回归本源,直指人性。当有一天,吟诵走入每个学前及小学教育课堂,老师、家长及孩子们终将摆脱畸形教育带来的痛苦,老师乐教,孩子乐学,社会逐渐和谐。
初学吟诵,自不能窥得其全貌。所发感叹,亦难免失之偏颇。然,这就是我当下的心情,以此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转折点吧。
===========================================================================
私塾先生张丽参加“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
原文地址:http://www.klyzxt.com/Media/FileV_171_499.html
在参加此次培训班之前,我对吟诵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有众多的古圣先贤都是靠这种口耳相传的吟诵,涌现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他们为后代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通过几天全新的学习,我对吟诵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从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我们凡是拿到一篇文章都是用普通话朗读,包括古诗文都是如此。可学了吟诵之后,回头再听那些普通话朗读出来的文章,特别是古文,觉得简直是错地十分离谱,有的还很可笑。因为读的人根本不了解那篇文章,甚至是误解了作者的意图。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之下读出来的味道,完全不符合诗文原有的意思,所以听着让人很不舒服,甚至是反感。
而吟诵,它则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二、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之前,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绕——就是用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习经典。因为我看到有的孩子读书状态很不好,不是很用心地去读书,完全要靠老师或家长的不断提醒,催促才去读。他们读书好像都是读给老师听的,不是为自己而发奋努力地去读。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有这种状态,根本在于他们没有对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当然不想读了,读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只是人坐在那里,呆呆地读,发呆,搞小动作自然是层出不穷。而老师就像个警察,要不断地在班里巡视,管管这个,说说那个。于是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天天在班内重复上演。
我也尝试过用一些激励的方法鼓励他们多读,可靠外界的力量推动学生去读,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还有让他们产生更大物质奖励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一个会留下后遗症的弊端,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就取消了。可这毕竟是制约孩子们学习经典的一个瓶颈,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孩子们学习经典以及吸收经典的能力都将被障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正在我为此思考却找不到解决方法时,学堂派我参加了此次的吟诵培训班,也正是这次的学习,我觉得仿佛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这个瓶颈的钥匙。特别是听了几位一线教学老师的吟诵教学心得后,更增加了信心。其中有三位老师都提到,他们刚开始接手的都是全校很差的班级。可就是这样一群不受管教的孩子,在学习了吟诵及经典后,一个个像变了个人似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守规矩了,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活泼开朗起来了,整个班级的纪律以及学习风气都在一天天朝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吟诵的魅力。它拥有如此神奇的治班效果,让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变化是如此之快。
有很多家长也向老师反映,孩子们非常喜欢吟诵。哪怕是上学,放学的路上,饭前、饭后,甚至是在洗澡时,他们都会即兴吟起来,学习的热情可高了。而且,通过吟诵这种方式学起经典和古诗文来效果很好,短短的几遍就会,长的也能牢固的记住还不容易忘,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关键是孩子们的学习经典和古诗文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这时的读书根本不用老师去苦口婆心地劝说、催促,而是自发地、主动地、很开心地去读。我们去明德广地学校游学那天。中午去吃午饭晚了点,此时学生们已都吃完了午饭。就在饭堂楼前的走廊边上,我们看到一群同学,三三两两地在那儿读经典。他们读的内容不一样,可读书时的那种专注,那种开心却是一样的。经过的每位都老师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打动,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好奇地观看他们读书。那些看似一、二年级的孩子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拍录而停止读书,他们依然忘我,投入地读着。这种读书的壮态简直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那种,所以那个场面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我就想,像这些孩子那么认真地去吟诵,那么喜欢读书,老师、家长们难道近要担心他们不会读、不会背吗?如果是悟性稍高点的孩子,在面对秀美山川或内心踊跃时,还能灵感忽现,吟出一首好诗句来呢?熟读熟诵,即兴发挥,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样被老师、家长所一直期望的教育目标,照此看来,一路吟下去还真不是件难事。
三、学习吟诵应具备何种心态
在吟诵培训班上,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说到吟诵推广时,用到了“抢救”一词,这让在场的学员十分震撼。作为国学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学习吟诵更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三分钟热度之后就没了下文。而是要抱着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精神,本着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学习吟诵,教吟诵,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去体验、探索和总结经验,终归会找到一条最适合我们的吟诵之路,让这门绝学在我们这里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