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载]孩子为什么而学习?作者:罗玲 (二)

已有 248 次阅读 2011-7-25 12:37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为了父母而学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说,古人为了自己而学习,现在的人为了给他人看而学习。

孔子的这个“今”可以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看。

很多孩子是在为了家长而学习。他们可能并不觉得学校的课程多有趣,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父母这么辛苦养育自己,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只有好好学习,拿好成绩向父母交代。

我猜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一定不在少数。这样的学生甚至可能是好学生,可能有好的成绩,就像我中学时一样。但是他们不会有后劲,学到的东西也不会真的变成自己的——因为当初就是为别人而学,就是要交差而已,要的就是那个分数,并不是知识和能力。我也不例外。后来回想中学时学的很多历史、地理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尽管当时背得连哪句话在哪页的哪个位置都能记得。

为父母而学习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要交差和自己真想学,那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前者重结果,希望速战速决,最好早点收工,好去做别的。自己真想学的人,他就会享受学习的过程,会不知不觉学了很久都忘了时间。

缺乏责任感的感觉我们大人并不陌生。我们大概都做过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们都知道,那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生命,是在替他人卖命,所以你会觉得每出一分力气都不太情愿,会觉得一切都是苛求,都很过分,因此也就很容易心生不满和怨气。总之,就是总有受害者的感觉。

这种状态有很多恶果。首先,对学习缺乏责任感会引发种种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当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次,缺乏责任感就没有主动性。这样的学生缺乏目标、或者他的目标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主动制定的。他也会懒于去规划、去思考、去总结反省,更谈不上去做任何额外的探索和其他工作。

现代教育理念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自主学习”。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就连老师也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施与者。学习的过程贵在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便只是为了记忆知识,最好的办法也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整理资料,这会比让学生抄现成的笔记更能留下深刻且持久的印象。更何况多数时候,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去研究,得出自己的心得和结论。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不仅是了解知识,更是提高了技能,培养了学习能力。

我在国外接触过很多学生,其中一些小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责任感让我印象深刻。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学习,那语气完全是像大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我们都听说过国外学校课程是什么样的,所以想必大家都会理解这种责任感。后来我回国教英语时,有学生来问课程,常有人会懒懒地惊呼:“还得复习啊!”——大概他们指望老师应该会发功!

说到这里,有人早就在想了:你得看看国情呀,我们是在中国,是应试教育,我们是这样的教育体制!

现在的教育体制自然是问题很多,但是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总是抱怨并没有太大意义。我觉得我们也真的不应该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应试教育上。考试本身并没有错,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关键不在于考试,而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应试教育上,这本身就是缺乏责任感的想法,是受害者的思路。我们的这种想法已经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了。孩子很自然地会这样想:教育体制这么糟糕,你怎么能指望我成绩好?

那么最初,是谁让孩子有了为父母学习的想法?是家长。

很多家长的口头语就是:“你给我好好学习!”。家长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插手孩子的学习。在课外补习班,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会替孩子做笔记。回家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考前跟孩子一起复习。所以孩子从小就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觉得自己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家长们会想,你不看着他,他就学不好啊,作业也写不合格啊。那么,让我们回想一下孩子是怎样学会走路、学会自己吃饭的吧。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已经保护过度了(包括我在内),现在正是该吸取教训的时候了。孩子的这些成长环节,道理都是相通的。学会自主学习,其意义远远大于做好某次作业。

妈妈们还经常以“情感绑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结果孩子就明白了自己是在为谁而学——为了妈妈!

孩子再大一些时,家长会为孩子的升学而操尽了心。家长们不惜调动一切资源去找名师补习、去搬家或交赞助费以便能进好学校。家长们为了升学所付出的代价会给孩子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孩子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学习成绩很重要,可以决定未来一生的成功幸福;学习全靠外界环境和资源,这是我无能为力的事;我欠爸妈很多,因此我有义务达到他们的期望。由此,孩子会更不相信个人努力的意义,学习也更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但我们常把独立性局限于生活能力,而忘了学习方面的独立性。或者我们没有忘,只是不敢去放手。当然家长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所谓放手,就是要给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怎样把握好这个尺度,怎样明着放手、暗中掌控,这些技巧就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摸索。这是比凭着自己的性子去管教孩子要更有难度的。

其实很多有心的家长如果在其他方面的管教都很有办法,那么这些有效的办法同样也适用在学习上,比如遇到问题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想出办法;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方案和计划,自己监督并调整,而不是替孩子做了;在课外少让孩子上补习班,多给孩子看一些课外书(中国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或者多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自主性的任务,比如学习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让孩子去做一些专题研究报告等等,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很多家长都看过“虎妈”的事迹。她的一些做法过于极端,没有推广价值。但是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她为了孩子学音乐,自己几乎自学成了音乐理论家。后来孩子改学网球,她又偷着自学网球(这种学习能力说明她所受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这种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家长不应该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更何况我们现在是那么的不信任学校教育。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自己变成半个教育专家吧。我们只要少逛点街、少上点网,就有希望做到这一点,因为教育学并不是很艰深的学科(并没有轻蔑教育学的意思)。

我们与其把时间都放在陪读上,或者只是在知识上给孩子辅导,不如自己学点教育学,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只有我们刷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才不会继续沿用自己当年学习的方法,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家长自己有了高度,才能有勇气、也有办法对孩子去放手。

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让孩子开动起学习的内在动机。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