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器物 :舟船艨艟 舫舰舳舻 舴艋艇艘 车辇驾乘 旌旗鼓角 刀枪剑戟 斧钺勾叉 鞭箭锤抓 棍棒弩弓 砧案柜橱 床榻枕席 帘茵褥垫 灯檠杯盏 觥筹壶觞 箱筐篑罗 碗盆瓢缸 勺匙碟箸 盘瓶铫瓮 釜锅炉灶 镜奁匣箧 座椅几凳 幌牌幡帷 箔屏幄罩 香烛炉鼎 桅蓬樯帆 桨楫桡舵 绳策辔鞍
艨艟是战船,舸是大船,舴艋和舢舨是小船,舳舻是船多前后相连,现在谁还用。传统的私塾教育的背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能自己领悟的有多少人。现在的孩子看都没看过实物,在古文中出现自己领悟可能吗?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谁有能淘汰的起呢?
在刚上学时系统教点孩子说文解字是正途,与现今社会不脱节。强大的汉字能力下平时的阅读学校语文课会应付自如,通过常用字的想象形声会意指示了解不常用字(英语表音汉语表意)。时机成熟再学国学。本人认为学国学也要先摘取里面的经典章节先学,因为好学好理解,如果孩子学不下去那点东西在现今社会也好用,国学学得下去入门了那更好。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千万不要填鸭式硬塞。 刚才国学版很火的帖子(一年的时间,读完《史记》),作者:植竣妈妈,她的博客我粗略看后很钦佩这位母亲。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c63b50102en1y.html里,可看出她是说文解字和学习记忆方法的行家。(一年的时间,读完《史记》)只是表象,里层扎实的基础“都藏着”,去刻意模仿和比较会“死人的”。在英语版也存在同样现象 接触过几位读过私塾尾(因为只读了几年,所以说私塾尾)的老先生,可以从他们的经验里谈谈过去的读经方式。
1.过去读书开始是不需要理解的,只要背会。年纪大点了,或者学的比较好的,先生会适当给予讲解。所有的人都认同13、4岁之前背的东西比较牢靠,记忆深刻。反倒大了,快20岁了那时背的东西记忆不牢。
2.经典是要到生活里体会的,小时不理解的东西,年纪大点,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下子反映出来,自己就领悟了。
3,学字基本上在蒙学阶段就完成了,蒙学有三字经百家姓甚至还有自己编的,是生活中常用的事物,这些孩子基本都可以理解的。
我儿子也是5岁,我是这样认为的,许多妈妈进行一天20分钟左右的经典阅读,像你这样“
最近读的内容是 中庸孝经 礼纪!”好几部同时上。我家孩子不适合,尤其我们起步晚,快五岁才开始,从弟子规入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孩子不拒绝,一天5分钟。现在读完了《弟子规》《三字经》,正在进行《声律启蒙》,没有压力,孩子容易接受。读经快的、读的多的,我不羡慕,我只有两个字:坚持! 还是暂停吧,我家16个月的时候开始教三字经,但是到了18个月的时候不爱念,老是做怪腔调,也不好好背诵,我就停止了。昨天开始他自己又开始背了,我就打算在开始教起来。快乐的学习我觉得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我对此也很纠结 不知道这样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 我们家宝宝还小,读的也取算不上是经,只是千字文这样的启蒙读物。给点意见给楼主哈,楼主自己看看有没有用啊。
一是读经要坚持,古人智慧大部分还是有益的,但不能功利,读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长期要坚持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追求效果的结局性的东西。
二是根据小朋友的年龄和性格制定计划,比如小点的孩子每天的读经种数和时间要适当些,一天一两种就好,观察下自己孩子大约读到或者听到多久开始不耐烦,据此调整自己的计划。方式也可以灵活些,可以在孩子高兴时来一段。
三是小孩子总会有反复期,这种时候不逼迫,大人自己读自己的好了,读的长短依孩子的耐性来定。伺机再恢复孩子读书的日程。
其实娃一时半会儿不读,自己读也是好的。 呵呵,反对派又来了,善意的苦口婆心。上小学前会背启蒙读物的孩子抓抓一大把,动机绝大多数是父母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聪慧。国学经典是前人人生精华的浓缩,是好东西。但这“精华液”连大人又有几人能消受,何况孩子。有人也会说以前孩子都是这样背,我晕了前人“洛阳纸贵”各类书籍是很珍贵的东西,那叫没办法。哪像现在书很便宜,卖了才一斤几毛钱。用一大家都熟悉的成语“刻舟求剑”来比喻。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满现在的教育自己教,你能扶她到几时,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扎实的系统的教点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才现实。我女儿刚满十岁,汉字听写大会每场都和我一起看,过后评说每个字的由来。英语和语文比同龄超前很多,连我再三斟酌后都不敢开始系统教孩子国学经典,时机还不到。这两天给孩子讲东周列国的成语典故(学国学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对孩子的历史和成语积累也有好处,学校都用得上)。
暴风雨和酷热洗礼的小树苗不是看长多快,而是看泥土下的根须有多强壮。 mengmengbaby 发表于 2014-8-12 20: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孩子5岁4个月,最近读的内容是 中庸孝经 礼纪!
读经大人爱读吗?成人是觉得需要读,但孩子是没这感受的.
你这三个放一起,不太好,可以适当放一个好读的,像什么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什么的,中和一下比较好. 真是不容易啊 看见楼上有人回我(你说的那些字和国学有必然联系吗?)。在启蒙的读物里《木兰诗》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也是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
还有人说(我很怀疑你的系统, 怎么才能系统)《三字经》里有籯字,我叫孩子音想到始皇嬴政输赢(里面一个是女字一个是贝字),形想到箱箧篮笼等竹器,箱箧的箧字想到惬意的惬。晏字想到鼹鼠,想到宝盖头上移的宴会的宴字,再想围堰,偃旗息鼓。荣膺的膺字想到老鹰和应该应的繁体字,有些字可无限扩大。通过常用字记住不常用的字,通过归类法记住字的意思。我是简体繁体象形文字,那个孩子最能懂和系统的记住就怎么教。
自己是过来人,写两句是出于善意只作为参考和提醒。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