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3-9-10 20:40 编辑

       发这个贴子,因顾虑到会有广告的嫌疑,所以犹豫了一会。
      但忍不住要发上来。因为看到不少妈妈,对于孩子认字识词,对于孩子写作文还有不少的焦虑与困惑。本贴的文字内容,来自于我写的《作文多大点儿事 启蒙篇》。这是一本专门针对三年级以前(包括三年级)的孩子,如何进行文字启蒙及作文启蒙的书。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少家长,包括学校的语文教育,有不少的误区,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上走了不少的弯路。
      发此贴的意义在于,希望能对三年级以前的家长在认识语文、认字识词、学习作文等方面,有一些帮助。
   
        见过不少成年人写的文章,感觉问题出在大学;见过不少大学生写的文章,感觉问题出在中学;再看中学生写的作文,感觉问题出在小学;看过小学生写的作文,感觉问题出在低年级的启蒙阶段。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学习成了最花时间、最费精力,收效最低,也最让人头痛的课程。尤其是作文,小学生普遍恐惧。
        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的语文,主要任务是认字识词;而到了三年级,写作从幕后款款走向台前。突然间,问题出现。小学生三年级,是作文问题的一个大暴露期,高爆发期!
       不少家长是坐等问题的到来,才开始重视作文的。小朋友没入学,自觉家宝天生丽姿、天生利智,都是小天才。上了低年级,一比排名,名次靠后,但似乎还心有不甘,心存侥幸,姑且容忍,有待观察。到小学中年级,分数没提高,才如梦方醒,才承认孩子既不是小天才,也不是发挥失常,方重视起写作来。这种心态,不能一网打尽,但绝对有代表性。
        虽然口头上、理论上都讲: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打基础,积累字词对于日后的写作很重要。但从提笔写字到提笔写文,花了近两三年时间的学习积累,怎么还会出现作文大暴露、高爆发的问题呢?能否说明认字识词的基础性铺垫与建筑作文大楼之间,从读书认字到写作之间,存在着隔裂的断层呢?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果真是声母韵母、断文识字那么简单吗?小学低年级所学的语文知识,与今后的写作(甚至是分析、阅读、欣赏)有什么关联,并如何关联呢?
        尽管,学前班或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中,大多数是儿歌、童话,主要是教育孩子认字识词。但他们所学的这一切,与日后的作文不无关系,且关系重大。
        对于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小朋友而言,他们恰如一块有待开发的璞玉。今后他们所写出来的文字的容貌品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早期的启蒙教育。家长们一定不要错过孩子小学阶段启蒙、开发的机会。
        作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启蒙与培养,越早越好。
        本书致力于把认字识词与写作的线路打通。
        本书的重点,不是讲作文的技法,而是讲作文的启蒙。
        本书的主旨:用字词敲开写作的大门!
        本书不是为了直接进入作文的大雅之堂,而是针对正处于认字识词阶段的低年级小朋友,为他们打开一扇作文的启蒙之门。
        本书想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启蒙、引导小朋友如何识字学词,如何发现、欣赏文字的魅力,如何将字词与作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为今后的写作,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
如果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就是为了认字学词;或者认为,小学一二年级要提前准备,开始学习写作。这两种认识,都有失偏颇。特别是,不注重字词里的基本功,跳过启蒙教育就匆匆提笔上阵,拔苗“助”长,其实无“助”。
        本书的重点不在认字,也不在写文,而是力争在“认字”与“写文”之间打通一条线路,连通两者间的关系,使低年级所学的字词知识成为有效的输入积累,为日后的输出,提供充足而丰富的养料。
本书的读者是低龄儿童的妈妈,她们的孩子正处于从认字到写文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学写作文,或是刚刚开始学写一些简单的作文,此时对孩子进行启蒙,作用与意义非常重大。

本书的基本理念是:
体会篇,多练段,推敲句,积累词
        体会篇:多读好作品,多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建立作文观。
        多练段:段是篇的雏形,从小处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推敲句:修辞技法最终都体现在句子上,宜从句中多揣摩。
        积累词:勿单纯抄词记词。在篇、段、句中掌握词更为有效,更能收获成片。
        这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作用的整体。
不否认字词积累的重要性,但反对单纯化
       一条狗、一只猫,不能叫动物园;一丛草,两棵树,不能叫森林。单个的字与成篇的文之间,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关系。
       一篇文章的价值是多样的,思想新颖、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刻画细致、文辞优美,都是文章的亮点、看点。如果目不转睛地“盯”在字词上,就好比只看到了一棵树。
       没有见识过一只完整的豹子的人,是不可能通过窥管,识别出豹斑就是豹子的不能认为生僻艰涩的词就是好词。如果说单纯积累词就能写好作文,那成语词典该叫“葵花宝典”了。单独的文字要放在完整的篇里去认识,才有意义。字词只有在特定完整的语境下,在完整的“动物园”、“大森林”里,才有好与坏、恰当与不妥之分。
       文字与文章的学习,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才能收获成片,拔起萝卜带着泥!当小朋友拔起“篇”的大萝卜时,才会带出一坨一坨的“泥”(词)。
表达能力可以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
        孩子要注意培养的五种能力是:观察的能力、记忆的能力、思维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密切相关,是比后两者更高级的“脑”力。
       思维能力,又决定了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阅读能力,不只是简单的记忆能力。更高级的阅读能力,是处理信息、再行重组的能力。“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话不假,但如果没有处理与重组,所谓的书就是一叠白纸外加密密麻麻的许多黑字。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结构、思路、脉络的分析、处理上。
       表达能力与其他四个能力相较,是外显的,是顶端的;其他四个能力是内在的、隐含的、置于后端的。换句话来讲,读一百本书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表达出来——做一个演讲,写一篇文章,才足以说明其才华。文字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人的优秀!
       因为表达能力可以涵盖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又是这四种能力的外在显示,具有很强的牵引性。所以,可以从表达能力入手,刺激并导引其他四个能力的开掘、发展。
       表达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不俗的人。由此而衍生出另一个理念是:
写作、分析、阅读、积累,是一回事,不是四回事
       所谓的阅读,需要认真分析。分析,主要是分析结构。分析到位了,阅读就到位了;阅读到位了,才有了所谓的积累。如果没有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书、翻书,甚至是一目十行地“扫书”,是不可能有积累的。先学写作,再来阅读,写作与阅读、输出与输入,共同支撑、相互作用。
       会写作的人,一定会阅读。而阅读多的人,不一定会写作。因此,产生了一种更为有效的读书法:写作导引法。用写作的方法、思路、原则,去读书、去积累语文课本是最直观的作文教材。本书所采用的范文,多数来自于小学生一到三年级的课本,这样可让孩子在不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再刷新、再 组合。
       同时,也希望重视启蒙、重视教育的有识家长,能多引导小朋友从国学经典中去汲取营养。
       希望本书的启蒙,是一粒种子,妈妈们能把这粒种子,转换成小朋友心中的一棵嫩芽。
       按时浇水,然后静等花开。
                                                                                                  【未完,接后楼】

7599 查看 72 收藏帖子 (37)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i19791219

    2020-6-3 15:02:48 使用道具

    担心中
  • 无敌老婆婆

    2020-6-3 10:06:06 使用道具

    学习了
  • Giant

    2019-12-9 09:12:42 使用道具

    学习学习
  • 非常

    楼主 2013-10-10 21:52:43 使用道具

    lfhlfh 发表于 2013-10-10 15:56
    老师,我家三年级了我是不是还应该买《启蒙篇》?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建议还是买。会有惊喜。
  • lfhlfh

    2013-10-10 15:56:56 使用道具

    老师,我家三年级了我是不是还应该买《启蒙篇》?
  • sallytaoran

    2013-10-10 15:43:01 使用道具

    学习了,书已经入手了,慢慢来学习!


    sallytaoran于2013-10-10 15:44补充以下内容:
    书已入手,慢慢学习!
  • 非常

    楼主 2013-9-26 21:23:50 使用道具

    huachun 发表于 2013-9-9 08:41
    买了一本,没看到效果。

    那就很表示遗憾了。呵呵。书是不是也得看缘份啊?
  • happyyaya

    2013-9-19 13:15:46 使用道具

    四本书今年暑假都买了看了,但是对于怎么实施辅导,还在摸索中,不敢贸然开始。
  • 非常

    楼主 2013-9-18 18:17:47 使用道具

    不是说阅读不重要。但是如果单纯地把写作的提高放在阅读上,那么家长们请相互打听一下,现实中是不是大量存在有很多阅读量大的孩子,是不是存在写不出来的问题?如果普遍存在一个沉默期,那么请问:我们有不少成年人的沉默期算是到期了吧?为什么还没有爆发出来?
  • 快乐雨儿

    2013-9-14 10:39:21 使用道具

    感谢非常老师!学习并关注中....
  • alchao

    2013-9-12 14:29:30 使用道具

    围观学习了!
  • 莉诺娅

    2013-9-11 10:33:57 使用道具

    期待每天的更新
  • 非常

    楼主 2013-9-10 20:45:23 使用道具

    叠音词的实战----之二                       

                                                             《一只小狗》(山西-刘子和)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春游。我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
            我们来到一户农家小院,远远地就看见一只小狗安静地趴在地上。当我走近它时,它一跃而起,“汪汪”地叫起来,好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我走到它的身边,看到这只小狗小小的,大约一尺多长,灰黑色的嫩毛,一双伶俐的黑亮亮的小眼睛,尖尖的小爪子,摇着细长的小尾巴。多可爱的小狗呀!
            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看到小狗“咯吱咯吱”地啃着一根鸡骨头。我走过去忍不住想要摸摸它,又怕它咬我,这家的奶奶告诉我它是从别的村子里带回来的,才两个月。我不放心,先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它的尾巴,它没有咬我,只是把小尾巴不时地翘一翘,仍旧在那儿“吧唧吧唧”。我胆子大了起来,轻轻地摸了它的全身。它的身体摸上去绵绵的。它扭过头来望了望我,然后又津津有味地“吧唧”起来。它真是一只温顺的小狗。

            我正抚摸着它,突然,它跑走了,我连忙追上去。它跑到小河边“咕噜咕噜”地喝起水来,哦,原来它渴了。喝完水,它看到一只大狗,就飞快地跑过去舔大狗的脖子,还绕着大狗转来转去,嘴里“哼哼”着,就像孩子在妈妈身边撒娇。大狗也亲热地舔着小狗,就像见到了久别的宝贝。看着小狗那水汪汪的小眼睛,就像是要哭了,多可怜的小狗呀!
            过了一会儿,一只鸡走过来,脚上缠着一块布,这吸引了小狗的注意。他跟着鸡,不停地咬着那块布。鸡走到哪儿,小狗就跟到哪儿;鸡打转转,小狗也跟着打转转。最后,小狗猛地扑过去,咬下那块布,还拽着布打滚,嘴里“吼吼”地欢快叫着,就像小朋友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玩具。这小狗真调皮。
            玩了一天,我们要走了。一出门,小狗看了看我,我望了望它。它的嘴里“呜呜”着,好像在和我依依不舍地告别。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小狗,一定要在这里等着我,下次我再来的时候,会给你带许多肉骨头。

            本文中的狗,是用声音来贯穿全文的,突出地体现在声音叠音词的运用上。
           初见小狗,“吼吼”地叫,表示热情。
            小狗啃骨头“吧唧吧唧”,表示吃得津津有味。
            喝水的时候“咕噜咕噜”,表示口渴。
            看到大狗“哼哼”着,表示撒娇。
            玩布头的时候“吼吼”着 ,表示欢快。
            分别的时候,小狗好像哽咽地“呜呜”着,依依不舍地和我告别,小狗仿佛哽咽了。这些声音叠音词的运用,十分传神。


           【未完待续】                                                                                                
  • 非常

    楼主 2013-9-10 20:40:59 使用道具

    love一诺 发表于 2013-8-26 23:46
    这两天看老师的博客,又看贴子,孩子马上小一了,有些压力了。期待老师更新。

    一诺妈,孩子一年级,不要太着急,知道辅导的方向慢慢来就可以了。
  • 非常

    楼主 2013-9-9 17:33:2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3-9-9 17:34 编辑
    huachun 发表于 2013-9-9 08:41
    买了一本,没看到效果。


    作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有提高,明白了道理以后,还要做适时的训练。记忆之力是知识,自悟之果是知“道”。
    如果没有效果,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直接就丢给孩子看了。二是,没有母子一起适度的训练。
    作文的提高,不是看出来的吧。
  • 非常

    楼主 2013-9-9 17:31:43 使用道具

    小地主 发表于 2013-9-9 09:12
    你好非常老师,看您的书都有阶段性,希望给推荐一下我们该读您的那一本书。闺女一枚,在上四年级,没上过作 ...

    所写的书,没有分阶段性的。如果孩子写作没有受过专有的训练,那就四本书一起学吧。当然这四本书,是以家长为主导的亲子作文书。
  • release

    2013-9-9 17:12:24 使用道具

    好贴好贴,认真学习
  • blacktea7695

    2013-9-9 09:32:12 使用道具

    经常会看看非常老师的【作文, 多大点事儿】系列, 温故而知新。 谢谢老师!
  • hbmiaomiao11

    2013-9-9 09:22:53 使用道具

    四本书早就买了,昨天又重温启蒙篇。谢谢非常老师!
  • 小地主

    2013-9-9 09:12:47 使用道具

    你好非常老师,看您的书都有阶段性,希望给推荐一下我们该读您的那一本书。闺女一枚,在上四年级,没上过作文班,写作没有结构,一般是想起什么写什么,而且什么也写不深刻。
  • huachun

    2013-9-9 08:41:56 使用道具

    买了一本,没看到效果。
  • 非常

    楼主 2013-9-9 08:13:0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3-9-9 08:15 编辑

                   八、【叠音词的实战】                                
                   
                                                      《我的小鸡》
            奶奶给我买了4只出生才几天的小鸡。
            她们的绒毛颜色各有不同,于是我给她们起了一个小名,分别是:红红、绿绿、黄黄、橙橙。她们还有一个美名,分别叫: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当然,大部分时候,我叫她们:公主格格,或是美女
            美女们个个都很漂亮。她们长着性感的小嘴,穿着毛绒绒的衣裳。她们的眼睛是黑色的,但红红的眼光流露出更多的机灵,绿绿的眼光会多一些自信,黄黄的眼光显得有些懒散,而橙橙则常常把眼睛眯成一道缝,像是在思考,又像是总也睡不醒的样子。
            我常常把美女们放在手心里。感觉她们的小爪子软软的,体温是暖洋洋的。看着她们在手掌里颤颤巍巍、晃晃悠悠的样子,可有意思了。
            我把她们放回地板上,她们又好像回到了T型台,迈起了猫步。小爪子探出时伸展开,缩回步子的时候又收拢起,显得从容、优雅。
            我用装牛奶的箱子为公主们建造了一个舒适的王宫。每天早晨我会像一个忠实的侍者一样,给她们传膳。她们用膳完毕,还会在皇家花园里散散步,溜溜肚。晚上八点半,我会按时把公主们一个个抱回到闺房中休息。当我自己也睡下时,我还会想,这些小公主们,会不会像灰姑娘一样,穿上水晶鞋,坐上南瓜变成的马车,去另一座城堡参加王子们的盛装舞会呢?
            有一次,我放小鸡出来玩儿,就回去写作业了。写完作业,我再到王宫附近,却找不到她们了。我这屋瞧瞧,那屋看看。家里所有的王国都寻了一遍也不见她们的身影。忽然,从厨房传来公主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声音。我循声过去,她们正在厨房里的一个大柜子里吃地瓜呢!哈哈哈,原来是公主们微服出城,躲到僻静无人处举办私人PARTY了!
            小鸡很有意思吧?她们陪我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      


            本文中故事的主人翁用叠音词起名:“红红”、“绿绿”、“黄黄”、“橙橙”,十分有趣,让人过目不忘。在正文中,“暖洋洋”、“颤颤巍巍”、“晃晃悠悠”、“散散步”,“溜溜肚”、“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等叠音词的运用,把四只小鸡可爱、可感、可亲、可笑的样子,跃然于字面,具有生命力。   
  • 非常

    楼主 2013-9-1 22:16: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3-9-1 22:22 编辑

              七、 叠音词的欣赏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一段文字,一个用了17个叠音词:曲曲折折、 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用了 7个双声及叠韵词:仿佛、渺茫、宛然、参差、斑驳、均匀、树梢。
            
    所谓的双声,是指声母一样的两个字组成的词。
    所谓叠韵,是指韵母一样的两个字组成的词。
    文辞优美、和谐悦耳,绘形绘景,突出了意境,让人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方面都获到了真切的感受。

            看待对称与叠音,要先看到统一的规律,再看到规律中的不规律。有统一,便有不统一,有对称,便会有不对称,有叠音便会有不叠的音。对称要讲,叠音要说,但也不能过分地从形式上追求对称、对韵的齐整美。如果简单的追求形式,千篇一“律”,万人齐唱,会让人产生一种审美的疲劳感、滞涩感。
    事实上,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齐整与变化的形式总是交织在一起的,齐整与错综、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参差、交织,才会显出具有深韵的美。完全等齐的大树,一样造形的大楼,千人一面的世界,总不如高低差落、色彩缤纷、千人千面的世界精彩。

                                              【未完待续】                                                

  • 非常

    楼主 2013-8-30 16:09:46 使用道具

    clareywj 发表于 2013-8-30 11:30
    非常老师,我家小朋友今年上三年级,我没买启蒙篇,就买了提高和实战两本还有一本,作文多大点儿事这本,可 ...

    三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能重新学习《启蒙篇》,相信会对他的文字功底打下一个更扎实的基础。因为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字词来讲作文。也可以帮助小朋友在阅读的时候,关注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并能理解这些字词在全文中的作用。
  • clareywj

    2013-8-30 11:30:36 使用道具

    非常老师,我家小朋友今年上三年级,我没买启蒙篇,就买了提高和实战两本还有一本,作文多大点儿事这本,可以吗?可以直接从提高篇入手吗?
  • 非常

    楼主 2013-8-29 20:51:11 使用道具

    zhangzhuning 发表于 2013-8-29 17:22
    谢谢非常老师,收获很大。

    不客气。
  • zhangzhuning

    2013-8-29 17:22:11 使用道具

    谢谢非常老师,收获很大。
  • 非常

    楼主 2013-8-29 17:09:57 使用道具

    zhangzhuning 发表于 2013-8-29 16:43
    非常老师,再请教一下:我有时会拿一些文字很优美的文章给孩子读,但她一点兴趣都没有,只对故事书感兴趣。 ...

    建议您买一本《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来看。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叫文字很优美。文字的优美,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音美,形美,意美。而我们通常说的文字之美,一般是指形美。
    当然,不能太过于简单地强调孩子的兴趣。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但一定要一开始就认真。经过熏习而不是教育,慢慢地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再说啰嗦一点,所谓培养,是两个意思。一是培,原意是培土,引申来讲是施肥浇水之类;二是养,意思是长大。而施肥之类,是行动,看得见。而养,则是一个细微的过程,人之肉眼是看不到花开树长的过程的(只是通过一个阶段的比较,才能比对发现)。
    就此来讲,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急图近效。
  • 龙卷风

    2013-8-29 17:08:20 使用道具

    站个楼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