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1-29 14:34 编辑
上次写了一篇《亲子阅读,你真的快乐了吗》,感觉意犹未尽,还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又写了这篇《英语,多大点儿事》,再就英语学习深入聊一聊。
无可否认,现在英语教育非常火爆,无论是学龄前,还是大学阶段。尤其是幼儿英语的发展极其迅速,看看网上英文原版的畅销,英语培训机构的遍地开花就知道了。一时间,全国涌现出多少英语方面的牛妈、牛爸和牛娃,甚至还把经验写成了书,受到千千万万家长的追捧和效仿。
我虽然不是英语教育的专家,也不是牛娃的家长,但好歹学过几年英语,也辅导孩子读了两年英语,对此还略略有些了解。细细想一想,学好英语的手段无非几个:多记单词,勤练口语,听音频、看视频磨耳朵,学自然拼读,读英文原版。学英语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下的都是笨功夫,顶多有一些小技巧。我们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不是自然而然习得的。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得从两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和重复。每天都要听说读写,坚持几年,总会有所收获。就像一个人,一开始你不认识,但他和你成为同事,整天泡在一起,时间长了不熟悉都难。
其实这些学英语的手段并不是什么新鲜时髦的货色,我们上学时不也这么学吗?背单词,学音标(虽不是自然拼读,但也要掌握字母的发音规律),做习题。后来上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还要考听力,少不得听些美国之音、走遍美国之类的磨耳朵,就是英语口语差了些,有点哑巴英语。从本质上讲,这两个学习过程没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前者是在生活中、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单词,比照着辞典有意思多了;那些读的、听的、看的资料,比做题有趣多了。但是坚持和重复这两点没有改变。在大学里,90多分、满分的奇才也不乏其人。
以前学英语不比现在,条件不好,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英语水平普遍不高。1、初中才开始第一次接触英语。2、对听和说不重视,有关视频、音频资料奇缺。3、教材趣味性差,几乎没有任何课外阅读。4、国家开放程度低,没有使用、交流的机会,仅把英语当成一门功课来完成(现在辅导孩子学英语,终于派上了用场)。过了这么多年,我国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了,硬件和软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孩子们的英语没有理由学不好。所以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孩子的英语学习水到渠成,将来有谁不会英语?不懂英语的才是真正的文盲。
家长让孩子学英语,无外乎两点:一是流利地掌握英语,在人才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二是让孩子的眼界更为开阔,及时而广泛地接触世界文化。因此,希望在孩子小的时候打下些基础,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并最终熟练掌握,这样的目标无可厚非。比如平时练练口语、听力,记一些单词,听一听有趣的英文原版故事。但问题是,不断涌现的牛娃给孩子们树立起一个个极高的标杆,让很多家长和孩子望尘莫及。有的孩子五、六岁掌握单词成千上万,能听懂迪斯尼动画片,能读懂绘本,在家里或者和某些人只用英语交流。这样的榜样好不好呢?我认为值得商榷,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孩子,有些过了。
有人说学龄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学起来比较快,效率也高。这话有一定道理,你看那么小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四岁,可以相当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因此,很多人简单一对比,就想当然地认为学英语越早越好、下的功夫越大越好。其实不然,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汉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有多大?我们每天浸淫其中的时间又有多长?这样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毋宁说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孩子没有感受到一丝压力、痛苦和厌倦,而且它并不妨碍孩子其他方面的吸收和成长,反倒对这些有一个巨大的促进。可是学英语就不同了,没有母语环境,需要人为打造,但很难达到像汉语一样的水准。为了长期坚持并保持一定的频率,势必要投入很多的精力,不得不挤占了其他方面的学习,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学龄前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期,但它又何尝不是智力、音乐、美术、运动、品德的形成期,拿过多的时间用来学英语,又能拿多少时间来发展孩子的其他方面?怎么让孩子多元发展,协调发展?每天端着英语、听着英语、说着英语、想着英语,算一算还剩多少时间顾及其他?那些牛娃们,你们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我不得不钦佩你们的充沛精力。
学龄前是孩子的黄金时期,要学的东西非常非常多,可大多都处于启蒙状态,尚未达到精深的程度。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注重对孩子全面的潜能开发,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孩子会受益终生。因此,我觉得这一时期还是应该坚持通才教育,不要搞什么专才教育。即使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很多人也还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研究生阶段才要搞专业教育。我们的孩子那么小,你就让他走得这么专业,这么偏,好吗?将来会不会偏科,畸形发展,家长认真考虑过吗?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处处充满了情趣,为什么单单让孩子在单调枯燥的情形下度日呢?朱熹有一句诗:“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让孩子多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比一头扎进英语的海洋里精彩多了。
英语的地位高吗?很多家长认为不高,仅仅是个工具,为的是将来能够进行更加广泛地交流和学习。既然是个工具,最高级的就是翻译,当个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搬运工。当然,这个高级的搬运工也不好当,但普通的搬运工只要有把子力气、有点毅力谁都干得了,没什么困难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有坚韧的意志和充裕的时间,培养个牛娃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做到了又有什么?学英语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吗?它能为我们额外带来身心状况的改善吗?恐怕只是锻炼我们的记忆力。至于有些家长说的用英语思考问题,这和用汉语思考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关乎反应的速度吗?关乎思考的结果吗?不会!我认为,在学龄前的几年时间里,让孩子多进行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活动,才真正对孩子有用。单纯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活动,就像工厂里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劳作的工人,简单、贫乏、枯燥、偏执,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学龄前是孩子各方面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别在费力不讨好的东西上做无用功,应该“只争朝夕”,好好利用起来,为孩子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我们总是反对应试教育,可一旦自己遇到,头脑难免不清醒。有人说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因为我们是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口语、听的读的都是有趣的故事,更不以考试过关、升级为目的呀!此言差矣。这么高频度地狂轰滥炸,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生过程吗?本质上和应试教育无异!我上大学时,平时不怎么学英语,后来有一个学期,坚持天天早起,背单词,听美国之音,一天一套真题,就把英语过了,后来六级也是这么过的。这和牛娃们的经历多少有些相似吧。毫无疑问,只要你肯付出,“疯狂英语”式的学习,你的英语学习就可以突飞猛进。今天的孩子,只不过学习资料都换成了有趣的绘本和音频视频,其实换汤不换药。所以,不管你在任何时间,只要掌握好方法,你的英语水平就会提高,只不过幼儿时期比较明显罢了。你可以把这段时间放在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后,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成不成牛人,基本和你的疯狂状态成正比。但我要探讨的是,把这个阶段提前到学龄前合适不合适。既然这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变形,我们为何不把它放在小学以后,把宝贵的时间让位给更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呢?
我说过,亲子阅读应该是快乐阅读,因为童年的本质是快乐的。孩子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他们喜欢的是玩耍、游戏,兴趣广泛,好奇心很强,注意力不集中,干什么事很难持之以恒。童心是万物之源。有了童心,你就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有了童心,你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有了童心,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因此,呵护童心,就是呵护孩子的未来,让童心快乐地成长,就是为孩子储蓄一生的幸福。从英语学习的规律来看,应试教育是免不了的。既然免不了,那为什么要让幼小的孩子去承受呢?还是交给属于它的小学时期吧。到那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学习的渴望、坚持下去的勇气,都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我相信到那时,孩子也一定会为你捧出累累的硕果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很多时候,彼此之间可以互换,但有些时候,又不能人为地进行调换。应试教育是国家的体制,我们家长是暂时改变不了的,但家庭又是你我都可以做主的,别再让应试教育的触角伸进我们本已脆弱的家庭,就让孩子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之下,过一个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童年吧!
学龄前的英语学习,归根结底还是处于启蒙状态。我的观点是,可以学一些日常使用的口语,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记住一些常用的单词,适当看一些英语动画,进行一些原版绘本的亲子阅读。过犹不及,别像某些家长那样“疯狂”就行。关键是让孩子接触英语,不抵触英语,启发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为将来小学阶段正式而全面地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我这里所说的,是近两年来不断实践和反思的结果,不一定正确。很多家长可能也不以为然,但希望其中的某些观点对你有所启发,达到这个目的,我就很欣慰了。这篇短文算是给现在的英语热泼点凉水,让诸位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