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网上读到的一篇不错的文章

热度 6 已有 417 次阅读 2014-6-17 10:40 系统分类:心情随笔 false , 文章 , 网上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NZ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走入繪本的世界

資料來源-繪本花園http://www.ylib.com/kids/index.asp

 

一提到「繪本」,很多人的概念可能是:有圖、有字、給孩子看的書。然而,這樣的輪廓是模糊的。繪本不僅是給兒童看的讀物,而且,它也是「兒童文學」中的一環;不論是在圖像或文字的部份,都有其特殊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則都是循著小讀者的特質和需要所發展出來的。

 

    圖文之間的默契,就成了繪本好壞與否的最後關鍵了。如果它們總是一搭一唱,像呼吸、像投手與捕手、或像談一場戀愛那樣,既沒有間隙、也沒有齟齬,那麼,小讀者自然能在兩種媒介的帶動下,淋漓盡致地達成他們的「閱讀」。

 

如何幫孩子選書

        以往,台灣的繪本都是以成套的直銷書為主。這些套書,由專人選書配套,挨家挨戶的推銷,以至於我們的消費者鮮有自己到書店選書的機會。由於長期處在被動的狀態,所以,大人對繪本的認識相當有限,等到要為小孩挑書來唸時,大人往往就會對之躊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了。

 

       其實,身為父母的,大都了解自己小孩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父母只要依著小孩當時的能力和需求,在書堆裡仔細吟味、認識找尋,應該就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書。剛開始,大人所選的書和孩子的喜好,可能會有所「出入」,但孩子的反應,不正是我們在學習選書時的一大指引嗎?所以,只要大人肯用心、願意一本、一本地翻看,並唸給孩子聽,不需要多久,大人就會習得一套自己的「選書智慧」了。

 

       在浸淫繪本多年後,我在選書時,也慢慢練就出幾乎「萬無一失」的功力。所謂的「萬無一失」,是指用這樣的方法挑選繪本,不僅自己買回家之後滿意,而且,孩子們的反應,也都是很「不同凡響」的,他們總是看了又看、聽了又聽,甚至,還常常表現出「愛不忍釋」

的深情和滿足。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大人除了要以客觀的方式,多了解繪本的特質外,從孩子的角度切入,也會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畢竟,孩子是繪本的主人,如果我們也能學著用孩子的「直視」方式走入繪本,相信,這會讓我們更貼近繪本的花園,並體會到一本好的繪本,是如何地在吸引孩子。

 

       所以說,大人在替孩子挑選繪本時,其首要訣竅就是,摒棄大人慣有的閱讀方式,不要先讀文字,而要先「讀圖」。如果在賞心悅目之餘,我們還能夠從圖的表現讀出故事的端倪,那就表示,這是一本值得考慮的繪本。

     

         接下來,才是文字的部份。由於小孩在欣賞繪本時,文字對他們而言,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聽的,所以,大人在檢視文字時,就切忌再用大人「悶不吭聲」的方式閱讀。大人不妨就將上面的文字唸出聲音,並自己聆聽,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律動,以及其中的「文學語言」,是否動人心絃?是否合乎孩子的理解程度?

 

       這樣具體的方法,大人只要多練習幾次,就可以得心應手了。而之後的修煉,就是不斷地用心體會、不斷地唸給孩子聽了。於是,那些繪本和孩子的每一次反應,都會「滔滔不絕」地告訴大人,如何挑選一本好的繪本!

 

為孩子「演奏」繪本樂章

       與孩子共讀繪本,固然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延伸活動,但是,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以「傳遞作品」為主,那麼,若要讓小讀者完整地欣賞到作品的全貌,身為「傳遞者」的大人,就必須要有清楚的定位和方法才行。

 

      在共讀過程中,繪本就好似由作曲家完成的「樂譜」一樣,它必須透過大人聲音的「彈奏」,才能展現流瀉出其真正的生命。所以說,對一個無法自行閱讀文字的孩子而言,美好的繪本若是沒有大人在一旁為之「演奏」,孩子就不可能領受到其中的繽紛了。

 

      在認清了自己是「傳遞者」、「繪本演奏家」的角色之後,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找一本自己也很喜歡的繪本,為小孩誦讀。很多大人買書給小孩,卻對孩子的書架漠不關心。於是,當孩子央求大人唸書給他們聽時,大人就常只是居於被動,甚至,像應付般的草草結束。結果,不僅說的人覺得無趣,聽的人也老是不夠滿意。

 

        如果,在傳遞之前,大人就能先做「功課」──了解書的內容,甚至,去喜歡一本書──,那麼,我們就可以本著分享,而非應付的心情,和孩子共讀。如此一來,不僅效果會變得非凡,「讀繪本給孩子聽」也會變成是大人‧小孩之間的快樂經驗。

 

      另外,既然身為「傳遞者」,大人在快樂傳遞之餘,也就有其應該謹守的一些分際。那就是:要「忠於原味」,既不偷工減料,也不加油添醋。畢竟,一個好的作品,作者都已藉由圖和文字,充份表達了他的想法。如果我們不忠實傳達,那很有可能就會破壞作者的原意,或是使繪本失去了原有的文學意境。

 

      其實我們只要真心去喜歡一本書,然後,用最自然的情感聲音,將它表現出來就好了。當然,由於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創作,所以,「傳遞者」也必須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把它唸出來才行。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掌握到繪本的整體氣氛,並漸漸地,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了專注,以及習得欣賞作品時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撒下語言的種籽

  許多大人把唸繪本給孩子聽,當成是一件無聊而勞累的工作。所以,當孩子央求時,大人不是以十萬火急的速度草草唸完,就是「偷工減料」,將之簡化成「提綱」或「摘要」。結果,孩子既無從靜下來傾聽那有文學味的語言,也難以動用他們的敏銳感覺,去掌握整體的表現,和感受此中語言的力道和厚度!就這樣,因為大人對繪本文字的漫不經心,使孩子平白失去了聆聽語言和接近文學的大好機會。

 

  另外,有些大人一味地把繪本當成是填塞知識、報導規範和學習認字的工具。也因此,他們大都不會好好地傳遞內容,而自行脫離文學描述的本意,予以加油添醋,或是丟下孩子,讓孩子自己閱讀。結果,孩子不僅無法全心欣賞到繪本那充滿顏色、聲音、以及美好想像的內容,也會因為大人枯燥的表達,或是自己詰屈聱牙的讀字,而對這樣的閱讀,感到興味索然。

 

  其實,一本好的繪本,其「文字」的呈現,乃大過了我們的肉眼所見。它不僅傳遞出畫面的「絃外之音」,也包含了語言所獨具的生命和內涵。它是一種「文學的語言」是經過作家淘洗之後的精煉口語。所以說,它也是幼兒在為其語文能力奠基時,一個很好的接觸語言的管道。

 

  由於在識得文字之前,藉由耳朵去聽、去理解,乃是非常重要的語言經驗,所以,大人實有必要用我們的聲音,為孩子將繪本中的文字「演奏」出來,讓孩子得以徜徉在繪本所提供的這片語言大海中,並從中識得了「語言」的趣味和魅力。

 

  畢竟,繪本的語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一般的文學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直接交流,而且是兩者之間的一種靜態流動。然而,繪本的生命,往往要經由第三者的「點化」,才能「動感十足」地傳到孩子的心中。而這樣的點化,包括了我們在呈現語言時的一切精華。換句話說,當大人要將書中的文字化成語言時,他除了是透過聲音,表現出文學的意境和帶出聽覺上的效果外,更重要的是,他還投注了自己的情感,而這情感,有他對故事的理解、詮釋、和喜好程度……等。這對擅於聆聽的小孩來說,是最具吸引力,也最能夠引起共鳴的。

 

  因為,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往往來自於「全身的感覺」,而非「大腦」,所以,當他們豎起耳朵聽時,總是能夠很快地溶入當時的情境,並讓自己的所有細胞,隨著「有表情的聲音」起舞。也因此他們能夠自自然然地掌握到語言的意義和美感。而這樣的經驗,就好似大人在聽音樂時一樣。他們不僅體驗到了故事,也因著說者的表情、聲音、語調……,而品嚐到了「如音樂般」的語言表現。

 

  這種美好的語言經驗,可以說,就是孩子日後在語言、文學的表達上,能否「開花結果」的關鍵。在我的經驗當中,有不少小孩因為繪本的耳濡目染,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時會有「一鳴驚人」的表現。例如,目不識丁的幼稚園兒童,可以靈活、有感情、一字不漏地把繪本故事說給大人聽。

 

  另外,也有小孩會將繪本中的文學性表達,精準而貼切地,再活用到生活當中。當然,也有小孩是在不知不覺中,語彙變豐富了,而且,在語言的表達上,也是讓人愈見神采與力量。

 

  可見,唸繪本給孩子聽,就好似在他們的心田撒下最美麗的語言種子一般。這些,或許都不是會立即見效的。但是,對小孩而言,聆聽繪本使他們成就了一場語言的遊戲,而這種直指內心的撼動,勢必都會把種子帶到他們的體內,經過沈澱,發酵之後,就等待在適當的時機,發出令人讚嘆的聲音!

 

「再說一次!」

      我們會看到孩子對同一本繪本或同一則故事,百聽(看)不厭。大人對此總是「百思不解」,甚至,會不厭煩於一次又一次地重述。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那可能只是一則不斷重覆情節的故事而已,於是,大人不免會覺得,已經聽懂了的故事,一聽再聽,不是一件窮極無聊的事嗎?

 

       其實,這正凸顯了大人‧小孩之間的本質差異。大人閱讀小說,雖然不免也會將自己投射於書中人物,但通常我們還是會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並藉由推理,以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

 

        反觀孩子,他們感受事物的方法和思想的方式,其實是很不同於大人的。所以,他們在聽、看故事時的「閱讀經驗」,當然也就迥異於大人。他們不太會冷靜旁觀、細密推理,他們幾乎都是本著「飛蛾撲火」的熱情,投身故事。

 

       這和幼兒的特質可謂息息相關。由於來到人世的時日尚淺,幼兒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體悟都還相當有限。也因此,當他們在認識世界時,會秉承自然所賦與他們的那些能力,盡情地體會。他們總是感覺重於思考,全身的參與大於冷靜的分析。而在聽取故事時亦然。對他們而言,故事不僅是一則「他人的故事」而已,聽故事,就等於是讓自己走入一個他還來不及經歷的世界,所以,為了要有親身體驗的感覺,他們幾乎是在主角出現的同時,就與之「合而為一」了。而且,不論是人、動物或無生物,小孩都能毫無窒礙地與之溶為一體,增添了自身的閱歷,豐富了想像。

 

        可見,小孩聽、看一則故事,目的不在於馬上「弄懂」大人所寄寓於故事中的那些「道理」。他們比較熱中的,乃是搭著「主角」這台列車,行在「故事」的鐵道上,深入情節,以求得經驗上的滿足和完成精神上的冒險。也因此,他們願意不斷地流連,想憑著自己的感覺,遍歷故事中的那些動態陳述。當第一次意猶未盡時,他們自然會想再聽一次,而由於是從「感覺」出發,所以,每一次聆聽,都還可以是新的感受、新的經驗。就這樣,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和主角合一為一,除了體驗共舞的驚險、快樂……之外,也會因為他們的日日成長,而在同一則故事中,有了異於之前的發現。

 

        另外,故事的形式,也是他們沈吟不去的原因之一。因為,一則好的故事或繪本,其在語言上的表現,一定能讓較常處於混沌狀態的幼兒,體會到文學及秩序之美。而重覆聽故事,就好像是在努力汲取精華那樣,也難怪,在所有的感知尚未臻於飽滿之前,孩子是不「聽破」一則故事,不會善罷甘休的!

 

        如果,我們能理解到「小孩‧大人之異」,並摸索出我們所沒有的這份「小孩特質」,那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應儘量地滿足孩子想聽故事、想流連於想像世界的那份渴望呢?當然,如果我們也能試著用感覺來接近故事與繪本,我們自然也會慢慢擺脫掉大人的方式,除了自己會想一看再看,也會在一唸再唸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樂趣和滿足。屆時,我們就不再為孩子的真誠行為感到納悶了。

 

       有了這樣的認知,所以,每當孩子要我「再講一次」時,我總是樂得照辦。這時,我會一邊說,一邊欣賞孩子那不因重述而「打折」的鮮活表情,另外,我也會試著像孩子那樣,把每個「再講一次」都當成是新的經驗。於是,在「重新體會」與「重新表現」的趨力鼓舞下,我得以愈說愈興緻盎然,壓根不覺得枯燥。

 

        曾經,我在睡前與一名五歲的男孩共讀《蠟筆盒的故事》。小孩專注地聽著,當聽到:「突然,烏龜把頭抬高……男孩對著烏龜笑了」,小孩陡地亮起眼睛,一邊微笑、一邊對我點頭。而等到故事尾聲,我唸完:「八個顏色的蠟筆,很放心的,輕輕的,輕輕的把蓋子蓋起」時,小孩則很滿意地吞下一口口水,然後,用很安靜的聲音對我說道:「再講一次!」

 

       於是,我又重講了一次。而小孩依然是一樣的專注,一樣的點亮雙眼,一樣的微笑、點頭和吞口水。最後,則是不忘加上一句:「再講一次!」

 

       就這樣,在那一夜,我們一共說、聽了十七次《蠟筆盒的故事》!當說到第十七次時,我掩著欣喜,看男孩掛著一抹美麗的微笑,緩緩地走入夢鄉。而當我輕輕的,輕輕的把書閤起時,我發現,有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周身。我真的沒想到,一本繪本可以如此打動一個幼童的心,而孩子的真誠邀約,又是如此打動說故事的人。

 

        我不知道,《蠟筆盒的故事》在那名男孩的身上,到底烙下了什麼樣的痕跡?但我很確定的是,那次的共讀經驗,帶給我們兩人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滿足。如今,男孩長大了,我總不忘在他的臉上,搜尋那曾經烙在我心底的幸福表情

 

 

台灣繪本教學

   《中國教育報》2005336 

 

   年初,我和北京的數百位小學教師一起聆聽了幾節兒童文學閱讀課,主講者是台灣台東大學的兒童文學研究生。他們的導師林文寶先生,被譽為“台灣兒童閱讀運動的領跑者”,他主持的兒童文學研究所在積極推動兒童文學、培養兒童文學人才、倡導兒童閱讀方面成就斐然。林文寶的這幾位弟子——專門研究圖畫書的李茵茵、入圍2004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王娟和兒童詩人孫藝泉,均有多年在幼兒園及小學指導兒童文學閱讀的實踐經驗。他們極富感染力的公開課,使我們得以一覽台灣小學教師指導孩子閱讀的訣竅。

 

圖畫書,最好的閱讀起點

  圖畫書,又叫繪本,是以圖畫為主體,配合簡單的文字,以精妙的圖畫來講故事的一種形式。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圖畫書作為最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籍而被廣泛推廣。美國兒童在幼兒園期間每人每年平均讀圖畫書700冊。在台灣,圖畫書已占到學齡前兒童出版物總量的80%。作為兒童文學的基礎部分,圖畫書無疑是引領幼兒進入書香世界、開啟快樂與善良的心靈之門的最好途徑。

 

  李茵茵帶領低年級孩子欣賞了幾本圖畫書:故事發生在兄妹之間的《穿過隧道》,可以360°觀賞的立體圖畫書《波波的家》,拉開每一頁都有驚喜的《猜猜我是誰? 》以恐龍為主角的《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從封面到封底,她特別提醒孩子們体會每一個畫面的背景、色彩和線條所表現的情緒,注意圖畫書的每一個細微而有深意的細節,比如《穿過隧道》的最後一頁,哥哥的足球和妹妹的圖書依偎在一起;啟發孩子們用自己的想像去解讀畫面的留白處,比如《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的最後一頁,明黃色的大地上,小甲龍的爸爸媽媽和小甲龍團聚了,頁面最下角,畫家只畫出了霸王龍孤零零的半條尾巴,甩啊甩的和小甲龍做最後的道別……不要說孩子們,我們這些成人也都聽得津津有味,淡淡的憂傷和濃濃的感動油然而生。沒想到看似簡單的圖畫書裡還有這麼多值得玩味的要素,如此簡單的意趣卻傳達出如此豐厚的人生理念,難怪有人說經典圖畫書“永不退休”呢!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是一本關於愛、關於感動的圖畫書,作者是日本的著名畫家宮西達也,他運用大紅、明黃、深灰等幾種非常鮮豔濃烈的色彩來構建畫面,顏色對比鮮明,畫風極有力度,線條簡單而且大刀闊斧,有一種男性畫家的粗獷氣質。他的畫有一種兒童畫的稚拙美,和我們常見的那種寫實而又甜膩膩的畫風相比,也許更符合孩子的欣賞習慣。

 

  據李茵茵介紹,圖畫書不僅能引領孩子感受閱讀的快樂、增進想像力、體驗空間表現能力、從美的角度來觀察世界,而且能促進孩子注意書中那些細微的、幽默的、有趣的細節變化,豐富孩子解決問題的開放性思維,讓孩子學會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價值、體會畫家的巧妙設計。 当然,图画书还是亲子沟通、亲情交流的最佳媒介。當然,圖畫書還是親子溝通、親情交流的最佳媒介。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松居直就指出,孩子首先是通過圖畫書知道讀書的樂趣的,這是啟蒙孩子讀書必不可少的讀物。

 

多種手段,立體閱讀

  李茵茵繪聲繪色的導讀之後,畢業於藝術學院戲劇系的王娟又帶領孩子們“play”了一遍《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故事很簡單:一隻小甲龍剛出生就碰到了一頭流著口水的霸王龍。 “嘿嘿嘿嘿,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霸王龍正要猛撲過去,小甲龍叫了一聲“爸爸”就抱住了霸王龍。霸王龍嚇了一跳:“你怎麼知道我是你爸爸呢?”“因為你叫我的名字呀。知道我名字,就一定是我的爸爸。”小甲龍告訴霸王龍,“我的名字叫‘很好吃’。”接著,“很好吃”開始吃草,一邊吃還一邊說:“我要多吃一些,早點長得像爸爸一樣。”一頭眼裡閃著紅光的吉蘭泰龍要吃“很好吃”,被霸王龍擋住了,霸王龍背上還受了傷。這天晚上,“很好吃”在霸王龍的懷裡睡著了。看著它,霸王龍小聲說:“你想長得像我一樣啊!”霸王龍心裡一陣陣地疼,比背上的傷口還要疼。。可第二天一早,它發現“很好吃”不見了,它急壞了,原來“很好吃”去給它摘紅果子去了。

    當霸王龍教會了“很好吃”各種各樣的本領之後,它對“很好吃”說:“今天我們就分手吧!”“很好吃”哭了:“我要長得像爸爸一樣,我一定要和爸爸在一起。”霸王龍說:“不,你不應該長得像我一樣,你也不會長得像我一樣。”它騙“很好吃”說咱們賽跑吧,如果你先跑到那座山上,我就會一直和你在一起!為了一直和爸爸在一起,“很好吃”頭也不回地朝著山上跑去。這時,它看到了兩頭大甲龍,那才是它真正的爸爸和媽媽。在它身後一個遠遠的地方,霸王龍吃下了一個紅果子,小聲地說:“再見,‘很好吃’。”

 

  王娟沒有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也沒有問孩子們聽了這個故事後有什麼感想。。她請孩子們用不同的感覺說“很好吃”,體會霸王龍流著口水說“嘿嘿嘿嘿,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時的心情;她讓孩子們說說對哪個角色印象最深刻,並講出自己的理由;她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想扮演的角色(包括沒有台詞的火山和恐龍蛋),然後啟發他們準備台詞、動作和出場次序……可以想像這樣的戲劇體驗式閱讀有多麼“亂”,也看得出來孩子們對這種形式有多麼喜歡。

 

  一節課上下來,王娟的額頭沁出了細細的汗珠。。她說,借助戲劇形式進行體驗式閱讀,不僅是觀察力、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啟發與訓練,而且有利於孩子之間熟悉與信任感的建立、壓力的釋放和潛能的開發,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意識。通過這樣的互動遊戲,可以發現孩子的人格特質,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分享,有的具有領導才能,有的安靜,有的善於傾聽,有的羞於表現……不同的孩子適合不同的閱讀方式,文字閱讀也好,圖畫閱讀、影像閱讀也罷,針對他們的特質來施教,效果比說教要好。

 

  本身是兒童詩人,同時又在多所小學兼任“故事爸爸”的孫藝泉教孩子欣賞兒童詩的方法更絕,除了優美的圖片投影和王娟聲情並茂的朗誦,他還換上特意帶來的踢踏舞鞋,用輕重緩急不同的踢踏舞步表現自己的兒童詩《為天量身高》,為孩子們領略詩的意境、情感和節奏,另闢了一條蹊徑。

 

以身作則,認清對象

  說起兒童閱讀,林文寶先生一言以蔽之:推進兒童閱讀其實只有兩句話——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認清對象。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大人不讀書,既不讀自己該讀的書,也不讀給孩子讀的書,而且不了解孩子的閱讀趣味,跟孩子的距離越來越大。

 

  林文寶說,看圖,是每個人天賦的視覺能力,而成年人往往先看字,所以容易忽略圖畫書這種真正的兒童讀物,有的人還會有“買一本圖畫書沒幾個字,不划算”的想法。台灣也是經過了20年,人們的觀念才發生了變化,圖畫書才成為“顯學”的。現在內地的經濟發展很快,大城市已經具備了圖畫書發展的條件,關鍵是作為兒童閱讀“守門人”和“推動者”的教師和家長,要學會理解兒童的閱讀,要和孩子一起讀圖畫書,在閱讀中重現自己的童年,打開孩子的心扉。

 

  林文寶從不承認有所謂的“代溝”,他說:“如果有代溝,就是當家長的不長進。因為孩子走過的路你也走過嘛,你不理解他,只能說明你僵化!”他主張家長和教師不要規定孩子讀什麼書,應該尊重孩子的多種解讀、多元思考,畢竟“每個人都有閱讀的盲點,就像盲人摸象,每一次所得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他建議成人不要對孩子讀書的感悟說對或錯,可以問問他為什麼這樣想;不要逼著孩子寫讀書心得,那樣無異於教孩子製造空話。

 

  林文寶強調,閱讀是一種成長,一種治療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曾經擁有過”這個概念很重要,如果他願意看漫畫來疏解成長的苦悶,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只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願意閱讀,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希望。

 

 

 



路过
2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4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20340650

    2014-6-17 11:57

    挺好的;
       回复
  • hidden newstars

    2014-8-8 17:41

    好长,回头好好看看。
       回复
  • hidden ycr

    2014-10-3 00:25

    值得细细的看
       回复
  • hidden vivi1986614

    2015-6-22 10:48

    很棒,感谢分享。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