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婷 发表于 2014-4-6 15:13:47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4-8 12:24 编辑

19 春在绿芜中
钟晓阳的文字很清淡 很特别
发现用kindle上论坛,显示的是来自手机,有意思。
这本《春在绿芜中》,从去年看到今年,终于读完了。
其实有些书,之所以读了又放下,放下又再读,多半是因为对作者的文字风格有点厌倦。
有两本这样的书,一本是去年诺贝尔奖得主的《逃离》,一本是这本。
小何说我会喜欢这本书,以翻开的时候确然如是,非常清新冷淡的语言,符合我一贯的喜好。
最终发现,这样的叙述方式,终归会看得累了,于是会停下,停了好几个月之久。
钟晓阳的这本,归为散文集,她的风格也是非常散,我时常看着看着会有点飘忽走神。
但有些地方落笔的文字特别好。
比如,写她的一位老师。
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今年四十五岁,我喜欢这个年龄,是人生中的好年华。”
得知老师四十六岁因癌症去世后的那种所喜爱之人逝去的惋惜,写得特别好。
让人很惋惜,很心碎。
这样的落笔很多很多,不一一枚举,这段是我感触特别深的话语。
还有一本 《停车暂借问》在我手,是一本小说。
-------------------------------
最近读的多的,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和《大秦帝国》
主要还是看纸书多,kindle都是在外面的时候才会看,所以大秦帝国进展缓慢~
又因为时时要翻开地图,所以进度很慢,呵呵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4-7 22:59:59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4-8 12:25 编辑

20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册。
不看揭秘,不觉得红楼梦那么好。
这本书差不多每天都看,前后一周半就看完了好厚的一本。
买了一套脂砚斋评石头记回来。
打算重新读读石头记。
---------------------------------------
一年过了1/4,完成了目标的1/3,看来今年是有望突破80本的了~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4-24 20:38:24

插一段感悟。
近年来“读史热”席卷了亲子阅读。见旁人趋之若鹜地去读史书,为了让小朋友有兴趣读史书,那是十八般武艺全部上场。史记漫画啦,小鲁讲故事啦,吴姐姐讲故事啦等等不一一枚举。
大家口耳相传,读历史好啊,孩子从小就要读好哇,于是就买一堆给孩子培养兴趣,唯独不见买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史记。买的各种漫画呀,故事呀。
在不断地被人改写以后,出现谬误的几率显然大于看正史本身,更不要说正史本身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有好多时候我都想问问这些家长们,你们给孩子们看历史,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想让孩子从中得到什么呀?
我分享的历史地图集子,有人问,适不适合我家孩子看,适合几岁的孩子看,有什么帮助,能学到什么?
哎,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只能表示无语。
读史之为思辨,不思不辨,读亦无用。你背得再多的故事,却不懂讲它的精髓提取出来来作为自己的佐证,对日后写议论文没有一点帮助。
读历史故事,不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把历史当做那种像死板的照本宣科来讲,你所讲的又和以后历史课正在不断地重复的又有何区别?看书,连自己所看是真的还是假的都懒得去想,想着书里告诉我的,就是真的,又真能真正学到知识?
总是有人问,怎样读历史。
我也总是在问自己,怎样读历史。
其一,且读且思之,不思不若不读。
其二,多阅读民国的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指导自己读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其三,科学的眼光看历史,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现象,通过现代科学来解释。
其四,立体地了解当时的地理、文化、制度、经济等知识,达到深刻的认识。
很多人读历史,就是读故事,其实历史怎么读呢?怎么读有趣呢?怎么读好玩呢?
记住故事没什么了不起的,能记得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吗?能记得住故事发生的地点吗?能知道地点在现在的哪里吗?然后下次去旅游的时候特地去看看吗?
这些,难道不是通过读可以读出来的吗?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4-29 22:22:28

4月份过完,其实4月份几乎每天都在阅读,不过思考比较多,所以并没有完整读完的书籍。
这样也很好,慢慢读,慢慢想。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5-5 11:25:58

21 死之枝 松本清张
因为之前看了《古书》,觉得有点意思,想去图书馆借,结果发现被借完了,只好买回来看。
看完了又有点后悔。家里不太喜欢放这类推理杀人的小说。以后把它束之高阁。
看还是挺好看的,结构也比较精巧,很意犹未尽。
但 适合借阅,不适合放家里收藏,呵呵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5-9 11:11:57

22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程浩
命运不同,休论公道。
很多时候我觉得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也是有例外。
但不管是怎样,都必须要好好生存,好好燃烧自己的生命。
不要虚度可光阴。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5-10 14:58:33

23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上
最初啊,买这套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如果我要去大英博物馆,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我要怎么看才会印象深刻,怎么看才会理解它的故事而不感到陌生和生硬。
于是这本以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为脉络,由远古到现在的书籍,让我耳目一新。
这种通过藏品展现,散文式的写法容易让读者深陷其中的故事,而忽略它在整个历史上的进程,抽离做得很难。但我想,至少可以做很好的背景知识,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可以想起书里的你所读过的历史。
古代人做的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让人叹为观止,多少年来依旧没有褪色的精美,多少年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窒息。
我曾在博物馆看到过里面所说到的“玉斧”,看到书的时候非常兴奋!当然,这样的玉斧不会真正是用作斧头,而是有钱人家里的摆设而已。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5-12 22:29:24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5-14 18:06 编辑

24 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
很高兴遇到了这本书,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我的阅读速度和整理主干的能力出现了。
再也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再也不会看到一堆字觉得很难受了~~
现在这种资讯发达的年代,利用信息是最主要的能力。
利用,并且,记忆,并且,活用~~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5-15 12:26:59

25 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
是从国史大纲知道钱穆,然后又找了相关的文字来阅读。
家里买了基本钱穆的书,就拿来看一下。
最先看完的是这本中国历史研究法。
我记得看政治制度史时我在资治通鉴旁抄写下来,醍醐灌顶。
然后又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应用思维导图和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的过程中画了大小不等的图。
值得再读,渗入理解,并且运用在自己阅读的史书中。
钱穆的书系统性很强,在如何阅读这点,甚于吕思勉。
---------------------------
今天很认真地和椰子君说:今年我看了25本书了。
椰子君赞叹:100来天看了25本,挺厉害的啊~~
我纠正:是135天~~
点赞,呵呵~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5-29 20:52:08

:(我又开始看基度山伯爵了,呵呵~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1 17:11:50

换了一批电子书~~努力,加油,看书~~呵呵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4 15:04:12

26 31岁小美女的养颜美容经
这本书算是网络畅销书吧,实际上没什么很多的内容,我却隔几年总会拿出来翻看。
有时候看着看着,不知道为什么内心就充满了力量。
那天,做完有氧操,在地上打坐的时候,就又翻阅了一遍。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5 22:46:27

27 此生未完成
28 通往北大的捷径
放日志的传送门:http://www.ebama.net/home.php?mod=space&uid=12076&do=blog&quickforward=1&id=317970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14 19:35:07

29 你从彩虹那边来
看完的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第一本书。
书中的理念,我有认同的,有不认同的。
比较赞同的地方: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让他自由生长,不要做超过它承受能力的事情,保护他的兴趣和爱好,让他有自信的长大。
还有对于十二种情感的解说,也是人一直没有思考过的。遵循这样的情感,尊重它,和孩子相处会更加容易。
不够认同的地方:有些地方有些洗脑教育了,虽然不至于反感,但是觉得有点夸张。
比如:父母对孩子大声喊骂,这样的场景会进入它的血液循环,呼吸什么什么的。我倒是明白大声喊骂这个行为不妥,但是这种讲法有点太不科学了,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也不该如此讲。影响应该基于心理学上面的一些理论进行。
但瑕不掩瑜,这本书的许多地方还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崇尚自然,快乐地成长,我也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带这样成长的孩子。
带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一起动手,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我认为很好,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19 18:02:21

30 从北京四中到清华北大。
用检视阅读,迅速地过了一遍他们的方法。
期间,你会看见,有些人是天生比较聪敏的,而有些就是普通人通过不断地摸索方法和努力,获得成功的。
看方法学,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长视和短视之处。
先勾选出来,谁擅长什么科目,再把擅长这些科目的人排列在一起,找出它们的方法学共性。
你会知道一条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学习之道。

31 每天节省2小时
迅速scan了一遍,记下了许多对我自己有帮助的tips。
目前我也可以做到每天至少节约1个小时。
属于对每天的时间做计划把控,并将任务分成细块,每天做一点,几天就做完了。
那样由于对它把控的到位,你会做得很轻松和愉快。
可能会重新读,也可能不会。
对我有用的条例,我已经迅速应用到实践中来了。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24 15:17:24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6-27 12:31 编辑

32 上下五千年 下册
椰子问:怎么在看毛泽动的事迹?
我扬起手上的书,上下五千年,下册。
椰子:你这是要看完的节奏吗?
我:恩,看完了,虽然记得的不多,哈~~
故事书就是这样,即使读过了,看完了,记下来的很少。
而读得慢的资治通鉴,一起读的大秦帝国,等等,因为不断读,不断思考,所以记下来的东西很多。
大抵都是如此,多重现,多思考,自然多记得,也更能剖析事件背后的本质。

zyc256 发表于 2014-6-28 15:00:12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顶?你看的书真多,给自己计划是很好的,坚持,喜欢看你写的书评,激起了自己再次去看看的欲望。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29 11:19:03

zyc256 发表于 2014-6-28 15: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顶?你看的书真多,给自己计划是很好的,坚持,喜欢看你写的书评,激起了自己再次去看 ...

嗯,我觉得读书也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眼界的一个方面,多读,对自己挺有好处的:)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29 11:35:18

33 从北京四中到清华北大2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排版的原因,我觉得这本书看得比1舒服很多。
内容也更具有实操性质。
小妹是文科。考的就是语数英+文综。
语文的学习,翻阅前后,学得好的分几种:一是天生喜欢语文,语感非常好;一类是将语文肢解为逻辑思维,用理科思维来解题的。还有一类就是靠专攻作文和阅读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强调了语文是积累性的学科,不可一蹴而就。我这几天翻阅了高考的题目,确认了一下题目的难度和出题的角度。语文要拿高分,不该丢的分数不能丢,该拿的一定要拿。而且具体到每一类题,应该总结独特的解题方法。比如纯选择题的阅读,就是英语阅读的翻版,没有必要纠结从头到尾读,看题目,然后把它的原句找出来,分析题项和原文表达的意思有无不同即可;文言文阅读,要扎实地积累常用实词和常用虚词,以及常用语法。翻译不难,只要能掌握上述,拿分容易。这个常用实词,得从课本出发,把课本的文言文一个字一个字弄明白,并且要重点挖掘它的古今义不同的地方,特殊的应用,考试一般考这里。把家里的大学课本找出来,打算给小妹拿回去复习。大阅读则分文体来找不同的方法,大阅读是我的弱项,到时和小妹一起分析一下。诗歌的部分,分不同类型的诗歌分别体会,答题就是原句引用+适度发挥+总结即可。语文,通常是大家都觉得比较难的学科,得语文者得天下。
数学的学习方法,课本+做题,结合考纲,即可。文综的数学难度不大,应当朝满分努力的。
英语,令我诧异的竟然是这本书里大部分都觉得英语不容易学,写出来的方法大多是每天保持阅读5篇完型1篇的题海战术。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和我们的语文既有同有有差别。但英文绝对不是难考的学科。英文里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的技巧,就是我在语文里写的,找原句的技巧,找到原句比较两者意思是否有不同,对于转折句,连接词,一定要重点把握,了解作者的真正意思。我以前弱的是对词语的英文解释方面,这主要体现的是词汇不丰富。相对于阅读和完型,听力反而是可以采取每天坚持不断地听,并且每天要坚持阅读课本,提高语感。完形填空说是英文题,其实是考逻辑思维,看你对线索的把握能力,推测真凶的方法,平时阅读课本的时候就要多思考多联系,什么词语“只能”出现在什么地方,做完型不会很难的。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和做题量,是好的,但单纯做题对答案,不是上策,你要明白你做错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理解不透?没找对位置?单词不认识?等等。
文综包含历史地理政治,都不是我的强项,但是咱有考纲和考试说明,没什么可怕的。这本书里有不少学文综的经验,都挺好的,特别是有一篇提到地理综合性题目的解题思路,非常好!值得一读。
虽然只是迅速地scan了一遍,也让人获益很多,希望对小妹有帮助。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6-29 11:45:38

34小和尚的白粥馆1
35小和尚的白粥馆2
36小和尚的白粥馆3
我翻了一下阅读记录,白粥馆我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就读过,今年6月份又拿出来读。
可能对于我来说,6月份,是一个心情浮动的月份,需要读一些淡淡的含有禅意的文字,来平复躁动不安的心情。
有些书,真的是会反反复复地读,有些书,也真的是值得反反复复地读。
都是很浅显的道理,读过后也许记得的不会很多,但读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宁静,真的很难得。
就如小和尚释戒嗔所说,他的文字就像那白粥,淡淡的,但是却很有味道。
人生在世,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但你又焉知这些不如意不是为你最终的如意所做的铺垫呢?
要知足,要感恩,要把自己变得更好,那就足够了。
你不一定会如某某某那么厉害,在工作上叱咤风云,也不一定会如某某某,如此懂得为人处世,更不一定会如某某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你啊,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既有不少的优点,又有不少的缺点,既有喜欢学习的地方,又有懒于学习的地方。
但正是这样,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接受自己,平静地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然后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就好了。
谁的一辈子不是一辈子,别人尊重也不是靠你所得的金钱和地位而来,总归是以心待人即可。
总归,用心生活,不要辜负时间即可。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6 14:03:10

37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
38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下
大秦帝国,是一部写得非常好的历史演义小说。虽是历史演义小说,但作者读了非常多的史料,从中提取了可成小说的素材,也从史料的蛛丝马迹里,找出一条或新颖或精彩的道路来。源于史料,而糅合自己的看法而高于史料。非常好。
其中普及各种文化知识,让历史,丰满起来。结合史书一起读,常能有所感慨。
然则再好的文字,也总有瑕疵焉。
之前提过一个:古代下围棋,白子先行。
最近又抓到一个bug,商鞅并非鬼谷子的学生。商鞅在魏国公叔座下,是中庶子,中庶子算是一个管理文书的打杂工作人员,擅长刻简,商鞅父辈就是卖简的,算得学而致用。接触了李悝的法经,自学成才。商鞅的变法受李悝和吴起非常深,其变法又深入骨髓,是其他变法所不及也。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7 12:43:22

39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中
最近一边看的是讲谈社出版的《中国的历史》,确实写得很好,逻辑清晰,思路清楚,有理有据。
反观大英博物馆的这套世界简史,是以散文式的写法+不断插入知名人士的评语,用以讲故事,所以,当做文物的诠释书即可。
老是边看边走神啊,呵呵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13 11:44:14

40 感动,如此创造
久石让的创作经历集子,很多话,都值得慢慢细品。
虽然我们不是做音乐的人,不是从事这一行的,但有些东西,行行皆是通用的。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19 11:14:45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7-19 12:53 编辑

41 提问商子
这本书不是一本只看这本书就OK的史料书籍,可以把它当做索引,也可以把它当做字典。
在阅读了多种史料后仍觉得有所困惑于细节的情况下,它是很好很好的解惑书。
旁征博引,有考古也有推断。
推断不尽然都正确,但很有作者自己的想法,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这本书,必须得阅读了许多关于此人的史料,很了解此人,再去读,才觉得收获极大。
否则,会有觉得闷的感觉。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20 09:57:23

42 春生夏长 Miaoowa
很细腻的画册,但看久了会有一点审美疲劳,做得比较用心。
43 如何阅读一本书
该读的已经读完了,只剩下分类读物没有完全读完,在没有进行下一步阅读的时候,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前读,读了也会忘记。
一本书并非要重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读完,才叫读完的。
这本书虽然描述上有些啰嗦,但真的很实在很有用。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21 08:56:23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7-21 10:06 编辑

44 长相思2 桐华
多亏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现在看书,真的很快了。
这本长相思2,40万字,3个多小时就看完了。
受不了谁都喜欢女主,我只喜欢叶十七。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23 08:48:10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7-24 08:56 编辑

45 长相思3 思无涯
椰子问我看的是什么书,我说是长相思的第三本。
椰子问讲得什么故事。
我说讲得啊是颛顼如何得到皇位一统中原的故事,这是主线,辅线是小夭的爱情故事,其中又牵扯到男二三四号角色,都和小夭有情感上的纠葛。
椰子君一下子无语了。
我又告诉他二三四号角色的各自特点和擅长的技能。
椰子君问:这是一部含皇位争夺、打斗、神族等一体的小说吗?
我说:是啊,不然能写120万字吗?
于是我又花一个晚上看完了……最近看书真的很快啊。。。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23 21:33:26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7-24 09:16 编辑

46 梵高生活 丰子恺
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了,静静地放在书架里面。
之前拿出来是让小鱼儿做高考题的时候,里面提到了梵高的星月夜,我打开这本书把这张图找给小鱼儿看,才拿出来看。
小鱼儿看到这本书两眼放光,我本想送给她的,她连连摆手说不用。我想了想,就说那下次过来我这里玩的时候看吧。
昨天取出这本书,打开来看。我对艺术领域一无所知,看画通常觉得很是无聊,也难以感受的感情。
看到前印象派莫奈的画时,只觉得嗯很漂亮,像照片一样,看到西涅克的画觉得很特别,是很特别的相片。这样一路看下去,看到梵高的画时,突然为之一动,书里提到的他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怜悯他们,热爱他们,突然就发现,他的画确实一直都在诉说着强烈的情感。
梵高的一生都挣扎在苦海里,幸而有提奥一直支持他。
前期他层在艺术店里做事,却因为对当时的艺术品评点太惊世骇俗无法出色做好买卖,换了去英国的分店,也还是不行。后来他自谋出路,去教书,虽然很快乐,却无法收到学费,他同情贫苦的人们,所以他被解雇了。
此后他父亲资助他去读神学,他也十分热爱此学,把全身心都奉献出去,更别说金钱,学习之刻苦,换上了精神疾病。
父亲去世后,弟弟提奥一直支持他生活上的绘画上的所需。
梵高后来在阿尔待了最后2个月,生活过得很清苦,最后自杀。
死是很容易的,活着比死辛苦,这是梵高的父亲死时说的话。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7-27 21:29:58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8-17 13:19 编辑

47 给时光以生命
48 这个书名我表示不好意思说,哈哈~~
49 幸福的种子
今年阅读了莫德默J艾德勒先生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此后,在阅读的时候已经能完全分析自己阅读的目的,手段和速度,可以在段时间快速读完一本书,并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会有人觉得这种读书方法很功利。但其实不然,这是最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对所有书都用快速的检视阅读,而是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内容大意,重点章节逐字逐句读。《幸福的种子》分类是儿童图画书阅读,指导类书籍。和有详细步骤略有不同,它更侧重于注重亲子关系,注重阅读感受,也提出了挑选图画书的方法和鉴赏图画书的方法。总而言之,体会也很深。1)读书,就读好了,不要总是打断,问东问西;2)注重亲子互动,自己要首先热爱阅读,才能感染孩子3)图画书的挑选:①颜色搭配合理,②文字和图结合得好!4)读书时要全身心投入

椰子婷 发表于 2014-8-11 18:05:18

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8-17 13:18 编辑

50 曹寅与康熙
这个读书笔记相当地多。

贴笔记:
《曹寅与康熙》第一章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时,看到了很多从前没有注意的细节。所以找了这本书做背景阅读。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曾任江宁织造和两淮盐吏。无论怎么说,都是肥差一个。本书从包衣制度说起,讲曹寅的祖父的奋斗史。曹家本为汉人,后被收编进了上三旗(皇帝亲自统领的三旗),经历了皇太极、福临到康熙,权力已经朝高度集中发展,皇帝培养个人心腹,就有了这三旗里皇帝信任之人的升迁。曹寅是其中一位。曹寅的母亲,曾做康熙的保姆,又有说曹寅亦是陪伴康熙长大。但确定无疑的是,康熙对曹寅家感情非常特别,去看李氏时,说:此吾家老人也。“可见一斑。江宁织造和两淮盐吏,帮皇帝搜集情报和收赋税,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大观园,有红学家认为在北京,实际不然,江宁有个大花园,后被诗人袁牧(?)购买,曰:此乃石头城。所以你懂得,为什么曹雪芹的书名曾叫石头记。后来也许终因可能透露太多信息,改成了红楼梦。

《曹寅与康熙》第二章第二章讲的是曹寅的交友圈。书中把曹寅定义为上流社会的阶级的一员。曹寅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既擅长满人的骑射(康熙十分喜欢狩猎),又擅长汉人的吟诗作词。曹寅的父亲曹玺去世,曹寅为他编了一本诗集,请了当时有名的许多词人来写。我认同书中的看法,别人乐意与曹寅交友,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还因为他家里有钱,能够提供场所,提供优渥的招待,当时的曹寅并没办法影响到中心的权力。诗集里耐人寻味的是,只有一个满人,其余都是汉人。那个满人就是后世大家都特别喜欢的纳兰性德,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明珠。汉人里,许多都告老还乡,有些辞官,有些官职低微,还有一些一辈子都没有考到功名但学问很好,还有一些看透了官场而不愿意为官,甚至还有心怀明朝的人。当时,为了统治满、蒙、汉人,康熙想必也动了很多脑筋。满人擅长打战和骑射,却不擅长统治。但不给予相应的官职肯定说不过去。汉人多,语言问题要解决,所以得汉人来管辖。慢慢就形成了科举上面的,从二品以上的官员,汉人和旗人比例相当悬殊,从二品以下,慢慢旗鼓相当,到最低层,汉人完胜。在当时,通过功名来改变自己的阶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曹家,毫无疑问,是特殊的。皇帝统领的三旗,里面的汉人,都是很特殊的。曹寅,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切换自如。

《曹寅与康熙》第三章 这章的题目,可以设定为“为啥曹寅那么有钱?”这章主要说明曹寅的经济来源和灰色收入。织造有三个:苏州,杭州和江宁。以江宁为首,曹玺之前就担任了江宁织造。曹寅在历练后也成为了江宁织造。
织造是做什么的?①管理纺织业的。每年,皇家需要大量的纺织品,还有诰命等等,就由织造负责监督底下的纺织厂按朝廷的订单完成当年所需。于是,织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筹钱”!无疑,曹寅是筹钱高手。最开始,是由户部筹钱,后来又变成户部备料、工部筹钱。但最后,其实是织造筹钱。每年织造上需要的费用,大约是30万两白银(容我吐个槽,康熙你真是好节俭啊!!每年都那么多……)。曹寅和李熙分别担任织造和淮的盐吏,通过盐的税收里取出一部分来填织造所需的空缺。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②除了纺织业,织造必须将米价和气候报告给康熙,他们需要保证米价的合理价格,荒年政府就开仓济民,丰年就收米。③为皇帝办私事:美女啦,戏班子啦,寻找珍奇玩物啦(西洋)、弘扬佛法送佛啦等等都有
曹寅是个能人,他十分擅长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和以平价买东西的事情。同时,也很擅长从中取利。①收购生丝:生丝价格,曹寅上奏说的是“时价”,实际上只要他能谈到比账面上的价格低,就绝对能赚很多钱。②购米:政府需要维持米价在稳定的价格里,所以抑制米商在荒年哄抬物价,所以在春秋时期,曹寅要负责买米充实库存以备荒年,如果当年为丰收年,人民不缺粮食,曹寅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较一个米价低比较适宜的时候购买米,那买米的款项就一直在曹寅账上,可以利用来向缺钱的人民放短贷款渔利。曹寅还向公家借钱,并一年还一点最后还清,但没有给利息!③采办铜:买铜和生丝一样,清朝缺桶,以致对铜的质量要求很低,用压低价格上报高价格的方法,曹寅便可从中渔利极多。所以,为啥曹寅那么有钱,你懂得!

《曹寅与康熙》第四章 康熙为什么明知道曹寅那么有钱,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的,其实这章节的原始题目是“康熙南巡”。
应该说康熙的出发点是好的,南巡的本意是考察民情,监督政府官员的工作情况,顺便带领心爱的儿子们、嫔妃们一起看看中国的壮丽风景。虽然书中没有讲带妃嫔,但鬼才相信康熙不带妃嫔只带儿子呢!康熙南巡6次,最长的时间300多天,最短的时候也有100多天,哼哼!
出发点是好的,但应该被吐槽。①费人力,康熙南巡不可能不带侍卫吧,不可能不带官员(90名)吧,不可能不骑马吧,不可能没有人伺候吧,于是前前后后,队伍有1000多人;②费钱:从北京到南京1000多公里,这1000多人的吃喝拉撒,都是银子。此外,康熙为表示自己的“亲民”(表现得受民爱戴),要求自己所到之处,附近百里内的官员全部要来接驾,人民也要来跪地迎接。这些都不是钱啊,钱从哪里来?树上长出来啊?还不是靠从人民身上剥削出来?注意,皇帝住下来的行宫,是有行宫的,行宫建得豪华舒适,康熙才喜欢。之前曾经因为有一次住得不好,那个官员被责难的。建行宫不要钱啊?③耽误正常办公。跟随皇帝在外面100-300天,自己本职上的公务呢?除了在路上的时间,还有就是在行宫里接见商人,还有政府官员进献好东西给康熙,设宴。所以你要说康熙同学不贪图享乐这点,我是不相信的。
他之所以对织造兼盐吏的暴利敛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非不过就是因为他自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享乐,既然天下太平,就让他们分点恩泽也便是了。不然来个铁面无私一切以节俭为目的死板的人,康熙玩得也会有够狼狈的。好了,说到这里,其实康熙南巡,说白了,就是去游玩享乐,顺便监督一下水利工程,再收一大堆珍奇玩物回京。只要有人留驾,就多留1-2天!白花花的银子啊,皇帝!
曹寅接驾4次,这部分在《红楼梦》里有所隐射。“用皇家的钱往皇家身上使。”康熙为啥不管曹寅家为啥那么富,不就是因为曹寅伺候得他舒舒服服的,事儿又办得好。曹寅的办事能力和敛财方式已在前述,这里不赘述。
此外可一提的是,曹寅骨子里是个很文艺的人,爱好风雅,吟诗作对(曹雪芹不也是吗,这是有遗传的),康熙命他整理刊刻《全唐诗》,他收集善本、校对、刊刻,前后总共不过花了1年多。就算刊刻《全唐诗》,曹寅也没忘了从中捞点好处,他的作品《楝亭十二种》里所用的上等双层白色插页薄纸和透明扉页,不正是“借为私用”的吗?
总的来说,曹寅接驾,皇帝是非常满意的,其次,曹寅办事办的十分周到,能力很强,再次,虽然暗地里敛财,但当时,有点权力地位的人,谁不暗地里敛点财呢?既然是自己的心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曹寅与康熙》第五章 苛捐杂税为什么那么多?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曹寅开始担任盐吏的时候还兴致勃勃地“发现问题”后上奏折给康熙想要改革。连续几封奏折都被康熙拒绝了。是吧,你以为只有你知道这个腐朽机制有问题啊,你以为康熙让你当盐吏的目的是为了改革吗?一旦改革税负收入变少,那可是皇家的钱啊,曹寅啊曹寅,做了那么多年织造,还不懂吗?整个盐吏的腐朽机制太复杂,没必要也没办法理清楚,我捡重要的讲。
盐商要交哪些税才能走入流通渠道挣钱?①营业制造(盐引):规定了经营范围-盐,规定了经营数量-多少斤。这个盐引是要用钱买的。这个是皇家算的例牌收入,是绝对要收的赋税,也是正常情况下明帐上的赋税。②名目繁多的其他赋税(余银):可笑到,领盐引要给官员几钱,用船运盐,要给监督检查盐的官员七分,拿航行许可证又要若干分,还有什么停放费什么取样费等等等等,反正就是,只要你去卖盐,你走的每一步,都要钱!就差呼吸的空气不要钱了。苛捐杂税猛于虎也!
这不是最可笑的,最可笑的是,后期官府敛财无耻到什么样的境界,最后竟然是正常的赋税没有交齐,余银也必须先交齐!余银的用处除了之前说的填补织造之空,还有剩余的就是补正常赋税交不齐之数,最后有剩余就给皇家库存。然后遭遇荒年,水灾,民不聊生,盐卖不出去,米价飞涨,这几年的亏空数高达五百万两银子。最后靠曹寅和李煦慢慢一点点收余银补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皇帝不管,官员也继续这样行事?无非就是皇帝从中得利,官员从中得利。账面上的东西,足够交代就够了,没有还能东挪西补的,自己的私房钱可要收好!想干嘛干嘛~对于官员,又不是吃素的,这些巧玲名目的赋税,多少收进了自己的口袋,又或者是给上面看的价格和实际的价格不一致,差价就落了自己的口袋,每年平均150万盐引啊,每张就算是2钱,都有1500两的收入。所以为啥,越腐败,盐吏就越富足。那钱总得有个出处啊,又不是树上长出来的。是了,盐商。盐商的钱,不还是从人民身上来吗?统治阶级还说什么:人民每天吃盐不过几钱,一年也才吃6斤,涨盐商的赋税对老百姓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曹寅开始提出了这些问题,想改革,被拒绝几次后,曹寅也没再提改革,当然,曹寅家也越来越富有。这和康熙的批示和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曹寅与康熙》第六章 打小报告的曹寅从李煦讲起,李煦偶然在一道请安折里提及了米价和当地气候,很聪明地赞扬了康熙爱民如子不敢不报后,康熙发现并非常喜欢这种秘密的不经正常途径的上奏和批示方式。应该说,康熙是一个轻易不相信人的人(这点在他的儿子雍正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他不仅听大臣们说的说辞,他还安排心腹收罗民间的传闻和信息秘密上报,以掌握实情。曹寅上秘折的内容有:①米价②气候③康熙关心的某些大臣的动向、交友和家产④其他突发的事情的秘密调查从这点来看,其实堪比狗仔队啊!包衣身份出身的李煦和曹寅,都在做这个事情。康熙批示密折后发还给他们,并作出重要指示。看的最多的批示就是:知道了,此事万万不可被他人所知,小心,小心,小心。可以看出康熙是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又担心这种方式一旦暴露,就无法为己所用,所以很审慎。出了一件大事,就是官场舞弊案,盐商的两个儿子高中举人,但他们的形象早就被人所知,不学无术,毫不通文笔。其乱想横生,汉官和满官互相参,互相指责,又到民众有为满官请愿的,有为汉官请愿的。康熙很烦恼,认为闹了大笑话。曹寅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很干练,打听到了皇帝想要的一切事情。最终康熙对此事的处理,告诉了大臣们:他不仅是汉人的皇帝,也是满人的皇帝,他只看事实,不偏帮谁。他是公正的皇帝。这种的密折的制度在雍正时期发扬得更加强大。曹寅最终因为疟疾而死,等不及康熙御赐的奎宁。
第七章 曹家的没落曹寅死后,他的儿子继任江宁织造,普通资质,没做多久,就死了。李煦帮助曹家填补织造的巨额亏空,填好后,还余有6万两,当时曹寅的儿子全贡献出来给康熙做养马的费用。康熙的批示显示出他对曹家的感情:养马6000两足够,你们留3万两做帮补吧。康熙体恤曹家借了许多外债,所以下此批示。等儿子死后,康熙马上指了他哥哥的儿子过来做继子。然而此人,庸俗平常,渐渐为康熙所恶。康熙也对曹家贪污的事情开始怀疑。实际上,如果没有才干做事,又贪污,皇帝怎可容得?曹家渐渐没落。直到雍正查出曹家藏匿了一对金狮子(和某位与雍正争位的皇子所给),最终,曹家被抄家了。而后,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
全书完。昨天和老公讨论到康熙时代的税很重。老公提到:重不重,不是看当时一个时代的,而是要多方比较,整个中国历代的税法比较,和当代外国的税法比较。要看税率是多少,不要光看交多少税。嗯,有道理的,我总是疏于纵向和横向比较,这点还是要看更多的书,才可以加强!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浮生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