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31 09:12 编辑

        今天我们要讲评的作文是《我的小花狗》。为什么要连着讲一个小作者的两篇作文呢?原因有三个:一、我们从博客的妈妈感言里也看到,小作者假期写的这篇作文,学校老师不相信是小朋友自己写的,让小朋友受了委屈;二、小作者和这位妈妈,学习十分精进。前不久我有个讲座,妈妈和小作者大老远的从河北赶到北京听课,精神十分可贵;三、在讲课的现场,我和这位小朋友互动得特别好,他十分好学。所以结合这三点,我们就特意要讲评他的两篇作文,以此来鼓励像他这样爱学习、学得好、学得快的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来看原文:
我的小花狗 (三河吉夫)
        今天,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市场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
        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一对又短又机灵的小耳朵长在圆得像西瓜似的大脑袋上;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一张大嘴仿佛什么都能吃掉似的;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葡萄长在鼻子的两侧。它的毛主要是白颜色的,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在它灵巧的身体上,一个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摇着,好像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高兴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我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然后,它“汪汪”地叫了两声,我决定叫它“王王”,哈哈!正好跟我一个姓。
        我为“王王”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瞧把它给馋的,眼巴巴地看着,我喂它吃胡萝卜、馒头,还有我最钟爱的西红柿拌白糖,可它一点也不感兴趣,不但不吃反而向后退。最后,我拿起一根香肠,它猛扑过来,我“唰”的一下把香肠举起,它又一下子跳了起来,努力了好几次都没有吃到。它一直用可怜兮兮的眼光望着我,我走到哪里,它的眼光就追随到哪里。于是,我把香肠放到它的面前,只见它张开大嘴“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斩断,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王王”很顽皮。一次,我和妈妈外出回来,发现毛线球散落了一地,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一样,“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滚到了墙根;然后,它又扑上前去抓住线球,站在上面像狮子滚绣球一样,线球一下被它压扁了;它还是不肯罢休,又把线球顶在头上玩耍。一回头,发现我生气地站在身后,它急忙胆怯地站到了角落里,头上的线球不知不觉地落到了地上。我为了不让妈妈发现,赶紧打扫战场。
        这只可爱又顽皮的小花狗,真的让人喜爱。
        通过对本文的结构分析,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主题集中、表达准确、思路清晰。
        “头”:今天,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市场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脚”:这只可爱又顽皮的小花狗真的让人喜爱;“身子”:小朋友是以三个对称段,从三个方面来写小狗的可爱:一是写小狗的样子,二是写小狗吃食,三是写小狗玩耍。
        通常,小朋友的作文容易出现四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作文写得跑冒滴漏、分散混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结构的问题解决了,思路的问题就解决了;思路的问题解决了,章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章法的问题解决了,条理的问题就解决了;条理的问题解决了,跑冒滴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本文中,小作者除了全文的“头身脚”保持阵形一致以外,“身子”中的各段,“戴帽、穿衣、套鞋”也运用得当。所以总体来讲:思路清楚,表达清晰。
        二、“对称”运用自如。
        本文除了对称段的运用之外,还有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的运用也十分自如。比如,在描写小狗的样子这一段,分别用小狗的耳朵、鼻子、眼睛、毛发、尾巴这几个对称句来描写,把小狗的整体形象很丰富地表达了出来。又如,在小狗玩耍这一段,也用了几个对称块:一是踢球,二是滚球,三是压球。三个对称块,描写了三个玩耍的场景,写得十分连贯、有趣。这就是对称的作用。
        三、“六根六尘”技法运用突出。
        在本文中,意法与声法的运用十分突出。比如:
        一张大嘴仿佛什么都能吃掉似的——意法。
        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葡萄长在鼻子的两侧——意法。
        它“汪汪”地叫了两声,我决定叫它“王王”——声法。
        我拿起一根香肠,它猛扑过来。我“唰”的一下把香肠举起——声法。
        只见它张开大嘴“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斩断——声法。
        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一样,“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滚到了墙根——声法。
        “六根六尘”这个技法,就是用六个感官来体会。最重要的是色法,其次是意法,再次是声法。换句话来讲:写一个东西,要言之有物——眼睛看到的;要言之有意——脑子中想象到的;还要言之有声——耳朵听到的。
        我们曾讲过一个“笨”办法:要求小朋友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意法(比喻)。这个方法,不少妈妈领会了,深入人心了。
        但在这篇作文中,“声法”似乎还有些欠缺。一定要记住:没有声音,要学会创造声音。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写蚂蚁,很认真地去观察了,但回来跟妈妈汇报说:蚂蚁没有声音。所以妈妈就来问:我家小朋友写关于小蚂蚁的作文,小朋友特意仔细观察了蚂蚁,但听不到声音呀!其实,怎么会没声音呢?看看下面描写的,是不是有声音:我看到蚂蚁在搬运食品,我似乎听到蚂蚁“呼哧带喘”的声音——意法。蚂蚁在吃东西,我似乎听到蚂蚁狼吞虎咽、磨嘴绞牙的声音——意法。这样“似乎”一下,声音就“似乎”出来了。所以,没有声音,一定要“似乎”出声音。
        我们再来体会一首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似乎出桂花落的声音;可以“似乎”出春山空的声音;也可以似乎”出月亮出来的声音;还可以“似乎”出鸟叫的声音;更可以似乎出山间小溪潺潺流动的声音。这样,是不是就有趣了?诗中有画,画中有音,才有动感,才是动漫。
        同理,在《枫桥夜泊》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们可“似乎”出月落的声音、乌啼的声音、结霜的声音,也可以“似乎”出渔火的声音、渔夫客人的窃窃私语声,还可以“似乎”出愁眠人的叹息声,更可以“似乎”出从远处寒山寺传来“当当当”的悠远绵长的钟声。对不?
        由此,大家跟我在键盘上打出一句话:五句话内要有一个意法,没有声音就“似乎”出声音!看到大家打出来了,我也似乎听到了大家学习有了收获后“杠杠”的声音——这不也有声音了吗?时间到了,我似乎也听到了不少妈妈屁股在椅子上坐不住的“吱吱扭扭的声音。所以宣布:下课,吃饭!
2375 查看 4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球球

    楼主 2012-10-31 09:09:22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31 09:14 编辑

            上午,我们分析了本文的结构与亮点。总的来说,四年级的学生能够一气呵成六百多字的作文,确实让一些老师难以置信。下面,我们本着发现作文亮点的原则,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强化。
            先来看“头”:今天,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市场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
            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小花狗》,本文的开头,一开门就讲到了小狗,所以本文的“头”是开门见山的。但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开头的时间问题。开头是“今天妈妈为我买了一只小狗,如此来看,小朋友在一天内,既看了狗,还喂了狗、逗了狗,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了!如此写来,真可谓穿越了,是“天上一日,地上三年”不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稍讲一下。
            有不少妈妈在辅导小朋友的时候,会教小朋友:写作文要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讲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是稍觉老套。如果小朋友不能灵活、圆通地理解这些要素,就会造成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就简单地跟小朋友讲:写作文要开门见山——主题是什么,开门就见什么;主题是小狗,开门就要见到小狗。与主题关联度越高的,越要见得早;与主题关联度不高的,就要淡写、轻描,甚至还可以省去、略掉。
            在本文中,时间与主题的关联度并不高,故而可以省去。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第12页,我们看《滕王阁序》的第一段,也没有写什么具体的时间。开头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只是在第二段才讲到了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因而,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写时间。如要写时间,也并不是非要把时间写得像某首歌的歌词一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我们来这样改:
            我有一只小花狗,是妈妈终于没能抗住我的软磨硬泡,才给我买来的。
            为什么要对刚学写作的小朋友讲“开门见山”?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讲过:主题是什么,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要是什么。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小花狗》,所以如果第一句话里没有小狗,那么前三句话里就要有小狗出现;如果前三句话里没有小狗出现,一定要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出现;如果第一个自然段里小狗还没出现,那就可能跑题、离题了。小狗就可能“丢”了,找不着了。
            中国的文字非常有意思,是可以变化顺序的。举个例子来讲:因为我软磨硬泡,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小狗。也可以说:我之所以有一条小狗,是因为我的软磨硬泡。顺序是不是就变了?再比如,刚才我们讲:有笑的没有?为了突出一下重点,我们也可以变化一下顺序:笑的,有没有?
    我们再来看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小狗的样子:
            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一对又短又机灵的小耳朵长在圆得像西瓜似的大脑袋上;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一张大嘴仿佛什么都能吃掉似的;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葡萄长在鼻子的两侧。它的毛主要是白颜色的,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在它灵巧的身体上,一个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摇着,好像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高兴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我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然后,它“汪汪”地叫了两声,我决定叫它“王王”,哈哈!正好跟我一个姓。
            在本段中,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写作的顺序。在原文中,狗的样子分别有头、耳、嘴、眼、鼻子、毛,还有尾。从文中可以看出,小朋友有一定的顺序意识——从头写到尾。关于顺序,大家去体会《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核舟记》的写作顺序。有了一定的逻辑,就有了一定的顺序。
            为了能让大家更深地体会顺序的重要性,我再举个例子: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山”写到“鸟”,从“路(径)”写到“人”,这是一个由高到低的顺序;然后又是从远到近的顺序。近,则是“孤舟”与“蓑笠翁”。同时,还包括了从多到少的顺序:“千山”、“万径”是多,孤舟”、“独钓”是少。如若把这一首诗理解为一幅水墨画,则亦体现了浓与淡的顺序:远处的“千山”、“万径”是淡,而近处的“孤舟”、“独钓”则是浓。
            如果写作没有顺序,则说明眼光是游离的;眼光是游离的,则说明脑袋的意识是游离的。小作者写作的顺序感、方向感很强、很棒。顺序感、方向感是什么?就是思路的清晰。思路不清晰,东写一下、西描一下,那还不涂乱了?妈妈们想一下,自己在打扮的时候,是不是也讲顺序啊?至少应是先描眉、后涂口红吧。有哪位妈妈先涂口红、再描眉的?这是小朋友写作中值得品味的地方。
            第二,小朋友在本段中的“帽衣鞋”的意识非常好。一开头,“戴帽”: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所以本段的“身子”就是围绕着这个“可爱”来写的。段落中的“帽子”正如全文中的“头”一样,戴好了就可以保证作文不散、不乱。
            第三,“六根六尘”运用自如。这一点,在上午的讲课中我们已经点到,不再多提。
            我们的提升文,主要还是着重把可爱写得更加可爱
            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它的脑袋有西瓜一般大,头顶上的毛色也恰似西瓜皮上的斑纹一样。一对小耳朵耷拉着,算是西瓜的瓜秧吧。小狗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总像在嗅着空气中的味道。它一张大嘴,就让我想起一句话:癞蛤蟆打喷嚏——好大的口气!
            它真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小花狗啊!眼睛水汪汪,泪花花。白色的毛发中点缀着几朵黑色的斑点花,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打着花。它贴着我的脚面呜呜两声,似乎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抚摸着它的头: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它“汪汪地叫了两声。哈哈!我决定叫它“王王,正好跟我一个姓。
            关于点评文,我们讲三方面:
            第一,借用小朋友的亮点:西瓜。故而,我们就在这个亮点的基础上,一路奔西而去——西瓜一样大的脑袋;西瓜皮一样的纹路;西瓜上的瓜秧。从技法上来讲,这就是“借代”。一路借下去,就不还了。否则,一会儿像西瓜,一会儿像冬瓜,一会儿像葡萄,一会儿又像核桃……比喻太多,就眼花缭乱了,所以干脆就一路向西(瓜)而去。
            第二,我们增加了一句歇后语:癞蛤蟆打喷嚏——好大的口气!一方面算是一个引经据典;另一方面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狗也许长得并不可爱,但我们可以用文字把它写得很可爱,一切围绕可爱来写。
            第三,在点评文中,我们重新起了一段,另戴了一个“帽子它真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小花狗啊。不仅要说小狗的可爱,还可以围绕着花狗写。这个“花”,我们就用到了“借音借义”的技法。虽然狗眼不花,但是狗的眼泪花花;狗的身有斑点花;狗的尾也打着花。三朵花在一起,能不“花”吗?
            再往下,在小朋友亮点的基础上,我们多加了一个声法,也多加了一个对称——一开始是“呜呜两声,是“问”;后来“汪汪地叫了两声,是“答”。这样,就起到相映成趣的作用。
            最后,大家看一遍修改文:
            我有一只小花狗,是妈妈终于没能抗住我的软磨硬泡,才给我买来的。
            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它的脑袋有西瓜一般大,头顶上的毛色也恰似西瓜皮上的斑纹一样。一对小耳朵耷拉着,算是西瓜的瓜秧吧。小狗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总像在嗅着空气中的味道。它一张大嘴,就让我想起一句话:癞蛤蟆打喷嚏——好大的口气!
            它真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小花狗啊!眼睛水汪汪,泪花花。白色的毛发中点缀着几朵黑色的斑点花,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打着花。它贴着我的脚面呜呜两声,似乎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抚摸着它的头: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它“汪汪地叫了两声。哈哈!我决定叫它“王王,正好跟我一个姓。
  • 球球

    楼主 2012-10-31 09:10:03

    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31 09:18 编辑

            对比一下原文与点评文:
            【原文】:今天,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市场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
            【点评文】:我有一只小花狗,是妈妈终于没能抗住我的软磨硬泡,才给我买来的。
            【原文】: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一对又短又机灵的小耳朵长在圆得像西瓜似的大脑袋上;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一张大嘴仿佛什么都能吃掉似的;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葡萄长在鼻子的两侧。它的毛主要是白颜色的,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在它灵巧的身体上,一个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摇着,好像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高兴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我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然后,它“汪汪”地叫了两声,我决定叫它“王王”,哈哈!正好跟我一个姓。
            【点评文】: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它的脑袋有西瓜一般大,头顶上的毛色也恰似西瓜皮上的斑纹一样。一对小耳朵耷拉着,算是西瓜的瓜秧吧。小狗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总像在嗅着空气中的味道。它一张大嘴,就让我想起一句话:癞蛤蟆打喷嚏——好大的口气!
            它真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小花狗啊!眼睛水汪汪、泪花花。白色的毛发中点缀着几朵黑色的斑点花,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打着花。它贴着我的脚面呜呜两声,似乎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抚摸着它的头: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它“汪汪地叫了两声。哈哈!我决定叫它“王王,正好跟我一个姓。
            来看下一段【原文】:
            我为“王王”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瞧把它给馋的,眼巴巴地看着。我喂它吃胡萝卜、馒头,还有我最钟爱的西红柿拌白糖,可它一点也不感兴趣,不但不吃反而向后退。最后,我拿起一根香肠,它猛扑过来,我“唰”的一下把香肠举起,它又一下子跳了起来,努力了好几次都没有吃到。它一直用可怜兮兮的眼光望着我,我走到哪里,它的眼光就追随到哪里。于是,我把香肠放到它的面前,只见它张开大嘴“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斩断。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本段中,有四个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戴帽、穿衣、套鞋”的意识。为王王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帽子”;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鞋子”;中间的部分是“衣服”。“衣服”主要分两个对称块,且运用了“对比反差”的技法。一个是写胡萝卜、馒头、西红柿拌白糖,可狗一点也不感兴趣;另一个是写看到香肠,小狗狼吞虎咽的样子。
            二、对比反差的运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这个技法就写作来讲,是小朋友必须掌握,而且掌握以后是受用一生的技法。特别是到高年级,这种技法在写议论文时更为常用。在议论文中,这样的技法称之为“对比论证
            在本文中,小作者通过“写有趣以无趣”来强调有趣。先写对胡萝卜、馒头、西红柿拌白糖的无趣,然后再写对香肠的有趣。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有趣的效果。比如:我们常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也是对比反差的效果。在写惊雷之前先写无声,这样就把雷声的更好地表达出来。我们也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写有声的时候,先写无声,就更好地体现出有声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妈妈的皮肤很白。通常可以穿暗色的衣服,如黑色的、紫色的,这样会更好的衬出白来。我们还可以就大家举手来说明。比如:大家以前听课,一直是举脚。突然有一天,举手了。这个手的效果就明显了。再比如,我们群里的妈妈平时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娴淑温柔”。突然有一天,上来就大喊:“TMD,钓鱼岛是中国的”,是不是又显可爱呢?
    三、六根六尘的运用,特别是声法的运用。它猛扑过来,我的一下把香肠举起——“似乎”出了声法;只见它张开大嘴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斩断——“似乎”出了声法。关于这个似乎我们昨天已经讲过不少,今天且略过。
            四、驴头不对马嘴的运用。本文中有一处,要细心体会方能理解。我走到哪里,它的眼光就追随到哪里——眼光怎么能追随?但是小作者却写了,写得非常好。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过,什么是好句子?驴头不对马嘴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我们就本着发现小朋友亮点的原则来进行提升。
            首先看本段的“帽子”:我为王王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们认真的看一下本文的衣服,试着回答一个问题:“我为王王准备丰盛的午餐”这一句话里,关键词是“我”,还是“准备”、“丰盛”或“午餐”?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来看一下换了“帽子”的点评文。大家对比一下,看哪个“帽子”更为合适。
            【点评文】:“王王是一个挑肥捡瘦的家伙。给它吃馒头,它拽得眼皮都不带抬一下;给它喂胡萝卜,也只是凑过鼻子闻一下;分一点我最钟爱的西红柿拌白糖给它,它才勉强给点面子舔一舔。要是给它拿来香肠,它就来了精神头。真是饿从肚里起,从胆边生。它立马摆出一番吃不到肉就要吃人的架式猛扑过来。
            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哦!每次,我都会逗他一逗。我地把香肠迅速举起,让它一扑而空。几经往复,等它精疲力竭,“恶”劲没了,它就换了一个战术。用馋兮兮、怜兮兮的眼光望着我,追着我。
            当我终于抗不住它眼光的软磨硬泡时,我才把香肠扔给它。只见它猛狗下山、猛狗扑食一般,前爪紧紧的扑牢猎物,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咬断。随后,顾不上端坐,顾不上系餐巾,几根香肠便被狼吞虎咽了。
            首先,我们给原文第三自然段换了顶“帽子”,来说明小花狗挑食的样子。所以前面的问题,答案不是“丰富”,而是“午餐”的
            其次,我们在本段中运用了一个对称句:给它吃馒头,它拽得眼皮都不抬一下;给它喂胡萝卜,也只是凑过鼻子闻一下;分一点我最钟爱的西红柿拌白糖给它,它才勉强给点面子舔一舔。
            点评文中,我们重新引入小狗“眼睛、鼻子”等样貌的要素,这样就起到承着前文、相互呼应的作用,且是一层一层递进展开:“馒头,它眼皮都不带抬一下;胡萝卜,只是凑过鼻子闻一下;西红柿拌白糖给它,它才勉强给点面子舔一舔。”最后到了“香肠”才激发小狗的食欲。是不是层层深入,趣味更足?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呼应”的关系,不能在前文中讲到小狗的样子、相貌,到后文中就一扔了之。
            再次,提升文中对“王王”的描写:真是饿从肚里起,从胆边生。有不少妈妈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借音借义的技法。借音借义的技法,今天就不细讲了,请大家去看书、消化。主要讲一个道理:有的时候,故事情节不一定有趣,但通过有趣的文字,也可以让文章有趣。有一种说法:写作文要有真实体验,写作文要有深入的、波澜壮阔的经验。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小朋友哪有那么多的体验,哪有那么多的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文字,让文章有趣。这才是作文学习的法门,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经历的丰富与精彩。
            在提升文中当我终于抗不住它眼光的软磨硬泡时,我才把香肠扔给它。这一句话,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哪里出现过?在文章的开头:我有一只小花狗。是妈妈终于没能抗住我的软磨硬泡,给我买来的。
            在本段中,我们又作了一次呼应。原来是我对妈妈“软磨硬泡”。现在小狗也来对小作者“软磨硬泡”了。这样的相互呼应,是不是又多了一些趣味?
            随后,顾不上端坐,顾不上系餐巾,几根香肠便被狼吞虎咽了。借代、借代,借而不还,就可以接着把小狗拟人化,写出一些搞笑的趣味来,把小狗急不可耐、狼吞虎咽的样子写出来了。
            我们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原文】:“王王”很顽皮。一次,我和妈妈外出回来,发现毛线球散落了一地,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一样,“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滚到了墙根;然后,它又扑上前去抓住线球,站在上面像狮子滚绣球一样,线球一下被它压扁了;它还是不肯罢休,又把线球顶在头上玩耍。一回头,发现我生气地站在身后,它急忙胆怯地站到了角落里,头上的线球不知不觉地落到了地上。我为了不让妈妈发现,赶紧打扫战场。
            在原文中,小朋友这一段写得特别有趣,分别写了“王王”踢球、追球、戏球、踩球几个场景。我们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文字,写得更有趣一些。
            【点评文】:“王王”最上瘾的游戏就是玩线球了。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随后,它又撒着欢儿地紧追到墙角,对着线球又亲又咬起来,真不知它对毛线是恨还是爱了。有时,它又会学着狮子戏球的样子,一会滚球,一会戏球,一会把球压扁在脚下,尽兴时,还会把线球顶在头上玩。花狗王自以为是狮子王,太自恋了吧!哈哈。
            还有一回,狗王玩疯了,线球被它玩得散落一地,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它看我异常懊恼,便知趣地缩在墙角,蔫头耸脑地反省去了——两片耳朵上还挂着一根线头呢。唉,不收拾这片狼藉,妈妈回来就要收拾我。战场还是要赶紧打扫的。
            在提升文中,我们又用了一个借音借义——花狗王自以为是狮子王。这样既呼应了小狗姓王,又呼应了小狗学着狮子戏球,把自己错当成狮子王,这样就有了趣味。
            在提升文中有三处可以体会:一是狮子王的威风与小狗王做错事的对比;二是增加了一点小细节,更写出“王王”的狼藉与凌乱——两片耳朵上还挂着一根线头呢;三是最后的“鞋”——不收拾这片狼藉,妈妈回来就收拾我。
            我对妈妈软磨硬泡,小狗对我软磨硬泡。我不收拾小狗的残局,妈妈就要回来收拾我。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通过这个矛盾的描写,把小作者夹在中间的那种又喜又恼、无可奈何的心情刻画出来。
            全文最后的“脚”——可爱又顽皮的小花狗真的让人喜爱。谁让小花狗是我王家兄弟呢!
            在结尾,把小狗姓王、小狗是自家小兄弟,点得更明确一些。全文没有在文字上写小狗的可爱、调皮,但处处体现了小花狗的调皮与可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写狗,也把小作者的样子、心情融在了全文当中。这个道理正如照镜子一样,照的不是镜子,是自己;写狗写的不是狗,是自己。
            【修改文】:
            《我的小花狗》
            我有一只小花狗,是妈妈终于没能抗住我的软磨硬泡,才给我买来的。
            小花狗长得可爱极了。它的脑袋有西瓜一般大,头顶上的毛色也恰似西瓜皮上的斑纹一样。一对小耳朵耷拉着,算是西瓜的瓜秧吧。小花狗鼻子小小的,向上翘着,总像在嗅着空气中的味道。它一张大嘴,就让我想起一句话:癞蛤蟆打喷嚏——好大的口气!
            它真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小花狗啊!眼睛水汪汪、泪花花。白色的毛发中点缀着几朵黑色的斑点花,短短的小尾巴不停地打着花。它贴着我的脚面呜呜两声,似乎在说:你就是我的新主人吧?我抚摸着它的头: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它“汪汪地叫了两声。哈哈!我决定叫它“王王,正好跟我一个姓。
            王王是一个挑肥捡瘦的家伙。给它吃馒头,它拽得眼皮都不带抬一下;给它喂胡萝卜,也只是凑过鼻子闻一下;分一点我最钟爱的西红柿拌白糖给它,它才勉强给点面子舔一舔。要是给它拿来香肠,它就来了精神头。真是饿从肚里起,从胆边生。它立马摆出一番吃不到肉就要吃人的架式猛扑过来。
            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哦!每次,我都会逗他一逗。我地把香肠迅速举起,让它一扑而空。几经往复,等它精疲力竭,“恶”劲没了,它就换了一个战术。用馋兮兮、怜兮兮的眼光望着我,追着我。
            当我终于抗不住它眼光的软磨硬泡时,我才把香肠扔给它。只见它猛狗下山、猛狗扑食一般,前爪紧紧的扑牢猎物,咔嚓一下把香肠拦腰咬断。随后,顾不上端坐,顾不上系餐巾,几根香肠便被狼吞虎咽了。
            “王王”最上瘾的游戏就是玩线球了。只见它把线球放在脚下,像踢足球“嗖”的一声,线球被踢了出去,随后,它又撒着欢儿地紧追到墙角,对着线球又亲又咬起来,真不知它对毛线是恨还是爱了。有时,它又会学着狮子戏球的样子,一会滚球,一会戏球,一会把球压扁在脚下,尽兴时,还会把线球顶在头上玩。花狗王自以为是狮子王,太自恋了吧!哈哈。
            还有一回,狗王玩疯了,线球被它玩得散落一地,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它看我异常懊恼,便知趣地缩在墙角,蔫头耸脑地反省去了——两片耳朵上还挂着一根线头呢。唉,不收拾这片狼藉,妈妈回来就要收拾我。战场还是要赶紧打扫的。
            可爱又顽皮的小花狗真的让人喜爱。谁让小花狗是我王家兄弟呢!
  • 炎炎妈妈0223

    2012-10-31 09:25:36

    学习了,看看专家是怎点评作文的,回家指导孩子
  • wwwchem

    2012-10-31 09:33:05

    喜欢非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