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比较美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父母该如何处之?
转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谢谢窦校长,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家长朋友,今天我到这儿来不带着国学背景,今天只有一个单纯的身份: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跟家长们来分享一点点心得。刚刚窦校长带我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慢慢地去行走。我最基本的印象是小学生能够有一所大校园,小孩子就能有一种大气象,很玲珑的天真能够有一份大格局,小与大之间就是人一生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的失败,就是很多人会看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天真,板着脸像一个小大人,但是长大了以后没有气象,一直是一种狭隘的斤斤计较的心胸。小与大,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我们不能跟一年级的孩子讲读书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读书是对于民族血脉的接续,而这一切不是对一年级孩子该说的话。在他们的感受里,读书是一种滋味,而学习是一种状态,那种甜甜的吃糖的滋味在品书的时候,也能够遇得着。那种美美着受着阳光奖励的状态在学习的时候也能感受得到,这就像他们在沙滩里面玩,在攀岩墙上比赛,其实是一样的,甜和美是一个儿童生命本来应该有的状态。所以我想一所真正好的小学,是把一个儿童与生俱来所带的权利首先还给他,对一个人生命的尊敬其实是从孩子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任何一个以后想要成为独立担当的公民,他在小的时候必定是受过老师和父母尊敬的。一个从小受尊敬的人才会深刻地去尊重别人,并且有尊严的生命在成长中才会特别地自律,人为什么会改错?不是因为挨打、挨骂,别人批评冷眼多了就改错,反而是因为他受鼓励和赞美,他觉得以他的尊严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会更加美好。
所以我说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在一个场里面受到熏陶,也许比任何死书本上的规章都更加重要。我喜欢这所校园,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人在这个中间关于美好的感受可以被激活,所以我作为一个家长,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也会跟我有同感,当我们从疲惫的工作中走出来,我们在接孩子的时候,在送孩子的时候,如果可能会愿意在这里多留恋一会儿,因为关于人性的那种基本的美好可以在这里受到鼓励。
看看他就应该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