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封疆大吏041010 于 2010-10-10 23:09 编辑
这三本是我为之感叹的早期家庭教育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博客:
http://wyy91.blog.sohu.com/); 《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aixiaowan);《发现母亲》王东华。
我应该从哪一本先开始呢?
如果按照公认的、最热门的、最有操作性的,当然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如果是按照最有发言权的,当之无愧是:《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
如果按照谁先写早教之书(注意是“书”,不是先提出话的)的,属于:《发现母亲》王东华。
那就按照这个熟悉程度的倒叙说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优点:真的好看。是我第一次读的早期家庭教育实例的书籍。操作性极强。符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简介:作者尹建莉,九十年代母亲,教育专家,教育硕士。女儿品学兼优,曾2次跳级,07年,16岁女儿考入大学。09年1月第一版。就是说,写这本书时是在女儿考上大学后的08年写的。尹老师真的很聪明,她这本书里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旭东给她的序言,即写完后马上请人评论或商讨。
疑点:16岁女儿考入大学后出书,踏上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想到了——宁铂)
特色:一看,就是母女文科都一级棒。
《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优点:早期家庭教育最有发言权的——真正的笑到了最后。为什么?请看简介
简介:蔡笑晚——是后来起的笔名。他的头衔:父亲。(看完整本书,我才知道他的家族是学医的或者说是以此为主的)。是六七十年代父亲。他出的这本书,是07年第一版(跟尹老师女儿上大学是同一年,比尹老师出的书第一版早一年)。有必要介绍他的子女:
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生教授之一;
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中科大在宣传少年班成果时,很少提到吧,估计蔡老做的低调)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在国内发展;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应该好了吧);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这个中科大少年班也很少提到她)
问题:就出在他毕竟属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很少被现在年轻爸爸妈妈认可。所以貌似缺少操作性。(呵呵,我认可)
特色:理科一级棒。典型的家训就是:首孝悌,次见闻。虽然不是什么专家,但文采高于尹老师。
《发现母亲》王东华(我看到的已经是2003年的修订版,自己做了很多删减,插入了好多人的评语了)
优点:可以说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代言人之一(我自说自话),很有预见性。他写这书时,并没有自身的实战经验,完全是翻阅资料。如国内外历史人物、进化论、生理等等,思维紧密。如果他属于提出论点的,那么前2位就属于结论的。
缺点:就是因为没有当爸爸写这种早期家庭教育理论,怎么叫人相信?就是因为他不是教育专家,怎么叫人认可?写完书到出版书,也只不过30岁,怎么可以跟前2位比。还有一个,书中没有序言(估计可能是请“大人”看了,可能当时没人给他做序吧。哈哈,我在胡扯)。但总感觉语言组织没有前2位写得好,可能年轻吧。
特色:年纪轻轻,有这样的预见性,真让人佩服。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想(注意是“想”,还没开始写那)写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后的十年间里。要知道出了很多早期家庭教育的“坏结果”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2个:1.夏斐;2.宁铂)。
我看这三本书,就是按照这顺序去看的。如果把《发现母亲》放在第一个看,我怎么也看不懂,哦不,应该是不明白他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应该要早期家庭教育,而不是早期学校教育。他们几乎是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等等的同一观点的不谋而合。
我真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到他们的著作。但我又不后悔了,怪就怪在为什么前2者不早点出书呢?
哈哈,啰嗦这么多。学是学不像的,是借鉴。也给广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妈们一个好的借鉴。
版主说的其它两本我都没看过,有机会会找来仔细阅读。
谢谢版主推荐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