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链接的一篇文章, Who's talking.
里面有一句 " At 9 months of age, infants learns the sound units and words of a foreign language only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a live person, not via television. ". 如果盲听视频真是无效, 为什么 Kuhl教授要强调 " At 9 months of age "而不是" At all ages/time". 这证明 Kuhl的实验是有时段的局限性. 只针对1岁前的某一,两个月. 并不如萧老师的解读, 全盘否定"盲听音/视频"的有效性. 也许"盲听音/视频"效果比"真人教授"效率要低, 但不等如无效.
我深信国外著名教授发表文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没有事实证据前不会乱写.
一个人当然可以建立能用两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尤其在小孩子学语言时,孩子既知道“这是苹果”,也知道“This is an apple",那如果你问孩子”这是什么“,ta就会回答”苹果“,而你问”what is this", ta就会回答“An apple"。
像我家小孩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庭这种情况,孩子在学校就是说英语,在家和大人日常用语说中文,但是当他自己一个人思考问题时,他不可能同时用两种语言思考,只会用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就是他的母语,所以像我家小孩我只能说第一语言是英语,第二语言是中文。
的确,一岁孩子有一岁孩子理解的美,十岁孩子有十岁孩子理解的美,而且人的认知和感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不正是认知形成、发展的规律吗?如果你以对比鲜明的两个人或事物的图片做对比,教孩子pretty/beautiful vs ugly, 在生活中看见很美的东西,经常反复使用这个词,然后某一天你就会听见孩子在使用这个词,那不就说明孩子是在理解和应用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前我家小孩分不清“离家出走”和“出家”这两个词,会用混,这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每次听到孩子用混,我就会跟他大概解释一遍,出家是像一休那样,一直生活在寺庙中,信奉佛祖。离家出走,就是不愿待在家里而离开。后来有一次我早上送孩子上学,看见一个小男孩没背书包,自己一个人走在街上,孩子就问我“这个小孩是离家出走了吗”,我就知道孩子基本理解了这个词。
呵呵,谢谢回复讨论.
其实了,对于磨耳朵,我以前说了个磨豆腐,大致差不多.箫老师说是错误的,对于这个我不好品论,因为对与错,谁也说不清,我只关心合理不合理.这个要关系到有效输入和无效输入.理解大家知道分孩子和大人,那么这个有效输入,是不是分了?我觉得要分,我举个例子,家长教孩子学英语,这个有效到底是针对大人说的,还是针对孩子的,我觉得应该是针对大人的.比如孩子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板栗,那么在吃的时候,会问一声,这是什么?大人说,是板栗.假如下次孩子想吃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要吃板栗.这个没问题,那么,还有一个情况,他会说:妈妈,我要吃里半,妈妈一楞,这句话没有上下文,什么是栗板,就在问,吃什么,吃栗板.在问,把孩子弄哭了,很委屈.大人也很奇怪.等一下,不哭了,在问,那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样子的,孩子说,有点圆,外面还有壳子,里面吃的那个好吃.哦,那不是板栗吗.妈妈总算知道了.去买了.下一次,孩子又说,我要吃我要吃里办,因为有了前面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输入过程了,是板栗,,不是里办.孩子说,我要吃板栗.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听到了孩子说我要吃板栗,认为他知道了,对家长来说是有效输入,对孩子了,现在是有效的.可是假如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在说,我要吃里办,那么这算有效吗?就不说清了.只能说输入是当时的一个过程,在当时对大人和孩子有没有效果.知道了这个,磨耳朵就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