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2-28 12:37 编辑
最近谈了这么多背诵式教育的弊端,但感觉依然意犹未尽,就再分析一些有关背诵的错误认识吧。
一、背诵先于理解吗?
毫无疑问,记忆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没有足够大、足够重的大脑作为物质载体,强大的记忆能力不会存在,人类的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对于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大脑经过加工、编码之后储存起来,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根据索引快速定位和调用。人的思维以理性思维为主体,而理性思维又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些信息的储存和调用以逻辑关系为依据,不是杂乱无章的。只有当人在做梦或者精神错乱以后,人的逻辑思维受到抑制和破坏,才会出现意识的混乱。人的所谓灵感、顿悟等非理性思维形式其实也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其实质不过是在长期的理性思维基础上实现的飞跃和升华。六祖慧能的“顿悟”,王阳明的“龙场大悟”都可以由此得到说明。大脑作为一个管理员,对于信息的输入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不是乱七八糟都可以随便输入。当一个信息传输到大脑以后,它要对其进行辨识、理解和消化,然后贴上标签放入应该放入的“房间”,在这个过程中逻辑关系是重要的分类标准。单纯通过背诵所获得的信息,大脑不能识别,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消化,没有办法贴上标签,只能将其进行堆放。这样的堆放很难进入大脑的索引系统,在以后的思维中,也难以进行调用,因为这些材料在逻辑上没有和其他部分产生联系。而这种储存就成了无效储存,对人的思维没有太大的价值,反倒占用了宝贵的存储空间。
二、死记硬背有乐趣吗?
这一点是对上面第一点的补充。人对外部信息并不是一股脑地吸收,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比如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操场上玩,你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其他孩子,那些孩子穿的什么、戴的什么并没有反映到你的大脑之中。人在选择信息的时候,意义、价值、目的、兴趣、爱好等等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些对人的认识有引导作用。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加以理解和消化的死记硬背所输入的信息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吗?“现在多背点以后有很大用处”的谆谆告诫就能让孩子爱上背诵吗?有家长让孩子背了几个月经书,就说孩子兴趣很大,不反抗。几个月时间还太短,你让孩子背上几年试试?即使孩子有兴趣,能说是一种健康的情趣?没有兴趣的背诵,没有目的的背诵,只能说是一种畸形的学习方式。
三、背诵和记忆是教育的原点吗?
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那么背诵和记忆是教育的原点吗?如果那样的话,很多动物也都有智慧,也都可以被教育成“人”了,因为它们也能够记忆,比如狗,就有很强的记忆力,能够在千里之外回到主人家里。记忆是思维产生的条件,要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思维也就不会产生。但记忆并不是思维的原点,更不是思维的全部,不足以支撑起思维的大厦。动物的记忆本质在于模仿,但它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深刻的理解。比如有科学家做过实验,用勺子舀起桶里的水灭火,将一只猩猩从笼子里放出来,猩猩模仿人类的动作舀起桶里的水把火浇灭。下一个试验是把场景放到一条小河边,在一边生火,水桶放在河的另一边。放出猩猩,猩猩直奔对岸,舀了水跑到这边灭火。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动物虽然也有记忆,但和人类记忆的本质是不同的,人类的记忆是在思维之中的记忆,其特点在于理解,就像理解了水和火的关系,理解了河里的水和水桶里的水的关系。在这里,单纯的记忆不足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在理性思维指导之下的记忆才是有效的、牢固的。孩子生下来开始学习语言,其实是他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交流学习语言,通过语言理解周围的世界,语言就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这和“死记硬背”有什么关系?就像小学生学会九九乘法表,这种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运用中记住的。你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去背诵乘法表,他能明白吗?这对他理解世界有什么帮助呢?孩子“擅长记复杂的东西,擅长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可以这样做就一定要去这样做吗?意义是什么呢?有人说,背诵可以先把信息储存起来,然后在你能理解的时候内化理解。本人愚钝,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现在背诵《周易》不能理解,要等到何时才能理解?依我看,要想弄明白《周易》,不到成年、没有高等教育的水平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没有几个像魏晋时期的天才少年王弼那样的。既然成年以后才能理解,为什么不到成年以后再学?难道让孩子当一头牛,现在就只知道吃,然后耐心等待十几年之后再反刍?要是读经人的理由能成立,那现在大家都给学龄前的孩子灌输大学课程吧。这岂不是太荒谬了!
四、背诵锻炼人的大脑吗?
有人说孩子的大脑闲着也是闲着,也有人说大脑越用越聪明,所以就一股脑往孩子脑子里狂塞。孩子的大脑并非闲着,而是在时刻吸收着外部的信息,思考着问题,把那些没有用途的信息塞满了大脑,还拿什么时间和什么空间学习、储存有用的东西?大脑越用越聪明,得要看用在什么地方,用在这些地方纯属谋财害命。比如学习《周易》,了解其中的精华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系统学习,非要一字一句地背诵?那些占卜、算命的内容有何价值?是不是浪费时间?人的大脑容量不是绝对的,记忆的效果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就有了语言和文字,尤其是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的思维水平有了迅猛的发展。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思维成果可以传播、储存,可以被大家所共享。当人的记忆被穷尽之后,人可以借助文字扩大自己的思维范围,这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由来。人的大脑在面对外部信息的时候,首先应该进行过滤,把那些重要的信息储存下来,而将那些不重要的、尤其是作为资料利用的信息储存在外部介质上。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如此,我们要搜集有用的信息,一方面吸收到大脑,一方面下载到硬盘。现在的存储介质体积小容量大,再加上快速检索的手段,已经很大程度上分担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可以说磁盘就是大脑的延伸。古代的知识分子因为书籍缺乏,个个都以博闻强记为能事。而今天谁还一味炫耀这些本领?更多地是追求广泛地占有原始资料,并提供创新性的观点。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当然的,但不必非要到倒背如流的地步。
五、死记硬背能成为天才吗?
有一些赞赏读经的人举了章太炎、钱玄同等国学大师为例,说明死记硬背可以造就“天才”。这些民国时期的学者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即使做出一些成绩也不能认为是背诵的功劳。如果非要说,那与他们同时期的人们几乎都受过这样的教育,又有几个做出这样的成就来呢?何况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是这样一路过来的,难道我们现在也非要亦步亦趋地去追随他们?至于有人说犹太人小时候背《圣经》,这造就了犹太人的优秀品质,很多人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是无稽之谈。如果那样的话,今天中国重新崛起,大国复兴,是不是跟吃中国菜有很大的关系啊?
但感觉语文的学习也需要背诵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