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coolguy

    2011-6-21 13:33:24 使用道具

    很棒的妈妈,很棒的孩子
  • laojy-xuap

    2011-6-21 14:03:53 使用道具

    学语言,我感觉环境特别重要
  • esme

    2011-6-21 17:45:57 使用道具

    寒雨 发表于 2011-6-16 20:24
    写的真好,我家宝宝还在肚子里,我已经开始每天给她听英文故事了,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有了方向,希望楼主 ...

    我家宝业还在肚子里, 今天晚上就开始给他听
  • esme

    2011-6-21 18:00:47 使用道具

    看到最后发现是位爸爸 更佩服了
  • 快乐狗006

    2011-6-21 21:57:54 使用道具

    真是羡慕又佩服,这么有才,Phoenix好幸福
  • 快乐狗006

    2011-6-21 22:56:06 使用道具

    安安妈叶子 发表于 2011-6-19 08:23
    thanks for sharing!

    请教一下,有听英音有听美音会不会混淆?谢谢
  • 安安妈叶子

    2011-6-22 06:40:39 使用道具

    快乐狗006 发表于 2011-6-21 22:56
    请教一下,有听英音有听美音会不会混淆?谢谢

    不会呀,看美剧英剧,啥方言俚语的都有
  • violin

    2011-6-22 08:03:41 使用道具

    谢谢,学习了。
    Charlie and Lola,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动画片,只是那时候看的是国语,以后要看英文的了。
  • wjp526

    楼主 2011-6-23 17:49:1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6-23 17:54 编辑

    不要破坏孩子天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敏感期
    讲0-6岁孩子的学习就不能不讲到敏感期。
     
    孩子6岁前有许多敏感期, 譬如口腔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完美敏感期等等。 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非常的执着, 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情。 如果家长能够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从而提供丰足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充分地体验、练习, 孩子的心智就能得以充分得发展。 否则,如果错过了敏感期,这一特定的能力就很难再发展起来, 以后即使大花气力也不一定能追得回来。 

    大部分婴儿在2.5岁左右对语言的需求特别强烈,他用吸收性心灵(不只是耳朵)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语言词汇。有资料显示,很多孩子此时掌握的语言词汇开始成几何数递升,这就是所谓的“词汇爆炸”敏感期,敏感期把握的准,孩子的能力就发展得更好和更突出。因当敏感期来临时,孩子会主动将体内有关神经元进行联结。如果他行为受阻(来之养育着的管束),就会失去这部分神经元联结的机会,该功能就会丧失。如“狼孩”回归社会后,因其过了敏感期,事后怎么教,他也不能掌握。
    我们无法预测,也无法主动地操控孩子的敏感期,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观察来发现。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学习是适时适性的。并不是今天我想孩子背单词,孩子就愿意背。如果不愿,没有需求,你的要求只会让他厌学,产生不良情绪。当孩子被催促着要努力的时候,家长实际上是压抑而不是唤醒儿童的心智力量(蒙特梭利)。在孩子的敏感期内提供丰足的环境在孩子自由地探索体验,拓展延长孩子的兴趣。这就是家长的工作。

    讲敏感期的目的就是想提醒家长在带着孩子学英文的时候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状态,问问自己:“是我想要孩子学英文还是孩子自己真的喜欢并已经投入到这个英文环境中”。如果是后者,也就是说孩子在敏感期内,你可以观察他的喜好由他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和方式,拓展他的兴趣。如果发现他心不在焉,说明他没有需求,这时最好不动神色地撤退,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一旦失去兴趣,你就怎么逼怎么填他也不会吸收,填鸭式地背单词背句子是没有用的。 另外,不要主动去教孩子,因为那是你的需求,那是你的意志。孩子只有在自己有需求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被动的学习不会导致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其回路不会引起其他神经元的连锁反应, 也就不会产生永久记忆,不会联想,不会运用自如。   

    孩子要学什么,要完成什么样的人生使命,有其天性使然。因此,我们不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指导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的任务就是准备环境。孩子有需求和兴趣的时候就帮忙延伸和拓展。课程计划说白了那是大人的需求和意志。不是孩子的内在需求,或者说那不是孩子内驱力使然。而这恰恰显示我们想控制孩子的潜意识。把孩子往安排好的课程上拉,这样反而阻碍了孩子倾听自己内在需求的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比我们更了解他们自己,我们相信内在需求会指引着孩子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象卢安克所说的一样:孩子是不喜欢有目的的行为。 所以才会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场景。
  • friday1103

    2011-6-24 22:48:36 使用道具

    敏感期这个词,我之前一直很赞同。但是自从我家宝宝接触英语后,我觉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不接触某个东西,那么一直都不可能对这个东西敏感。比如,狼孩对语言。

    如果接触这个东西,也不一定会对这个东西敏感。比如,有些孩子学英语。

    如果长期浸泡在某种环境中,慢慢会对某种东西敏感。比如,《大宅门》里面白景琦对中药。恐怕不能说是这孩子的中药敏感期来了。

    总而言之,敏感还是很主观,很人为的一件事情。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要从小让孩子接触乐器,来培养对音乐的敏感了。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点。{:soso_e113:}
  • wjp526

    楼主 2011-6-25 06:57:33 使用道具

    friday1103 发表于 2011-6-24 22:48
    敏感期这个词,我之前一直很赞同。但是自从我家宝宝接触英语后,我觉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不接触某 ...

    “敏感期这个词,我之前一直很赞同。但是自从我家宝宝接触英语后,我觉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不接触某个东西,那么一直都不可能对这个东西敏感。比如,狼孩对语言。
    如果接触这个东西,也不一定会对这个东西敏感。比如,有些孩子学英语。
    如果长期浸泡在某种环境中,慢慢会对某种东西敏感。比如,《大宅门》里面白景琦对中药。恐怕不能说是这孩子的中药敏感期来了。
    总而言之,敏感还是很主观,很人为的一件事情。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要从小让孩子接触乐器,来培养对音乐的敏感了。”

    针对你的问题,我作如下回答,看是否满意。

    敏感期因人而异,我们还会有专门文章讲述。也许你孩子对英语的敏感期还没来。这也和你的细心观察有关。不善于观察的话,孩子的敏感期就会被你疏忽掉。孩子如对语言没有敏感期,必定在某一方面有敏感期的。同样的敏感期不一定每个人都有。

    你说的狼孩是错过了敏感期,所以再怎么学,也学不会了。

    敏感期不能培养,否则,中国一定钢琴家的王国。

    白景琦为什么就不能对中药有敏感期?那么都孩子都接触中药,为什么就他行。这还是和他的敏感期有关。敏感期到,孩子是主动学习,敏感期不到,他是被动的。你再怎么浸淫,也是枉然。

    谢谢你的回复。


  • 跃跃

    2011-6-25 07:11:26 使用道具

    "敏感期到,孩子是主动学习,敏感期不到,他是被动的。你再怎么浸淫,也是枉然。"
    敏感期不到,一切枉然,也难免偏颇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大一点的孩子错过了语言敏感期,学习英语,或者由于母语的强势对于英语不敏感,那么每天听音频看动画,没有敏感期就是枉然了吗

  • 跃跃

    2011-6-25 07:17:14 使用道具

    我也是相信敏感期的。跃跃2岁时对色彩特别敏感,那是他分辨颜色的能力特别强,虽然只有2岁,已经把所有颜色命名的很正确,还会告诉妈妈什么和什么是什么颜色。我个人认为敏感期只是主动学习,学习接受程度极高,非敏感期接受程度可能要差一些,比如大孩子学习语言,更多是靠学习,但是不会是枉然吧。如果真是如楼主所说,一切枉然,那么一切浸淫就可以停了。
  • wjp526

    楼主 2011-6-25 07:55:34 使用道具

    跃跃 发表于 2011-6-25 07:17
    我也是相信敏感期的。跃跃2岁时对色彩特别敏感,那是他分辨颜色的能力特别强,虽然只有2岁,已经把所有颜色 ...

    我说的枉然是相对于我们的期望而言。浸淫也许有那么一点效果。但肯定不如敏感期学得好。问题是有时浸淫会起反作用。这是要注意的。
    是否要停止,看孩子对我们的浸淫是否反感和厌烦。我们主张完全信赖孩子。我在我们的博客重新写了一篇《再谈孩子的敏感期》,看是否对你有帮助。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d677701017ome.html
  • liuna0724

    2011-6-25 08:07:19 使用道具

    学习了……谢谢楼主
  • wjp526

    楼主 2011-6-25 19:59:2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6-25 22:16 编辑

    对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白纸一张, 软蜡一团,可以在上面画最美的涂画, 可以塑造出一个理想的人。按照这种观点, 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 就是纯粹的空白, 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成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事实上, 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身。
     
    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 在儿童体内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孩子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 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密码。 这个敏感的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在不停地尝试体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两种对孩子截然不同的认识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认为孩子是白纸一张的家长会按自己的认识、拼命地想教孩子,往上面填东西。而一旦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的时候,不怪自己画技拙劣, 反而会把责任都归到孩子身上。 


    而相信孩子天生有一个精神胚胎的家长会承认孩子天生就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的工作是通过观察孩子,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从而提供丰富的环境给孩子体验, 让孩子自己完成自我建构。


  • wjp526

    楼主 2011-6-25 20:14:2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6-25 20:43 编辑

    率性谓之道

    其实《中庸》的开篇三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天命谓之性, 率性谓之道, 修道谓之教”

    上天赋予你的天生的禀赋称之为性, 秉天性而行, 不加后天的心思,不被后天污染, 直道而行这就合乎先天的道。 仿效本性谓之修道。 

    谁有本性?未被教化过的孩子。 我们修道就是向孩子学习, 再次成为孩子。


    孩子非常敏感, 在他的一生中将不会再次这么敏感。 他们比成年人更接近道,更轻易地发现真理。 
     
    婴儿有本能指引他发展生存、学习的能力, 我们后天的“教育”反而会使孩子的本能丧失。这也就是佛说的“我目本明, 因师而盲”。 

    所以“教”执行的是大人的意志, 而孩子自己学自己从环境中根据自己的敏感期去学习去吸收执行的是孩子自己的意志。 这两者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完全不同的。

    喜欢教孩子的人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无法从孩子本身成长的规律去看待孩子, 很容易从大人的角度出发, 把社会道德、以及自己的未实现的需求等等强加到孩子身上,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 利用孩子的肉身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抱负。 这样的孩子只拥有肉体,灵魂却已被父母所附身。这样的孩子当然也会长大成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某个人,但是他成为这个人的同时他也错过了他自己的生命。 

    而真正尊重孩子的人会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天性成长的自由,让孩子可以自由的思考。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错误来来学习、成长。尽其所能给孩子爱,但不要给他你的思想,孩子的思想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形成, 那才真正是他自己的思想。 



  • 小城多树

    2011-6-25 22:12:15 使用道具

    我自身英语不行,但我会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在爸妈网得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源和教材。非常感谢楼主!
  • wjp526

    楼主 2011-6-25 23:01:25 使用道具

    小城多树 发表于 2011-6-25 22:12
    我自身英语不行,但我会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在爸妈网得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源和教材 ...

    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力所能及地为他的敏感期提供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 friday1103

    2011-6-26 22:30:08 使用道具

    wjp526 发表于 2011-6-25 06:57
    “敏感期这个词,我之前一直很赞同。但是自从我家宝宝接触英语后,我觉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不接触 ...

    谢谢楼主的回复。

    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吧

    敏感期这个词,我之前一直很赞同。但是自从我家宝宝接触英语后,我觉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从我对我家宝宝的观察而言,有些东西似乎并不是出现在他的敏感期内,但是就已经产生了。我记得看孙瑞雪的节目,她说很多孩子是在3-5岁的时候才对数字和文字非常敏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能对周围的数字很敏感,希望周围的人能把数字教给他们,并且他们会一直书写,一遍又一遍。

    但是我家宝宝现在似乎就已经很敏感,他看见楼栋的门牌数字,比如:11栋,12栋,就指着让我念。我念过一次的数字,他马上就能记住。他看见马路上的车辆限行速度,比如:15,就让我念,念了就能记住。

    还有字母和汉字,你跟他讲过几遍,他就能记住,有些还能说出来。有时候,他是指着非让你念。出门,看见出租车的坐罩上面的广告字,也让你念;别人发到你手上的楼盘广告页,也让你念。念出来,他觉得有意思的,会咯咯直笑。

    但是我从来没想到他这么小,就会对这些感兴趣。因为从看的那些蒙特梭利之类的书来看,这些都是上幼儿园以后的事情了吧。难道是现在的小孩子敏感期提前了?

    如果不接触某个东西,那么一直都不可能对这个东西敏感。比如,狼孩对语言。
    如果接触这个东西,也不一定会对这个东西敏感。比如,有些孩子学英语。
    如果长期浸泡在某种环境中,慢慢会对某种东西敏感。比如,《大宅门》里面白景琦对中药。恐怕不能说是这孩子的中药敏感期来了。

    我从自己的实际经验观察而言,我觉得这样表达我的意思,能清楚点。
    小孩子是有吸收性心智,没错。但是这种吸收性心智,就像一颗种子,需要落在合适的土壤里面。而周围的环境就是这样的土壤。如果这些土壤一开始就存在,那么这颗种子可能会提前发芽(如果他准备好了的话)。但如果环境不存在,或者是家长等待孩子的所谓敏感期的到来,其实有时候是小看了他们。他们其实很可能早就有了解某些领域的好奇心。

    而楼主说的某些浸泡会适得其反,这个我也是很赞同的。因为打造这个环境本身,是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不是你把孩子往某种环境里面一扔,他就能自动适应的。这种适应需要过程,有些孩子可能就在这个过程中厌烦了,有些可能就真的喜欢上了。比如:弹钢琴。但如果家长能把这种浸泡的环境打造得更加“润物细无声”,那么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再加上敏锐的观察,及时的适当的鼓励,就像给这个土壤施肥,孩子这颗种子可能很快就能在这个土壤中发芽。

    所以,我更赞同,把环境打造好,是爸妈的事,什么时候开花结果,是孩子的事。并不一定要等孩子的所谓敏感期来。

    白景琦的例子,正好是为了说明,浸泡在某种环境里面的重要性。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对中药敏感,为什么他会呢?因为他耳濡目染。至于是不是敏感期,我想就算错过了这个敏感期,凭他的吸收性心智,他依然会那么杰出。

    总而言之,敏感还是很主观,很人为的一件事情。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要从小让孩子接触乐器,来培养对音乐的敏感了。”

    我会继续关注楼主的话题的,写得很好。
  • wjp526

    楼主 2011-6-27 14:22:58 使用道具

    friday1103 发表于 2011-6-26 22:30
    谢谢楼主的回复。

    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吧。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

    你在帖中提到
    “但是我家宝宝现在似乎就已经很敏感,他看见楼栋的门牌数字,比如:11栋,12栋,就指着让我念。我念过一次的数字,他马上就能记住。他看见马路上的车辆限行速度,比如:15,就让我念,念了就能记住。

    还有字母和汉字,你跟他讲过几遍,他就能记住,有些还能说出来。有时候,他是指着非让你念。出门,看见出租车的坐罩上面的广告字,也让你念;别人发到你手上的楼盘广告页,也让你念。念出来,他觉得有意思的,会咯咯直笑。
     ”

    这个根据我的认识, 孩子这个时候感兴趣的是图像跟语言的对接-数字,汉字、字母, 这些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而言是一个图像, 真正对数字的敏感指的是“数名”和“数量”的match。 灿灿在一两岁的时候也有过这么一个阶段,对认字对看数字也很感兴趣, 比如上楼梯看数字念数字,但其实她并不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就像看到了一棵树的图片,她想要了解跟这个图片相对的概念-语言上的“树”。 这个阶段与其说是对数对认字的敏感期不如说是语言、图像的敏感期。 我在我的另一篇博文里面有谈到这个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d67770100metw.html。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看一下我们再继续探讨。

    关于吸收性心智这一块的观点我很认可,但“敏感还是很主观,很人为的一件事情。”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 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敏感期是天生的, 环境是人为的” 也如你所言,有了敏感期,没有环境,某个特定的能力也就无法在敏感期内发展起来。 敏感期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每个人的敏感期也会不尽相同。 这包括每个人敏感的范围不一样, 比如有些人对空间更为敏感,但是对语言不甚敏感,也包括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个敏感期的时间性也是不尽相同。这个不尽相同里面除了孩子自己本性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匮乏以及成人的压抑。 因而敏感期没有公式可用。 家长只能靠自己的观察和学习来帮助孩子设立环境。 但也不要太过人为地去引导孩子。 尽量做到“顺其天性”这也是我最新两个帖子的目的所在。 


  • big_apple

    2011-6-28 15:43:18 使用道具

    好文章,顶起来
  • icecoffee1980

    2011-6-29 10:06:24 使用道具

    写得真好,很切实际,学习中!
  • icecoffee1980

    2011-6-29 10:27:51 使用道具

    我已经买了,怎么文件过期了呀?   赶紧续一下吧
  • wjp526

    楼主 2011-6-30 08:41: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6-30 11:20 编辑

    敏感期内外学语言的不同效果


    先引用蒙特梭利关于语言的一段论述:

    口头语言的发展一般是在孩子27岁之间。这是感知觉阶段。 在生命的这一阶段,通过听觉通道和口语的运动神经通道之间的神秘链接,我们可以看到听力感知直接刺激了口语的并发运动,并在听力感知的刺激下,口语本能的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只有在这一年龄段才可能获得所有的语言调节,而在这之后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另外,只有母语才能很好的发音,因为它是在儿童期建立起来的。 成人想要学一门新语言的话,就一定会带有外国人说话时的不完善的口音。 只有7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同时学习几门语言,并且接受和重视所有的腔调和发音的方式。 

    首先讲感知觉阶段, 07岁的孩子都是用感知觉来吸收学习的。也就是说当他看的时候,他是全身都在看,而不只是用眼睛看。用华德福的创始人史纳夫的话:当小孩喝奶时,全身都尝到了奶味,因为他们的身体在此时也是味觉器官。 兒童是用全身品嘗,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蒙特梭利称之为“吸收性心灵”,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象海绵一样地吸收着环境中的一切。 如果孩子讲话很凶, 你要骂的不是孩子,而是看看是不是你对孩子讲话就是这种样子。 

    孩子的这种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在換牙期之後(女孩七岁,男孩八岁)就漸漸消失,事實上,這種特性在三、四歲時就已經開始減低。我自己的经验,孩子如果等到五岁才开始接受英文环境的话, 他在英文学习上的那种感觉和方法跟五岁前开始接触英文环境的孩子已经是不一样的了。 不是说5岁以后学就学不会,只是语言的感觉和学习的方法跟5岁前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无意识地吸收,另一个是有意识地学习了。 

    拿我观察过的一些孩子为例:你让四岁前的孩子看英文动画片,或是玩英文游戏,他不会有语言障碍这一道墙。他可以很自然地玩、看,即使听不懂,他也不会老问你,这讲什么?或是是你跟他讲英文,他也不会感觉你莫名其妙。但是,跟5岁多没学过英文的孩子讲英文,或是带着他们看英文动画片的时候,他听不懂就会感觉看不懂就不是很想看了,或是就直接要你跟他翻译了。7岁的孩子更甚,对语言的转换要求更深。而且开始使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来判读语言而不是靠感觉来学习语言了。学语言的人都知道,学语言最重要的是找感觉。 感觉找不到,最多也就应付考试,根本就运用不了。 

    从语言这一块来讲, 在敏感期内,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 跟随孩子的指引来,孩子无意识地学习语言,对语言孩子是全身心地吸收、感觉, 而这些感觉和体验会储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面,即使在敏感期内没有爆发,也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地基。而在非敏感期内学习语言,我们更多的是使用逻辑推理等能力有意识地来学习语言,比如背单词,理解句子结构等等,这些很难转化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运用的时候也经常也多绕一道门。例如我们如果长时间地处在英文环境中会觉得很累,而我们讲母语并不觉得辛苦就是这个道理。 
  • wjp526

    楼主 2011-6-30 08:51:47 使用道具

    不要破坏孩子天生的学习能力-感觉
    帕萃丝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讲到:
    每个人生就就具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知觉和思考。 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 我们出生的时候这四种功能一应俱全,但如果不去用它们, 汲取经验的能力、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理解,就会遭到削弱。 
    什么是感觉: 我们的感觉功能,不仅能帮助我们辨别屋子里的气氛, 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是开始还是厌烦。。。。。通过感觉功能所体验到的情感,使我们明白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对我们有害。 
    语言学得好的人应该知道,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感觉。 而06岁的孩子恰恰是通过感觉来学习的。 
    感觉必须是当事人自己当下的感觉, 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体验、比较习得, 而无法通过说教学会。 唯有当你沉浸于某件事中,你会产生“感应”, 在无数领域,顶级高手讲究的都是手感。 而唯有信任自己的感觉和判读的人才能有良好的“手感” 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和计算。学语言学得好的人应该都有这种体验。 
  • wjp526

    楼主 2011-6-30 08:54:39 使用道具

    可是天生的感觉是如何被破坏的呢?
    比如孩子摔跤了,正疼着呢,可是妈妈过来说:“不疼, 要勇敢”,这时候孩子自己的感觉明明是疼, 可是这种感觉却被妈妈否定了。 比如孩子已经觉得饱了,可是妈妈却说:“你还没吃完, 你还没饱呢。”(有时候我觉得大人真是自恋到了极点,居然能感觉到别人饱了还是没有!)诸如此类,不断的否定,孩子便慢慢地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孩子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认为别人的评价更真实。 一直受到反向定义的人, 是由别人来告诉他什么是他所需要的, 他的感受应该是怎么样的, 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感受,因而也就无法相信自己的感觉。 
    倘若一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被别人左右的环境中, 那么,这个人很难有丰沛的感觉,因为每当感觉产生的时候, 就有一些声音否定它。 
    而感觉不仅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生的学习能力,一个感觉发展得比较好的人同时他拥有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也会比较强。 
  • wjp526

    楼主 2011-7-1 13:24:10 使用道具

    破坏孩子的感觉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我想起了前几天看的《喜福会》,里面一个孩子很有下棋的天赋,一直所向披靡。 妈妈非常骄傲。有一次孩子得了一个很大的比赛的冠军, 妈妈便把有孩子得冠军的相片封面杂志随身带着,到处炫耀。 孩子觉得很丢脸,跟妈妈吵了一架,并以以后不再下棋威胁妈妈。母女冷战了好几个月, 后来孩子顶不住, 跟妈妈说她准备重新下棋, 却被妈妈冷嘲热讽了一番。 从此以后,这孩子下棋的感觉全没了, 这份天赋也就白白地丧失了。 这是因为孩子下棋的时候,心灵深处有一个藏得很深的声音对她说, 你的感觉不可靠, 你根本做不行。 结果,孩子失去了感觉。 这个声音就是孩子的“内在父母”的声音。
  • bxh

    2011-7-1 16:15:17 使用道具

    这位妈妈真棒
  • 小臭乖

    2011-7-2 18:14:54 使用道具

    国内没有语言环境,想用学母语的方法学习外语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