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2-7-20 09:44 编辑
回想我自己的写作生涯,写作水平基本上与思维水平同步发展。
小学四年级以前,我的写作就是完成简单的写话,
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主动写作,写了一些小日记给老师看,
老师当时连连夸奖。
这些小日记,难能可贵的是自己主动来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开始在日记中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想法。
这是复杂的抽象思维发展的结果。
大家如果看过发展心理学,对皮亚杰的研究一定不会陌生,
在孩子11岁左右的时候,思维会发现一些质的飞跃,
就是大脑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抽象思维。
我的思维水平到了五六年级,的确出现了飞跃,
能够写复杂的记叙文,构思已经比较精巧。
另外,数学方面,以前比较头疼的应用题,
由于学会了总结规律和技巧,变得简单起来。
所以在小升初的时候,我考了全年级的第二名。
我在许多博文里,把这段经历称之为第一次开窍。
归纳,总结,抽象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元认知的思考,是第一次开窍的思维特征。
虽然11岁的时候,人从生理上开始具有抽象思考的能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实现第一次开窍的。
许多人直到高中甚至成年,学习的时候还不懂自己总结,归纳,不懂得自主学习,元认知思考,
只知道被动学习,等着老师提供现成的东西,等着被灌输。
第一次开窍,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思维水平从低级向高级的一个飞跃。
第一次开窍,可以说是初步拥有了高级思维水平。
第一次开窍之后,人还有一个第二次开窍,就是开始拥有更复杂的高级思维水平,
能够进行深刻的辩证、逻辑、理论思考,简单说,就是能够真正开始思想。
由一个思考者,变成了一个思想者。这方面我曾写过《艰苦的第二次开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里不再展开。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本文的关键。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思维水平得到大发展,一些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就我的经验来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的信息量:
这些信息量包括,大量的阅读与思考,大量的生活阅历,大量的交流与沟通,大量的思维碰撞与反思。
我们再来思考,获得大量的信息量,靠母语更容易,还是靠外语更容易?
我想,没有人会否认,靠母语更容易。
首先,我们生活在母语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全息的环境,可以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的信息刺激。
其次,由于我们的母语可以发展得很快。我们可以用非常快的时间深入到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领域。
所以,不要忽视语言的多元意义。语言除了交流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获取信息。
邓小平曾经说过,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母语和外语的关系跟这比较类似。
母语由于资质好,环境佳,先富起来,迅速帮助一个人实现第一次和第二次开窍。
然后,带动外语的发展,用外语写出高质量的、思想水平较高的文章。
写出好文章,需要两个因素,
一个是语言层面,语法规范,语言地道。
另一个就是思维层面。
第一个层面,一般通过刻苦的学习,应用低级思维就能达到,
但第二个层面,需要高级思维,需要开窍,才能达到高水平。
所以,一个人的外语写作水平要想达到高水平,
必须借助高级思维,而高级思维的发展,又很大程度取决于母语水平。
所以,母语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外语水平的高低,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这个母语水平,不是母语的文字水平,而是母语的思维水平。
明白上述道理,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实践有何帮助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追求共同富裕,平均发展,
还是母语先富起来,带动外语共同富裕呢?
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大家思考吧。
补充:
这里说的外语能力,主要是从思维的角度,写作的角度,
如果是口语、口音,跟母语水平关系不大。
有个中国作家哈金,成年后到美国,用英语写作,
也写出了影响力很大的获奖作品。但他的口音比较糟糕,乡音难改。
关于哈金,在11楼有详细介绍。
补充2:
母语先富,不代表外语就原地等待。只是发展的步子可能没有母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