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答案,那就是聪明。衣服破了,就补衣服;不要衣服破了,口也跟着破了。先是衣服破,然后是嘴破,嘴一破,心就碎了。所以第三种办法聪明。我们再来演绎一下:衣服破了,太太在衣服上绣了一朵象征感情的玫瑰花。然后:“亲,来试试,看看好不好?”先生看到太太,非但没责怪,还“亲、亲”地叫着,于是回应:“肝,很好,不破不立,不破不绣,绣了才好。”于是,一个亲,一个肝,一个肝,一个亲,亲亲热热,热热亲亲。
-----------------------------------------------
通过这样一件事,要有启发:一件事本身是没有破与不破、好与不好的。如果您往消极了去思考、去行动,那得到的就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恶性的循环,就是你一拳,我一脚;你推我一下,我搡你一把。如果您是积极地去思考,去行动,那得到的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良性的循环,就是你一亲,我一肝;你喂我一口蔬菜,我喂您一口大肉;您投过来的是桃,我报过去的是李。
-----------------------------------------------
还有一对夫妻,先生请朋友同事来家里吃饭,太太做菜做饭,结果把面包给做糊了、焦了。您是先生的话会怎么做?
答案也是三个。
一个恶性的循环:先生一看这糊面包,气不打一处来,说太太笨、说太太傻。然后太太一听,就急红了眼:老娘一大早起早贪黑,排队买菜,一只手拿鸡,一只手擒鸭,背后还背着个胖娃娃。现在做出来了,你还说老娘这不行,那不对?再往下演绎,说不定一个掀桌子,一个撩板凳,就成了恶性的循环。
第二种情况,就是冷战潜伏。但终有一天,不在沉默中结束,就会在沉默中爆发,新仇旧恨、新账旧账,外加利息一并算来。
第三种情况,先生很聪明。当着客人的面讲:我太太就知我最爱吃糊面包。于是,别的不吃,就挑最糊、最苦的面包吃,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于是,在以后先生再请朋友来家里吃饭的时候,太太不仅会做鸡做鸭,还要做牛做马。
------------------------------------------------
通过这两个故事,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件事情本无好与坏,心态决定一切。好的心态,就有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就会有良性的循环;不好的心态,就会有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就会有恶性的循环。生活本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您让生活有积极的意义了,生活才有积极的意义;您让生活有消极的意义,生活就只有消极的意义了。
如何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如何让一切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呢?就是正知、正见、正能量。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们说生活是个屁,一放就轻松了;生活如意的时候,我们说生活是一杯茶,慢慢地欣赏品味。总之,我们要为所面对的一切,输入正面的能量,让我们面对的一切,进入良性的循环。
回到要讲的正文上来。就孩子的学习和作文辅导,我们同样也有三个方案。一个方案:是负能量的、消极的、恶性循环的。当孩子作文写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说:你真笨、你真傻、你真蠢,你一点也不如别人。反过来,孩子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笨,怎么会让我笨?你不傻,怎么会让我傻?都在拼爹,您却在拼我?所以“亲子”的结果就是亲妈,“轻子”的结果就是轻妈。恶性的循环,您也生气,孩子也生气,结果大家都生气,后果很严重。
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冷战潜伏:孩子我行我素,您当甩手户主。虽然短期内不破口、不上火、不拉肚,但是,严重的后果出来了,双方口腔溃疡,窜稀拉肚。
第三个方案,那就是为孩子输入正能量,步入良性的循环。怎么输入正能量?激励加鼓舞,可以轻视作文,但不能轻视孩子。
如果每次让孩子写作文,我们自己一脸的严肃,那孩子还不就跟“五花大绑上刑场”一样?如果每一次写作文和辅导作文,都是在水火不容中、在“被告”与“原告”中进行,那还不如让作文见鬼去呢。正能量,就是让人步入良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就会是“当牛做马”也愿意,“不待扬鞭自奋蹄”。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寻找一个一闪一闪的、哪怕是很微弱的星光,黑夜就不黑——这就是正能量;如果我们带着孩子说这也黑、那也暗,即使月光皎洁、路灯长明,那黑夜依然是黑夜——这就是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