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图书连载《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十四)

热度 2 已有 189 次阅读 2014-2-28 08:18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连载

07  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有书读
女儿上三年级时,一天晚饭后,我在厨房收拾碗筷,女儿在厨房外面过道的书架上翻书。突然问道:“妈妈。李依宁和王一凡是谁?”听着这两个陌生的名字,我就告诉她不认识中两个人。女儿又说:“那这本书上怎么分别写着这两个名字啊?”我擦了擦手,仔细翻了翻那两本书,看了看那两个名字,终于想起来时怎么回事了。
那是我们初到北京的时候,手头特别拮据,但大家都有读书的愿望,尤其是孩子,每天吵着要妈妈讲故事给她听。但是书店里的新书太贵了,我们每个月的收入支付完房租、孩子的入托费再加上一家人的生活费之后,根本没有节余,哪里还谈得上买书!
为了克服家里没书的困难,我们会带女儿在海淀图书城的书店里度过周末。那时候我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冬天时,蜂窝煤炉子拼命烧也无法把四壁透风的小屋子烧热,我们在家里还要穿着棉袄御寒。夏天则因为只有一个窗户不能很好的通风,屋子里就跟蒸笼似的,为了降温,我们就把可乐瓶里灌上凉水,让女儿抱在怀里 ,可是不久可乐瓶就变得热乎乎了。因此,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在书店看书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享受了生活。
虽然周末在书店里可以看不少书,但求知欲极强的女儿回到家里也闹着要看书,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能面对昂贵的书价望洋兴叹。
有一天先生下班回家,从公交车上下来时,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车站附件卖旧书。这些旧书里的儿童读物很多,虽然都是别的孩子看过后卖给收废品的,收废品的又以低价卖的旧书,有的还缺页,但比书店里要便宜许多。比如,一本《米老鼠》杂志,定价7.8元,在那里只卖1元;一本《世界经典童话》定价13元,在那里只卖3元,如果讨价还价还可以更便宜些。先生如获至宝,第一次就花10元钱换回来一大摞书,大多数的书上都写着原来小主人的名字。女儿看到爸爸为她买回来那么多书,高兴地手舞足蹈,从此她就不断有“新”书看了。每当幼儿园回家后,她就趴在那些书堆里翻呀翻呀的,求着我给她讲那些书里的故事。通过那些书,女儿知道了灰姑娘、睡美人,米老鼠和唐老鸭,以及史努比。知道六岁上小学,那些旧书伴随着女儿长大,在被窝里讲那些旧书上的故事成了我跟女儿最好的交流。每天晚上她都在我讲的故事里进入梦乡。
后来搬家的时候,我们把女儿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那些旧书中的大部分当废纸卖掉了,只剩下一些我们认为她还阅读的摆在书架上。没想到上三年级的女儿竟然对那些旧书又产生了兴趣。于是才有了前文中我那两个陌生名字的事。
坐在小凳子上,像小时候讲故事一样,我把这些都讲给了女儿,告诉了她过去的许多事情。她认真听我讲着,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问了许多她不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那个时候爸爸妈妈连一本书都买不起,为什么那时候挣钱那么少而现在挣得这么多,怎么才能挣钱多,等等,我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末了,她说了一句:“没想到一个买别人看过书来看的人,可以过成现在这个样子,我真实没有想到。”那时候先生已经开了一家小公司,而且做得很有起色,我们也租住了清华的一套两居室。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改善许多,女儿想看什么书,我们也会及时买来给她看了。
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对有钱没钱的概念很模糊。在她心目中,哪怕是住在破旧的小屋里,只要爸爸妈妈在,那就是最温暖的家;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她就是最幸福的;只要拥有爸爸妈妈的爱,她就是最快乐的。
上了高中后,她回忆初到北京租住小平房的时光时,用欢快的笔调写道:12年前,扎着朝天揪的我跟着爸妈来到北京,第一个落脚点便是101中学门口这座小院。租下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了与从前在老家完全不同的生活。从那时起,小院这一方天地,成了3岁的我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印着我奔跑跳跃的影子。古旧的院门,砖瓦堆砌成简单的几间小房,院中枣树、椿树、杏树相互掩映。这个小小的院子,深埋这我数不尽的快乐回忆和那一段单纯天真的童年。
孩子的要求很低,只要父母给她足够的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她就会茁壮成长。而且我和先生认为,我们给孩子买的那些书虽然看上去旧了点,知识确实全新的。
有一次,我在给家长们讲课的时候,特意提到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有位家长课后就跟我说;他的孩子也很喜欢读书,可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买不起书给孩子看。我便把我家的故事讲给他听,他很释然地笑了。
孩子一生下来就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会不断探索研究。借助书籍让孩子找到答案,是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来说,要想帮助孩子读书,在旧书摊买便宜的二手书,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
女儿小时候能读到许多书,还得益于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来北京后,我进另了一家教育软件公司做编辑。公司有个小型的资料室,除了专业的教育理论图书,还有许多少儿图书,员工都可以随时借阅这些图书。为了更好地工作,我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也就是在那时,我读了不少中外家庭教育的专著,让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多了一些理智,少了一些迷茫。
而那些少儿图书,我则经常借回家给女儿看。公司的少儿图书都是同事们到各大书店精心挑选的,多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铜版纸图书,每一本都很贵。我每次向资料室的老师借阅时,都跟她保证一定会好好爱护。每次把这些书借回家,我也会向女儿郑重说明,要好好爱护这些书。女儿很听话,也很小心地爱护这些书。
也许是视觉上比较舒服,相比较那些从旧书摊买回来的旧书,女儿更加喜欢借回来的、质量好的新书。所以每次一借回来新书,女儿都要求我赶紧给她讲,有时候一个晚上会读完一整本的书。后来我实在累得不行,就跟她约定每天读多少页或者读几个故事,任务完成便睡觉。不过,为了女儿能多读一些书,我也尽量快一点给她讲,这样可以再给她借其他的书。那时候我借回来的书,除了童话、寓言故事外,还有许多动物植物知识方面的。有些过于深奥的知识,我都会转换成通俗的语言讲给她听。女儿提的问题非常多,总是我一边讲,她一边问。现在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我靠在床头,拿着一本书,她倚在我怀里,静静地听我给她讲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指着书里的图片发问。
这样读书后,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效果,因为经常给女儿阅读那些图文并茂的关于动物的图书,女儿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候看到一个小小的虫子,她竟然能叫上名字来。有一次,我们和另外一家人一同出去旅游,在一片稻谷地里,女儿手里捧着一个芝麻粒大的绿色小虫子,跟我说:“妈妈,这好像是一只小小的蝉呀!”正好那家小孩的爸爸是研究昆虫的专家,他一看说就是蝉,是一种叫做“叶蝉”的小昆虫。
可见,读书对孩子探究世界的帮助是多么大啊!
到现在为止,我都特别感谢我工作多的那个教育软件公司,还有那个小小的资料室,还有那位满头白发的资料管理员杨老师。在我刚到北京打拼的时候,在我最需要给女儿精神营养的时候,他给了我那么大的支持。
对于像我们一样,初到北京时经济条件差,却想尽量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的家庭,借书是既方便又经济的方式。一般的图书馆都设有少儿图书阅览室,不少地方还建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完全可以让孩子到图书馆去借书阅读,只需要办理一个借书证,几乎不用花钱,便可以弥补买不到书的遗憾。最近这些年,也有不少社区建立了小型的少儿图书馆和阅览室,孩子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就近读书了。
有人说:“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比为孩子安装了一台发动机。”这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我觉得,这台“发动机”的安装要尽早。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读书多的孩子理解能力强,不仅语文成绩好,对理科知识的理解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女儿从小到大学习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到高二、高三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考入北京大学,我感觉就是因为她从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最后达到了厚积薄发。
想让孩子读书,条件不好没关系,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像我家那样买旧书是一个选择。到图书馆借书也是一个选择,当然还会有更多的选择,是要大家愿意去找,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路过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