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和陳琴老師在第二屆讀經教育論壇頗有交流,也見證了她說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場景。她的深意,從文中亦可得聞。
是谁令教育变得艰难
文/陳琴
这几天从台湾到香港到广州,一路上都在接受“教育之难”的语辞。
我在想,到底是谁令教育变得如此多难?
先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我能接触到的种种教育之相中,我想目前的教育问题最大的弊端就是失序。
7月1日在台中国立中文教育大学的台上作报告时,我有感于听了两天报告面对众多困扰,猛然想到了《易》中第一卦乾卦中的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当我面对台下众多高德大士说出这段话时,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能一下子感受到其中的寓意。一个教育者所苦心经营的教育业果如果达不到这四个“与……合……”的境界,就不是“大人”的心智。小人做派,其结果自然不可能获得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长生久治之果报。原因就是经营者不能与四时合其序,也缺少与鬼神合其吉凶之勇气,失序而退缩的结果,只能是滑向危机境地。
目前教育的失序表象首先是学习课程的失序:一方面在每一个年龄段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到,错失了良机。婴幼儿要学的内容没学过,小学该有的内容被忽略,等到中学都成了要补救要应急的课程,有些内容本来是幼儿园时期就该学会的内容,到大学阶段才学甚至干脆省略掉不学了。比如说孩子的言行习惯、接人待物的规则、与天地万物交融的情怀等等,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得到启蒙过。另一方面,知识学习的失序现象也极其令人沮丧。中国的孩子本可以在六岁之前就能认识两三千字,通过听读跟读的方式获得识别千余字的功效是一点都不困难的。在幼儿园时期,户外活动、听音乐、听故事、韵文跟读、儿歌谜语、实物识数、美术体验、唱歌跳舞这些内容是应该有足够的课程安排的,但现在这些内容都不知被什么课程给挤得无法容身了,很多孩子三年幼儿园下来没听过多少故事,没读过几本童书,甚至也不会唱几首歌,所有有关美术、跳舞的能力都是在课外班另外缴费学习。到了小学,失序的现象更加严重,母语课几乎就根本不考虑其该有的秩序感。唯一能体现母语教学秩序的就是低中高年段的课文按字数的长短编排。刚读了几篇课文就要会写文,刚提笔就要能答许多拐弯抹角的题。小学该要积累的内容都被省掉,不适合这个时期学的内容倒是学了不少。有些内容明明可以缓一步学的,非得要提前学。所以,到了初高中后,孩子没有后劲,也没有成就感。尤其是那些腹内空空的孩子,几乎只能靠混分数来完成学业了,至于探索人生意义之类的高品质思维几乎没法养成。教育的悲哀其实早就注定。
造成教育之困的罪责当然很多,有不少老师都认为是体制的原因。此次在台湾交流时大家也是在讨论体制内外的困扰该如何解决。我说,古人给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用呢?“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果我们做到视鬼神为道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的呢?既然教育体制有诸多不利于我们施展理念的禁锢,我们能否以制定体制者的身份做一些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与狼共舞,然后一定会找到突破的隘口。我始终坚信,推动体制变革的是每一双平凡人的手。反之,每一双普通人的手都可以推动体制变革的巨轮。坐而论道、怨天尤人的结果只能是彻底绝望。
教育岁有诸多的难,但我真的不信举十数亿国民的力量却撼动不了这根顽固的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