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31 09:12 编辑
今天我们要讲评的作文是《我的小花狗》。为什么要连着讲一个小作者的两篇作文呢?原因有三个:一、我们从博客的妈妈感言里也看到,小作者假期写的这篇作文,学校老师不相信是小朋友自己写的,让小朋友受了委屈;二、小作者和这位妈妈,学习十分精进。前不久我有个讲座,妈妈和小作者大老远的从河北赶到北京听课,精神十分可贵;三、在讲课的现场,我和这位小朋友互动得特别好,他十分好学。所以结合这三点,我们就特意要讲评他的两篇作文,以此来鼓励像他这样爱学习、学得好、学得快的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来看原文:
我的小花狗 (三河吉夫)
今天,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市场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
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一对又短又机灵的小耳朵长在圆得像西瓜似的大脑袋上;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一张大嘴仿佛什么都能吃掉似的;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葡萄长在鼻子的两侧。它的毛主要是白颜色的,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在它灵巧的身体上,一个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摇着,好像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高兴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我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然后,它“汪汪”地叫了两声,我决定叫它“王王”,哈哈!正好跟我一个姓。
我为“王王”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瞧把它给馋的,眼巴巴地看着,我喂它吃胡萝卜、馒头,还有我最钟爱的西红柿拌白糖,可它一点也不感兴趣,不但不吃反而向后退。最后,我拿起一根香肠,它猛扑过来,我“唰”的一下把香肠举起,它又一下子跳了起来,努力了好几次都没有吃到。它一直用可怜兮兮的眼光望着我,我走到哪里,它的眼光就追随到哪里。于是,我把香肠放到它的面前,只见它张开大嘴“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斩断,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王王”很顽皮。一次,我和妈妈外出回来,发现毛线球散落了一地,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一样,“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滚到了墙根;然后,它又扑上前去抓住线球,站在上面像狮子滚绣球一样,线球一下被它压扁了;它还是不肯罢休,又把线球顶在头上玩耍。一回头,发现我生气地站在身后,它急忙胆怯地站到了角落里,头上的线球不知不觉地落到了地上。我为了不让妈妈发现,赶紧打扫战场。
这只可爱又顽皮的小花狗,真的让人喜爱。
通过对本文的结构分析,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主题集中、表达准确、思路清晰。
“头”:今天,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市场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脚”:这只可爱又顽皮的小花狗真的让人喜爱;“身子”:小朋友是以三个对称段,从三个方面来写小狗的可爱:一是写小狗的样子,二是写小狗吃食,三是写小狗玩耍。
通常,小朋友的作文容易出现四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作文写得跑冒滴漏、分散混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结构的问题解决了,思路的问题就解决了;思路的问题解决了,章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章法的问题解决了,条理的问题就解决了;条理的问题解决了,跑冒滴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本文中,小作者除了全文的“头身脚”保持阵形一致以外,“身子”中的各段,“戴帽、穿衣、套鞋”也运用得当。所以总体来讲:思路清楚,表达清晰。
二、“对称”运用自如。
本文除了对称段的运用之外,还有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的运用也十分自如。比如,在描写小狗的样子这一段,分别用小狗的耳朵、鼻子、眼睛、毛发、尾巴这几个对称句来描写,把小狗的整体形象很丰富地表达了出来。又如,在小狗玩耍这一段,也用了几个对称块:一是踢球,二是滚球,三是压球。三个对称块,描写了三个玩耍的场景,写得十分连贯、有趣。这就是对称的作用。
三、“六根六尘”技法运用突出。
在本文中,意法与声法的运用十分突出。比如:
一张大嘴仿佛什么都能吃掉似的——意法。
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葡萄长在鼻子的两侧——意法。
它“汪汪”地叫了两声,我决定叫它“王王”——声法。
我拿起一根香肠,它猛扑过来。我“唰”的一下把香肠举起——声法。
只见它张开大嘴“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斩断——声法。
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一样,“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滚到了墙根——声法。
“六根六尘”这个技法,就是用六个感官来体会。最重要的是色法,其次是意法,再次是声法。换句话来讲:写一个东西,要言之有物——眼睛看到的;要言之有意——脑子中想象到的;还要言之有声——耳朵听到的。
我们曾讲过一个“笨”办法:要求小朋友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意法(比喻)。这个方法,不少妈妈领会了,深入人心了。
但在这篇作文中,“声法”似乎还有些欠缺。一定要记住:没有声音,要学会创造声音。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写蚂蚁,很认真地去观察了,但回来跟妈妈汇报说:蚂蚁没有声音。所以妈妈就来问:我家小朋友写关于小蚂蚁的作文,小朋友特意仔细观察了蚂蚁,但听不到声音呀!其实,怎么会没声音呢?看看下面描写的,是不是有声音:我看到蚂蚁在搬运食品,我似乎听到蚂蚁“呼哧带喘”的声音——意法。蚂蚁在吃东西,我似乎听到蚂蚁狼吞虎咽、磨嘴绞牙的声音——意法。这样“似乎”一下,声音就“似乎”出来了。所以,没有声音,一定要“似乎”出声音。
我们再来体会一首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似乎”出桂花落的声音;可以“似乎”出春山空的声音;也可以“似乎”出月亮出来的声音;还可以“似乎”出鸟叫的声音;更可以“似乎”出山间小溪潺潺流动的声音。这样,是不是就有趣了?诗中有画,画中有音,才有动感,才是动漫。
同理,在《枫桥夜泊》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们可“似乎”出月落的声音、乌啼的声音、结霜的声音,也可以“似乎”出渔火的声音、渔夫客人的窃窃私语声,还可以“似乎”出愁眠人的叹息声,更可以“似乎”出从远处寒山寺传来“当当当”的悠远绵长的钟声。对不?
由此,大家跟我在键盘上打出一句话:五句话内要有一个意法,没有声音就“似乎”出声音!看到大家打出来了,我也似乎听到了大家学习有了收获后“杠杠”的声音——这不也有声音了吗?时间到了,我似乎也听到了不少妈妈屁股在椅子上坐不住的“吱吱扭扭”的声音。所以宣布:下课,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