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也不想说客气话了,只想问提倡让孩子读经的父母几个问题。
第一,读经的目的,在其中的思想还是文字?如果是其中的思想内容,那读原文没有必要,如果是文字,那么十岁以下的孩子,我个人觉得还是现代应用的文字比较好,毕竟我们平常交流不是用古文的。
第二,如果是经中的思想价值,目前对这些经的翻译版本很多,父母的理解也各不同,你传导给孩子的是哪一个?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那一味的灌输某位大师的理解,是否有益?
第三,有人说古人都是拿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这些做启蒙的,说古人这古人指的是哪朝哪代?千字文早一点,是选了当时常用的字来组成文字,还适用于现代吗?其他这些基本都是明清时代的,那时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上学的,上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功名,启蒙就是为了将来的应试,与好品性有什么必然关系?
第四,有人说谁说读这些简单的了,我们说的是周易,道德经,论语等等这些,好吧,请问谁敢说自己读懂这些书了?又有人说,不求解,只要读多了,能背,自然慢慢就感悟了,对于这种读多自然懂的理论,且不论真假,至少你们也承认孩子现在是读不懂的吧,精力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让孩子多接触她能理解能接受能懂的东西?什么年纪什么理解能力,适合看什么,再去看不好吗?
第五、有人说,读了经,孩子就有了良好的品性,良好品性的养成有很多方法和渠道,甚至可能还有一部分天生的,就算读经会有一些作用,但如果说读了经就会怎样,好就是因为读经读的,持这种理论的,我不客气的说一句,跟搞传销卖假药的是一丘之貉。报这种幻想的人,我姑妄的下个判断,都是不爱思考反思自己的人,最好是有一劳永逸,不用自己去想的办法,世上没有救世主更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吃上就好,肯定有效,那是广告。。。
最后一点,动不动就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动不动就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好象不学这些,就是忘本,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良好的美德,我很想问一问,本是什么?是做一个人的根本,还是做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先学会做一个人的根本,再谈其他吧,有哪一种良好的品性是中国人或者是中国古人特有的,而其他国家的人没有,或者不承认是好的?
下面是另外两篇相关的帖子。
http://www.ebama.net/thread-28790-1-1.html强调某种文化是否可取
http://www.ebama.net/thread-24051-1-1.html拒绝弟子规三字经等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high5 + 50 很有思考,我喜欢
5700 查看 50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misxy328

    2012-4-16 18:10:34 使用道具

    都别太偏激了
  • 93776940

    2012-4-16 18:39:14 使用道具

    我,没提倡,没读过,就是个路过打酱油的。
    我举个手闪人,我支持楼主本贴中所有观点,以及每句话。就差五体投地。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非常 + 20 很给力!不得不加分!
  • wwwchem

    2012-4-16 19:05:46 使用道具

    古人的东西是好,不过是完全的农业时代的产物,而现在已经经过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了
  • 封疆大吏041010

    2012-4-16 19:10:0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封疆大吏041010 于 2012-4-16 19:50 编辑

    1.目的?没有目的,随老公那家逐流。随缘。
    2.思想价值?孩子的名字取决于论语。我们大人的思想版本来自网络,我们小孩的诵读版本来自不出名的版本。但,古人没版本吧?!古人是靠的嘴皮子。
    3.好品行?确实从没这么认为过。这是不懂的人的瞎扯,谁说读这个的品行都好的;不读这个品行就不好了。——我也不赞同。
    4.简单?不简单。你说得对啊,什么年级读什么或者什么理解能力读什么。
    5.经?有些人是跟风。

    经,说不上是经,文言文。全凭个人喜好。像我老公喜欢《史记》,空闲下来,就是翻的《史记》,每天《史记》,而且养成了坏习惯——马桶上看《史记》,每天如此。{:soso_e127:}。不懂的字,直接查《说文解字》。要说版本,统统是地摊货。不是研究,就是喜欢、娱乐;也不是大家所想的厉害,就是休闲。
    我不提倡读经,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ttt111 + 10 我很喜欢!
    椰子婷 + 20 我很喜欢!
  • jennyandwei

    2012-4-16 19:18:52 使用道具

    这个我一点都不懂啊!只能好好来学习!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非常 + 20 不懂,就来学,很好,所以加分。千万不要不.
  • 望山饮茶

    2012-4-16 19:55:5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望山饮茶 于 2012-4-17 08:58 编辑

    我不赞成盲目读经,我也不反对读经,因为小时候有这些积累的人(要坚持,半途而废的不算,还不如不读,浪费了时间),长大后再看这些书,要比从小没接触的人入门快,更有悟性。
    从记忆的角度,经书里面也有不少名言警句,好词好句,记住了能随手应用,对写文章也有帮助,看起来多有学问{:soso_e113:}

    学或不学是个人选择,没有好或不好,只要学的人清楚自己所需。
    或者不知所需,只是跟风,消磨下时间,也没什么不好,胜过看无聊动画,对电视发呆。


    一、目的
    读三字经:它用最简单的文字串了历史,整理了历史过程(孩子听的,看的那些历史故事可以找到归类点)
    其他没读,但是会开始笠翁对韵,为了对仗的文字感觉
    再大点,可能四五年级之后,论语之类的也会学(初中也是要学的)
    我们现在应用的很多话,引用的典故是出于经书的,如果孩子有时间,有能力,那么想让他了解源头。有些文字很优美,简洁。
    经书的文字简洁。

    二、思想价值:不同版本的同种书中的思想价值都差不多吧,有歧义可能是文字注释。
    无论灌输大师的,还是父母的,总是灌输,真正的实行还是靠孩子自己。在孩子自己实行前,还是需要有行为准则的。经书所提供的只是行为准则。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个道理也是向孩子灌输的。
    所以,即使父母做不到,孩子也知道这个道理;做不到的父母拉着孩子的手闯红灯,但是这不代表,孩子一定也愿意闯红灯,因为他从其他地方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三、启蒙的意思是朗朗上口,带着教育各是输灌知识的目的。
    启蒙不是为了应试,看弟子规,三字经可以明白,它谈的不是应试。启蒙是为了好品性,说的是做人。怎样做人总是要教的,你可以通过绘声绘色本,通过书来讲一个道理,那也要允许别人,先讲道理都讲完,然后遇到事,遇到故事来对应道理。
    从实际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两种方都应该被允许的,都是品德,思想,知识教育的一种方式。

    四、学龄前的孩子时间很多,只是看家长怎样安排。
    孩子在每一阶段接触的东西都有他们不能理解的。就象,孩子出生后,我们絮絮道道地和他们说话,其实,他们不理解。
    家长给予孩子解释,无论何种解释,都能帮助孩子有一点理解,在这基础上,会利用孩子今后的自我感悟。
    重要的是坚持,如果半途而废就没意义。

    不是每件事都要做得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有些无意义的事可能产生了有意义的结果。
    学音乐有什么意义?少了它一样吃得饱,穿得暖,该高兴时还是高兴,该伤心时一样伤心。

    如果小时候对周易,道德经,论语等有深刻印象(我是指文字),那么长大后,别人还在理解文字的白话意思时,从小读的孩子已经开始感悟内容了。这也可以说是文化底蕴,只是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
    说不定,现在读易经的孩子长大后对此感兴趣,写出了研究文章,作为了传越小说的背景资料等等,也可能上了百家讲坛。。。。

    我是属于不需要的,所以,我家不会从小读这些,周易根本就不在读之列。

    五、读经和今后品德好坏没有必然联系,就象所有孩子上学开始就上品社课,但是还是代代都有坏人出。


    最后一点,动不动就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动不动就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好象不学这些,就是忘本,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良好的美德,我很想问一问,本是什么?是做一个人的根本,还是做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先学会做一个人的根本,再谈其他吧,有哪一种良好的品性是中国人或者是中国古人特有的,而其他国家的人没有,或者不承认是好的?

    这段,我全部赞同。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小团团 + 20 说的好!
  • 巍巍

    2012-4-16 20:18:19 使用道具

       我代表个人回答一下哈。
        在我们家,读经(确切地说,是古典文学)就是一个平台,跟亲子英语一样,也是共建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当然,多半出于我自己对这方面的热爱,而孩子又不排斥。但我从来不要求去背,我们都只是故事的形式,当然,我也会有意识地穿插些道理,因为有时候我们说:“孩子,我们来一起读书”比说“孩子,我给你讲个道理”,效果要好的多。
        学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入世,法家的法治,墨家的非攻,去分析当时的那种百家争鸣,古人比之今人,确实要聪明的多。
        读读唐诗宋词,不会作诗也会吟嘛。现在读读《声律启蒙》,无非是以这样的方式也掌握平水韵,争取能作诗罢了。这些也不为啥思想高度,无非都是文字游戏罢了。
        国学只是一种喜好,跟围棋歌舞一样,不必提升到太大的高度吧。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小团团 + 20 支持!
  • china_baby

    2012-4-16 20:26:5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hina_baby 于 2012-4-16 20:32 编辑

        说说我的看法,也许不全面。我支持读经,但我反对为了读经而读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能流传至今的都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当然其中也同样会存在与现实脱离的糟粕,但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放弃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我们是幸运的,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博采众长,从而发展出我们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支持读经,对中国古文化有所了解,这是必要的!

        第二,说说为什么我支持从小给孩子适量听读这些传统文化。中国有句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什么这么说,相信不主要是基因问题,更主要的是环境。相信大家都知道,京剧世家的孩子,从小对京剧就很有感情,也同时是个中好手。但不是京剧世家的孩子能不能对京剧有所兴趣,并成为个中好手呢?幸运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个例子,央视也报道过,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应该算不太好的,家里也没有唱京剧的,但孩子的爷爷很喜欢京剧,天天看京剧节目,孩子受到影响,2岁多就能唱几段不错的京剧(孩子将来的发展我不知道,因为孩子现在老被拉去表演,我怕‘伤仲永’),但我相信,如果一直这么听下去,没有外界的干扰,孩子将来在这方面一定会有造诣。而我相信现在没几个人爱听京剧,也不会给孩子看京剧,因为觉得自己都听不懂,孩子怎么会感兴趣?语言是很神奇的东西,当你听得多了,说得多了,它就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要不怎么那么多人让孩子听英语?古文也是一种语言,是古人说的话,它为什么就不能被接受呢?那这样说,古人都不要说话了!多听些古文,孩子会对这种韵律,和表达方式感兴趣,将来他接触越来越多的古文,他就不会排斥,反而会接受,并且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

  • 巍巍

    2012-4-16 20:27:07 使用道具

    再补充一句:对那些动不动说中国什么什么不好,某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的那些崇洋媚外的人,我就无话可说了。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4-16 20:43:51 使用道具

    “学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入世,法家的法治,墨家的非攻,去分析当时的那种百家争鸣”
    这些都是成人的东西,如果大家要从成人的角度来交流这些东西,我对你说的,基本上很认可。并不是说古人比今人聪明,而是后人被前人框死了,不敢再想再跨出来,这也正是我不赞成读经的原因,你看看从这些诸子百家之后,除了给这些做释的,还有多少新创新,你敢直接说不同意见吗,就算你有不同的意见,都要打着这些前人的旗号。这个读经,是指这类思想性的,不是你后面提到的诗词类的。
    “读读唐诗宋词,不会作诗也会吟嘛。现在读读《声律启蒙》,无非是以这样的方式也掌握平水韵,争取能作诗罢了。这些也不为啥思想高度,无非都是文字游戏罢了。”
    关于这个,我也基本同意,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东西最好是家长有一定的程度,可以跟孩子读了之后有所交流和实践才会有效果。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古人的文字游戏,当然也用以抒发情感,如果喜欢,什么时候开始学都可以。对于孩子来说,我自己是觉得五岁前不太适合。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4-16 20:44:51 使用道具

    巍巍 发表于 2012-4-16 20:18
    我代表个人回答一下哈。
        在我们家,读经(确切地说,是古典文学)就是一个平台,跟亲子英语一样, ...

      “学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入世,法家的法治,墨家的非攻,去分析当时的那种百家争鸣”
    这些都是成人的东西,如果大家要从成人的角度来交流这些东西,我对你说的,基本上很认可。并不是说古人比今人聪明,而是后人被前人框死了,不敢再想再跨出来,这也正是我不赞成读经的原因,你看看从这些诸子百家之后,除了给这些做释的,还有多少新创新,你敢直接说不同意见吗,就算你有不同的意见,都要打着这些前人的旗号。这个读经,是指这类思想性的,不是你后面提到的诗词类的。
    “读读唐诗宋词,不会作诗也会吟嘛。现在读读《声律启蒙》,无非是以这样的方式也掌握平水韵,争取能作诗罢了。这些也不为啥思想高度,无非都是文字游戏罢了。”
    关于这个,我也基本同意,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东西最好是家长有一定的程度,可以跟孩子读了之后有所交流和实践才会有效果。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古人的文字游戏,当然也用以抒发情感,如果喜欢,什么时候开始学都可以。对于孩子来说,我自己是觉得五岁前不太适合。


  • saramevan

    2012-4-16 21:54:13 使用道具

    我对于读经(文言文)这事一直没想明白,所以一直没有认真读过,倒是孩子上一年级了,学校要求其在家背诵《三字经》作为家庭作业。由于我自己都没搞明白为什么要读要背,这项作业执行得也不得力。
    这也不是说我反对读经,只是我自己都没想清楚的东西,就没有盲目开始。
    我也很想听听大家对此事怎么看,理清思绪。
  • laphaer

    2012-4-16 22:16:20 使用道具

    这个读经的事情,引来了好多版主,好多朋友,是个好的话题,证明不少人是在读的,我大部分是支持我行我法的,因为小时候没读过这些,长大了才读,不过却没有痴迷,所以,至少目前我的想法是7岁之前不想让宝宝学,当然他喜欢的话,我不反对,但我不会刻意。
    如果有一天我让宝宝读的话,私心很重的说,我最想让他明事理,孝顺父母之类的,希望这个话题大家多发表下,若真有这个效果,我就让宝宝到时候试试,呵呵
  • 非常

    2012-4-16 22:48:29 使用道具

    都说三字经简单,谁来试着说一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千字文也不只是识字的。谁来试着说一下“天地玄黄”这四个字?

    至于说翻译的版本很多,没错,就跟对“钱”的说法一样,有的时候叫钞票,有的时候叫货币,有的时候,叫通货,有的时候叫玛尼。

    顺便说个小常识,过去古人的文字表达与语言表达,是两套系统。

    不知是不是了解“中庸”的意思。过尤不及的思维方式,看上去总是对的,但经不起推敲。比如说,吃饭可以让身体得到营养。但如若偏执地去想:吃饭也能噎死了,所以讲吃饭是为了帮助身体健康这是错的。那真的不知怎么回答了。

    没别的意思,其实读经与不读,就如今天是吃米饭还是吃包子一样,喜欢什么,方便什么,就吃什么。

    经典不是万能的,经典也不是不能的。上帝不是万能的,但却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他,甚至是爱因斯坦这个高智慧的人。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舒米 + 20 说得好!说到我心里去了!
  • 封疆大吏041010

    2012-4-16 23:11:02 使用道具

    laphaer 发表于 2012-4-16 22:16
    这个读经的事情,引来了好多版主,好多朋友,是个好的话题,证明不少人是在读的,我大部分是支持我行我法的 ...

    难道其它方法就不能让孩子明事礼,孝顺父母了。???效果???
    ——你就是我行我法说的那种。
  • 非常

    2012-4-16 23:19:58 使用道具

    jennyandwei 发表于 2012-4-16 19:18
    这个我一点都不懂啊!只能好好来学习!

    不懂,就来学,很好,所以要加分。千万不要不懂装懂!{:soso_e120:}
  • 非常

    2012-4-16 23:27:56 使用道具

    laphaer 发表于 2012-4-16 22:16
    这个读经的事情,引来了好多版主,好多朋友,是个好的话题,证明不少人是在读的,我大部分是支持我行我法的 ...

    谁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谁能看到树长的样子?
    喂下孩子一口奶,就想着成为大力士?怕不现实。
    拜拜佛就能保平安?得富贵?
    按时价,两块钱只能买一根大葱。若想着两块钱买个宝马,怕也不现实。

  • 野百合的未来

    2012-4-16 23:53:40 使用道具

    我觉得吧,孩子有兴趣,肯读,就读一读,就像介绍一本新的书给孩子一样简单。不要强制,不要搞到不愉快。好歹也对以后语文学习有点帮助。我现在让孩子读读三字经,给他点中文的熏陶罢了。
  • dvontheway

    2012-4-17 00:39:08 使用道具

    我和儿子不知道算不算的上读经.
    现在读经也开始分门别派的.最早我知道的是王财贵的大量读经老实读经,后来我又知道了赖先生的137读经法.
    最初我开始给儿子读经是真的受到王教授在北师大的那场震动百年的讲座的影响的.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其中多处是打动人心的.2个小时的演讲,每个人的理解应该都是不同的.不过对于读经的必要性我至今是毫无动摇的.
    我是在儿子4岁多的时候开始看了这个讲座的视频,然后立刻就开始跟儿子一起读<论语>了,现在我们已经读了老子大学,周易在正在进行中.
    首先,我觉得5岁前的孩子读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读经各派都认同我们算是读经).
    其次,之所以读经,纯粹是因为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了,能够看懂老祖宗留下千年的文字,而不需要参考任何"译文"(想想好笑,我们现在读古代的书都需要有人帮我们翻译成白话文的).
    后来我也参考了读经的方法陪着儿子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读圣经,读英美诗歌散文,读新概念都是用了这种不求甚解的方法.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学更多语言,目的也无非是可以直接不需借助翻译就可以窥探到某个文化某个民族的精彩.我是推崇把语言当作工具而不是课程来学的.而作为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我十分清楚,任何一种语言一旦翻译,就会损失多少,无论是从文字的美还是内涵上都是如此.任何文字的美,只有到一定的深度,才能被发现和欣赏.
    另外,在这个被电视和网络统治的时代,要不受诱惑的保持读书的习惯,读经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我本人是个电视剧迷.直到现在,还偶尔会毒瘾发作的.在儿子读经前,我是凭着当妈妈的毅力,坚持少看电视的.所以我的儿子对电视完全没有瘾.我并不禁止他看电视,但是我自己不开电视,儿子就想不起来看电视.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少儿书店的常客.但是随着儿子开始不需要我全程陪伴,我开始蠢蠢欲动了,偶尔甚至熬夜看电视剧.读经之后,我们首先是忙的连看书都要挤时间才行了.因为读经,我被埋藏已久的对古文的热爱重新激发出来,甚至开始对自己一向不感兴趣的历史书开始频频涉猎.我们至今已经读经将近一年半.在此过程中儿子也曾经有过不情愿,但是禁不住我的甜言蜜语或者是铁面无情,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习惯.为了将读经对儿子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已经尽量把他中英文的读经时间控制在30到40分钟之间,较之弹钢琴的时间已经少很多了.
    读经和弹钢琴一样,对儿子来说,意味着坚持和永不放弃.所以如果说读经有什么好处,首先排名第一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毅力,其次是对读书的亲切感.至于说到能不能让孩子因为了解文本的含义进而提到道德修养,不能说不行,也不能说行.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指望他读几本圣贤书就变成知书达理的人,这个也太不切实际了.我们家儿子就是皮猴一个,而且还真的不属于那种真懂事的孩子,所以他爸爸常说他书都白读了.不过如果坚持读下去(如果读了这几本就此打住,估计过个十年八年就全部忘光了,根本不懂的东西指望他记住不是天方夜谭吗?),特别要强调坚持,我是做好了准备陪着他读到18岁上大学的(当然这个陪将来就会变成和他一起读),他会慢慢开始开悟的.也许要不了18岁就能开始慢慢懂一点.韩寒不到18岁我看就已经才思过人了,说明青少年的心智的成熟应该是早于18岁就开始了.
    最后,对读经根深蒂固的偏见是始于百年前了,大概我们中国人是太过于禁锢与其中,所以才会故步自封,最后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现在的孩子再来读经,不会走我们先辈的老路的.
    吃多了中国的面条,开始尝试意大利面当然觉得后者更有吸引力.不过总吃意大利面也会腻得慌.
    我儿子中国面条,意大利面都爱吃.
  • dvontheway

    2012-4-17 00:49:1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vontheway 于 2012-4-17 00:50 编辑

    说到懂不懂的问题,我要补充一下,我不懂周易,论语和老子跟着儿子也读了几十遍了,不是每句都懂.儿子懂了多少我不知道.不过他自己会翻翻我看的论语通译,有一次读着读着突然解释给我听.我去找来那本通译看,居然说的八九不离十.
    儿子读新概念,第一本已经快读完了,里面的课文还不大知道意思.我从不主动翻译,他问,我才说说,也不细讲,问什么答什么,不扩展也不发挥.
    小时候给儿子读汉语绘本故事的时候也只是指着书上的字照着读,没有解释过,现在陪着儿子读加州科学,也不解释,只是读,读完了他问什么意思我才解释,不问当他懂了就往下讨论.
    古文也是如此,有些将来是需要看解释才懂的,有些将来不看解释,也会懂. 有时候儿子会指着某句子,对我说,妈妈,这根本不像古文,就是大白话嘛.
  • high5

    2012-4-17 02:40:53 使用道具

    先说,我个人很喜欢楼主的思考。 你的这些问题N年前我也开贴到某大论坛读经版问过,没有得到任何回答。 今天似乎已经不纠结这些问题了。 我试着来回答你的这些问题。

    第一, 读经的目的,在其中的思想还是文字?
    对于那些”真正“醉心于读经的家庭来说,这些都是无所谓的。 对典籍的喜爱,对古代文化的喜爱,对古人思想的喜爱。 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去读,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说实话,就是羡慕的份。 就像喜爱音乐的,不管弹奏什么曲子都能带来快乐和享受一样。

    第二,如果是经中的思想价值,翻译有很多版本。这点,读经要汲取其内中的思想价值,就不是泛泛的读了,需要读很多,需要经史同参,需要有很好的老师来带领。

    第三,不了解,不做回答
    第四,只要读多了,能背,自然慢慢就感悟了。 这种说法很虚,要看个人的悟性,可能需要很多年,可能一辈子。对于古文,可能也有一个培养兴趣的问题在里面,小时候家里读经,长大可能对古文更有亲近感。 像我这种就学校学几篇古文的,现在对古文就没有一点亲近感。所以说,如果等到孩子能理解了,去看,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兴趣。

    第五、有人说,读了经,孩子就有了良好的品性。 这个有必然的联系吗? 就像当初什么,学钢琴的孩子不学坏,不大合逻辑。

    读经这个事吧,有好处,但也不是非读不可。(纯属个人理解)更没有必要将此推到民族爱国的高度。 喜欢的,就去读。 不喜欢的,不读也没什么了不起啦。尊重个人意愿。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3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天才二宝妈 + 20 不由的喝彩,说出偶心中所想,偶不会表达呵.
    封疆大吏041010 + 20 很给力!
    椰子婷 + 20 特喜欢偶像你这种淡然的态度,哈
  • high5

    2012-4-17 03:25:26 使用道具

    提出问题是为了让人思考,也许我今天给你的回答,明天可能又有了新的思考。 今天站在这里,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明天站到另一个角度,又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你的问题我都留存了, 有时间慢慢不断思考。
  • strainless

    2012-4-17 09:05: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4-17 09:28 编辑

    读着玩而已,四书五经哪有这么好读的!而且说实话,儒家学说说多了就像宗教似的,对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应该有所取舍。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毕竟那时中国的历史,很多是实际是历史,如春秋、尚书、左传等。
    一部分是将礼仪的,个人感觉觉得这部分可以不学,教出来的都是奴才,对人有毒害作用,讲礼仪不需要看那些,反正是需要取舍的。如周礼、仪礼等。
    一部分是各家学说,诸子百家,可以看看,了解了解,就当看杂志。
    另一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等,看一下原文现代对照的就可以,有些名句可以记记。
    还有一部分是周易,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这学起来人都会学傻了,太玄了。

    当历史看,当故事看,知道一点就可以,全凭兴趣。 就是不学、不知道也没关系,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 和学习内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偶尔能冒出一两句已经是很有学问了, 不是这样吗?



  • shwyyan

    2012-4-17 09:21:07 使用道具

    这些,往往是打着爱和其他美好的旗号,强加给孩子的。如果高考不考古文,这读经的队伍会萎缩一多半。
  • DLLXYLJY

    2012-4-17 09:28:40 使用道具

    非常 发表于 2012-4-16 22:48
    都说三字经简单,谁来试着说一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千字文也不只是识字的。谁来试着说一下“天地 ...

    握个手,无论读与不读,“道”就在那里!
  • DLLXYLJY

    2012-4-17 09:33:08 使用道具

    strainless 发表于 2012-4-17 09:05
    读着玩而已,四书五经哪有这么好读的!而且说实话,儒家学说说多了就像宗教似的,对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应该 ...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行替。
  • strainless

    2012-4-17 09:34:1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4-17 09:49 编辑
    非常 发表于 2012-4-16 22:48
    都说三字经简单,谁来试着说一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千字文也不只是识字的。谁来试着说一下“天地 ...

    我就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说话,“人之处、性本恶(WU)",因为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 不信,小孩子喜欢的东西他会抢、会打架、 会自私(要她的东东他会不给、不分享),就像原始的人,有现代文明人的教养? 所谓的善恶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缺乏教育的人会杀人放火、靠人性的道德是无法治理社会的。
  • strainless

    2012-4-17 09:37:3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4-17 09:44 编辑
    DLLXYLJY 发表于 2012-4-17 09:33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行替。

    这是历史,不是诗经、周易。 又没说不学历史。 我教孩子是通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古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十六计 等 学这些内容,有书、可以看视频、可以听音频,比读经书要好教多了,孩子也有兴趣。  也比光背三字经、千字文等有意义的多。
  • 洛瑛

    2012-4-17 09:46:52 使用道具

    尚未考虑过读经这件事,因此只是逐楼看下来以了解大家的观点,自己却迟迟不敢回贴,我的理解,我行我法讨论的特指在父母的指导下的“亲子读经”。
    我想到一个不很切题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读经也要辩证地读,而辩证地读这个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读经不要有功利的目的。
    “有余力,则学文”这个话很对。有余力,一是指孩子具备读经的能力,包括主观孩子想读或者退一步讲,不排斥读;二是家长有正确引导的能力(不敢说“教育”,只说“引导”)。
    以下有根据网上资料整理的文字,用来辅助说明。
    写到这里又想到,记得我们小时候,不管是听故事还是做游戏,总喜欢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要是找个典范让大家学习用,那这个人肯定好得根正苗红,就没有不好的地方儿。后来长大了,知道没那么绝对的好人坏人的说法。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20岁的女儿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著名的悼亡诗。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有终身为鳏 不复再娶之意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元稹亦为风流才子,曾写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后来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再说说元稹的朋友——嗜酒蓄妓的白居易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
    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作者安意如)中提到:
        白乐天。我现在不太喜欢这个男人了。年少时读他的《卖炭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只觉得他是一等一的好人;看他的《琵琶行》,又以为他是能够同情贫贱女子的有情人。说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整得跟真的似的,害我白白感动好久。
      后来窥见他的士大夫底色,人性斑斓的一面,对他也就少了那样纯粹地喜欢。他仕途跌拓,不好缘附党人,好似清清白白一丈夫,固然是不错的;私底下却又沉溺酒色,蓄家妓过百,一边说什么“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边又说“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也不想想自己都已经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这老家伙有这么糟蹋人的吗?
      实在老得不行了,患了风痹之疾,就放妓卖马,自诩“既解风情,又近正声”,总之是一派遮都遮不住的自得之色。这样做作实在是叫人厌恶。就这样的人,还好意思指摘一位立志为夫守节的女子,害得人家绝食而死。仅仅是因为这女子的出身不好——曾沦落青楼做过名妓。可是,人家关盼盼已经从良,而且夫死后矢志守节了呀,你又指手画脚地做什么,说人家应该以死殉夫。她死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