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狗宝宝
发表于 2012-12-13 21:17:35
非常感谢楼主精辟的解说。国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当扬弃批判地学,接触一些,最好有详尽的解释,否则对孩子来说真是天书,晦涩难懂!囫囵吞枣的盲目的背诵,记得快,忘得也快!有意义的记住才能长久,才能运用!
天势力
发表于 2012-12-13 21:24:25
偶然出手 发表于 2012-12-13 16: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东南大学的《论语》刚到手,决定从今天开始,自己先读遍它,再做判断。
读经个人不倾向,但古文字启蒙,还 ...
《论语》不属于“经”书,而属于“四书五经”之“四书”。《论语》于《四库总目》属于子部儒家类,属于子书,而非经书。
我读书不多,但以为提点子女,从《论语》入手,较之他人从《易》入手,更为妥当。
倘将来和孩子提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我尽自己所能告诉他们:1、首先,《论语》诸注本中,对于此句各自是如何解读的;2、还要告诉他们,孔子这句举的是现象,是孔子用来抒讲自己的意见的引子。后面一句,才是他说出这句的原因: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我尽力告诉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儒家又是如何看待此类问题的。或许包括孔子所说的小人是指什么,荀子所说的小人是指什么,后世如王夫之等人所说的小人又是指什么。3、对于孔子所说的这个道理,对于我们自己修身,应该注意什么;对于我们接物待人,应该注意什么。4、如果谈这个的时候,他们的年纪稍微大一些,还可以和他们平等的聊一聊关于人本性的问题。包括西方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中国人对人性的不同认识。话题当然仍可以收到孔子那句话上。
我觉得我和他们聊这个话题的目的至少有三个:1、读书要博学约取,更要切乎实际,崇实尚质;2、最普通的现象,其中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故须时时处处着意,不可率意雌黄;3、在知其所以然之后,还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温故而知新”:将这一个知识点,与自己以前所学、所思、所接触的诸多知识信息沟通、发明,亦须质之以古人所论,校之以西学诸说,最终方才可形成己见。万不可受当世浮泛之见、燥进学风的影响。
上面好象有楼主对我帖子的回复。楼主诚然一大学问家,数句之间,举出那么多的古人实例,令吾辈汗颜。楼主看不明白,当然是老农表述不清。差距之间,还望楼主体谅吾辈平民俗子的水平。楼主所言晚明李贽,仅在高中时顺手翻过两页《焚书》、《续焚书》,系一长辈所藏。负笈求学后方知此公乃心学末流,然我于其著述终未卒业。楼主所举其它人,恕我也没读过什么书,自然也不知有如此多确切的出处。至于什么人伦物理,也是自家体会的结果。自举一二陋见,也不这是有意以此法提点家中儿女。发于EBAMA,也是呈劳诸公斧正。楼主不辞辛苦,屈尊指点我二三,实属大幸。、
“百家讲坛”,最初所延请的都是名家实学。楼主是不是在天津?或许知道栏目开办时在蓟县宾馆里现场录像的情形,也应该知道南开大学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曾在坛上讲学布道。但这种纯学术性质的讲说自然观者聊聊。后来,遂成了众所周知、迎合大众的类表演性节目。我生性弩钝,最看不明白这个栏目。唯有一次,看京城某冬烘先生讲纪昀典故,为绝倒,以为单口相声新秀。
我逻辑性差,又不怎么读书,肯定上面说也是荒唐之言。好在网络公开,我辈也有发言的权利。若有失态失言之处,望诸位多多批评。我最大的长处,自以为是:虚怀若谷!
lawyershen
发表于 2012-12-13 21:27:59
还是要学的,学校要求背的
偶然出手
发表于 2012-12-13 21:33:58
晚上趁儿子上课,听了6篇论语,感觉还是不适合幼童。还是寻找韵律强,内容更加浅显的古文。估计蒙学系列里面有合适的。
嫣冉
发表于 2012-12-13 22:00:21
那么楼主能说说6,7岁适合读些什么吗?诗词赋?
蓝阳光sunnyblue
发表于 2012-12-13 22:21:10
也不用一味的反对吧,流传下来那么久的东西,总有其精华之处吧。
爱笑的狗宝宝
发表于 2012-12-13 23:14:20
先读读《增广贤文》的好,顺口易懂,很有哲理!但也必须扬弃批判地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读死书,否则真成呆子了!
leimingxin
发表于 2012-12-13 23:17:50
本帖最后由 leimingxin 于 2012-12-13 23:18 编辑
我家孩子6岁开始读古文古诗,睡前问我,为啥以前的人写的古文那么好啊,现在的人怎么都写不出来呢,呵呵,孩子是有感觉的,多听孩子的心声吧
牵只蜗牛逛逛
发表于 2012-12-14 00:02:29
看楼主的字洋洋洒洒,好像感觉自己也回到了学生时代,凡事都要争出个子丑寅卯。其实,我感觉国学是一个很范的概念,大多数父母教孩子无非就是为了让他们多了解点中国的历史,知道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忘了本。至于选择什么来学,那真是只能看家长自己的功力了。但是让孩子了解中国的历史,应该总好过现在跟他们讲耶稣为什么会被钉在十字架上来得好吧。呵呵~~~~~~~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06:44:27
蓝阳光sunnyblue 发表于 2012-12-13 2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不用一味的反对吧,流传下来那么久的东西,总有其精华之处吧。
谁也没有“一味”反对,传统文化中很多精华值得吸取。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06:47:30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2-14 06:48 编辑
牵只蜗牛逛逛 发表于 2012-12-14 00:02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楼主的字洋洋洒洒,好像感觉自己也回到了学生时代,凡事都要争出个子丑寅卯。其实,我感觉国学是一个很范 ...
那你认为我是书生意气?大家都是成年人,对某些问题有比较成熟的看法,发表一下,给某些人提提醒,有什么不好,谁有心思辩论?我在自己的帖子里发表看法,也不是到别人的帖子里和人打嘴仗。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但我不赞成过早地学习,一股脑的学习。《论语》100、《易经》100什么的好吗?
不学国学就非学基督教的东西?有那么多好东西要学呢。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06:50:19
leimingxin 发表于 2012-12-13 23: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家孩子6岁开始读古文古诗,睡前问我,为啥以前的人写的古文那么好啊,现在的人怎么都写不出来呢,呵呵,孩 ...
我没有否定学习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明清的小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都可以学啊。但有些东西尤其是经书,需要仔细甄别,不要一股脑端给孩子。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07:08:49
天势力 发表于 2012-12-13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语》不属于“经”书,而属于“四书五经”之“四书”。《论语》于《四库总目》属于子部儒家类,属 ...
《论语》属于《十三经》,是经书毫无疑问。《四书》的地位高过《五经》,这在宋代以后是事实。“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管有多少家注释,都是一家之言。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没必要弄明白,实际上也弄不明白,读不读这句话无损于孔子的整体思想。由此来看,小孩子学习传统,没必要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知道个大概即可,认真细致的工作让学者们去研究好了。你所说把各位的注解都讲给孩子听,实在没有必要,就像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多种些法一样没有意义。有的学者把一生都花在考据经书中的某几个字上,精神倒是可嘉,可价值又何在呢?这根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与其读经书,不如读一读大自然这本大书。学习传统文化不等于读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可学,文学和历史更应该读。儒学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就是要打破人们对经书的崇拜,将修身成人深入到人们的内心。
cxkky
发表于 2012-12-14 08:16:46
fcy123 发表于 2012-12-13 17: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有句话:"食不语,寝不言".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女儿老讲话,我就来了一句,过了几天,因为她不 ...
不提倡学国学并不是说国学一无是处,也并不是说一句话都看不懂,请不要以自片盖全。要不你把论语全部教一遍然后问她懂了多少试试!
fcy123
发表于 2012-12-14 09:30:14
本帖最后由 fcy123 于 2012-12-14 11:14 编辑
cxkky 发表于 2012-12-14 08:16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提倡学国学并不是说国学一无是处,也并不是说一句话都看不懂,请不要以自片盖全。要不你把论语全部教一 ...
我们读书不带功利和目的性,只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是要去做考试,请问,如果你全部听1遍,就能会么,那您是聪明人,我们就是教个10遍8遍,能接收多少都不好说.我们只是为了一点乐趣而读书,不象您等聪明人,想的那么多那么远.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变成那样的之乎者也,但是偶尔来一句,可以调节生活的气氛,你说小孩子不知道吃饭不要说话么,当然知道,但是知道了也要犯,换个方式来说也会有点不同的效果.
呵呵,论坛里净是些聪明人,像我们这些不怎么聪明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认定的路还是会走下去,只不过,我们都是大人了,大可不必见到不同言论就变的像刺猬一样,难免就是孩子气了。再说了 ,我们各自的试验品,都是自家的宝贝,每一个家长,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带给孩子。
带着孩子读书2年多了,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你懂了么,你知道多少,这个不知道不理解肯定是存在的。你看孩子刚从幼儿园拿回来的儿歌书,自己可以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她也不会来问我,妈妈这个什么意思,但是古文就会,包括古诗。但不妨碍她念,这就够了。我们家的孩子,大概也不会像做研究一样去把每句话都研究,她只要脑子里有个全面的印象,就够了,大了之后她要能接触这个领域,做些什么研究,那是她自己的事了。
我就像一个营养师妈妈,青菜要吃,肉蛋也要吃,否则会营养不全啊。
天势力
发表于 2012-12-14 11:41:00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07: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语》属于《十三经》,是经书毫无疑问。《四书》的地位高过《五经》,这在宋代以后是事实。“唯女子与 ...
很多爸妈都在回复中说了,各家自扫门前雪,毕竟住门牌号不一样。我更不敢强人从己,言有戾气,非修身之道。
你家自可以《论语》为“经”,俺农家自可以之为“子”。因为俺肯定首说“经”一字的本意,以及诸经之来源。俺家崇实尚质,主汉学而不弃宋明诸儒。最不喜一知半解,故凡事讨一个明白。包括“语孟”何以忝列“十三经”,而阮元又何以注疏“十三经”。然《四库总目》却先属之以子部儒家类。此间升降,已是古来汉宋之争的关键所在,亦即吾国学术史之关键所在。吾以之为读书之“径”。然吾以何处为门?今尚未知。假以时日,吾子女稍长,或绕门墙而过,亦未可知。
修身有异,齐家果别。楼主与我见解之异同,自不妨俺老农私授子女,亦不碍楼主理直气壮之言行。
闲言碎语,假语村言,博楼主与诸爸妈一粲。见笑见笑。
时至午晌,俺要去炒菜喽!!!8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13:42:00
天势力 发表于 2012-12-14 1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多爸妈都在回复中说了,各家自扫门前雪,毕竟住门牌号不一样。我更不敢强人从己,言有戾气,非修身 ...
我只不过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怎么就叫言有戾气?那新文化运动的戾气该有多大?可是要不是这些先贤们的努力,现在估计大家都还像你一样之乎者也呢?这是件好事吗?
有人谈论语100、易经100,有很多人去追随。我批判论语100、易经100,干嘛就不容我说?你谈你的,不妨碍我谈我的,对不对?
你自以为你的对,你就按你的去做吧,我自说我的,和你有何关系?
crescent
发表于 2012-12-14 13:42:24
这个,对家长的要求更大些,要先挑出哪些是让孩子学的,哪些是让孩子知道,但是不值得学得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4 13:48:11
天势力 发表于 2012-12-14 1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多爸妈都在回复中说了,各家自扫门前雪,毕竟住门牌号不一样。我更不敢强人从己,言有戾气,非修身 ...
什么经不经?分那么清有什么用?你分的对吗?我们讲怎么学国学,扯这乱七八糟的有什么用?不知你是怎么学的。真是让我“见笑”。
cxkky
发表于 2012-12-14 17:05:05
fcy123 发表于 2012-12-14 09: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读书不带功利和目的性,只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是要去做考试,请问,如果你全部听1遍,就能会么,那您是聪 ...
先别激动,更别进行人身攻击!我从没说比你聪明,请就事论事!
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反国学,而是说过早的学国学,对于小孩来说,大部分会成为无效输入,但像您这样偶尔来一两句,我觉得完全可行。我所反对的就是那种过早的去系统的学习国学,而不是在平常连说几句都不行,毕竟有一部分还是很容易懂的。
讨论而已,别搞得像争钓鱼岛一样的哦!{:soso_e113:}
欣然妈
发表于 2012-12-14 18:16:40
本帖最后由 欣然妈 于 2012-12-14 18:25 编辑
我也认为过早读那些没用,浪费孩子脑细胞,还不如多玩会儿或者学点别的呢,虽然学前孩子和小学孩子有照相机版的记忆力,但是时间总是固定的,时间不是付出在这里就是付出在哪里,既然如此不如放在更加有用而且更加有趣的地方去,而且现在的小儿读的那些国学连“笑人齿缺曰狗窦打开”的有趣文都不是,上来就论语中庸,真的是太难为孩子了,我很难理解有些家长说孩子有兴趣读经兴趣点在哪里,读那些拗口不知所云的文还不如读几句三字经呢,就是不懂也能当个顺口溜来说。
楼主有勇气,居然发在国学板块,哈哈
看到有人说反对读经的人是站在门外批评,哈哈哈,禁不住再来说几句,我是个非常喜欢历史和古文学的,大学和硕士都读的历史,从高中到现在,对经典更是读了不少,对易经还为了钻研占卜读了多遍,{:soso_e113:}不能说批评的人都是站在门外加以批评。
chencbin
发表于 2012-12-14 19:55:33
楼主的这篇文章太棒了,回复也很有水准! 赞一个!{:soso_e179:}
waterleaf
发表于 2012-12-14 20:51:25
“解决问题”远比“发现问题”要困难得多。
楼主所鄙视的 “什么,什么100”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想想从我们的祖辈开始,就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脱离。到了我们这一代,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失去根的感觉。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学国学的原因。
“什么,什么100” 其实是一种简单,但是却难坚持下来的一种方式。就像站桩一样,简单,但是只要坚持一年。就会发现它的好处。
论坛是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大家讨论,楼主说的从一些通俗的开始,也未尝不可。 但是有多少人坚持下来了。我是很想听听大家的经验。
ygh2004
发表于 2012-12-14 21:58:33
我也认为国学不适合小孩
jing1025
发表于 2012-12-15 00:01:13
栉雨夜
发表于 2012-12-20 08:26:40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13 1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国学的东西很复杂,家长没有鉴别能力,一味灌输,对孩子非常不好。家长如果有深厚的知识背景,有选择 ...
这个很重要,家长的能力
zjulily
发表于 2012-12-26 16:30:27
自己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作选择吧,别人的意见都是个参考
candlepeace
发表于 2012-12-26 17:21:22
本帖最后由 candlepeace 于 2012-12-26 17:21 编辑
深刻透彻,深入浅出,足见楼主国文功底与学养之深厚,好文章!
作为中国人,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是自不必言的。我还从没有见过任何人敢说“彻底否认或抛弃传统文化”的话,因为那就是再明显不过的无知与忘本了。显然,楼主在此文所谈的不是“要不要学传统文化”(这根本不用讨论),而是完全站在儿童教育的角度和立场上,来谈“不要过早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
楼主从传统经典的“文字难度”、“内容难度”、“内容好坏”、“对孩子的影响”、“从历史潮流和当今时代现实性”等多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不宜过早进行传统经典的学习,有理有据,观点清晰,论证翔实,其中有些东西令人耳目一新,非常值得一读,颇有收获。
不久前看到资中筠女士在香港的演讲视频《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启蒙》,其中有两段话,同样值得深思:
“我老说我们愧对先贤,我指五四时代的这一代人,比如胡适、陈独秀、傅斯年、鲁迅这些人,不管他们后来的政治倾向怎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英教育是浸透了的,因此他们就能够知道这个弊病所在,要批判也批判在点上,进而他们知道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话,要吸收什么地方,所以最后他们达成一个共识,要吸收的是民主和科学。谁也没有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得那么深,比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胡适,提出白话文运动,起到了文化启蒙和复兴的作用,白话文运动影响之深远,不可低估。”
“文化要有选择,假如你自己的文化修养、你的品味够高的话,你选择的外来文化也是比较高的,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精华有糟粕,都有低俗的有高雅的,所以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本国文化了解得越深,那么对于吸收外来的文化就越容易取其精华。”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12-26 18:31:28
candlepeace 发表于 2012-12-26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深刻透彻,深入浅出,足见楼主国文功底与学养之深厚,好文章!
作为中国人,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
谢谢您的赞赏。五四先贤们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对传统文化应该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yuyu19821213
发表于 2012-12-26 18:34:44
我家孩子就在读,就在家里读,我觉得还是很有读的必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