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小朋友一起画画,因为每个小朋友的绘画发展阶段不一致。可能有些已经进入造型阶段,而有的还处于涂鸦阶段。又或者有些小朋友在进入造型阶段之前也曾被说过画得乱七八糟的。所以经常出现以下的对话。
“老师,xx画的乱七八糟的。”或“老师,xx画的很丑。”
做为成人,有时候自动的反应是为了保护那位被讲的小孩,会回应说,你才乱七八糟,或者昧着良心说挺好看的,不乱啊。这样会混淆孩子的视觉感官,也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画画不一定要画得很好看,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随便画画。”孩子会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即便画得不好也不会被责难。而还处于涂鸦阶段的孩子也会感到被包容了。
情景二:
晚接的时候,妈妈来幼儿园接孩子。孩子撅着嘴说:“妈妈我再也不要来这个园了。”
作为妈妈一天没看到孩子可能自动的反应是,怎么回事,你在这里是不是受什么委屈了,谁欺负你。或者有的妈妈觉得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你觉得尴尬。直接跟孩子讲道理,幼儿园很好玩啊,有好多小朋友啊等之类的。那么孩子更觉得你在拒绝他的感受,你根本不理解她不爱她。其实孩子说这话的时候有时候是老师或小朋友没能及时满足她的要求,或者真的发生了让她觉得不舒服的事。但是孩子不会表达,她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帮助她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就像成人,在一个地方受到伤害,就想离开这个地方。所以,妈妈可以试着这样回答;“听起来,宝宝今天在幼儿园有些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如果,孩子说,是的。那么你可以说“好,我们回家慢慢聊。”这样孩子的情绪通常会转好,而且差不多也忘记了自己要说的事。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了之后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也会增进跟你之间的亲密感,孩子也会获得一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很多时候有人理解你的感受,即便他没做什么,你都会觉得舒服很多,而且还会觉得他帮了你不少,对他会有一定的好感。就是这样,其实心理的感受是一样的。
情景三:
吃午点的时候,有个孩子的水杯倒在了桌子上,水流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个孩子说:“老师,xx的水,倒在桌子上了。”不管这个孩子是要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还是想责备水洒了的孩子。老师都可以试着这样回答“嗯,我想xx需要一块抹布,老师再帮你重新装点水吧。”
这样平静的回答,指导孩子可以做些什么,又不至于让孩子觉得受到了责难,也让告诉你的孩子明白水洒了之后怎么处理,他也会知道这不是很严重的事情。或者他之前有过类似的经验而被责骂过呢。同样的事在家里也会经常发生,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粥或者汤洒在桌上,或许被瞪过眼,或者被骂过笨手笨脚。所以孩子会特别在意东西洒出来了。如果是在家里,妈妈也可以说:“厨房里有抹布,我再帮你重新装点吧。”也不需要刻意去讲,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小心点。其实不说孩子自己下次都会小心的。她会更感恩你的帮助。
类似这样挑战性的话语都很多,我们只有秉着接纳,同感,去回应孩子的话语,其实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话中有话。比如做沙盘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这个车怎么坏了,或者这个娃娃少了脚,谁搞坏的。我通常会说:“这些沙具是拿来玩的,有些时候他们会坏掉。”孩子其实不是真想知道是谁搞坏,他又不认识,他们只是想确认如果他们不小心弄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