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家长在考虑孩子教育问题时,心中不自觉跳出来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几近成为家长信仰的信条,在它的指导下,家长们积极带领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
在这种“全民运动”下,教育这块大蛋糕越做越大。家长们都希望在孩子以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为孩子冲出重围增添砝码。
所以,周末大街上人来人往的行人中,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去匆匆的背影;孩子柔弱的肩上背着的书包,被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占据,沉沉的往下坠遮盖了大半个身子;孩子天真的脸庞被厚厚的眼镜占去了大半,俯首于堆积的课本中...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名人名言,更不是祖训。与其说它是一句教育口号,倒不如说是一则商业广告。这句话的出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在多数人的记忆中,大概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句话才开始被媒体和各种教育论坛所提及。
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教育理论基础的:“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本不追求输赢,而应立足完善每个人自身,所谓因材施教。每个受教育者绝不能放在一个教育竞技场上比拼输赢,分出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些是基本的教育常识。”
最近,也有调查报告显示:“大道至简、快乐淡定”的育儿观念正在成为全国媒体的普遍倡导,而且得到2/3以上知识型父母的认同。并且将会在低龄宝宝群体中率先得到改变。这一改变,让我们看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早早的就出现了偏差,更遑论我们的大学教育。
既然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偏差,那我们应该教孩子什么?
由于每个家庭所受的环境、家境、人文等方面的不同,不可同一而概。但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共同的期盼和诉求。同样的,我们怎样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首先,给孩子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家。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孩子在这里慢慢成长。和谐的父母关系,温馨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安全感与幸福感。在孩子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能真诚而顺畅的外界交流,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至于自我封闭,难于融入社会中。
其次,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时间,让孩子对未来有美好的向往。在“不能输在起跑线”这一信条的指引下,无数的家长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给孩子安排了一系列的补习班,让孩子整天都在上课,整天埋头苦读。无形之中,给孩子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思想上的叛逆,并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遇到困难、挫折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坚韧的品质,不相信自己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对未来丧失信心。这些不恰恰与家长的期望相反吗?
最后,尊重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会换来孩子的尊重。不是只有孩子犯了错要道歉,父母一样也要对孩子说抱歉。彼此之间坦诚的交流,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同时,当孩子独自战胜困难或解决难题后,孩子需要家长的鼓励,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句鼓励的话,就能让孩子获得内心的喜悦,从而更加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他在给兄弟的书信里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孩子早慧,很可能有其代价。不让孩子错过童年,是我们家长的责任。