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封疆大吏041010 于 2010-10-10 23:09 编辑

这三本是我为之感叹的早期家庭教育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博客:http://wyy91.blog.sohu.com/); 《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xiaowan);《发现母亲》王东华。

我应该从哪一本先开始呢?
如果按照公认的、最热门的、最有操作性的,当然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如果是按照最有发言权的,当之无愧是:《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
如果按照谁先写早教之书(注意是“书”,不是先提出话的)的,属于:《发现母亲》王东华。

那就按照这个熟悉程度的倒叙说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优点:真的好看。是我第一次读的早期家庭教育实例的书籍。操作性极强。符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简介:作者尹建莉,九十年代母亲,教育专家,教育硕士。女儿品学兼优,曾2次跳级,07年,16岁女儿考入大学。09年1月第一版。就是说,写这本书时是在女儿考上大学后的08年写的。尹老师真的很聪明,她这本书里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旭东给她的序言,即写完后马上请人评论或商讨。
疑点:16岁女儿考入大学后出书,踏上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想到了——宁铂)
特色:一看,就是母女文科都一级棒。

《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优点:早期家庭教育最有发言权的——真正的笑到了最后。为什么?请看简介
简介:蔡笑晚——是后来起的笔名。他的头衔:父亲。(看完整本书,我才知道他的家族是学医的或者说是以此为主的)。是六七十年代父亲。他出的这本书,是07年第一版(跟尹老师女儿上大学是同一年,比尹老师出的书第一版早一年)。有必要介绍他的子女:
          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生教授之一;
          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中科大在宣传少年班成果时,很少提到吧,估计蔡老做的低调)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在国内发展;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应该好了吧);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这个中科大少年班也很少提到她)
问题:就出在他毕竟属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很少被现在年轻爸爸妈妈认可。所以貌似缺少操作性。(呵呵,我认可)
特色:理科一级棒。典型的家训就是:首孝悌,次见闻。虽然不是什么专家,但文采高于尹老师。

《发现母亲》王东华(我看到的已经是2003年的修订版,自己做了很多删减,插入了好多人的评语了)
优点:可以说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代言人之一(我自说自话),很有预见性。他写这书时,并没有自身的实战经验,完全是翻阅资料。如国内外历史人物、进化论、生理等等,思维紧密。如果他属于提出论点的,那么前2位就属于结论的。
缺点:就是因为没有当爸爸写这种早期家庭教育理论,怎么叫人相信?就是因为他不是教育专家,怎么叫人认可?写完书到出版书,也只不过30岁,怎么可以跟前2位比。还有一个,书中没有序言(估计可能是请“大人”看了,可能当时没人给他做序吧。哈哈,我在胡扯)。但总感觉语言组织没有前2位写得好,可能年轻吧。
特色:年纪轻轻,有这样的预见性,真让人佩服。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想(注意是“想”,还没开始写那)写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后的十年间里。要知道出了很多早期家庭教育的“坏结果”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2个:1.夏斐;2.宁铂)。

我看这三本书,就是按照这顺序去看的。如果把《发现母亲》放在第一个看,我怎么也看不懂,哦不,应该是不明白他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应该要早期家庭教育,而不是早期学校教育。他们几乎是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等等的同一观点的不谋而合。

我真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到他们的著作。但我又不后悔了,怪就怪在为什么前2者不早点出书呢?

哈哈,啰嗦这么多。学是学不像的,是借鉴。也给广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妈们一个好的借鉴。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5 贝壳 +190 理由 收起
piaopiao + 10 学习了
绿袖子 + 30
pyy55 + 50
high5 + 50
妮可妮子 + 50 好思考!
13918 查看 86 收藏帖子 (16)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Q你Q我

    2010-10-10 23:16:04 使用道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一直放在床头,百看不厌,真的很不错,实用。也一直很希望再找到像这本书那么 好的早教育儿书籍。
    版主说的其它两本我都没看过,有机会会找来仔细阅读。
    谢谢版主推荐的好书
  • 帝释天

    2010-10-10 23:19:0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tjoffice 于 2010-10-10 23:20 编辑

    看过别人看第一本书,第二本没看到过,谢谢了,我去采购。。呵呵

    我的父亲是事业,是3本书吗?
  • 美莲

    2010-10-10 23:29:4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美莲 于 2010-10-12 01:42 编辑

    这些书,我都囫囵吞枣过,都是因为有了孩子之后才看的
    给我印象深的是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正如版版说的一样,王东华的观念很好,但里面有些论点和事实证明有些地方是比较矛盾的
    综合三本书,因为每个作者的经历不同,出发点不同,我更愿意理解为,为了孩子,家长应该一起重视早教。当然也佩服那个妈妈和爸爸,分享养育的经验,我觉得都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作为素材予以借鉴。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50 OK,你的理解正确的。
  • high5

    2010-10-10 23:39:32 使用道具

    封疆大吏 在介绍这些书的同时, 两次提到 宁铂, 给我的感觉是, 好像宁铂的教育很失败?
  • 妮可妮子

    2010-10-11 00:01:35 使用道具

    我也是带着问号来看这些孩子——特别是他们的未来~

    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的综合能力如何呢?成绩的突出于被社会接受是2码事。

    求学阶段,家庭(家长)的介入可以是有效的,但是社会不是高分制……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50 说得好
  • 泽泽妈妈

    2010-10-11 00:10:56 使用道具

          前两本都看过的,个人认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胜一筹。
          当初是被同事推荐看《我的事业是父亲》的,可能是期望值太高,或者是看过了太多关于早期教育的书,感觉没有同事说的那么好。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的。
          现在儿子大了,不是很关注早期教育的书了,开始恶补英语了。
          所以说有幸加入了妈网,还是很幸运的。
  • high5

    2010-10-11 00:12:34 使用道具

    对于人文科学来说, 有几种研究方式,
    1, 是案例分析, 就像第一本书, 和第二本书。 但第一第二本应该属于自己分析, 是不是客观很难说。 而第一本仅仅就自己的一个案例, 比起第二本, 有6个案例, 就相对逊色不少。
    2, 文献分析, 就像第三本书, 虽然作者没有孩子, 但并不妨碍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就像医生有临床的, 有搞研究的。 众所周知, 历史在不断的重演, 从历史的分析和研究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此。
    3, 如果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 前面两样都不能算是完整的, 都有缺陷, 也就是楼主说的, PK了半天, 都能找出不满意的地方。 完整的研究, 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最后的结论有普遍的意义, 而不是个例, 个案。 需要:
    首先是 文献分析,literature review, 将现有的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其次是 收集数据, 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案例分析只是其中的一种, 而案例的挑选也有讲究, 一个案例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同一个家庭的多个案例可以采用, 但还需要更多其它家庭的案例来支持。
    然后是数据分析, 研究者不能带有偏见, 不是想当然, 而是通过数据来说话。 通过数据分析, 来得出结论。
    而数据分析是有专门的学科支持的, 就是人文统计学科, 专门用于人文科学研究。
    最后,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推出结论, 同时分析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 可信程度, 可操作程度, 和可推广程度都高的多。

    近年来, 国内个案出书实在是太多了, 孩子考上大学, 父母就可以出一本书, 甚至, 孩子才三岁 五岁的, 也能出一本书。 其实, 我个人并不反对出书分享经验, 只是, 目前好像这种事情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 而图书市场充斥了大量这样的个案书籍。 对于父母来说, 自己写自己的孩子培养, 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客观因素, 是不是能客观公正就很难说。 孩子有点成绩, 会读书啦, 能和老外聊天啦, 16岁考上大学啦。。。就能写一本书出来。 而真正教育学上的研究, 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好不容易有一本《发现母亲》王东华(也不是完整的研究), 也会因为作者没有孩子, 而被认为不可取。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10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50 对,好PK.
    绿袖子 + 50 那样的书里确实缺乏客观公正的角度。因为父.
  • high5

    2010-10-11 00:18:03 使用道具

    不过, 我还是很钦佩这些为人父母的在孩子教育上的关注和付诸的时间和精力。 也感谢这些人能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 只是, 是否出书, 是否有指导意义, 别的父母应该从那个角度, 如何看待, 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 funblue

    2010-10-11 00:21:17 使用道具

    第一本看过,后面两本没看过。有机会找来读读。嘿嘿,大吏思考真多啊~

    我看第一本相关早教的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有兴趣值得读读。
    有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是《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及透析童年,都是孙瑞雪机构的。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不只是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审视,当然也有痛苦的时候~
    小巫的书匆匆翻看一下,觉得没什么意思。
    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蛮喜欢的~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李跃儿,觉得人很真实。

    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不具有可复制性,有人前人指路,还需要自己体会纠偏。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学会释然~
  • funblue

    2010-10-11 00:37:22 使用道具

    我觉得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度的把握真的很难,只一步就从真理到了谬误~~所以才会有第三本书中有好矛盾之处吧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30 艺术,对
  • babyedu

    2010-10-11 08:20:08 使用道具

    很喜欢这句话:“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度的把握真的很难,只一步就从真理到了谬误”

    也正如此,有时在孩子面前真的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深怕我对他说的、做的,会对他有不好的影响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30 你喜欢的这句话,确实是经典
  • liwanbomm

    2010-10-11 08:42:0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liwanbomm 于 2010-10-11 08:43 编辑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也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书。我常常是书里面的反面典型。
    楼主提到的几本书,瞧瞧去。
  • 凯凯

    2010-10-11 08:45:49 使用道具

    去买来看看
  • queenie_home

    2010-10-11 09:05:02 使用道具

    没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另两本都读过~~~

    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早教方面的书是冯德全的《三岁缔造一生》,因为之前有同事跟我讲过0岁方案,这本书是我刻意买来加深理解的。后来把这本书借给同事看,同事很激动,当时她刚刚怀孕,对早教充满无限热忱~~~

    接下来我陆续看了《发现母亲》、《我的事业是父亲》、《蒙台梭利早教系列(全5册)》、《来吧孩子》、《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七田真0~6岁育儿法》、《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这些都是在怀孕前看的,看这些书的同时又在儿教论坛里潜水,慢慢又接触到七田真和杜曼的概念,对早教的认识我觉得应该是比之前又更新了一些。

    怀孕后,开始按图索骥地找之前书里提到的一些有关胎教方面的书籍:《七田真最新胎教》、《不可思議的胎教》、《斯瑟蒂克胎教法》以及《格連.杜曼五本套書》,想来可笑,当时我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怀孕的时候还做了好多闪光卡片(斯瑟蒂克胎教法里介绍的)。

    真正等苗苗出生后,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中不止是只有早教这么回事,吃喝拉撒睡~~哪样不得精心~,也没有特别多的时间再去看太多早教方面的书籍,苗苗出生后买的有《早期教育与天才》、《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以及《完整的成长》。

    说这么多,不是为了显摆我看了多少多少书~~我只是想说明我通过早教书籍对早教的一个认识过程。

    像发现母亲和我的事业是父亲这两本书跟我之前看的一系列书都是强调对孩子的智力的早期开发,特别是早识字, 看到后来,杜曼的《如何让宝宝身强体健》让我感觉到宝宝早期的体能训练也很重要,随着孩子的长大,加上最近看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以及之前跌跌撞撞中看的《蒙台梭利早教系列(全5册)》,也让我感觉到孩子有其自身的感知发展过程,从而带动身体和大脑的全体成长。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30 学习奖
  • 丁小同的麻麻

    2010-10-11 09:23:33 使用道具

    你们都挺棒的,我都没时间看书,唉
  • sophie09

    2010-10-11 09:28:37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介绍。看了蛮多的早教书,有时蛮困惑的就是到底想让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
  • kevin

    2010-10-11 09:31:11 使用道具

    我也只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的妈妈确实让我钦佩,好像很多我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去做到,呵呵,做跟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呵呵,还有实际生活中,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 e.灵

    2010-10-11 09:41:11 使用道具

    只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是去年7月份妍4周9时买的,到手的当天我读到了凌晨4点多,感触很多。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早教方面的念头及行动,没有看过任何一本育儿方面的书,所以说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前所未有的,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开始关注育儿,关注妍的成长。之后陆陆续续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但这两本到现在也没有看完
  • 玥儿妈

    2010-10-11 09:48:31 使用道具

    这个贴子好!
  • 木木

    2010-10-11 10:10:31 使用道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囫囵吞枣吞过。有些方法的确不错,但孩子总有些个体差异,很多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不过也要有创新啊!教育孩子,贵在坚持啊!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20 坚持,说对了
  • 独219

    2010-10-11 10:37:58 使用道具

    惭愧,三本书我一本都没有好好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仅看了一点电子版,,另两本没看。
    可能因为自己是幼师,接触孩子多,算是比较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吧。
    对自己的孩子,首先和老公达成一致意见,言传身教,从小只要女儿不玩危险的东西就随便她玩,该放手时就放手,到现在女儿虽然也有让我头疼的时候,也有为女儿的教育和老公争吵的时候,可走到外面,女儿还是人见人夸的,哈哈,王婆来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20 感谢参与
  • houhou19

    2010-10-11 10:51:45 使用道具

    我看到书比较少,只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LG都看了(电子版的),感觉还不错。现在乐还小感觉不同的阶段看这个书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吧!
  • lucy99

    2010-10-11 10:52:12 使用道具

    ,三本书,只看过第一本,看完后也只是感慨作者碰到了一个乖巧的女儿。这样想想,自己看育儿(如果喂养)的书看得比较多,但教育的书看得相对少。但我一直认为,每个小孩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教育方法肯定也不能一样。还有,什么样的家庭出什么样的人。最典型的两个例子:
    1、妈妈带着小孩,可能有事要离开一会儿,就对小孩说:“站在这里别动哦,妈妈一会儿回来。”有小孩真的乖乖的就不动了,另一种小孩就是等妈妈回来压根儿也小孩的影子都不见了。
    2、小孩刚能玩滑滑梯(滑滑梯只是举例,可以泛指任何事情),一个家庭,“宝宝真是好样的,宝宝真勇敢,宝宝上。”有可能小朋友一上去就摔哭了,可家里人还是这样鼓励。另一个家庭:“宝宝小心哦。”“宝宝当心点。”甚至“宝宝慢点,妈妈帮你。”如果小孩摔了,肯定说:“这个滑滑梯真不好,我们不玩了。”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其他的都只能是参考。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30 说的好
  • tigermom

    2010-10-11 12:25:52 使用道具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也买了,看了一大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看了大概1/3,没再看下去,因为道理我都懂,具体要实施,还是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第二本没看过,因为看过他家6个孩子的事例以后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我不是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这些个头衔,只是希望他做一个精神上满足的快乐孩子,所以不会特意去找来看。

    看过很多早教方面的书,上面有个妈妈提的那些个名字的书,我都买了,读了,有的读完了,有的没有读完,这些书读得越多,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得靠自己, 那些个书告诉我:1, 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的孩子得自己琢磨;2,做一个“不管”妈妈给孩子3尺空间是最重要的,不管妈妈就是尽量少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去观察体会孩子。渐渐地就会领悟生命是个奇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30 独一无二,对了
  • 从从妈

    2010-10-11 12:52:09 使用道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只读过这本,所以无法评说其他两本
    就这本书,我觉得很平实,就像是一位身边的大姐在和你聊天,娓娓道来
    没有说教,没有炫耀

  • diana_d

    2010-10-11 13:04:17 使用道具

    跟前面sophie09同样的困惑。
    而且看了各类早教书以后,一会儿专家说要尽早认字,一会儿又有专家说早识字不好........最后发现,还是顺其自然吧
  • dancingsnowliu

    2010-10-11 13:29:29 使用道具

    第一本看过呵呵觉得写得不错。对待育儿,我觉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结合自己的孩子,吸收人家的长处。
  • qiaohaiyan

    2010-10-11 14:15:15 使用道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确实不错,有很多值得借鉴,后两本还没看,改天找来看盾,谢谢大吏的推荐。
  • 开心猪妈

    2010-10-11 20:36:41 使用道具

    看了第一本,买了第三本但还没看,第二本刚刚听说到。

    就是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才让我开始更加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的培养,在此之前,我还是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看过这本书以后,我开始每天坚持陪开心一起读书,而开心现在也养成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阅读两本甚至更多的书的习惯,有时候还要跟我讨价还价,要更多一点。可惜小家伙太磨蹭了,只能削减。所以下一步,要改掉小朋友拖拉的坏习惯!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封疆大吏041010 + 20 不断改进,你做的也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