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2-10 13:41 编辑

我在英语学习理念方法版块前后发了几篇帖子,包括《英语,多大点事儿》、《对某些英语学习理念的辨析》、《英语启蒙,还是要基于兴趣》、《练好口语就算学好英语了吗?》等等,有网友表示支持,也有人提出了批评,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我希望的是大家能够理性地探讨,真理会越辩越明白。

可是有一位ID叫欢乐童年的网友,发表了一篇《父子骑驴般无所适从》,文中引用我的帖子原文但隐去了我的名字,对我进行讽刺挖苦,引来众人的围观。其实她所讲述的“故事”,讽刺的是做事没有主见的人,和提出意见的旁人何干?我觉得这已经不是正常的批评意见,迫不得已发表了一篇声明,并对批评的底线进行了说明:“1,要实事求是,不能断章取义。2,批评时不能只讲观点,不讲论据和论证过程。3,不能误导读者,哗众取宠。4,应该理性辩论,不要人身攻击。我自信我一直是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批评的。

这之后,我在英语学习理念方法版块的所有帖子都被某版主转移到观点与争鸣版块,并发信息给我,让我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也有上面所说的越过底线的行为。

很快,该版主又发表了一篇帖子《如何看待别人的英语亲子实践》,引用某网友的帖子《也从<父子骑驴般无所适从>说起孩子的教育》的一段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带偏见,不带盲从得观察其他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加以评论,不加以结论,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然后通过实践慢慢找出适合自己的育儿之路。”大家注意一下,由我的帖子引出《父子骑驴般无所适从》,然后再引出《也从<父子骑驴般无所适从>说起孩子的教育》,之后某版主就抛出了《如何看待别人的英语亲子实践》,再加上她的移贴及所发消息,就不难看出,该版主针对的是谁了。

从这一系列言行,我们已经明白,该版主根本不需要什么质疑和批评的声音。首先,“不加以评论,不加以结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是,一团和气。但问题是,真的有很多人像你这样“冷静”“理性”吗?在大家头脑都有些发热,看到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能够独立地思考、“理性地判断”?尤其是看到某些极品的牛娃、牛爸、牛妈的时候,很多人不是去质疑,而是去羡慕和追捧,这值得提倡吗?我的帖子并不是一味反对学习英语,而是对太热衷英语,把目标定的太高的人的一种善意的提醒,这有什么可厚非的呢?我想,很多还没有进入痴迷状态,头脑还比较清醒的人看了我的帖子说不定会感激我呢?看看我的帖子有不少人支持就知道了。

其次,有人会说,该版主并没有删你的贴,只是帖子引起争议,把你的帖子转移到“观点与争鸣”,是得其所在啊。“观点与争鸣”是探讨一些不同意见的地方,但那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栏目,针对性不强,我们有英语学习版块,发在上面难道不好吗?这样可以让学英语的人一眼就看到,提个醒,还非要偶尔进入“观点与争鸣”才能看到?该版主也说我的帖子“有很多东西值得商榷”,既然那么“值得商榷”,英语学习版块里正好人流量大,大家一起商榷岂不是更好?为什么非要把我这帖子往“观点与争鸣”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放呢?何况,就我的观察,该版块里其实也有不少关于英语学习的某些技术和方法的争论,那些帖子怎么不转移走呢?而且,也并不是我所有帖子都引起争议了啊?比如《英语启蒙,还是要基于兴趣》这篇帖子,就应者寥寥,也被转移,理由有些牵强吧。

有人会说,你的帖子有发展成为口水贴的倾向,在这个版块只会吵架。是批评就会有可能吵架,即使吵架也很自然的,放到别的版块难道就不吵了?本人发了好几个帖子,而且每个帖子都很长,我相信自己的态度是认真的,说理也是比较透彻的,绝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或者为了哗众取宠而批评。之所以造成“轰动”,关键在于这样的帖子很少,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批评我的人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在摆出论点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论证,我都认真进行了回复,这样的切磋无疑是良性的。但也有的人只扔下一两句批评的话,没有解释和说明的过程,对这样的言论,我一般不回应,因为没有价值,有喷口水的倾向。

一个喜欢在我的帖子里发表观点、我却基本上没怎么回应的ID欢乐童年发表了一篇帖子《父子骑驴般无所适从》,终于将理性的探讨演变为一场口水之战,这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但看到该帖子里充满了太多的断章取义、嘲笑挖苦,我迫不得已发了一篇《本人对欢乐童年<父子骑驴般无所适从>一文的郑重声明》,希望欢乐童年对自己的帖子进行妥善处理,回到理性探讨的轨道上来。当天晚上,本人自我反省,决定不再继续回应别人对我的帖子的批评,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样可以遏制口水化的倾向。但第二天一早,某版主毅然将我的帖子移走,这种做法非常令人遗憾。其实我想,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吵架的人,帖子刚一出来,肯定有一个“吵”的过程,过几天热度就会下降,没多少人关注了,更何况我还要主动偃旗息鼓呢?所以事情的发展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一直口水化地发展下去而不可收拾的。

另外,之所以口水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像我上面提到过的,是因为这方面的声音太少了。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过人发帖被删被移的情况,我也不知是不是有人摄于某些“权威”而噤若寒蝉,不敢提反对意见,但像我这样引起较大争议的帖子似乎很少。试想,如果这个版块的氛围十分活跃、轻松,大家畅所欲言,不仅有支持的声音,时时也能听到批评的声音,大家也就认为批评是理所应当,见怪不怪,还能有多少口水战呢?相反,为了和谐而和谐,就是真的和谐吗?难道就真的没有批评意见存在的土壤了?这样的和谐只不过是压制了批评得到的和谐,这种和谐才真的很可怕,投入其中的网友只能跟着一种力量往前走,走得通走不通不知道,很多人抱有的想法就是走到哪儿算哪儿,从来没有思考过大方向是不是正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被宗教般狂热的激情诱导下,人有时候会丧失理智,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时候就更需要多泼点冷水,把某些太过于虚幻的东西戳破。这就和一个政府一样,如果没有民主,没有批评,政治能清明吗?国家能搞好吗?由此可见,一个人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再次,有人说在论坛里应该多些记叙文,少写议论文,这样就和谐了。我觉得并不完全如此,记叙文要写,议论文更要写。众所周知,知识的得来需要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认识的阶段,一个是理性认识的阶段。前者是所谓的经验,后者是所谓的理论。经验是人人都有的,这是认识的起点,但并非人人都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感性认识是零散的、片段的,反映的是事物外在的东西。理性认识的获得,需要人们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广泛搜集来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和抽象,这样才能提取、升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内部稳定的、本质的东西。当然,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但毫无疑问,理性认识相比起感性认识,是更为高级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记叙文要写,议论文更要写,经验要得,理论更要得。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而质疑和批评恰恰就是一种反思,这是理性认识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丧失了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单纯由经验领着往前走,不能保证不掉到沟里去。

有人会说了,你自己没有进行英语教育的实践,你有什么资格批评?这话更差了,实践难道只是自己的实践,要是单凭自己的实践,有多少能够升华为正确的理论?研究一下别人的亲子阅读实践和经验,加以自己的体会和理解,难道就不能获得普遍性的认识吗?某版主说了:“如果任何人想对别人的亲子教育进行批评的话,务请……先开自己的亲子教育楼,或是说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什么道理?我批评之前还要有一个最低“消费”,这是不是强迫?这是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态度吗?这分明是不要质疑和批评(我也可以告诉这位版主,我早在英语版块发表过一篇孩子学习英语的笔记,请好好查查,是不是这样我就有了批评别人的“资格”啦?再有,你一会要求别人“不要评论,不要结论”,一会又说“想对别人的亲子教育进行批评的话”,到底是要批评还是不要批评,逻辑怎么这么混乱?)。那么,在大学学幼儿教育的同学就别学了,因为你没有孩子,还谈什么幼儿教育?在大学学行政管理的同学也别学了,因为你没有当过官,还谈什么行政管理?你能保证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你个人的经验出发吗?如果真那样估计你连开口说话都不可能。

某版主还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别人的亲子实践搞清楚”,我不知道什么算“搞清楚”,弄到什么程度才叫“搞清楚”?如果没搞清楚之前就不能说话,那国家大事就别让老百姓参与了,官僚们知道的才最清楚。而且,你说别人没有搞清楚,那你又是怎么搞清楚别人(比如我)的?这不是臆断别人“臆断”吗?要这样,你也别去批评别人了。所以,不要求别人批评人的人,最后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怪圈里。我觉得,批评就是批评,别给批评之上加那么多条条框框,让批评者也有发声的孔道,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才有可能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不要批评,自然没有火花,只有黑暗。

批评是人天赋的权利,是人的言论自由之一种,批评的人不一定非要具备多么深厚的背景知识和多么深刻的理解,批评的意图在于给人启发,给人惊醒,它是天然的和正当的。所以,一个国家也好,一个论坛也好,想要发展,就得容纳不同的意见,对批评持欢迎态度。而抱持着别伤害别人、别对别人说三道四的原则的某版主,倒是出于好心,但这真正有利于论坛的发展吗?而且,无法接受别人正常批评的人,是不是该想想自身的原因呢?就像一个演员,你既想上台表演,又只要求大家鼓掌欢呼,而不想让观众喝倒彩,这样的心理素质还是别到台上来了。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感到自信,你就应该怀有“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和别人理性地加以探讨。都三、四十岁的人了,如果连这样的承受能力和气魄都没有,你还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当然,对于诽谤、谩骂和诬陷,这已经脱离了正常批评的轨道,还是应该及时制止,这就是版主和管理员们所要做的工作了。

至于我自己,我自认是认真而理性地进行了批评。同时,我也没有指名道姓地具体批判某一个网友,也没有把他的言论直接引用过来当靶子。我只是就某些偏激的、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了一些剖析,指出其中的不足,绝没有要灭谁、跟谁对着干的意思。如果别人承受不了,那可能他真的是我所批评的对象,自我反省不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我反对的只不过是一种过头的倾向,“过犹不及”,从未反对大家学好英语,从小就开始学英语,所以批评我的人应该先看看我的帖子再说话。你如果把自己和我所说的情况加以对照,你认为没有达到我说的程度,你还激烈地批评我干什么呢?有时候热闹归热闹,根本上是“关公战秦琼”,找错了对手。先贤讲过:“闻过则喜。”到论坛里,都成了“闻过则怒”了,有时人家还不是批评的他,他也跟着暴跳如雷。

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这源于环境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不同,甚至是男女的不同。从一定角度上讲,女人的思维偏感性,男人的思维偏理性,女人喜欢和谐与安全,男人喜欢战斗和冒险。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这两种性格都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我们既需要“慈母”,也需要“严父”。根据某些思想家的观点,母亲是孩子生理意义上的养育者,父亲则是孩子社会意义上的养育者,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决不能忽视。爸妈网从字面上说除了妈妈,还应该有爸爸。但在这个论坛里,毫无疑问,妈妈多于爸爸。因为爸爸忙于工作和社会事务的多,妈妈则更多地把心血倾注到孩子的培养上了,不过现在也有不少爸爸清醒地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加入到育儿大军中来,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显而易见,在这个妈妈们汇集的论坛上,妈妈们的想法和性格被放到了凸显的位置,很自然地挤压了爸爸们施展拳脚的空间,这次小小的交锋本质上就是如此。某版主在《如何看待别人的英语亲子实践》这篇帖子里反应出来的就是女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我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把风花雪月的东西也带到论坛里来了。对于男性来说,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因为毕竟这里是“爸妈网”,如果是“妈妈网”,我肯定不会来了。论坛论坛,没有“论”叫什么“论坛”。要不让辩论,大家直接投稿,让编辑给贴出来得了,多省事?你看一看整个网上,有几个没有争论的论坛,打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的多得是,死水微澜才是不正常的。一个开放的论坛,应该既可以让二八少女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让西北大汉执铁琵琶唱“大江东去”,我们男同胞为什么非要顺着你指的方向走?如果都那样男人岂不都被阉割,没了雄性,没了活力。归根结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繁荣论坛的真谛。

谈谈自己的感受固然可以,讲讲理论也无妨吧?为什么非要强求一律?难道非得让孩子读经,知道读经的危害以后,才可以批评读经?那没有吸过毒,就不能批评吸毒这回事了?没吸过毒就批评吸毒是不是就是空谈?非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所以,对于网友,无论妈妈还是爸爸,无论是怎样的思维方式,都应该像蔡元培所倡导的那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不是封闭起来,单靠自己的力量搞,你想,即使浑身是铁,能捻几颗钉?再往深处想一想,我们不愿接受批评,我们也会教育我们的子女不愿接受批评,他们的人格能健全,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吗?这里不需要批评,不代表社会上也不需要批评,以鸵鸟为榜样是错误的。不是万事都必须圆滑,有时也应该露出锋芒,尤其是对于男孩而言,谁也不希望将来孩子喜欢哭哭啼啼,一遇到挫折就灰心气馁吧?

一个论坛,不是独立的小王国,也不是某某一个人的,太多的个人烙印对论坛的发展其实不好,当然我也没有否认个别人对论坛的突出贡献。毕竟这里是一个论坛,不是为了造就某个“学派”,某个“主义”,不准发表异见。看看别的版块,哪有一个像这个版块一样这么容不得别人。版主谁都当得了,服务大家就是了,只要不违反规定,谁都可以踊跃发言。论坛是群策群力办好的,版主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过分渲染个人的所谓主导作用,不要把个人的好恶带到论坛的管理中。难道死了张屠户,大家都得吃带毛的猪肉?地球离了谁都转。把大家都当成三岁的孩子,吩咐别人要这样,不要那样,这不是家长制的霸道作风是什么?其实大家都活了这么多年,谁比谁也差不了多少,无非是经验多与少、思想深与浅的问题。无论谁的思想都是有局限的,即使再大的权威也是如此。“人贵有自知之明。”荣誉都是大家给的,自己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千万不能自我膨胀,陶醉在神圣的光环里。大家来论坛是学习英语来的,没有心情听你给人家讲你自己立的所谓“规矩”。别拿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硬往别人身上套,我讲的那些大家听不听是人家自己的事,我没有硬性干涉,可某些人是版主,这样做的时候就应该好好想一想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一个开放的论坛里,只要不违反版规,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版主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别人头上,对论坛的发展进行过多干涉。用佛教的话说,首先要破除“我执”,才能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也别抱什么委屈,放开了没什么不好,自己也可以少受点累。批评你的不见得对你不好,天天围着你赞美你,给你唱歌的,也可能害了你。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宽松的环境,大家都乐意去拾柴,这个论坛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兴旺。有人把我当成釜底抽薪的了,可谓冤哉枉也。还是回到爷俩骑驴的故事。论坛上什么理念没有,什么方法没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的是把各种可能的思想和结果给大家展示出来,即使激烈一些的观点,听听也没有坏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总在山道上走,难免迷失方向,最后“云深不知处”,如果跳出来想一想,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用堵的方法可能暂时搁置了争议,但并非就没有争议,对于争议问题还是要像大禹治水一样,用疏导的方法。“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大家既有了方向,也有了一面镜子,在学海遨游的时候,可以时常拿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

我写了这么多,肯定会影响大家的阅读效果,谁会看这连篇累牍的东西啊。但我这是掰开揉碎了说,怕说的不明白,所以你不要质疑我的诚意。当然,我说这么多,人家可能很忙没有时间看,或者没有兴趣看,看了也不一定明白,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够改变早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想法。我想,长期浸淫于英语教育,有它的优势,有些问题有切身的体会。但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卖什么吆喝什么”。有一些人往往会执迷于此,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无法跳脱出来,“更上一层楼”。既然要做一呼百应的带头“大哥”,就应该有大局意识、分辨是非的能力,经得起风吹雨打,能听得进批评意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要知道,儿童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更需要家长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这就是我的忠告。

本来在被删帖后我有了一篇回应,不想再多说什么。但该版主在我走后发了一篇帖子,分明是对我开炮,我不得不写了这一篇来再次回应一下。以后,我不想再就此多说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像某些网友说的,别人的事你就别多管了,“咸吃萝卜淡操心”——这是从批评的角度,“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正道——这是从理解和宽慰的角度。是啊,忠言逆耳,我纯属“无事生非”,“皇帝不急太监急”,以后我会多多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不写那些大家都不待见的东西。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只要你写文章,发表意见,就得接受批评,不止是我,还有你们。批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探讨理念、思想的问题不是政治上投反对票,投了票就完事,最好先看完别人的帖子,再展开一些论证,让被批评的人和广大网友明白,这样的做法更有价值。这其实不是多难的事。当然,也不乏本尊不敢露面,换个马甲上阵叫骂的,这就纯属无聊透顶了。

这是我最后的话。我也不会指望某些人会回应,“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以后绝不会再就此事有任何回应,并尽量减少在论坛发帖,悄悄吸收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就行了,把时间多留给自己和家人。就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jessiekissyou + 20 争鸣版,欢迎不同的声音,两边都加分。
教育观点
2773 查看 35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ovelybest

    2013-4-30 23:20:29 使用道具

    这个版块也没有那么冷吧,我经常来看看,比扔堆放区好许多
  • 点滴

    2013-4-30 08:40:31 使用道具

    怎么有人如此执着去较真?所以说网络与现实 是一样的人。什么人也有。楼主。你淡化他她就是了。
  • 欣然妈

    2013-4-30 08:27:15 使用道具

    楼主真觉得观点与争鸣更少关注?告诉你吧,我就是看这个版块比那个所谓的理念版块要多得多,我就喜欢有自己看法的人乐意来让人争论,不让人争论,是将自己的观点当摩西十戒不成?
  • wja-tj

    2013-4-29 17:04:36 使用道具

    好长啊。看不下去啊
  • lilianna917

    2013-4-29 16:53:48 使用道具

    我觉得帖子被搬也许不是因为内容,而是较真的态度让版主焦虑了。这个世界和谐是主流。
  • ponderxdq

    2013-4-29 16:06:40 使用道具

    呵呵,爸妈网,爸爸们来这批评妈妈们教育方法,光批有什么用,还要评,否定一个方法,就要肯定一个方法。
  • alison

    2013-4-29 08:54:07 使用道具

    智者,是善于思考的人,如楼主
  • paulinaliu81

    2012-12-21 16:52:14 使用道具

    文太长,没仔细看完,但如果真的是暗指楼主是"骑驴般无所适从"还是有点过的,感觉不太好.不过楼主别当回事了,争论也是没有结果的.在这里就学习学习就算了吧,交流的东西拿出来之前还是要做好被争议的打算的.
  • 七只皮箱

    2012-12-21 16:44:55 使用道具

    其实有时候,观点不同,不用写这么长。放在哪,也会有人看的,把时间用在讨论上太多,就失去发帖的意义了
  • 四季的风

    2012-12-21 13:32:02 使用道具

    两篇文章都看了,没想过这中间有联系
  • clairefun

    2012-12-20 12:14:53 使用道具

    生活中好多事情都需要睁一眼闭一眼,何况网络?太多的话我也不能多说了
  • coolfun

    2012-12-18 13:41:51 使用道具

    不谈楼主的观点。

    单就既设置“英语学习理念方法”,又有“观点与争鸣”看,觉得是理念不清,观点不明。谁能说明这两版的真正区别吗?
    看“英语学习理念方法”的说明如下:
    本版为儿童英语学习交流, 英语书籍介绍, 优秀资源推荐, 学习方法探讨, 学习中各种问题与回答。 不提供资源下载。

    而“观点与争鸣”是空白。
    是否可以理解为,被官方认可的,就进入前一个,不被认可了就只能堆在后面的?

    我是想发贴不知发往哪里才看见此帖子,进来的。
  • showw5

    2012-12-13 10:53:54 使用道具

    1. 支持分享,也谢谢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3. 在日志或微博也可表达。
  • esdella_sz

    2012-12-13 10:28:0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esdella_sz 于 2012-12-13 10:30 编辑

    我倒是更愿意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联想到大跃进时代,凭“革命热情”,能使粮食亩产十万斤,数字一上报,不但没有人公开质疑(是没有人敢),而且登上权威大报头版头条大肆吹捧,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不信,就成了消极分子,就要遭到批判。那个年代,你只能吹牛,或跟着吹牛,不能质疑,否则大祸临头。

    尽管质疑并不都正确,但有质疑,并且敢于质疑,总比不许质疑,不敢质疑进步文明了许多。
  • 辛夷

    2012-12-13 08:43:41 使用道具

    为嘛我觉得两边说的都有道理呢~~~
  • bunny8

    2012-12-10 09:28:23 使用道具

    支持楼主!
  • wherezhang

    2012-12-9 21:46:12 使用道具

    论坛里爱较真的都是些爸爸们。

    其实还是妈妈们心态更好,管别人说什么,捧个场,叫声好,回家该怎么折腾还怎么折腾,这些纷争都没往心里去。
  • xiaolingling

    2012-12-9 11:42:22 使用道具

    学习了, 慢慢读,谢谢
  • 千千妈

    2012-12-9 00:07:11 使用道具

    全部都看完,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刚才看着想,您是位老师么?
  • chrisnv88

    2012-12-8 13:34:35 使用道具

    哎,写得少点,说清楚就好了,这么长
  • 新妈

    2012-12-8 12:40:17 使用道具

    关注你的会随你转移版块而跟来,不用太在意。
  • bigcroco

    2012-12-8 11:39:16 使用道具

    我以为会把晒娃的帖子转走呢,没想到转走了楼主的帖子。有争议的帖子才是好贴子,那些白开水贴有什么可看的呢?楼主不必较真,自己坚持自己的就好,网络虚虚的,为此生气划不来。
  • 四叶草籽

    2012-12-8 11:14:53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瑞希妈

    2012-12-8 11:06:33 使用道具

    好长,我慢慢读
  • 浩浩妈

    2012-12-8 10:58:28 使用道具

    我还以为又出来一个,原来是换了头像。
  • 偶然出手

    2012-12-8 10:54:32 使用道具

    不错,还是基本保持了理智的态度。
    这件事就算了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 xueyue1

    2012-12-8 10:50:03 使用道具

    每个人对教育的理念不同,标准不同,起点不同,背景不同。
  • 南南北北

    2012-12-8 10:49:07 使用道具

    同意求同存异的说法 每个小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家学习方法也是千差万别 吸收有用的就好了 不盲从 不崇拜 管好自己的娃儿 管好自己心里的那片净土即可
  • xianyun0403

    2012-12-8 10:15:14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enrei

    2012-12-8 10:09:52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