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猪乐宝518 于 2012-10-12 14:24 编辑
其实,我本人对于诗、词什么的,还有历史、传记什么的,是很喜欢的,但是小时候不喜欢,大了以后,好像是大学毕业后,对社会有了一些真实的感触,也不用考试了,才开始喜欢起来。语言是有美感的,我在读诗、词时有这种感觉,在读一些杂文时有这种感觉,在英文达到了一定程度,读英文时也有这种感觉,那时我才明白,语言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可是我在学校读了十多年,竟然没有感觉到。恐怕是无论多好的文章,读之前就被告知,你读完后,要归纳出文章主旨、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把其中的好词好句抄三遍,再写一篇读后感,这么一折腾,还没读便心生畏惧,哪还有什么美感,只觉得都是考试的题库罢了。我在想,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可以引导,也必须引导,因为语言是这么美,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方式。良药是治病的,可是苦药我的孩子就是不吃,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把良药做成甜的,让孩子虽说不能自觉自愿地吃,但至少不反对,不抵触,慢慢引进了门,她自已就会喜欢起来,可能还会超过我们。
臭臭晚上睡觉前的讲故事,不敢拿故事书讲,因为一打开,她就一个高坐起来,非要看着听不可,只好不讲书上的。可讲什么好呢?我讲成语故事。前两天讲了“南辕北辙”。我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坐着马车,轱辘轱辘使劲往前开,路上有人问他,“喂,等一等,你这么着急,这是去哪呀?”那人头也不回地说“我去广州。”听得人大声劝道“广州在南边,你往北走,你走错啦,你得看准方向再走呀!”那人听了,还是不停,“唉呀,我着急呀,没功夫找准方向,我使劲跑,不就得了吗!”就像小臭要去妈妈单位,一出门就往东方巴黎(附近的一个小区)跑,妈妈说:“臭臭你跑错方向了,妈妈单位在南边,你往北跑,越跑越远啦。你这不是南辕北辙嘛。”小臭不听,“妈妈,我着急呀,我使劲跑,就到了。”-----讲完,小臭哈哈直乐,“妈妈,我上东方巴黎玩一会儿,然后回家,不就行了吗?”她喜欢听这样的故事,虽然我没照原文讲,可她明白了意思,又记住了成语,关键是她很喜欢听,连着几天都要听这个故事,我就觉得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昨天讲的是“刻舟求剑”的故事。一个人有一把宝剑,很漂亮。一次,他坐船出门,船走到河的中央,他靠着船舷看风景,一阵风吹过来,船一阵摇晃,扑通,他的宝剑掉河里了,船上的人都替他着急,都说“船长,船长,快把船停下来,让他下去把宝剑捞上来吧”,而丢剑的人不慌不忙,用一把小刀在船上做了个记号,说:“没事,没事,接着往前开吧,我有办法找到宝剑。”过了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不解地问,“你怎么找宝剑呀?”他说“你们看,剑是从船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就到这下边去找。”大家一听哈哈大笑,“宝剑掉水里了,还能跟着船走到这里吗?”就好像,爸爸开车,带小臭出去广场玩,一不小心,小臭的dinosaur(她毛绒玩具)从车窗掉出去了,爸爸想要停车把dinosaur捡回来,小臭说,“不用,不用,往前开吧,一会儿我有办法捡回来。”车到了广场,爸爸问,“小臭,怎么把dinosaur找回来呀?”小臭说:“dinosaur是从车窗掉下去的,我现在就去车窗下面找就行了。”-----讲完,我问小臭,这样能找到吗?小臭呵呵笑着说,“找不到。”
回来说读经的话题,我的理解,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尽量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而且尽量联系到她们的实际生活。让她们理解内容,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背会了多少经呀典呀,在人前说起来,固然神气,可如不能理解,不是如同鹦鹉学舌吗?当然,随着孩子成长,教育的方法就又有不同,但现在还没研究到那一步,所以以上只说些小小孩儿的事。
很对哦!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对大雁烤着吃还是煮着吃太在乎了,其实只要那大雁没有毒,不如顺其自然。现在的害,不是没有教育,而是教育过度。教育把握好大的原则就好,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