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否应该作为幼儿普及教材,有很多争议,尤其杨早,观点鲜明,很多人扔砖,但仔细看看,发现很有道理。因为文章比较长,部分摘录转载过来,供大家参考。
把《弟子规》直接等同于传统文化,还是一种简单化思维。《弟子规》诞生于清康熙年间。即使我们不把中国历史说成“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那么绝对,清代也绝非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相反,出于异族统治的意识形态需要,有清一代在思想上的控制远超前代。
传统文化,主要是指汉文化,还是多民族文化?如果是汉文化,则在清代,汉文化群体性的被压抑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被广泛用于中下层启蒙的《弟子规》,是不是一本加强思想一体、钳制自由多元的教材?
推行《弟子规》的逻辑有三层:
(一)它的不可替代性。《弟子规》是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学《弟子规》,就没法亲近传统文化?
(二)它的可操作性。《弟子规》里面的规范,在当下现实中,是不是都该做,也能做到?
(三)它的有效性。是不是真的能“学好《弟子规》”,就能“做好中国人”?
第一点就很存疑。中国传统社会教育从来是分层的。士农工商,士这种治人的“劳心者”,与农工商这些治于人的“劳力者”所受的教育,所用的教材,并不一致。当下奉为传统教育圭臬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其实是用于中下层“劳力者”的教育为多。
这里只举一例,就是大家熟悉(邵老师当然更熟悉)的鲁迅与三味书屋。
周家只是一般的士绅家庭。而周家的规矩,子弟发蒙,不读《三》《百》《千》,一开始就读《鉴略》,然后就开读《学》《庸》《论》《孟》这四书。
还有一个例证,我读清代的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从未见有人提到《弟子规》,更别说在文人生活里出现了。到了民国诸军阀提倡“读经”,也没见有《弟子规》列入其中。说《弟子规》代表传统文化,很难让人信服吧?
再说它的可行性。我上篇文章因为讨论家庭关系,所以特别关注分析它的“首孝悌”。很明显,里面很多观念,在当下社会既不可行,亦无必要。为了一半的好肉,就要去吃一颗烂了半边的果子?如果《弟子规》就此湮没不传,咱们的儿童教育,是否就会在迷雾中失航?
说穿了,《弟子规》就是清朝的一本《儿童行为规范》,它与当下中国的《小学生行为守则》内核很相似。以宏观言之,它们的共同问题,倒不全在于哪条哪款的具体谬误,而是我说的“单向要求”,只要求对象如何如何循规矩,如何如何正言行,而无一字涉及被规范人的权利。《弟子规》无比地偏向父母和“长者”,鼓励学的人“多年媳妇熬成婆”,混成长者再来规范下一代。这非常不符合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的伦理标准,也是“五四”新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传统家庭最不满的要点之一。
引一段青岛国学学会副会长张轶西的话,蛮中肯綮的:《弟子规》规诫太多。“完全权威”教育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教育最忌讳灵魂的压迫,《弟子规》属于国学的识字教材。不少学校教育有误区,他们认为学生不易驯服,希望通过推广《弟子规》里的训条让他们听话。我一直把国学当作教育解放的利器,而不是束缚大脑的钝器。
--------------------------
邵建老师的文章下有位读者评论说:我是一个妈妈,如果一种食品99%是营养物质,1%是有害物质,肠胃健全的成年人对这物质不吸收,儿童未知,那么对不起,这东西绝对上不了我孩子的餐桌。弟子规同理,搞不明白有什么好辩解的。
下面我直白地说三条结论,供你们继续批判:
--------------------------
(一)《弟子规》在“传统文化”里,也是很LOW的读物。
(二)学《弟子规》,不一定会成为奴才,但也谈不上“不会”。两者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弟子规》,与培养一个现代社会的好公民之间,没有正相关性。
(三)强制推行《弟子规》,无异于逼人食用成分不明甚至有害的食物。
--------------------------
脏水也能洗干净人,被污染的食物也能吃饱肚子。因此,我再说一遍:有人要学《弟子规》,有人要自己孩子学《弟子规》,我管不着,也不想管。但我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争夺对《弟子规》的拒绝权。他们维护“传统文化”,常说“倒脏水不要连孩子一块倒掉”,但也不等于要留下孩子,就要喂他们喝脏水。
——————————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步从容 立端正 入虚室 如有人(讲慎独风范)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这点非常重要) 用人物 需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信 话说多 不如少 奸巧语 污秽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字不敬 心先病
勿自暴 勿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