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多数玩得不肯回家的孩子,其实是不愿面对孤单 ︱ 如果孤单不可避免,我希望你能学会面 ...

热度 2 已有 140 次阅读 2017-8-21 15:33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很多次,从幼儿园将女儿带回家时,她都会瘪嘴抗议道:“我不要回家,我不想要一个人!我还想要在这里玩,我要等**,邀请她到我家里玩!”而事实上,告别老师后,她已经甩掉书包,甩掉鞋,在园里疯玩了很久了。

 

嘴上劝慰着她,每个小朋友都要回自己的家中,吃饭休息睡觉,不可能一直在一起玩。她又会委屈地问:“为什么我的同学有弟弟妹妹,我只有一个人?只有我是孤单一个人……”眼泪便吧嗒吧嗒落下来。我告诉她,每个人都会有孤单的时候,不可能一直被人群包围,心里却仿佛有一根细丝被轻轻拨动,心疼她。

 



这个世界上谁不是孤单的呢?除了极少数人,我们都是孤单来到世界上,再孤单离去。我们孤单生病,没有人能替我们承担痛苦,我们孤单前行,没有人会一直伴随整个人生。


即使你不是一个人,即使你身在人群中,如果没有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被理解,内心仍是孤单的。妈妈我也常有被孤单吞噬的感觉,这孩子,当真知道什么是孤单?

 

资料说,孩子五岁左右会产生孤独感。我理解,这是孩子越来越强烈的交往需求,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原因。五岁左右的孩子,已完成对自我的初步认知,将视线越来越多地放在外部世界,越来越关注同伴,渴望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是孩子五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一、 孩子为什么热衷于同伴交往


回到家就孤单寂寞了?你当你爸妈是透明人?


事实上,孩子所谓的孤单,不一定缺少亲人、照顾,不一定是缺少关注。虽然孩子的确会因为缺少关注而感到孤单,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玩伴,缺少同伴的关注与认可。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一般表达为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人交往,是人类的本能需求。这是因为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需要在交往中获得各种支持、理解,获得自我定位、评价,寻找归属感。

 


虽然孩子对伙伴的渴求,主观上可能仅是为了玩乐,实际上,正是因为在和伙伴的交往、游戏中,得到了关注、支持、理解和肯定,孩子才感觉到了快乐。

 

比起与成人交往时的界线与隔阂,他们要的是没心没肺、酐畅淋漓的玩乐,是关系的平等,是可以被理解与分享情感。

 

孩子和成人,到底在精力、经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哪个成人能陪着孩子,趴在地上全心全意地玩一整个下午的弹珠游戏,在树丛、楼道里钻来钻去地玩捉迷藏玩上一个小时,在攀缘架、滑滑梯、树上爬上爬下,在建筑沙堆上捡贝壳碎片,在草丛中捉虫子?


你能不顾及成人形象,做一个和她一样的孩子,不指责,没有明里暗里的指示、要求、禁令,不刻意退让、包容,和她一样为自己的权益大声争论,不顾形象地尖叫、笑闹?

 

平心而论,我做不到。陪孩子时,我常会被其他事情分心,也会忍不住站在“高处”提醒她要如何如何,更不可能像她那样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我只能陪玩,不能做搭档,没法真正参与她的活动,没法体会和她一样的快感。

 

无论多么开明智慧的家长,也代替不了玩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小伙伴,才有和她一样的无穷无尽的精力,全心关注、理解、认同她(不会一边玩手机一边敷衍),才能陪她一起释放蓬蓬燃烧的小宇宙的能量,让她感到真正的放松如此,孩子才能在关系平等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习得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建立与外部世界、他人的联系,认识自己,发现自我价值。

 


每天放学后,若没有特殊情况,我女儿基本上是进屋最迟的孩子之一,从四点半到六点半,变着样儿地在外面撒野。

  

然而,人群终会散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要面临孤单,如果改变不了它,我希望孩子能正视它,允许它和自己在一起,学会独处。

 

这种独处,是正视和接纳人必定要承受孤单,有别于因为羞怯、社交焦虑而逃避交往,所作出的消极选择。 



二、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它比交往更重要


一个人如果时时刻刻都要得到别人的关注,依赖于别人,包括别人的评价,这个人的性格是不完整的。

 

人在独处的时候,才能进行内在的整合,把新的经验与内在记忆联系起来,唯有如此,外来的知识、经验才能被消化,成为自我精神世界和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建立起内在的独立世界。

 

比如,与伙伴争端过数次后,可能就在某一次独自呆在卫生间时,她突然领悟,原来有些事情,我不介意就好了,但有些事情,一定要说清楚,这样才能与朋友更好地相处。


独处的时候,没有大人提醒、帮助、干预,孩子才有更多独立探索、思考的机会,才有独立的空间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独处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孩子成长过程中,你可能会惊讶她是什么时候学会拧开矿泉水瓶盖,什么时候学会了扣纽扣,什么时候修补好了那个坏掉的玩具……

 

独处使孩子免受各种外部关系纠缠,不被纷杂的外部事物分散注意力,因而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更加专注地思考,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点子,所以说,独处有利于发展创造力牛顿、爱因斯坦提出的伟大的科学理论,及罗丹、毕加索、梵高等的伟大创作,都是独处的产物。


三、 乐意交往,且接纳孤单,足够理想


孤单是一种客观存在,接纳它,我们才能避免因为害怕孤独而违心地去讨好某些人、某种观念,才能作为真正的自己,自在生活。

 

我觉得理想的状态是,孩子乐意交往,不羞不怯,自信大方,能从交往中获得愉悦感,也能接受孤单,不需要完全凭借他人进行自我评价,不怨不艾,泰然处之。有伙伴的时候,痛快地玩,没有伙伴的时候,能自己玩。

 

所以,在女儿与同伴交往时,我常会鼓励她理解同伴的想法,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珍惜一起玩乐的时光,得到最大的快乐。

 


而每当女儿眼红同学家的小弟弟小妹妹,委屈一个人太孤单,哭求也能有一个小宝宝时,我只能先表示理解,却得认真地告诉她,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没有人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弟弟妹妹会长大结婚离开,妈妈、姨妈和舅舅就是这样。每个人都要自己想办法摆脱孤单,我们可以画画、看书、听音乐、做手工……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愉快的事情。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


这是我最近查看相关的文字资料时,看到的一段话,细细想来,确是如此呀!

 




四、 帮助孩子面对孤单,学会独处


虽然时常被孩子因缺少玩伴一事而委屈抱怨,但仔细想来,家长确实可以在生活中稍加引导,帮助孩子接纳孤单,学会独处。


1.安全感和界线。


帮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确信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这份来父母的爱永远都不会改变,他才不至于一离开成人就焦虑不安。他知道他在安全的范围内,他的需求大人能及时回应。


但,不应该任由孩子以孤单为由,把自己强塞进某种关系中。女儿想要小宝宝,但她很清楚,妈妈的事情妈妈做主,虽然会考虑她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孩子要求去别的伙伴家时,我会先问她对方有没有邀请过,如果没有邀请,就要考虑对方家里可能不太方便我们去玩耍。若实在想要去玩,需要提前与对方约定。合理的界线感,更有利于孩子理解人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专注力和想象力。


良好的专注力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孤单感。平时孩子专注于某事某物时,一定不要打扰,问东问西,维护好她的独处机会。此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注水平。孩子能专注于某事的时间越长,越能安于独处。


我时常会做饭或洗澡的时候,和女儿约定,妈妈需要一个人专心做事,“do something youself”,除了紧急情况,我们不要打扰对方。我关上厨房和卫生间的门,把女儿喋喋不休的话语关在门外,她的重复问话没有回应后,会很快离开,投入自己的工作当中,或画画,或看书,或手工。


想象力强的孩子,通常能很好地独处,他们能借由想象,让自己参与到各种开心奇妙活动当中。


菲菲的原版绘本Sunday Chutney一书中,小女孩Sunday Chutney,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间辗转生活,每次都得在新的学校和房子开始新生活,因此在学校里总是新生,总会面临孤单的处境,但小女孩一点也不在乎,I enjoy my own company and I have an excellent imagination. 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喝着茶,她却怀着美好的感觉,想象和《绿野仙踪》的兔子、戴高帽的魔法师一起坐在有精致茶点的桌子前喝着下午茶。



3.能力和兴趣。


很多孩子害怕孤单,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独处,也不知道一个人能做些什么快乐有趣的事情。


只有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会简单地照顾自己,饿了渴了找得到食物和水,冷了热了会穿脱衣裳,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处理或寻求帮助,他才不会在独自一人时过分焦虑。


绘画、阅读、乐器、剪纸……这些不需要伙伴协助的活动,可以在独处时给人以安定的力量,丰富精神,填补空虚的时光。我主张让孩子学习一两项特长,正是基于这种想法。


上面提到的那个叫Sunday Chutney的小女孩不在乎独处,正是因为她有很多兴趣,比如架子鼓、海洋生物学、美食、支持正义事业……这些足以让她的生活过得在富多彩。

 


孤单,是很多现代家庭中独生孩子经常会有的感受。酣畅淋漓的玩乐终会结束,回到家中,还是唯一的那个孩子,没有玩伴,没有人打闹嬉闹,没有人耳鬓厮磨。

 

亲爱的孩子,如果孤单不可避免,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can be alone without being lonely。孤单,但不寂寞。(ainishanda_qinziquan,关注手机公众号获取更多)



  —End—



路过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蜗牛2018

    2018-4-9 14:30

    是呀,孩子终究要自己面对整个世界,要学着适应孤单,慢慢学着享受孤单。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