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 滑稽中的典雅——趣话科举诗

热度 2 已有 89 次阅读 2016-11-20 18:57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662b290100i3vv.html
一、
我国古代科举,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千多年为国家选拔了无数人才,也使大量平民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者是也。芥豆之微的贫寒书生,转瞬间迈上了治国安民的政治舞台,扣开了富贵荣华的金色门扉,谁个能不心花怒放?其中最典型的,恐怕就是唐代诗人孟郊那首《登科后》了。
孟郊少时家境甚苦,且几试不第。46岁方时来运转,中了进士。唐代新科进士要骑着高头大马,头簪金花,游街夸耀。就是在这样踌躇满志的时刻,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洋洋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忘乎所以之状跃然纸面。想到日后的金钱美女,锦衣玉食,寒酸大半辈子的老孟真是有点乐得屁颠屁颠的了。
◆另一位唐代诗人、敝山西太原老乡王播,年轻时和孟郊一样“龌龊”,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每天跟和尚们混口饭吃。久而久之和尚讨厌他了,本来是敲钟开饭,却故意吃罢饭后敲钟,待王播听到钟声到来时饭已经精精光。他在寺院的诗文留题,也无人理会。后来,王播中了进士,20年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扬州恰在其管辖之下。一次,他到木兰院重游,发现自己的诗文留题,已经被和尚们用碧纱珍重地保护起来。寺院请他题诗,遂信笔书曰: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阇黎”,为梵语高僧意。王播说:当年自己很惭愧啊,麻烦诸位高僧吃罢饭各自西东后才去敲钟。而我这区区留题,20年来脏兮兮的灰尘扑面,今天总算蒙上了碧纱。故事折射的,无疑是从古到今一样的炎凉世态,冷暖人情。
◆再一位唐人杜羔,屡试不第。一次又碰壁归来,其妻赵氏乃作《夫下第》嘲之曰: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敬称。“的的”,确实之意。妻子称自己感到害羞,让落第的丈夫夜里再回来,调侃得够辛辣了。据说杜羔从此愈加努力,最后总算没有辜负夫人期待,而高中进士。赵氏闻知后,复作一诗道:
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
良人得意正年少,今日醉眠何处楼。
丈夫落第不高兴,及第了又担心年少的他到别人那里吃酒睡觉。左左右右心中不平衡,这位聪明的女子赵氏活得也够累的了。
◆还有一个故事云:明代永乐时福建举人曾鹤龄,赴京赶考时被安排到了浙江举人坐的官船。鹤龄言语谨慎,又是孤身一人,故众浙江举人一路上复习诗文、高谈阔论时,他总是不置一词。于是,浙江举人均认为此公学问不行,能赴京赶考很偶然,并给起了个外号“偶然”。谁知金榜题名时,鹤龄却高中状元。浙江举人顿时都吓傻了,赶紧结队到人家门下拜访,鹤龄遂为之吟诗一首:
一领乡荐谒九天,偶然上得浙江船。
世间诸多偶然事,谁知偶然又偶然。
考中举人有了赴京赶考资格,谓之“领乡荐”。领了乡荐去朝拜天子,偶然上了浙江的船,世上就有这么多偶然的事,我这个“偶然”又偶然地高中了。鹤龄可能是玩幽默,但这些浙江举人的脸,恐怕不知道该往哪儿搁了。
 
 二、
当然,孟郊、王播、杜羔以及这位志得气满的曾状元,毕竟都是科考制度的受益者。其实,如恒河沙数般最多的,却是那些一代代名落孙山的失败者。这些人留下的诗歌,或许更加令人感慨系之,哭笑不得。
◆明人陆粲《说听》中载:有陆世明者省试不第,雇船归家。经过某关时,关吏误为商人,令其缴税,陆世明遂作诗曰:
献策金门苦未收,归心日夜水东流。
扁舟载得愁千斛,闻说君王不税愁。
献策无获,归心如水,一叶扁舟装得无边忧愁,难道君王你还要让“愁”纳税吗?关吏听罢,也颇表同情,好好招待了他,临行还馈赠了不少盘缠。
◆科举时代,县试考中者谓秀才,考不中者不论年龄多大一律称为童生。据传清代有一老童生,考了一辈子次次落榜。到了晚年,眼看前景越来越渺茫,就在一次赴考的试卷末尾,题了这样一首诗:
童生提笔泪涟涟,寒窗读书四十年。
今科不把童生取,归家一命染黄泉。
老童生以为,这样哀求兴许还有一线希望,孰料主考大人却不买他的账,而且还很不客气地批道:
童生提笔泪涟涟——何苦?
寒窗读书四十年——未必。
今科不把童生取——当然。
归家一命染黄泉——随你!
有的版本可能不尽一致,意思则同。不取就不取吧,还要肆意作践人家,这个主考大人也够缺德带冒烟的了。
◆科举考试中考官搞恶作剧的,这绝非个案。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载:弘治年间,吴淳任浙江提学副使,主持童生试甚严,落第者特多,众人便到御史台请愿要求重试,御史怕激成事变就答应了。但重试时,吴淳故意出了道题谓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论》,以羞辱闹事考生,也更难应对,能通过者越发寥寥。有人因此作诗曰:
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
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
“柏台”即御史台,“督学”即指吴淳。认为督学不对到御史台告状,闹来闹去还是落进了人家的罗网,让你们一个个像鱼鳖蛟龙那样滚了出来。
◆又据冯梦龙《古今谭概》载:明嘉靖时,吴小江督学湖北,主考时爱选拔少年。许多年纪大的就纷纷去掉成人戴的头巾,改梳儿童式的垂髻发型前去应试。吴小江见此情景,感到十分好笑,便口占一绝云:
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丱角且从权。
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当年戴着“峨冠”,现在换作“丱角”,即儿童的双角发髻。别人不知他们用心良苦,还以为“偷闲学少年”。吴小江的继任金省吾也喜欢提拔少年,有个老书生为显年轻,便将大胡子剃得精光,却考了个末等,按规定要挨板子受罚。鉴于人多,金省吾决定只打年轻的,结果那人因为剃了胡子反而挨了板子。于是有诗嘲之曰:
昨日割须为便考,今朝受责加烦恼。
儒巾纱帽不相当,有须无须皆不好。
剃胡子本为占便宜,却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够这位老书生郁闷一番的了。
◆当然,也有考生作弄考官的。宋人晁咏之,与弟弟一道应试,他考中而弟弟却落了榜。恰好,主考葛某一只眼失明。晁咏之便写了《戏葛试官》诗戏道:
没兴主司逢葛八,贤弟被黜兄荐发。
细思堪惜又堪嫌,一壁有眼半壁瞎。
晁咏之认为,这位没意思的葛试官,一边有眼所以取了自己,一边无眼所以漏了弟弟。话说得很损,诗写得却挺有点巧趣。
◆又据袁枚《随园诗话》载:康熙辛丑年会试,主考李穆堂所取皆为名士,引起普通落第者的闹事,让围住了宅邸,弄得新科进士来谒见谢恩都进不了门。有人作诗讽刺云:
门生未必敢升堂,道路纷纷闹未央。
我献一梯兼一策,墙头高立贺知章。
外面闹事的没完没了,新科进士不敢升堂拜见,我送你一副梯子一条妙策,像贺知章那样立在墙头算了。
为什么如是说?原来,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礼部任主考时,也曾取选不公,引起过应试者的抗议,贺知章怕挨打不敢出门,就在後园搭了一梯,站到墙头与应试者对话谈判,一时传为笑柄。诗作者以此典故讥诮李穆堂,真可谓恰如其分。
◆明人惠康野叟《识余》中,则记载了这样一个调侃考官的故事:说某考官偏爱“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的文章,众考生遂争相引用“三苏”语以讨欢心。有一考生故意在试卷中道:苏子有言“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于民也”。苏子尝曰“良医不能救无命,疆梁不能与天争”。又云“此苏氏所谓察微虑深,慎在未形者也”。考官看后,提笔批曰:“此子固尝留心于三苏者,但未纯熟耳。”其实,考生所引三句话,分别来自战国时苏秦、汉代苏竟,还有一位女士即魏晋六朝时的著名才女苏蕙,与那“三苏”风马牛不相及。考生见考官上了当,就题诗曰:
曾见东坡面目无,试官惊得震苏苏。
分明指与平川路,一个佳人两丈夫。
考官未能分辨出真伪而大出洋相,众士子也互相传诵此诗,以为笑谈。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已经一百多年。经过一度时期激烈的抨击后,今天更需要注意的是其积极的一面。所以,介绍这些轶诗趣话,绝非为了针砭,只是为了让不识古人的今人,增加一点有滋有味的谈资而已。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littleair

    2016-11-20 21:53

      
       回复
  • hidden yltljm

    2016-12-13 08:10

    用“三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