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数学教育问 答 篇(B)

已有 125 次阅读 2013-4-25 14:18 个人分类:学前数学 系统分类:其他 教育 , 数学

数和量 

11.儿童是怎样学会数数的? 

我想你大概会认为数数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不错,在成人的眼里确实如此。但是你还记得小时侯学习计数的那段经历吗?你一定会说早就忘却了。那么就让我们从头开始,亲自把这个过程再做一遍并在头脑里细细地回味一下,你就能体会到孩子是怎样学会数数的了。 
去把你孩子放杂物的那个抽屉端来,假设里面有各种画片、扑克、数字卡还有识字卡。请你数数里面有多少张识字卡片。 
首先,你要在心中弄清楚要数的是什么样的卡片。于是你会撇开那些画片、扑克和数字卡,寻找那种正面是实物图画、反面是相应汉字的识字卡片——求同。 
然后,你开始把识字卡片挑出来放在一起,把不是识字卡片的留在了抽屉里——分类。 
第三步,你发现识字卡片有的重叠在一起不便于清点,于是你将它们一张一张分开,或干脆把它们排成了一排。这样就不至于在数的时候漏数或重复地数了——排列。 
第四步,你开始数那些识字卡了。你在数卡片时,早已知道用哪些数词来数并且知道这些数词的习惯顺序:“一、二、三……”——回忆数词。 
第五步,你在每念出一个数词时,就用手指点一下被数到的卡片,把数词和卡片一一对应起来——配对。 
第六步,当你数到最后一张卡片时念出的数词假定是“17”,于是你就会说有十七张识字卡片。你有没有注意,原先你点到的最后一张卡是第十七张,可是当你说有十七张卡片的时候,这个“十七”却包括了刚才数过的所有卡片!这是数数的最后一个步骤——从序数到基数的转换。 
所以看起来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包含了这么复杂的过程,即:①通过求同找出物体的共同属性。②通过分类把物体分成具有某种属性和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部分。③将要数的物体进行排列。④按习惯回忆数词。⑤按顺序把物体和数词一一配对。⑥把最后数到的一个数词当作基数来使用。 
事实上,儿童学习数数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 
口头数数阶段:儿童多数都像背儿歌似的背诵数字,带有顺口溜的性质,有时还会出现脱漏数字或循环重复数字的现象。他们并没有形成数词与实物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按物点数阶段:也就是一边数数、一边点物。起初,儿童的这两个动作往往是不一致的,逐渐发展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说出总数。 
说出总数阶段:这时儿童能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一般来说,5岁左右的孩子,都能发展到这个阶段。 

12.儿童是怎样学会计算的? 

当你看到邻家与宝宝同龄的孩子能演算加减算式题时,是否也动了教教自家孩子做算式题的念头?但是结果也许会让你沮丧:你发现宝宝看着桌上的三块巧克力和又添上的两块巧克力,点一点数就说出有五块了,可他却不会做“3+2=?”的算式,即使你告诉了答案,过两天他又不会做了。于是你不免会感到疑惑:儿童是怎样学会计算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吧。 
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总的趋向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与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我们可将儿童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和概念水平的加减。 
孩子最初面临的加减运算问题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宝宝(4岁半)上午吃了两个果冻,下午又来要两个,妈妈只给了一个,并对她说不能吃得太多。于是宝宝把上午吃的和下午吃的果冻盒合在一块数了数,嘟着嘴嚷嚷:“人家才吃三个嘛。”像宝宝这样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的加减运算就是动作水平上的加减运算。动作水平的加减能力是建立在初步的数概念基础和基本的计数能力基础上的运算水平。所有的孩子都将经历这一阶段,并在这一水平上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人为地缩短孩子的这一进程。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儿童来说,没有积累丰富的动作水平的加减操作经验,孩子就难以进入到第二个水平??表象水平的运算。 
什么叫表象水平的运算呢?请看下面的实例: 
大山妈问5岁的大山:“咱家芦花鸡下了几个蛋了?”大山正剥着豆,他仰着脑袋转着眼珠嘀咕着:“前天数的时候是7个,这两天又下了两个,那就是(他低下头看着自己的两个手指)8……9,没错,妈——应该有9个蛋了。” 
在这个实例中,大山不需要把鸡蛋箩拿出来看着数,仅在头脑里回忆出先有了7个蛋,用两个手指代表又下的两个蛋,再以7为起点,看着手指逐一计数得到运算结果。这已与前面提到的宝宝的运算水平很不一样——不需要用实物逐一从头点数,只借助物体在头脑中的形象即表象为依托。但大山运用的实际上是“顺接数”的方法(即在7的基础上继续接数),还不是用数群进行加减(即把7和2两个数群相加)。这种依托物体形象的运算就是表象水平的运算。学前期的孩子大多还处于上述两种运算水平上。 
而作为最高水平的运算??概念水平上的加减就是以数群与数群的直接运算为特征的。孩子在运算过程中已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他们能够理解算式中每个符号的意义,知道同一道算式可以代表众多的类似情景(如“3+2=?”的算式可以表示无数具体的事情),而且还能自如地运用算式进行运算。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加减运算能力。 
孩子在经历了上述三个过程之后,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学会了加减。这里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不能以为孩子能够进行概念水平的运算就说明他不再需要动作水平和表象水平的运算了。在遇到较复杂的数量关系或较大数量的计算时,孩子仍需借助前两种运算方式。 

13.量和数有什么不同?儿童是怎样认识量的? 

平日里,我们经常是把“数”和“量”联系在一起使用的。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儿童是怎样认识量的?让我们一一来讨论。 
我们知道,数可以表示事物的多少或事物的次序。而说到对“量”的认识,却似乎不像对数的认识那样清晰。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量:你正拿着的这本书有长度、有宽度还有厚度,它与你看的其他一些书籍比较,封面也许正好一样大,也许比某几本杂志要小些。孩子跑过来了,要帮你把许多暂时不看的书抱到书橱里,你关照孩子一次少抱几本,因为你担心孩子的小胳膊承受不了书的份量。孩子抱了一趟很快折回来,你提醒孩子别跑,慢慢走……从以上描述中,你可以体会到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具有量的特征。就像我们每天生活在数的世界中一样,我们每天也同样生活在量的世界中,数和量似乎没法分开。 
然而,量与数的确是有区别的。有人对“量”做了这样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分离量)和连续量(相关量)两种。”像书籍的本数、孩子的人数都是不连续量,而长度、体积、时间、速度等都是连续量。量是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来加以认识的,事物具有的量的特征称量度,量度通常是用量数和单位量来表示的。”由此说来,如果说“数”(我们这里指的是自然数)是用来标示事物个数和次序的标记,那么“量”就是标示事物性状的单位。 
孩子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日常生活中与量打交道了。最初,孩子对量的特征的认识更多凭借的是自己的感觉,他们能知觉到物体的大小差异,但对其他的量的认识还没有分化,因此他们把诸如长短、宽窄、厚薄等量的差别一概说成“大”和“小”。另外他们对量的认识也不具备相对性,常常把物体的“大”或“小”看成是物体的绝对特征而非比较的结果。 孩子到了4—5岁,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迅速发展,他们能够比较精细地区分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量,能判断相等量,会按量的差异进行排序,但还不能达到量的守恒。5—6岁时,孩子对量的认识精确性进一步提高,对量的相对性也有了较好的了解,同时还能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帮助解决量的比较和测量任务。 
总之,孩子对量的认识表现出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念的认识过程:对量的差异性感知从明显的差异到不明显的差异;对量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对量的语言表述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14.要不要教孩子用尺子学测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测量的含义以及儿童学习测量需具备的心理准备。 
测量又叫计量,就是把一个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作为标准的量可以是某种标准的计量单位,如公分、公尺、公斤、公升等,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物,例如:火柴棒、回形针、笔套,小勺、小瓶,甚至是我们的臂长、脚印长、跨步等,我们不是常常用手来量一量为孩子织的毛裤有多长吗?那就是用手掌作为计量单位。用这些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得到这个量是计量单位若干倍的结果,这就是测量的实质。 
通常我们会看到:孩子翻出了一根软尺或一根直尺,就到处去比划。他们竭力模仿着成人量物体的动作——有的用手捏着软尺的两头,像系裤带似的在物体周围围上一圈,还打个结;有的在物体边一小段一小段地移动着直尺,还煞有介事地数着:“一尺、两尺……”。这说明他们至少知道尺子是用来量东西的。可他们却怎么也得不出正确的测量结果。看到孩子执着却徒劳的忙着,你一定很想教教他(她)。但是你知道吗?幼儿学习测量是相当困难的! 
这是因为,测量的过程中蕴含着一种逻辑运算。以长度测量为例,儿童要学会测量,必须具备三个基础的逻辑观念:第一,要能够很好地运用数来表示物体的量。(如:用五个手长来表示裤长等);第二,要有长度守恒(用计量单位量得的长度与实物是等长的)与距离守恒(计量单位之间是等长的)的观念;第三,要能理解计量就是把一个整体单位划分为许多相等的小单位,而且这个整体单位和许多相等的小单位之间也是等长的。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达到这三点,他就不能理解和学会我们所教的测量方法。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前儿童很难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了。正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起上面所说的逻辑观念,在测量时,他们也就不会注意尺的起点是不是和测量对象的起点一致等等基本的问题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要到小学阶段才有可能学习正式的测量(即用标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学前阶段,我们则可以教儿童利用身边的自然物即非标准的工具来进行“自然测量”。孩子用吸管作工具来量一量桌子有“几根吸管长”,要比用尺子来测量容易的得多,也感兴趣得多。同时,孩子还有机会运用数概念,体验把一个整体分解成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置换的运算结构,从而建立测量单位体系的观念,为日后学习计量做好准备。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