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现实还是揶揄?
原创评论:胡土豆
今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记者:很多家是农村的父母都认为知识改变命运,都希望娃娃能考上大学,你为什么不这样想?
玲玲父亲:就算10个父母有9个都这样想,我也要做特殊的那一个,我坚定地认为读大学没得用。
记者:你是不是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赚到钱就可以?
玲玲父亲:是啊,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我们门口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中国新闻网》9月2日)
地址链接: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9-02/1022393877.shtml
手拿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不仅是80后自身对高考的排斥,现在连家长都出现这样对立和抵触的情绪。或许,这位父亲的想法和做法有些偏激,甚至极端。但至少折射当下一种现实的尴尬。曾经被冠之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何时竟变得如此的一文不值?
先来说说自己身边的事,就在老家的农村里,不像偶们那一代,村里出个大学生算是天大的喜事了。可时代不同了,考大学越来越容易;但因为上的是三本甚至普通的大专或民办高校等,刚考上的那一阵子家里是高心了好一会,可一等到毕业就傻眼了。
要么去生产线当工人,怕吃苦不愿去,最后还是跟了一个包工头的亲戚去了工地;更有甚者,还有一个还被骗至外省的传销团伙,家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捞出来,现在在农村里娶了个老婆,安心在家当起奶爸来,整天游荡,一家三口所有的开销由父母亲供应。
事实上,农村里的考生大部分由于起点较低、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低下等,导致自身成绩很是一般,很难考上国内的一流大学,甭说那些数一数二的顶尖大学了。二、三流甚至更低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自身质量参差不齐,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明显逊于别人。
不争的事实是,高校大幅扩招带来的后果就是,入学率大幅下降,与上个世纪相比,高考变得愈发的容易和简单。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残酷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于80%的考生都能上大学:从重点到普通,从公办到民营,各个层次的高校都有。
关键是,从各式高校里生产出来的流水线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了。或是自身的原因,因为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进入大学就仿佛进入了潇洒和挥霍青春的天堂;要么是高校老师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哪有精力专心与科研和育人。此种情况下,毕业生的质量可想而知。
于是乎,近年来每到毕业季,大批的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眼高手低的不乏其人,要么嫌薪水低,要么嫌职位低。再加之不愿从基层做起,或者不愿回基层去,候鸟似的蜗居在现代城市里;但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高成本往往吓退了不少农村学子。
再反观另外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村人或城市人,由于自身头脑灵活、脸皮厚肯吃苦,又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按照现代人的标准,要么成为大老板,要么活得很滋润。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对上大学没有啥好处的新概念。
只是,“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固然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仅是对现实近乎冷笑话般的嘲讽,更是一种新形势新环境下的“读书无用论”。其实,这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喟叹,更是对无情现实的揶揄。
【此评论同发新华博客、新浪博客,均获今日博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