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hmily_pine

2015-05-24

[方法探讨] 盖老师新书读后感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gaizhaoquan

    2015-5-26 01:23:27 使用道具

    3)如果就儿童的学习特点来说,每次学习中处理的新知的量越少,就对新知越有深刻印象,越扎实。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在教孩子语文成语时,如果一次精讲一两个,孩子很快就记住了,而且会运用。如果拿成语书一次讲一大堆,巨大的输入量稀释了孩子的记忆,最终记住的还是寥寥几个,而且还会互相混。

    所以我认为,小孩子的学习也要循序渐进,每次处理比较小的量。积少成多,稳稳前行。一步一个脚印。

    在学习上,我反对 “混沌”,反对 “模糊”印象,我是“可理解输入”的坚定执行者。

  • gaizhaoquan

    2015-5-26 01:40:47 使用道具

    4)为什么我说反复听以前听不懂的材料是低效的呢?有三个原因。

    一、从“量”上来说,按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来学习的孩子输入量更大。在孩子A反复听反复琢磨一个材料的意思的时候,孩子B早已在听更高一层的材料了。即便孩子A终于听懂了,感觉自己有了飞跃,孩子B则早已超越了孩子A的平台。

    二、从“质”来说,可理解性的输入就意味着意思的掌握是正确的,而囫囵吞枣的输入有意思模糊的毛病。在后续学习中,更多的新知要建立在这些模糊的旧知上,会造成基础不牢,漏洞百出。考试不行。

    三、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反复听不懂的东西,靠学生自己悟,就意味着老师的不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 “脚手架”让学生攀爬,高效达到学习目标。

  • feilongzaitian

    2015-5-26 09:50:41 使用道具

    冒个泡

    我觉得讨论到这里。楼主和盖老师,都很有必要,把那个【i+1】的概念,重新确认一遍,两位各自认为这里的【i】,指的是什么?【+1】又指的是什么?概念统一了,对于彼此的界定清楚了,没有误读和误解,接下来的探讨解析,才会更清晰。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6 10:29:19 使用道具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5-5-26 09:50
    冒个泡

    我觉得讨论到这里。楼主和盖老师,都很有必要,把那个【i+1】的概念,重新确认一遍,两位各自认为 ...

    1、这个i+1,是克拉申提出来的。他本人就是泛泛地、定性地讲的。是一个指导性的概念。所以不要指望得到,我和盖老师精确的所指。

    2、盖老师说99%和1%也是指导性的、概念性的。不是真的要你绝对地寻找99%的材料。

    3、我和盖老师的讨论重点不在这个i+1的概念本身上。我和盖老师都很清楚对方心中的i+1是什么样的东东。

    4、分歧不是源于误解。
  • gaizhaoquan

    2015-5-26 12:47:31 使用道具

    我解释一下。克拉申的i+1是虚指,难以定义和量化。在西方人眼中,1是1, 2是2,不容许虚的,所以他被批评了。

    我赞成i+1,也是赞成其理念,并不严格追求1%,这个楼主也明白。如果我们大家都难以容忍i+1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来讨论可理解性输入。

    但是,我拥护泛读中的 “五个手指法则”,即:一页中不能超过5个单词不会。继而,我提出,在听力材料中(泛听),最好只有1%~5%的单词不会,才能够做到可理解性输入。即:每100个词中,只有1-5个词不会,最好只有1个词不会。楼主说的99%和1%,可能来源于此。

    我说这些话,的确更偏重指泛读泛听(裸听)。而楼主的实践,主要是看动画看电影。有视频的材料有更多的情景对应,比起泛读泛听,更能够帮助孩子理解。

    即便如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家孩子看动画,也都是95%以上的理解率。我通过跟他讨论的方式,检验并确保他的理解,他偶尔有不会的单词,也会向我确认。他从动画片里学到的英语,比跟老师学到的多得多。即便是Magic School Bus这种充满科技词汇的动画片,他都达到了理解无误。每看一集,必学会几个新单词,看完一个系列,词汇量就显著增长。

    因为他不爱重复,很多动画只看一遍,所以看的动画片数量众多,他因此练就了强大的听力和充足的词汇量。我们开始裸听章节书时,进展特别快,一天听好几本,一个月近百本。可以说,我们得益于可理解输入、大量输入、高效输入。

    楼主和我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该实践“可理解性”的输入。我是坚决主张可理解的,因为我认为可理解才能高效、才能大量。在同等时间内,可理解性的输入一定能让孩子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 vivin06hi

    2015-5-26 13:27:16 使用道具

    对于阅读和裸听,支持盖老师至少95%的定量。看动画片,觉得也要能听懂85%以上的单词或用法。
  • 舟舟2035

    2015-5-26 14:39:17 使用道具

    赞同楼主的观点,i+1不是必须的。
  • 清风过山岗

    2015-5-26 14:44:22 使用道具

    歪个楼,请盖老师介绍一下MAP考试,
    网上搜了一下,MAP是自适应考试,不过还是没看懂RIT量表是什么意思
  • 淘淘夏奇拉

    2015-5-26 15:51: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淘淘夏奇拉 于 2015-5-26 16:20 编辑

    你们讨论的好深奥,如果带动画的,孩子喜欢的,确实可以做到i+5,不过这个就是兴趣导致了听学反复的动力,如果不感兴趣,或者普通的听读,i+1更合适。
    盖老师里面的内容我不是很赞成的部分是用分级启蒙,我还是主张分级和绘本配比吧,当然我家看得绘本目前属于韵律式的,分级我入了小毛人,小饼干,海尼曼和牛津树,只有牛津树孩子能接受,其他都没啥兴趣,也许这和个人有关。孩子现在还处于磨耳朵第一阶段,我先磨着吧,我的孩子比较小,磨耳朵也是不理解内容的磨,这点也和盖老师不同,不过孩子很喜欢跟着跳,跟着唱~
  • 端木竹

    2015-5-26 16:48:10 使用道具

    不错不错。开拓视野了。
  • feilongzaitian

    2015-5-26 17:04:20 使用道具

    hmily_pine 发表于 2015-5-26 10:29
    1、这个i+1,是克拉申提出来的。他本人就是泛泛地、定性地讲的。是一个指导性的概念。所以不要指望得到, ...

    再问一遍

    盖老师在35楼中的结论已明确指出---【楼主和我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该实践“可理解性”的输入。】

    她坚决主张【输入必须可理解】

    那你确认一下你和她的分歧,到底在不在于你认为【不必“可理解性”输入】呢?该收网了 !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6 18:40:48 使用道具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6 12:47
    我解释一下。克拉申的i+1是虚指,难以定义和量化。在西方人眼中,1是1, 2是2,不容许虚的,所以他被批评了。 ...

    再一次被盖老师误解。感觉还有个打手在一旁威胁。伤心中...
    等晚上有空再细说这个事。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6 21:41: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6 21:56 编辑

    楼主和我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该实践“可理解性”的输入。
    我再次声明一下,我和盖老师的主要分歧不是这个。盖老师误解了。

    主要分歧是:是否
    接受
    A、可理解输入(i+1或99%或95%)
    B、难度更大一些的输入(甚至是50%以下)
    这两条是共存的。(共存就是,两者都是可以发挥高效率的。)

    盖老师认为:A时高效的坚决支持;B是低效的坚决反对。
    我认为:两者都可以是高效的。

    我认为:这里讲两者都高效是有前提的。是在一些情况、一些时期、一些家庭背景条件下,B可以发挥出高效来。此时坚持A,反而低效了。
    比如我们可以总结我提到的几个事例,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作为亲子英语的参考。

    先把分歧说清楚。这里的表述与昨晚23楼的论述是一致的。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6 22:42: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6 23:03 编辑

    1、下面我谈谈“等效原理”:


    A、99%经过1遍,增加了1%,达到了100%。
    B、50%经过10遍,增加了10%,达到了60%。
          从百分比看,A经过一遍就达到了100%,B经过10遍才达到60%。B的确低效。
          但两者的起始难度是不一样的。考虑这个因素,需要看增加的绝对量,来分析高效低效才公平。
          从增加量看,B增加了10%,而A增加了1%。
          但如果A过程通过换材料10次。此时,时间量相同都是10。对A增加量可折算为10%,此时与B相同。
          因此可以认为A与B方法等效。


    2、再说说“B过程高效原理”:

          这个“等效原理”,还有继续讨论的地方。
          比如A,达到了100%,吸收率非常高。而B,仅到60%,剩余40%,似乎浪费了。
          但这里讨论的浪费率40%,并不是真的浪费了。
          因为人类特别是儿童学习语言,不是一个机械过程。儿童的心灵是具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博士的书名)。
          这里一定要分清,理解和吸收的区别。成人倾向于用理解这个动作对待40%,不理解就抛弃了,也就是盖老师说的漏了。
          而儿童会吸收,只要重复足够多次,会尽量全盘吸收。至于从40%中吸收多少,漏掉多少?可以继续讨论。而作为爸妈的陪伴者一定会感觉到的,最明显的就是无理解地背上了。
          那么这个吸收的东西,有用吗?有用,在以后进行A过程或B过程时,会帮助理解。同样是理解了,有理解深浅的问题。有了这些隐性的积累,会理解得更多些、更快些、更深些。
          而A过程,由于每次都到了100%,这个吸收的部分就没了。以后进行A或B过程时,也就不再享受这个隐性红利了。


    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出B过程更高效。


    3、最后说说“AB共存原理”:(其实这个原理的内容已经在前面讲了)
          既然B更高效,为什么还要A呢?
          这里要继续谈A和B的特点和关系,才能把道道说清楚。相信各位不用我分析,也能思考出来。就先不说了。
          虽然道理是这样,但实践起来就复杂了。
          如何用好共存原理呢?取决于亲子英语过程中,孩子的表现。
          在用A时,不要忘了还有B,适当提高难度,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非常喜爱,果断上B,帮助孩子跨上台阶,实现飞跃。


  • xiaoao

    2015-5-26 23:01:20 使用道具

    “这里一定要分清,理解和吸收的区别。而儿童会吸收,只要重复足够多次,会尽量全盘吸收。”
    非常赞,学习了
  • 舟舟2035

    2015-5-26 23:11:5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舟舟2035 于 2015-5-27 13:43 编辑

    关于i+x,我说说自家的经验,跟楼主探讨一下。我自家的经验是:在孩子看动画片学英语的时候,绝对是i+10以上的,i+1的材料孩子根本就不看。但是效果,我觉得还可以,而且如果把看动画片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就更不必计较效率高低了。但是当我家从视频转向阅读的时候,我直接让孩子看初章,虽然能够读,但是觉得进阶很慢。最不好的是,孩子出现了读得懂听不懂的现象,这让我很担心,怕她又走回哑巴英语的老路。所以我觉得:看视频可以跨度大一些,因为有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听书的音频还是不能够跨度太大。
    但是,听书的音频是否一定要i+1,我觉得也不一定。我现在给孩子做精听,有些材料的主题孩子不熟悉,生词量绝对超过5%,但是我给孩子解释后,再多听几遍,效果也还可以。当然长期效果如何还不知,我还得再过一年再来总结。
    我觉得“可理解输入”有两个层次,一层是孩子认知上已经达到可理解,但语言水平上还没达到可理解,此时孩子只是没有把声音和概念联系起来,解释之后再反复听是可以的,想提高听力是需要在这一层上多下功夫。另一层是孩子在认知上和语言水平上都达到了可理解,在这个层次上多听反而是低效的。
  • gaizhaoquan

    2015-5-27 00:02:05 使用道具

    楼主的回复很好!我喜欢这样的讨论风格。

    首先说吸收——intake。

    我认为,吸收的意思是理解,并会运用。“不理解地背上了” 并不是吸收。

    在可理解输入中,学生需要一定的帮助,比如老师的解释,或在楼主孩子自学的情况,有动画片里的情境的帮助,理解了语言,并能够在正确的场合运用出来,这就是吸收。

    不理解,不会正确运用,就不是吸收。




    gaizhaoquan于2015-5-27 00:03补充以下内容:
    再说效率问题。

  • gaizhaoquan

    2015-5-27 00:34:18 使用道具

    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jpg 5888225_orig.png

    我们看“最近发展区”的图,学生需要不断扩大“What I Know”的内圆。

    怎样才是扩大内圆的最快手段呢?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为学习者提供help.

    楼主无需在想给儿子提示单词的时候 “忍住”,而应充分地为孩子提供帮助。看完电影也可以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和孩子讨论剧情,帮助孩子填补不理解的盲点,促进孩子理解最大化。然后,再看此电影时,孩子的理解度就更高了,吸收也会更多。

    另外,我觉得电影这个材料,说不上是language rich的材料,不适合一遍又一遍地精学。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动作而不说话,浪费时间。电影语言多为简化口语,甚至俚语,不正规,不适合作为输入主体。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high5 + 60 这个图太好了
  • lmjcle

    2015-5-27 04:36:5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lmjcle 于 2015-5-27 04:52 编辑

    大晚上地睡不着,实在无聊,认真看了几个楼层,终于大概明白在争辩啥了,自我催眠一下,复完此贴就去睡

    我觉得双方都有道理,角度不同而已。



    我明白楼主是啥意思,吸收而非理解的情况是存在的。

    这种吸收能否产生比较高的效能,要看孩子的学习强度和天赋。如果强度不足的话,吸收这种方式带来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

    相反,如果达到一定的学习强度,孩子能从不同的素材中把吸收到的内容进行提升和内化,自然效率就出来了。浅白地讲就

    是,孩子未能理解,但是有一定记忆的讯息,比如说词汇,短语,在不同的素材里都有呈现,孩子自然就从语境中提高了掌握

    程度。而学习强度不够的孩子,学习素材太少,不足以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这种重现,然后时间一长,这种不牢固的记忆就散失

    了。而天赋特别不好的孩子,可能记忆散失太快,也是没法吸收出个啥来。



    盖老师所说的可理解输入的坚定执行,比较适合教学模式。从施教者的角度来说,我也是很坚定的



    lmjcle于2015-5-27 04:45补充以下内容:
    在此大声宣布,我去睡了!
    希望能顺利睡着:sleepy:
  • high5

    2015-5-27 06:21:05 使用道具

    二位都是认可 可理解输入的,只是在i +x 上的这个x 是多大的量上有分歧,对吧。

    大家先看这个拼图, 已经拼好了绝大部分,还剩下少量的几块,孩子可以很容易的从整个背景中figure out 剩下的这几块。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孩子也可以自己进行。 不管孩子对此拼图是否有强烈的兴趣,因为任务简单,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
    这种情况,相当于i+1, 用于孩子的动画泛看,书籍泛读, 简单没有太多心内容的练习册或是作业。
    课程教学大多采取这种情况,比如phonics 的教材教程,每次课程教几个音,然后就是带孩子反复练习发音和拼读。 下次课上来先复习学过的,然后再教少量的几个。 当然也有一次或是几次让孩子学会所有的发音,但实际讲解和教孩子拼读运用时,也是一次少量几个进行的。


    而对于难度较高,且接近40%未完成的拼读,请看下图,一般的孩子会产生畏难情绪,直接放弃。 或是有少量孩子,开始有些情趣,但在拼了一段时间而没有什么实际进展后,也会选择放弃。 只有极少量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对此拼读怀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或是强烈的兴趣,废寝忘食,沉迷其中,反复对比,花了很多时间也不觉得累, 最终完成拼读。而这个时候所得到的,会远远高于上面几个简单任务叠加所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 孩子会因此能力提升一大块,不会畏惧这类难拼图,自然简单的也不在话下。
    这就是 i +40% (大概数字,非精确数字哈)的情形。这种情况,只有在孩子能沉迷于其中,可以产生FLOW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孩子的兴趣要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孩子能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个上面很长很长的时间。
    在英语学习中,一般老师是不会采用这种情况的,家长可以想办法追求这种情况,尽量去找可以让孩子有极大兴趣能沉迷的资料和方式,但是却不能依靠这种方式。 也就是说家长不能坐等孩子沉迷, 孩子不沉迷,就要将难度降低,将难度的量减小,采取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注意这里给出的40% , 非精确数字,而是每个孩子不同,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找适合的资料。
    泛的资料,孩子看一遍就不再看的资料,孩子just for fun 的资料,可以难度小一些。
    孩子有兴趣,兴趣越大,资料的难度可以适当提升。 如果是沉迷,那资料的难度可以较为大一些。 以孩子能够沉迷,能够反复不断长时间沉迷为标准。


    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搭台阶,让孩子能够顺利的走上去。每个孩子不同,资料的难度有千差万别, 两项组合起来,家长需要了解孩子,了解资料,做到最为适当的因材施教为最好。具体这个x 是多少,也是因人而异。最大的那个极限,应该是就某样资料,孩子能够沉迷,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那个量了。

    最后总结一下:
    老师上课教学,还是跟着i+1 走吧
    家长亲子,我个人鼓励家长去追求可以让孩子沉迷的状况(资源,方法),但不能只依靠这种状况,毕竟还是有点可遇不可求的。 其他大多是的情况,还是给孩子提供i+1的资料吧。( 注:我这里的1 ,不一定是1%,而是看孩子情况,孩子能较为轻松理解吸收的资料)

    另:楼主还有一层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如果不多,不影响孩子兴致的情况下,有一些也没有关系,至少先混个眼熟,以后看到,说不定还能产生联想,来个融会贯通什么的。 这条我是认同的,尤其是语言类的学习。 对于数理化等理科方面,最好还是尽量的理解透彻。
  • gaizhaoquan

    2015-5-27 09:13:36 使用道具

    楼上imjcle和high5的观点我“有保留的”同意。

    我同意孩子在大量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存一些不懂的东西,在另外的情境中,重听到了这个词或这句话,终于弄懂了。但这个前提,是大量,是在不同的情境里反复出现。在同一部动画片的同一个情境中,不足以弥补全部不解。

    事实上,孩子能运用正确语法,正是基于不同情境下的 “概率统计”的结果。

    在母语中,大量类似情境里的复现,帮助孩子比较快地掌握了语言。而且,孩子还可以和大人negotiate meaning,在交谈中弄清楚不明白不准确的意义。


    1)反复看一部动画片,由于情境没变,复现较少,不利于孩子进行比较分析、概率统计;
    2)看动画是单向输入,如果大人不帮助孩子,则孩子就失去了negotiate meaning的机会。

  • feilongzaitian

    2015-5-27 10:04: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27 10:32 编辑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7 09:13
    楼上imjcle和high5的观点我“有保留的”同意。

    我同意孩子在大量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存一些不懂的东西,在 ...

    同意盖老师的【有保留同意】,的确只能有保留同意,才合乎前后的逻辑与事理。

    因为一,如果斑斑说----楼主和二位在可理解输入上毋庸置疑有共识,那么当初盖老师说的---他们二位的分歧恰恰是在是否应该以【可理解输入】做实践前提,就无法成立!

    二,如果盖老师下一步指出----若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才能在更高的难度上,在不借助任何帮助的前提下,还能保持持久反复的兴趣,靠可遇不可求的低概率爆发的豁然贯通,而发生稀有难得的与i+ 1等效和更高效的事,则此种稀少的一两个成功的个案,不能成为与i+1共存的---普遍基础。

    因此那个i+n,在逻辑上绝不能是只有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个案,才能成立这个共存,所谓共存-----一定是能让大部分孩子都能靠主动地操作,可以普遍自由地进入的i+n,才可以称之为共存。

    所以楼主要解决的是---你怎么让你的那个i+n,成为和i+1一样的具有普遍可行的、可以随时自主掌握,和自由进入的---输入方法?并且在流利性、精确性、考试的实效性,都不输给i+1,并且不会出现基础不牢、以及后学知识的到处漏洞、还有不会造成语言水平的水分太大,反而还能避开这些及超越这些弊端,那时你才能----安立出令人可信的----你的i+n和i+1相比,是名副其实的等效并且更高效地共存啊!



  • 晓月雨田

    2015-5-27 11:43:0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晓月雨田 于 2015-5-27 11:46 编辑

    看到楼主在回复中提到了蒙特梭利博士“吸收性心智”的概念,作为蒙氏教育的忠实粉丝,我补充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蒙氏教育者看来,我们都是逐步地分层次地学习掌握知识。起初,我们只是察觉到新的知识,然后,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似懂非懂,终于在一个时刻,我们真的懂了,这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同时也乐意地回答问题。

    这三个阶段被称为:”塞根的三阶段学习法“。蒙特梭利博士研究了塞根,还将她的三阶段学习理论运用到语言学习中。三个阶段隐藏在蒙特梭利所有关于语言习得材料的组织结构中。这就是蒙特梭利环境中的方法,仅仅遵循了发展的自然道理。下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

    在3-6岁的蒙氏教室环境中,当老师教孩子语言或者知识的时候,给孩子时间去直接体会。然后教师尽可能简单清洗地教孩子念字,比如:”这是杜鹃类植物,这是四叶草。“这就是第一阶段,即命名。

    接下来这个词会不断重复。”这是杜鹃,杜鹃,你会念杜鹃了吗?“但是教师并不详细解释这个词,教师不会说:”薰衣草就是杜鹃类植物......看到那些一簇簇的小花了吗?“通常同时教孩子念三个词,孩子接受两个已经有点儿难了,四个就是一项挑战了。

    在第二个阶段,孩子已经在思索和接受词语的阶段时,教师可以让孩子”找四叶草.......找对了......现在找杜鹃......“。孩子可以找对东西,但不能轻而易举地想出这个词。如果他这个时候弄错了,教师一定不会纠正他,而是再重新引导孩子回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游戏,可能要持续很多天。

    直到教师完全确定孩子可以准确掌握教师问的词汇,比如说,教师问:”这是什么?""杜鹃!“孩子能自主表达词语时,这就到了第三阶段。

    另外一个很强调的方面,就是尊重孩子内心的敏感度。

    蒙特梭利博士意识到孩子形成语言的过程,主要是由内心的敏感度指引。这些内心的敏感度在语言发展中很关键,而且必须被家长尊重和认同,不能被阻碍、无视或者压迫。

    语言的运用是要使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智慧。孩子语言的学习来源于他内心的东西。语言是每个人心灵的有机体,它来自于孩子人生前两年的努力。这两年中孩子完全没有思维能力,然后慢慢有了一部分意识,逐渐递增加,直到他掌握了语言这一伟大的能力。。

    当这一阶段的语言发展完成时,到了一个平息期,孩子已经没有什么热情了。孩子的发展不是持续统一的,有时就如同爆炸一样,有时就平息了。不是说孩子的发展就停止了,只是说他的兴趣点改变了,其他事情慢慢变成了他感兴趣的中心。比如,可能喜欢玩了,这就是另一个兴趣点。

    孩子内心的兴趣已经满足,生命力已经指引孩子专注于其他兴趣了。当然,孩子的语言会比两岁时变得更加复杂,但孩子的兴趣点不再是语言本身了。心智的发展像生理发展一样独立地进行,起初,只有语言是孩子的主要兴趣,正如胚胎中肺,心脏,肝脏等是分别发育出来的,之后,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阶段,我的理解,学习英语本身,对孩子并无困难,对孩子来说只是掌握一个工具,真正引起孩子关注的,发自内心要他去学习的,是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东西。
  • rhj2002

    2015-5-27 11:56:57 使用道具

    不明觉厉,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懂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大家都很厉害了
  • high5

    2015-5-27 12:06:03 使用道具

    举两个例子,大家来看看。
    这两个例子,都是基于可理解的输入。

    例子一: 幼儿园来了一位外教老师,老师不会说中文,每天给孩子们开半个小时的英语课。
    外教老师不用课本,就是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她一边讲解,一边带着孩子们来操作。 孩子们英语是零基础,但是看着外教老师的动作,表情等,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自己要怎么来做。 于是,每天半个小时的手工制作课程,孩子们都玩的很高兴,每次下课都有一件很像样的作品带回家。 随着课程的进行,孩子们和老师的配合也越来默契。 课程从简单的手工,发展到读绘本故事,然后做手工拓展。。。

    例子二: 幼儿园要开英语课,来了一位英语老师。 老师选用一套课本来教学。 老师要求孩子们上课做好,回答问题要举手。 每天半个小时,老师教孩子课本上的对话句子,单词等。 先从 Hello, My name is 。。。开始教起, 教了一段时间,将第一册学完了。。。

    在这两个例子中,
    1,老师都是基于可理解的输入。 (一)中,老师通过配上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二)中,老师通过书中的画面,或是中文翻译来帮助孩子理解。
    2,(一)中老师并没有刻意要求孩子一次将所有的语言都理解并吸收,而是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工活动上,而并非语言上。 制作手工的语言,也是在之后每天半个小时的手工活动中,慢慢无意识的吸收的。
    (二)中,老师是严格按照教材进行的,基本可以说i+1的模式实施的。每次学的东西要求理解会用。
    3, 循序渐进,(二)中,老师是跟随课本安排走的,当然是循序渐进的。
    (一)中,相信老师开头也是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比正常稍微慢一点的语速来跟孩子们说的。 然后会慢慢增加句子的复杂性和加快语速。

    这两个例子的区别是,例一中,孩子的可理解输入是一个过程,并不似第二种的那样,每天在原有基础上学一点新的。 而是一上来,就听到一大通的英语,虽有动作帮助理解,但孩子真正吸收的并不多。 随着重复的增多,理解增多,吸收增多。 而因为每次手工课程做的东西都不一样,孩子们总有新鲜感,都被这个活动所吸引,一点也不感到无聊和厌倦。 在整个制作课程中,语言自然习得,不仅是理解,而且会用。

    不知道例一的模式,是否也是i+1中的一种。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7 20:18:5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7 20:42 编辑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7 00:02
    楼主的回复很好!我喜欢这样的讨论风格。

    首先说吸收——intake。

    what a circus! what a show!
    我继续show了。

    盖老师,您第三次误解了我。继续伤心ing...

    无言谁会凭栏意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7 22:44:1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7 23:13 编辑

    我在45楼,提到吸收时,有两句:
         “因为人类特别是儿童学习语言,不是一个机械过程。儿童的心灵是具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博士的书名)。
          这里一定要分清,理解和吸收的区别。成人倾向于用理解这个动作对待40%,不理解就抛弃了,也就是盖老师说的漏了。”

    盖老师的回答是:

    楼主的回复很好!我喜欢这样的讨论风格。
    首先说吸收——intake。

          盖老师把我的吸收理解为intake。或者压根就没看我说的吸收是指什么。
          我明确说这个吸收,源于“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名,其英文是“The Absorbent Mind”。
          因此我的吸收其实是absorb。

    所以继续分析我和盖老师的分歧:

    1、盖老师认为儿童学英语是个intake的过程。无意义不理解的无法intake。书上P16,讲得非常清楚。我确保理解无误。
    2、我认为儿童学英语是个absorb的过程。即使是无意义不理解的也会进入儿童大脑,会被absorb。一般重复的次数越多,absorb的就越多。
          这个吸收absorb,用严格的中文来描述是“纳”,海纳百川的“纳”、藏污纳垢的“纳”。用这两个成语来描述“纳”,就是说明这个纳具有被动性、不加选择性。情感过滤器可能会过滤一部分,但绝不会全过滤。

          这里的分歧,已经不仅是前面叙述的那么简单好分析了。因为已经涉及儿童学英语的吸收模型的讨论。

          一旦模型不同,去讨论各自模型上的推论(包括盖老师的图),就显得没有太大意义。
         现在分歧出现,怎么办?我希望各位相信自己,多观察思考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过程,用为人父母的直觉去分辨。甚至用你在汉语学习、甚至其他领域的经验来思考。想明白了就在此留个言,供大家参考。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7 23:04:0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7 23:29 编辑

    这里八卦一下,不要当真。

          我在思考,为什么盖老师一再误读我的本意。而我的本意非常清晰地写在上面,应该不会有歧义的。
    (从上面的点评回复看,High5误解更大。为了集中精力与盖老师讨论,我没有和High5版主切磋。)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
          盖老师运用了A过程在看我的发言。即只看一遍,坚决反对“温故知新”。看了我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已有的99%认识,判断出我所讲的1%的内容。并对这1%的进行评论。
          我事实上,我的内容不能用A过程。因为,我讲的东西与盖老师分歧非常大是根本性的,盖老师必须要更多的关注我的发言。最多结合自己50%的认识,其余50%的认识是新的不同于盖老师自己的。
          这时需要使用B过程才更高效。说白了,盖老师如果多看几遍我的发言,“温故知新”,就不会发生每天都误解的结果了。
          再讲我为什么始终对盖老师保持理解准确呢?因为我反复读盖老师的书,反复看盖老师的发言,
    “温故知新”,确保书上和发言中的前后句子能够互相验证。始终在进行着B过程。

          A和B,谁更高效?呵呵。
  • gaizhaoquan

    2015-5-28 00:56:50 使用道具

    抱歉,总是误解你。

    因为我认为 “吸收” 这个术语用在语言学上,就是intake,不是absorb。

    在语言学习上,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楼主的这种关于absorb的言论被认为是错(FALSE)的。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

    Students do not simply "soak up" (和楼主的absorb是差不多的意思)language. Learners must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on.

    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看来是我们的分歧所在。

    但我要说,这是英语教学界的主流观点。所谓主流,就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和老师,都认为对的观点,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么教的观点。



  • gaizhaoquan

    2015-5-28 01:31:0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aizhaoquan 于 2015-5-28 02:00 编辑

    我不是很了解蒙氏教学法,摘抄一下维基上的定义:

    Montessori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developed by Italian physician and educator Maria Montessori and characterized by an emphasis on independence, freedom within limits, and respect for a child’s natural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though a range of practices exists under the name "Montessori", the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AMI) and the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 (AMS) cite these elements as essential:

    • Mixed age classrooms, with classrooms for children ages 2½ or 3 to 6 years old by far the most common
    • Student choice of activity from within a prescribed range of options
    • Uninterrupted blocks of work time, ideally three hours
    • A constructivist or "discovery" model, where students learn concepts from working with materials, rather than by direct instruction
    • Specialized educational materials developed by Montessori and her collaborators
    • Freedom of movement within the classroom
    • A trained Montessori teacher

    Montessori method
    Montessori had many accomplishments with one being the Montessori method which is a method of 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that stresses development of a child's own initiative and natural abilities, especially through practical play. This method allowed children to develop at their own pace and provided educato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ld development. In Maria's book, The Montessori Method, she goes into further detail about the method. Educators in the field set up special environm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in three age groups: two and a half years, two and a half to six years, and six and a half to twelve years. The students learn through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exploration, manipulations, order, repetition, abst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teacher is to encourage children in the first two age groups to use their senses to explore and manipulate materials in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Children in the last age group deal with abstract concepts based on their newly developed powers of reasoning,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从上两条维基看,在蒙氏教学法的主要定义里,没有关于语言教学的特定描述,在办学特色里,没有语言这一项,更没有关于如何学习外语的表述。

    可能对蒙氏了解得更为详细的家长知道有,但从蒙氏的定义中,我们起码能看出来:蒙氏教学并不主要研究语言学习。而且蒙特梭利是上个世纪的人,她1952年就去世了。那么21世纪的我们,最好还是听语言学家的,听主流英语教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