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愚 发表于 2013-10-26 10:57:59

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3-10-26 11:13 编辑

我非常赞同亲子英语,主要是里面的亲子阅读和亲子游戏,利用国外丰富而又科学的图书、教具、音像资料跟孩子沟通,这样能充分帮助孩子发展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亲子感情。沟通进行得成功,孩子自然就能够得到所需要的英语熏陶,毕竟学前的年龄段和大多数家庭的情况都还不适宜系统地展开外语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反复说过父母自身的英语水平不是问题,比起亲子感情和沟通来,可以忽略不计,“子不嫌母丑”嘛。
非常好的见解。
用视频和音频,是一种辅助,是父母英语能力十分欠缺情况下的一种辅助。
但是毫无疑问。学语言最高效的办法还是真人互动(这是最棒的支架之一)。
如果父母水平不佳,但能够与孩子一起学习,平行进步,对孩子的帮助也是相当大的。

把孩子丢在电视前等着孩子无师自通,
跟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几率差不多。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6 11:08:41

high5 发表于 2013-10-25 1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请教王青博士,
您在您孩子的学校担任“英语学习者父母委员会”的主席, 您有第一手资料可以了解这些ESL ...

High5老师您太客气,请教可千万谈不上。我那个做义工的主席,也就像个ZX那样的角色,学校把成熟方案拿出来,我们投票通过一下啦。{:soso_e113:}

您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我身边的情况,我们学区几个学校华裔占到6成,EL学生几乎全部是从大陆过来不久的孩子,而学区又是比较好的学区,教师清一色硕士学位、从教师到行政都有加州专门针对EL学生的CLAD培训证书,所以本身对这个第二语言问题很敏感,而且专门还有一个学生配对的安排。比如我的儿子,今年就跟一个9月刚从大陆来的孩子配对。这样新孩子就处在一个很特殊的语言环境里,他们可以用中文通行,而且,按照现在的教学理念,使用中文并不忌讳。

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3年级以下(儿子学校只到3年级),大约半年,生活游戏这些方面问题不大了,可是问题在学术英语这个方面。我自己因为人情关系辅导过一些4-6年级的孩子,他们交朋友就比较困难,因为文化差异大,即使在美国年头多的华裔都不容易跟他们做朋友,这样他们的口语起步就要慢些,我的感觉要1年半左右。这里还出现一个关键的分化,就是一批孩子跟同样新移民来的做朋友了,他们在1年半后学术英语没有太大起色。另一批不容易交朋友的,养成了泡图书馆或自己在角落看书的习惯,大约同样1年半左右的时间,他们的学术英语就突飞猛进了。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会很可怕。因为同龄的美国孩子英语水平也在成长,所以这EL学生每一年的第二语言考试水平也在提高,没有飞跃,结果就会是永远出不来。

凭记忆,不能完全准确,加拿大有位Cummins,美国有位Collier(和她丈夫)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从统计学角度做,动辄上千例学生。大概结论是8-11岁组英语到达美加孩子水平最快,5-7组慢1-2年,12-15岁组再慢一点。另外就是从口语过关到学术英语过关,中间还有1-2年的时间。总体来说,不容易呀。

加州的语言背景再分类(re-classify)要到4年级以后。就是说我的儿子至少还要再跟着考2年的第二语言,才有机会划过去。今年选举,校长说我明年还能做一年,因为负责EL学生的专门人员也在,我就开玩笑说,如果明年我儿子被重新分类了,我就不合格了。在3年级,负责EL的人有权力调整极个别的学生出去。

Rexhuang 发表于 2013-10-26 11:14:22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6 1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吧,都说1234是我的代表风格。其实这一篇写起来顾虑颇多,没能一气呵成,我自己也不是太满意。估计您感 ...

是感觉不太流畅。
以前的确少见您用一二三四啊。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6 11:17:00

叮叮当铃 发表于 2013-10-25 14: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记忆当中,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英语课。
老师讲讲讲,学生记记记(记笔记)
然后,听一遍课文读音(录 ...

您提到了学生记笔记、学生跟着读,这些都是交际和互动的内容。我不是说中国的英语课水平有多高,但是课堂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是断然跑不掉的。哪怕是学生困惑的眼神,老师都是要有所观察的。您的理解和类比都出现了偏差。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6 11:19:35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10-26 11:22 编辑

萧愚 发表于 2013-10-26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非常好的见解。
用视频和音频,是一种辅助,是父母英语能力十分欠缺情况下的一种辅助。
但是毫无疑问。 ...
萧愚老师犀利!{:soso_e179:}

我在前面一条回复中提到写这一段时顾虑较重。像萧老师这么说,就很直白了。切中要害!

其实,我有在其他场合把您说的等掉馅饼的情况叫做英语学习的“吗啡”,形成了一种致幻般的安慰:反正孩子在进行英语输入了。

萧愚 发表于 2013-10-26 12:09:27

第二,是不是改为可理解输入就解决问题了?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个“可理解输入”却是没法操作的。第二语言的“输入假说”源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克拉申博士,在中国父母中比较流行,可是这个假说自身是否成立,却不好说。如果输入和输出之间隔的是一个水桶,灌满了就出来,没问题。可是中间隔了一个大脑,就出现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灌呀灌呀,就是不见输出,另一个是学习者会生成出来没有听过、读过的句子,就好像灌了水进去,流出了油一样,让人怀疑是否需要什么都要有输入。为了回应这些质疑,克拉申博士把假说修正了一下,提出了“可理解输入”。问题就在于,说一个孩子输入不够,解决办法就可以是拼命加大输入。可是如果拼命加大了以后还不见效怎么办?说你的输入不是可理解输入,他就自圆其说了。


克拉申博士和他的追随者在他们编写的教材里严格地执行了可理解输入的原则,其实也就是一个系统地循序渐进的原则。博士本人也因为拿到加州等州政府的重要教材订单成了第二语言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富翁。这里又要顺便再提一句经久不衰的《新概念》教材,它的特色也是在语言结构上(词汇句型方面、不是交际和理解环节)采用了严格的循序渐进和高重复率的安排。再结合到萧愚老师的点评里认为的从输入到输出的激发机制是教学这个论点,要想处理好“可理解输入”的问题,跟随系统教学步骤去走可能还是效率更高的选择。
这段论述很精彩。我简单解读一下:

可理解输入变成自然的输出。理论上可以(比如少数天赋异禀的人,比如充沛而全息的语言环境),但现实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环境,实际上这样的环境已经近乎于母语了。所以现实的考虑,是借助于系统的教学和自学。

可理解输入有个i+1的提法,这个实际上跟最近发展区理论类似,是用理论化的语言,讲了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教育常识,就是循序渐进。

high5 发表于 2013-10-26 12:24:45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6 1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igh5老师您太客气,请教可千万谈不上。我那个做义工的主席,也就像个ZX那样的角色,学校把成熟方案拿出来 ...

感谢博士如此详细的回复,
也就是说,在美国这样的EL环境中,孩子也需要1-1.5年的时间才能口语说的比较流利。 而这种环境是由老师上课,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组成,每天5-6个小时的上课时间。按照一年180天计算,一年下来(180×5=900小时)
据我个人的观察,1-2年,日常简短的交流,回答老师问题,同学之间的生活游戏交流可以胜任。 学术方面,需要跟随课程不断的磨练才行。

哈哈宝 发表于 2013-10-26 14:05:40

哈哈宝 发表于 2013-10-26 1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还停留在给孩子多听的阶段因为孩子还小 为了可以还孩子交际 努力备课英语。

哦 谢谢{:soso_e100:}

jnuzl 发表于 2013-10-26 14:47:09

学习{:soso_e130:}

drben 发表于 2013-10-26 18:49:03

很认真的看了帖子和上面的回帖,感觉第二语言的学习还是需要一个英语环境
如果没有大环境,就一定要有小环境,比如和父母的沟通交流,或者培训课和老师的互动,或者网上外教聊天。。。。。
总之想办法互动,语言还是要用来表达和交流的
大一点有一定的基础了,还是需要加上教材,系统学习

無月初妝 发表于 2013-10-26 18:58:46

学习学习!~~~~~~~~~~~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6 19:38:24

我非常赞同“可理解输入”这一理论的相关观点。

其实亲自带过孩子,认真研究过孩子是怎样一点点学习和使用母语,就很自然的发现,这一理论是站得住脚的。

孩子大约从一岁开始能逐渐听懂语言,而到两岁左右的时候才能有效使用三四个词语进行有效沟通。这一年的时间基本就是进行可理解输入。

开始的时候,抚育者为了跟孩子更好沟通,都会很自觉地使用短语和单词跟孩子说话,孩子就是这样一点点累积语言功能块的,大约到两岁的时候才能听懂含有两步指令的句子。

妈妈们只要按照自己带孩子时,教孩子说母语的方式,教孩子说英语就可以了

事实上,很多平衡的双语者就是这么学会双语的。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7 01:41:55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6 1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非常赞同“可理解输入”这一理论的相关观点。

其实亲自带过孩子,认真研究过孩子是怎样一点点学习和使 ...

冒一点被拍砖的风险,辩白几句:

1,母语和二语要分开,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用学母语的方法学外语,我自己个人是找不到半点可认同的地方的。

2,“输入假说”及其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入”,本身都是悖论,除了忠实克拉申理念的教材和课堂使用“i+1"的处理原则以外,几乎是无法操作的。这一假说更跟母语习得无关。

3,婴儿学母语,面对的不是”控制“过的输入,而且人类语言的全部。他们是在听和辩周围所有的声音。用库尔博士演讲的例子,婴儿在8-10个月就完成了对母语语音的”统计“,1岁以后就只能听得出母语了。我在博客(不记得具体哪一篇了)写过另外一个例子,在西萨摩亚群岛,大人是不跟孩子说话的,妈妈把孩子面朝外背在胸前,这样孩子在听和看大人的交际,大约到2岁左右开口说话,可是迅速达到西方孩子2岁左右的短句程度。

4,绝对的双语是没有的,一个人永远要有一门强势语言。所以外语的位置一定需要放正,不需要过去追求完美。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7 01:51:26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10-27 09:33 编辑

drben 发表于 2013-10-26 1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认真的看了帖子和上面的回帖,感觉第二语言的学习还是需要一个英语环境
如果没有大环境,就一定要有小环 ...
接您的楼多说几句,交际才是关键,不完全是环境。华人到了美国不会英语的不少,当年修铁路的华工因为一心想存钱带回“唐山”,就是闭着眼睛不看美国的生活,结果是半句英语不会。我们国内的英语课堂也是同样问题,看着在学习、甚至在模拟交际,其实最多就是无病呻吟,交际不承载意义,是没有用的。

交际的完成也是多方位的,不一定要面对面,不一定要是口语。看动画片,不论是借助画面故事还是字幕,看懂了,就是一个完整交际的完成。阅读原版书,读到7成懂,也是一个承载实际意义交际过程。我在上一层楼提到的会十几中语言的桂林大妈,就是靠的交际。我再更前面的一条回复,提到到课堂里学生的反应,诸如记笔记甚至于眼神等,都在完成跟老师和其他学生的交际。

如果这样看问题,似乎就可以在给孩子创造“英语环境”上看淡一点,而在引导交际上看重一点。亲子阅读、亲子游戏都承载绝对的交际功能,再大一点,动画片、原版书都是好办法。

wuyaneba 发表于 2013-10-27 07:48:36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7 0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冒一点被拍砖的风险,辩白几句:

1,母语和二语要分开,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用学母语的方法学外语,我自 ...

您为什么觉得“可理解输入”是悖论呢? 您提到的进入陌生言语环境的学生,肯定也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寻找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信号吧? 肯定也在把周围人的语言(语音 语气)和动作 场景联系在一起进行"解码"或者对应吧? 单独从语言上说, 没有任何可理解性, 但是这些语言和场景都是相对应的, 学生可以理解场景,对场景中可能发生的对话模式非常熟悉, 所以,他应该是从场景开始解码或理解语言.

母语式的语音统计功能可能在3岁后消失, 这种功能是本能的,无差别的, 但幼儿也会先确认和自己是否有关系, 觉得没关系的(比如电视上的形象), 就会被过滤. 大童有了幼儿不具备的逻辑和生活经验, 有了更强的关联和过滤能力,能够定向去捕捉与场景相关的音素 词汇 短句 固定表达法等等, 有可能进行定向统计, 并进行过滤, 从中定位出场景中和特定事物\动作\情绪相关的语言,类似于猜谜, 需要大脑主动参与,才会调出这一能力. 在这样定向统计下, 通过对照映证, 很快就会发现一些高频词 句式的适用场合, 也就能够从猜出到确信其含义. 在使用其含义并得到有效反馈后, 这些定向捕捉到的语言就成为进一步理解的基础.

这种定向统计能力, 有可能也是从7-12岁是个衰减到消失的过程.

wuyaneba 发表于 2013-10-27 07:53:05

另外, 请教一下您, 我看到一种观点, 说过早开口进行口语交际, 容易出现口语水平在低水平上被石化(严重固化,几乎无法弥补)的论断怎么看?

叮叮当铃 发表于 2013-10-27 08:30:57

找到一个关键点:爱阅读的孩子,在有语言环境的地方,能突飞猛进。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7 09:52:25

wuyaneba 发表于 2013-10-27 07: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为什么觉得“可理解输入”是悖论呢? 您提到的进入陌生言语环境的学生,肯定也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寻找自己 ...

"输入假说“本身很容易被击溃,就是拿出输入无穷大而没有有效输出的例子来就行了,而且这样的例子很多。作为一代宗师,克拉申博士对于这个瑕疵的处理,跟爱因斯坦对相对论、乔姆斯基对UG的处理一样,他往前走,让批评着永远落在后面。把”输入“调整为”可理解输入“,可以堵住来自无穷大输入的质疑,可是本身又陷入了悖论:要学外语,需要有可理解输入,可是如果输入都已经是可理解的了,外语不是已经学成了吗?这样大师和追随者们就退缩到他们教材系统里的”i+1“去了,这样,他们的教材和授课可以严格执行”i+1",这样人为控制住的输入,与其叫做可理解输入,不如就说会传统意义上的“循序渐进”。其实大师本人后面又弄出了一代“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而且把注意力主要转到“无压力自愿阅读方面”去了。目前国内对于“输入”和“可理解输入”提得很多,“输入”适合中国填鸭式教学死灌的做法,比较容易有市场。“可理解输入”却是不容易控制的事情。

您提到的大童的“定向统计能力, 有可能也是从7-12岁是个衰减到消失的过程.”,我不是太了解,没法更多评价。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7 10:03:44

wuyaneba 发表于 2013-10-27 07: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另外, 请教一下您, 我看到一种观点, 说过早开口进行口语交际, 容易出现口语水平在低水平上被石化(严重固化, ...

Fossilization这个术语我个人都译作“化石化”,很不喜欢“石化”这个词。本身词根是跟着“化石”来的,而且译作“化石化”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外语经年累月之后再也不能发展了,变成化石了这样的感觉,不是一个简单的变成石头的硬化。

化石化是一个人外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跟孩子开口早晚完全没有关系,也不仅仅表现在口语方面。当一个人不在有学习这门外语的内动力以后,这门外语就要化石化。例子可以用海外华人,生活站住脚以后,不再有学英语来求生的动力了,就会化石化。在国内,英语考试是个动力,但是人生靠后阶段的一些诸如职称考试之类,已经不足以带来学习的动力了,所以到了那种时候,考试除了痛苦以外,对于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化石化不是太可怕,这个状况可以打开,只要有做够的内动力。比如在国外生活遭遇突变、在国内象出国了开始准备托福之类的,都能带来足够的内动力。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7 10:37:39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7 0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冒一点被拍砖的风险,辩白几句:

1,母语和二语要分开,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用学母语的方法学外语,我自 ...

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样的。
我家孩子即将两岁,就我个人带孩子的经验来看,还有我认识的部分人来看。孩子在外面接触语言样本的机会不是非常多——城市的通病。大多数时候都是跟抚育人在家里。到了冬天更是足不出户,因为东北冬天太冷了。孩子接触的主要语言样本就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交流。为了使孩子能听懂,刚开始都尽量使用短句和单个关键词交流,然后逐渐加长句子。也就是所谓的使用儿语,西方叫做“保姆语”。孩子语言发展正常。

所以我现在用同样的方式教孩子说英语。在家半天说汉语,半天说英语。平衡的双语者没什么稀奇的。我前几天发过帖子。对于母语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是上学以后才到学校学习汉语的,我就是一个例子。我现在使用汉语跟使用我的母语一样,毫无障碍。

昭昭妈 发表于 2013-10-27 19:25:59

进来学习   

MARGERIT 发表于 2013-10-28 02:25:47

来认真学习,认真阅读。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8 12:36:54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7 1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样的。
我家孩子即将两岁,就我个人带孩子的经验来看,还有我认识的部分人来看。孩子 ...

我这才弄明白咱们俩在各说各的事。您所说的,从您个人的观察角度,当然没有问题。只是出在在我帖子的上下文里,我按照自己习惯的术语去理解了。

“保姆语”也好“宝宝语”也好,是大人给婴儿沟通的一个模式,不假。可是婴儿要听所有的东西,包括大人之间的对话,周围的电视等等,天再冷,他们的输入也不止面对面听到的那一点。所以等他们开口,不是每个词、每句话都是大人跟他们说过的。

到了第二语言,婴儿听不进母语以外的声音了,所以我们才要想办法,输入假说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母语和二语千万不能混为一谈。用母语的方法,二语是出不来。

您有少数名族语言背景,很幸运,这是一种双语环境。“双语”我们平时说说都可以,但是拿到外语教学就有问题了。没有双语的生活环境,是出不来双语的。然后再说强势语,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强势语,而研究对象恰恰就是您这样的一般意义上的双语人。您的强势语会跟着学校语言走。中国是个大汉语的语言环境,一般都是汉语上学,我知道在新疆一些地区,如果用民族语言上学,干部都会悄悄把孩子转去汉语学校。所以如果您的学校语言是汉语,您的强势语言一定是汉语,想进行写作呀这些复杂的思维活动,会倾向于汉语。从您写的东西,我可以这样判断。如果说在东北,有民族文字又在通行名族口语的,我只能想到蒙和朝两个语言,如果是蒙语,那么您会连电影娱乐这些都偏向汉语。如果是朝语,因为韩国的存在,有一个社会语言学价值取向的问题,电影娱乐一类的,您或许韩、汉并重。所以,那个平衡的双语是一个我没有听到过的词汇,希望您也不要过于寄希望。

其实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是双语环境了,可以大大放松对英语的焦虑,将来学起来要比单语的孩子快太多了。

miaowmom 发表于 2013-10-28 12:51:44

high5 发表于 2013-10-26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博士如此详细的回复,
也就是说,在美国这样的EL环境中,孩子也需要1-1.5年的时间才能口语说的比较流 ...

版版,可能我們家的不是0基礎過去……
最長那個,ESL出來用了半年多,F2過去的,之前讀的是德蘭女中,她以前在香港是飛女,不讀書的。
最短的,根本沒上過ESL,考試過了,直接上原班的。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8 13:52:15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10-28 1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这才弄明白咱们俩在各说各的事。您所说的,从您个人的观察角度,当然没有问题。只是出在在我帖子的上下 ...

使用什么语言思考,我觉得跟我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现在我在外地生活工作,一般使用汉语,而我一回到老家跟老家人在一起,很自然地就切换成母语了。

我的母语应该是苗瑶语族的一支,不知道应当确切地划入哪一种语言,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大学时有个同学是新疆的,他也是双语者,他是维语和汉语都能说会写。他跟本民族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就使用维语,而跟其他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就使用汉语。没感觉使用不同语言有什么别扭的,使用哪种语言纯粹看环境和对象。

我觉得小时候建立基本的语言框架很重要。 我说的语言框架是只日常生活一般交流所需要的,相当于四五岁小孩的那种水平吧。 有了基本语言框架,日后逐渐吸收更多词汇填充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容易得多。 即使是成年人,随着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词汇,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

小时候学习基本语言框架比较容易。像我这种从小就接受双语的孩子都没有感到学习压力,也没有觉得学习双语是多么痛苦的事,一切都很自然,不知不觉就会了。而且长大以后,家乡的语言很久不用,但是用起来也毫不生疏,好像天天在用一样。正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而我后来初中开始学英语可是吃了很大苦头的,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学了个哑巴英语,有汉语的情况下,我是绝不会去看英语的。我还算是学的不算差的,好多同学都被英语搞得厌学了,学的一塌糊涂。而且长时间不用,以前学的都忘的差不多了。

我现在给孩子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她能使用英语跟使用汉语一样进行生活中的日常交流,构建基本的语言框架。把两种语言刻在身体里而不是记忆里。日后怎么学,是英语汉语一起使用学习课程还是只使用汉语,看她自己的精力。不过小时候给她打下个底子,日后她要是想出去留学,需要更高层次英语的时候,会容易学很多。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8 14:19:20

我觉得,学习是有学在记忆里和学在身体里之分的。学在记忆里的东西会忘记,学在身体里的东西不会忘记。好比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即使十几二十年去骑自行车,当再次骑车的时候仍然是可以很自然地骑车的。

真正的语言是学在身体里的,很多受伤失忆的例子都说明,即使失去了记忆,但是语言还是在的。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9 10:00:09

没有文字的文化也没什么神秘的。现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没落跟父母们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认为反正孩子迟早要学习普通话的,那直接说普通话好了,要是自己家孩子小时候说土话,以后上学要被人家笑的,所以就不再教孩子土话了。
我说土话的时间也不长,只是小时候被外婆带说了那么一两年而已,三岁以后回到父母身边就开始说西南方言,也就是当地的桂柳话,后来上学以后在学校,老师上课就全部使用普通话了。

虽然我说土话时间并不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使用这门语言,回去外婆那里还是说土话的。因为老外婆没上过学,只会说当地的这种土话。而在外婆那个村子里,是人人说土话的,好像在那里说别的话反而觉得很别扭。

要不是外婆带了我那么两三年,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法跟外婆交流了。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9 11:32:02

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的快,跟文化歧视有很大关系。

我表妹的儿子从小是留在村子里给我舅舅舅妈带的,孩子到三岁的时候只会说土话。三岁后,表妹想把儿子接到城里上幼儿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语言问题,被其他同学和老师孤立和歧视。只好再把孩子送回老家,在镇上的幼儿园先学普通话再说。因为镇上的孩子在入园之前一般也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大家都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孤立和歧视。

另一个例子是我一个师姐,夫妻都是博士,忙于工作,孩子小时候交给奶奶带,孩子说了一口东北农村口语。其实东北农村口语跟普通话也还是很接近的,不存在交流问题,但是孩子因为农村口音受到同学的嘲笑,搞得不愿意开口说话了,有自闭的倾向。

按照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给孩子语言环境和关怀,半年孩子就可以掌握这门语言的基本交流的。可是就是这半年,因为歧视,成了孩子过不去的坎。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便不再让孩子学习土话。

中国现在其实普遍是歧视农村人的,而土话的根基就在农村,所以这些文化也一并被歧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对老师说,我能用英语给大家讲故事,那是受到赞誉的,而孩子说,我能用土话给大家讲故事,那必定是被嘲笑的。

我也是俗人,所以我会教孩子英语,而不再教她传统的土话了。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9 14:47:30

现在学英语的热潮方兴未艾,家长孩子投入很大,但是收获却不大。跟教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

我老公是高中老师,他班里很多孩子,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的,最晚也是从小学开始的,基本都上过辅导班什么的。但是英语都学的一塌糊涂。那水平还不赶我当年上高中的水平呢,我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

学校的英语教育真是很失败啊。所以我是赞成取消小学英语的。学校没那个本事就别教,我自己教。省得耽误孩子。

梦梦妈妈 发表于 2013-10-29 14:55:31

我觉得很多孩子栽就栽在英汉混用这上头了。你听听童谣怎么唱,“老虎老虎tiger,小猫小猫cat”,孩子的英语学习就是这么被毁掉的。这种方法老早就被实践证明了是一种很失败的英语启蒙方法了,但是在大江南北依然盛行。

看看现在最热门的英语教辅资料《双语不用教》之类的,全部都是这个套路,害了多少孩子啊。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对热帖“启蒙两年情况比较沮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